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真晶霞)
宾得的前世今生——也谈宾得被HOYA兼并后的命运
2006年12月21日,又一则消息震惊业界。光学领域知名的日本HOYA(豪雅,也译作保谷)集团与著名相机制造厂商日本宾得公司就合并事宜达成一致意向,并联合对外宣布,两家公司将于2007年10月1日进行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名称将改为HOYA宾得HD股份公司(英文名:HOYA PENTAX HD Corporation),主体以HOYA公司为主,新公司的领导层共有10人,其中包括外聘5名,HOYA 3名,宾得2名,首席执行官则由HOYA公司总裁铃木洋担任。尽管双方刻意回避兼并这个字眼,但从新公司的名称和公司高层的组成来看,意味着宾得实际上已被HOYA兼并。据悉,今年下半年开始,宾得新产品的品牌将变为“HOYA PENTAX”。
不知道该庆幸HOYA宾得新公司的成立,还是为宾得的没落感到悲哀?很多人将宾得视为第二个美能达,宾得会步美能达的后尘吗?HOYA宾得又是否会变成第二个柯尼卡美能达?
宾得的前身是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英文名Asahi),是诞生于1919年的老牌日本相机、镜头厂商。在宾得漫长的相机制造史上,曾创造了无数的世界第一,第一个将多层镀膜技术应用在民用镜头上的厂商、第一个推出TTL自动对焦相机的厂商、第一个单反相机产量超千万的厂商、第一个推出自动对焦中画幅单反相机的厂商⋯⋯直到今天被HOYA并购,所有荣耀都归于平静。回顾宾得的这段光辉历史,曾有很多次的机遇令宾得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但宾得都一一错过了,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如果宾得能抓住其中的一次或两次机遇,或许展现在今天的宾得仍是最辉煌的那个宾得„„
第一次机遇 M42螺口向卡口转变
二战后,135单反相机在欧洲市场上蓬勃发展;而在日本,当时的尼康和佳能都致力于开发旁轴相机,美能达则专注于双反相机的开发,只有宾得看到了单反相机的前景,于1945年开始其第一台单反相机的研制,1952年,宾得第一台单反相机—Asahiflex正式发布,这也成为日本的第一台单反相机。
Asahiflex使用了M37螺口系统,快门速度为1/25〜1/500s,X闪光灯同步,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设计了。它采用了腰平单镜反射式取景器,但旁边还加上了一个旁轴式辅助取景窗。虽然Asahiflex只生产了一年,但在当时依旧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Asahiflex采用螺口系统是因为当时的相机没有自动功能,一切都要手动设定,加上螺口制造简单,通用性强,也比较流行。在那时看来,选择螺口也无可厚非,毕竟那时还没法预见单反相机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尼康于1959年上市的第一台单反相机Nikon F就使用了F卡口,并一直沿用至今,差不多同时推出的佳能第一台单反相机Canonflex和美能达第一台单反相机SR-2也同样采用了卡口系统。当然,无论是Nikon F还是佳能Canonflex、美能达SR-2,都比宾得Asahiflex晚了将近7年。
1 1957年,宾得推出了全新的Asahi Pentax单反相机,成为全球第一款使用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一改之前复杂难用的腰平取景器,为摄影师们创造出了取景器的新概念,这部相机时尚的设计和控制模式,也很快为日本和德国的其他相机厂家所模仿。此后,以“Asahi Pentax”命名的商标正式启用,后来演变成今天的“Pentax”, Pentax源于“pentaprism”和“Reflex”两词,意思就是“五棱镜+反射”,在香港译成“宾得”,大陆则被译成“潘太克斯”。Asahi Pentax取消了之前一直采用的M37螺口设计,而采用了标准的M42螺口,这是因为M37螺口内径太小,要想让镜头和机身联动就必须增大口径,加上M42螺口镜头通用性强,在单反市场中占有率已经相当高,Asahi Pentax不但可以使用宾得自家高素质的Takumar(太苦码)镜头,也可以使用其他厂家生产的M42螺口镜头。自此,Pentax品牌真正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1964年,Asahi Pentax Spotmatic正式推出,这是全球第一台搭载TTL(Through The Len,通过镜头)测光方式的单反相机,而TTL直到现在也是标准的单反测光方式。因为极具实用价值的TTL测光设计和大众化的价格,Spotmatic一炮打红,非常畅销,到1966年宾得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单反相机超过100万台的厂家,而其他很多厂商在当时的累计单反销量很少超过30万台。
1969年,宾得进军中画幅相机市场,推出了Pentax 6×7型相机,这是一款专业中画幅单反相机,使用120、220胶卷,机身设计轻巧、结实,可更换镜头和取景器,具有TTL测光的五棱镜、焦平面慕帘快门和快速回落的反光镜,相机的操作就像135单反相机一样简便。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Pentax 6×7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宾得135和120两线作战,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横跨135单反相机和中画幅单反相机的一个巨人。不过,宾得后来丢掉了自M42 时代以来开创的单反相机市场老大的位置,或许也跟它脚踏两只船而无法集中精力在135单反相机市场有关,这是后话。
