为文者说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婚不嫁,招致闲话。本人今年二十有五,尚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于是,便每每有热心人问起:“谈没谈女朋友?”我不觉就羞愧难当,只有如实禀报:“西线无战事。”热心人便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一番:“该谈了,要知道,年龄不饶人呀!”那情形仿佛是自己在囤货积奇、等高价抛售一般。
唉,我怎么说呢!上帝使然,我奈其何!一米七零的个头,貌不惊人,才不压众,既没有老爹做什么什么长的,也没有存折几万几万的,凭啥呢?就凭那两架子书吗?门儿都没有,现在的女孩要求高着呢!因此,似我等庸庸碌碌之辈只好“待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简直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哩。
话虽如此,我对书依然宠幸有加。因为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领略到了很多人生的乐趣。自然界有风风雨雨,书中也有风风雨雨;社会上有冷暖亲疏,书中也有冷暖亲疏;生活中有沟坎曲折,书中也有沟坎曲折……。书中天地宽,书中日月长。书是生活的翻版,是人性的再生。梁实秋的宁静淡薄、鲁迅的愤世嫉俗、贾平凹的深沉哲思、王朔的诙谐幽默……,无不使我心潮与书起伏,心情与书悲喜。一旦捧书在手,时间的概念将离我远去,晨昏的交替无不在书本的一翻一动、一页一行中完成。其时,书与我已合而为一了。在外人眼里,我痴、我傻,我可悲、我可怜。其实,在我眼里,他们才是真正的可悲、可怜。
记得有一句名言这样说:缠上文学抑或被文学缠上,是件很头痛的事。其实,缠上书抑或被书缠上,也是件很头痛的事。
在早些年,有一次我又去逛书店,无意中发现一套《新文学鉴赏文库-散文卷》,翻来翻去,爱不释手。可一看定价,傻了眼:一套三十一元,刚好是我半个月的工资,我犹豫了。不买吧?挺可惜的。这套书不仅装潢精美,而且所选篇目俱是名篇,每篇后的评论更是博古论今,有条有理。可真要买了,自己的手头拮据自不必说,仅仅父母的唠叨就够烦好一阵子。踌躇一番之后,就怯怯的问售货员:可不可以单卖?售货员说,书是成套进的,不单卖。我还不死心,就又试探着问:“能不能稍便宜些?”售货员的脸上马上显现出几分鄙夷的神情:“你见哪个书店买书讨价还价?”我顿觉身形矮了几寸,好像是一个穷鬼向阔佬在求施舍。不由得豪情顿生,狠狠心,买!可掏钱时动作还是慢了许多。等出了书店,心还在“砰砰砰”直跳,手也有点哆嗦。
当我在路边细细翻看这套属于自己的书时,心里才踏实了许多。父母爱唠叨就唠叨吧,不是有这样一句名言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事后,有朋友开玩笑问我:“假如现在有女朋友和书让你选择,你咋办?”
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点棘手。无奈,只好说:“手里拿着书,眼里看着女朋友。”
看来,书与我的情结就着样结定了。
书看的多了,就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别人能写,我为什么不能写?就又试着一篇篇的写出来了。尽管别人常常指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可我自己倒挺满足:急什么,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其实,搞文字是一件既累身、又累心的事,并不象某些人说的“就是把文字串起来”那样简单。没有可写的题材,着急;有了的可写的题材写不出来,更着急。所以,经常是半夜三更爬起来忙着找纸、找笔。当时庆幸没有结婚、生子,否则真是扰人不浅。
写出来之后的修改,又是一件头痛的事。大到立意结构,小到字句标点,无一不需要仔细揣摩斟酌,而动哪一块都像是牵着骨头连着筋一样。一篇文字出手,就如同孕妇被推出产房,满腹满腔空落落的,浑身上下轻轻松松,走起路来也是晕晕糊糊。张嘴就想唱歌,一唱就跑调。见熟人老远就打招呼,以至于让人怀疑:“这人是不是有毛病?”
文字寄出之后,就计算着日子,天天去书报亭买报纸、买杂志看。若没有刊登,就不免有些扫兴,但决不气馁。若刊登了,不觉就欣欣然、飘飘然:几块钱又到手了。此时,第一件事是买一包上等香烟,潇洒的弹出一支,立即燃上。于是,就更加殷勤的买书、看书、“码文字”。奇怪的是,兜里的钱越来越少,文章没多大长进,缺点倒养了一堆,主要一个是懒散,一个是嗜烟。
平时,桌面上像是遭了空袭一样,书本杂志、铅笔钢笔乱糟糟的。待坐下来写东西时,随便用手一划拉,现出一片空地,得过且过。床上的被子也常常不叠,脏衣服、脏袜子只管往柜子里塞,等到实在忍无可忍时,才一件件洗将起来。至于干净不干净,也不多加追究,反正比不洗强。等到上床休息时,随手把被子一拉,就是一夜。由于床头也堆满了书,常常是半夜醒来一看,头底下枕着半边枕头半边书。我常常也闹不明白究竟是睡在被子里,还是睡在书里。
我觉得吸烟是“码文字”不可或缺的,一篇文字“打住车”时,就拿烟出气,一根接一根的抽,一篇文字“码”完,满地都是烟蒂,满屋都是烟味儿,可也难怪:文章无根,全凭烟熏嘛。只是苦了家人,可又有什么法子呢?谁让他们摊上一个“码文字”的人呢?
至于女作家是否吸烟,就不清楚了。
“码文字”的人大都结婚较晚,常常是等同龄人一个个都走了,才慌乱起来。其实,早忙也没用,因为姑娘们对“码文字”的人大多看不上。她们说,“码文字”的人有一股“酸味儿”,至于是不是真的有,我也不清楚,或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然而,有也罢无也罢,喜不喜欢,悉听尊便。我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一定会坚持走下去,永不后悔!
为文者说
俗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婚不嫁,招致闲话。本人今年二十有五,尚是天马行空,独来独往。于是,便每每有热心人问起:“谈没谈女朋友?”我不觉就羞愧难当,只有如实禀报:“西线无战事。”热心人便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一番:“该谈了,要知道,年龄不饶人呀!”那情形仿佛是自己在囤货积奇、等高价抛售一般。
唉,我怎么说呢!上帝使然,我奈其何!一米七零的个头,貌不惊人,才不压众,既没有老爹做什么什么长的,也没有存折几万几万的,凭啥呢?就凭那两架子书吗?门儿都没有,现在的女孩要求高着呢!因此,似我等庸庸碌碌之辈只好“待业”。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简直是上坟烧报纸――糊弄鬼哩。
话虽如此,我对书依然宠幸有加。因为我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领略到了很多人生的乐趣。自然界有风风雨雨,书中也有风风雨雨;社会上有冷暖亲疏,书中也有冷暖亲疏;生活中有沟坎曲折,书中也有沟坎曲折……。书中天地宽,书中日月长。书是生活的翻版,是人性的再生。梁实秋的宁静淡薄、鲁迅的愤世嫉俗、贾平凹的深沉哲思、王朔的诙谐幽默……,无不使我心潮与书起伏,心情与书悲喜。一旦捧书在手,时间的概念将离我远去,晨昏的交替无不在书本的一翻一动、一页一行中完成。其时,书与我已合而为一了。在外人眼里,我痴、我傻,我可悲、我可怜。其实,在我眼里,他们才是真正的可悲、可怜。
记得有一句名言这样说:缠上文学抑或被文学缠上,是件很头痛的事。其实,缠上书抑或被书缠上,也是件很头痛的事。
在早些年,有一次我又去逛书店,无意中发现一套《新文学鉴赏文库-散文卷》,翻来翻去,爱不释手。可一看定价,傻了眼:一套三十一元,刚好是我半个月的工资,我犹豫了。不买吧?挺可惜的。这套书不仅装潢精美,而且所选篇目俱是名篇,每篇后的评论更是博古论今,有条有理。可真要买了,自己的手头拮据自不必说,仅仅父母的唠叨就够烦好一阵子。踌躇一番之后,就怯怯的问售货员:可不可以单卖?售货员说,书是成套进的,不单卖。我还不死心,就又试探着问:“能不能稍便宜些?”售货员的脸上马上显现出几分鄙夷的神情:“你见哪个书店买书讨价还价?”我顿觉身形矮了几寸,好像是一个穷鬼向阔佬在求施舍。不由得豪情顿生,狠狠心,买!可掏钱时动作还是慢了许多。等出了书店,心还在“砰砰砰”直跳,手也有点哆嗦。
当我在路边细细翻看这套属于自己的书时,心里才踏实了许多。父母爱唠叨就唠叨吧,不是有这样一句名言嘛: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事后,有朋友开玩笑问我:“假如现在有女朋友和书让你选择,你咋办?”
回答这个问题的确有点棘手。无奈,只好说:“手里拿着书,眼里看着女朋友。”
看来,书与我的情结就着样结定了。
书看的多了,就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别人能写,我为什么不能写?就又试着一篇篇的写出来了。尽管别人常常指出这样、那样的错误,可我自己倒挺满足:急什么,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
其实,搞文字是一件既累身、又累心的事,并不象某些人说的“就是把文字串起来”那样简单。没有可写的题材,着急;有了的可写的题材写不出来,更着急。所以,经常是半夜三更爬起来忙着找纸、找笔。当时庆幸没有结婚、生子,否则真是扰人不浅。
写出来之后的修改,又是一件头痛的事。大到立意结构,小到字句标点,无一不需要仔细揣摩斟酌,而动哪一块都像是牵着骨头连着筋一样。一篇文字出手,就如同孕妇被推出产房,满腹满腔空落落的,浑身上下轻轻松松,走起路来也是晕晕糊糊。张嘴就想唱歌,一唱就跑调。见熟人老远就打招呼,以至于让人怀疑:“这人是不是有毛病?”
文字寄出之后,就计算着日子,天天去书报亭买报纸、买杂志看。若没有刊登,就不免有些扫兴,但决不气馁。若刊登了,不觉就欣欣然、飘飘然:几块钱又到手了。此时,第一件事是买一包上等香烟,潇洒的弹出一支,立即燃上。于是,就更加殷勤的买书、看书、“码文字”。奇怪的是,兜里的钱越来越少,文章没多大长进,缺点倒养了一堆,主要一个是懒散,一个是嗜烟。
平时,桌面上像是遭了空袭一样,书本杂志、铅笔钢笔乱糟糟的。待坐下来写东西时,随便用手一划拉,现出一片空地,得过且过。床上的被子也常常不叠,脏衣服、脏袜子只管往柜子里塞,等到实在忍无可忍时,才一件件洗将起来。至于干净不干净,也不多加追究,反正比不洗强。等到上床休息时,随手把被子一拉,就是一夜。由于床头也堆满了书,常常是半夜醒来一看,头底下枕着半边枕头半边书。我常常也闹不明白究竟是睡在被子里,还是睡在书里。
我觉得吸烟是“码文字”不可或缺的,一篇文字“打住车”时,就拿烟出气,一根接一根的抽,一篇文字“码”完,满地都是烟蒂,满屋都是烟味儿,可也难怪:文章无根,全凭烟熏嘛。只是苦了家人,可又有什么法子呢?谁让他们摊上一个“码文字”的人呢?
至于女作家是否吸烟,就不清楚了。
“码文字”的人大都结婚较晚,常常是等同龄人一个个都走了,才慌乱起来。其实,早忙也没用,因为姑娘们对“码文字”的人大多看不上。她们说,“码文字”的人有一股“酸味儿”,至于是不是真的有,我也不清楚,或许是“只缘身在此山中”吧。然而,有也罢无也罢,喜不喜欢,悉听尊便。我既然走上了这条路,就一定会坚持走下去,永不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