2 此后,宾得再接再厉,推出了多款单反相机,并一直雄踞单反相机销量榜榜首。1971年,宾得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全开光圈测光和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单反相机—Electirical Spotmatic;同年,宾得首创Super-Multi-Coated(超级多层镀膜)技术,它所生产的所有镜头都经过7层超级镀膜处理,结像明锐清晰,色彩还原真实,并能减弱杂射光和眩光。此后生产的经过超级镀膜处理的宾得镜头都会标注上“SMC”的字样。
尽管那时宾得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八面,但螺口的致命缺点越来不利于自动化发展的进程。快门优先和全自动程序曝光在螺口上难以很经济和方便地实现。此外,螺口繁琐的镜头装卸也使得单反相机可以更换镜头的优势荡然无存。
1974 年,Asahi Pentax SPF发布,这也是宾得最后一台M42螺口相机。1975年,宾得痛定思痛,正式宣布放弃使用M42螺口,替代以K型插刀式卡口,这也标志着宾得的M42时代正式终结。同年,宾得推出了K2、KX、KM等3台采用K型卡口的单反相机,此时距离尼康、佳能、美能达生产各自的卡口相机已经晚了16年。
从1952年宾得推出第一台单反相机到1974年推出最后一台螺口单反相机,宾得总共销售了200多万台单反相机,一直是世界之最,没有哪个厂家能够与宾得相提并论。然而,宾得没有预见单反相机的发展趋势,也没有及时作出反应,直到1975年被迫改口,其在单反相机市场的优势荡然无存,领袖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当然,也因为宾得相机的销量巨大,贸然改口无疑将丢失很大的市场,不过,如果宾得能及早作出回应,尽早研发卡口系统,或许也不至于落得后来的被动局面。
第二次机遇 MF时代向AF时代转变
M42时代的辉煌,似乎带走了宾得所有的荣耀。当转到K卡口之后,尽管宾得也推出了K1000等非常畅销的经典相机,但因为起步较晚,渐渐地被尼康、佳能赶超。
除此之外,宾得对135相机专业市场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在M42的辉煌年代,它并没有像尼康那样把135单反相机当作一个系统的中心来设计,没有看到或者预见到专业市场是如何影响消费市场的,因此一直没有推出专业的135单反相机。而尼康则恰恰相反,推出的第一款单反相机Nikon F就是面向专业群体的,依靠专业产品的号召力和品牌知名度推动消费市场。
尽管宾得在120中画幅相机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120相机笨重的体积是很多摄影发烧友转而使用专业135单反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1980年,宾得才推出LX这款顶级专业单反相机,与尼康F3、佳能New F1并称当时世界三大顶级135单反相机。宾得LX相机不惜工本,纯手工组装,是各个厂家顶级专业相机中唯一一台没有在生产线上制造的相机,因为LX采用了当时不能上线的密封技术。另外,该机是混合动力快门,即电子和机械双快门。电子负责AE、无极变速,机械快门在-30 °或没有电源时也能正常运作。这几点均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然而,与发展了两代的尼康F3和佳能New F1相比,宾得LX无论是价格上还是性能上都难以占据上风。此后,宾得不得不避开专业市场而专注于摄影爱好者和发烧友市场,也折射出它的无奈。
3 宾得LX、尼康F3、佳能New F1这3台相机都是MF相机,然而那个时候单反相机自动化的趋势业已萌芽,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功能也已被应用到相机上。宾得也看到了这一点,着手研发自动对焦相机。
尽管业界公认美能达α7000是世界上第一台AF单反相机,但1981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ME-F相机就可以实现自动对焦,宾得才是AF技术的吃螃蟹者。不过,它与1983年推出的尼康F3AF一样,只是在相机内部加装了自动聚焦组件和聚焦指示系统,而非一体化的AF相机。1985年,革命性的美能达α7000 AF单反相机推出,并横扫市场,而宾得直到1987年才推出成熟的AF单反相机SFX。尽管佳能也于1987年才推出其首款AF相机EOS 650,但它采用了革命性的EF卡口;而尼康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AF相机、1988年推出的F801,其性能也是宾得SFX所远远不如的。
至此,日本“三驾马车”渐渐换成了尼康、佳能、美能达,而没有了宾得的位置。不过,宾得在120相机领域仍成绩斐然。1998年,宾得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更换镜头的中画幅自动对焦单反 4 相机645N,它是1984年推出的宾得645的升级版,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并获得了1998年格兰披治大奖、1998〜1999年度TIPA欧洲最佳专业产品大奖及1998〜1999年度EISA欧洲最佳专业相机大奖等奖项。它采用6cm×4.5cm画幅,电子控制纵走焦平面快门,快门速度为30〜1/1000s,有B门,最高闪光同步速度为1/60s。成像出色,机身轻巧、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宾得645N受到专业人士尤其是风光摄影师的极力推崇,这多少也为宾得挽回了一些面子。
第三次机遇 数码大潮不可逆转
20世纪90年代末,数码化的大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市场,数码取代传统的趋势已不可避免。然而,宾得没有看到数码化的趋势,再一次落在了后面。
1999年,宾得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尼康推出了其首款数码单反相机D1;佳能也于2000年也推出了其首款数码单反相机EOS D30,而宾得直到2003年才推出其第一款成熟的数码单反相机*ist
D,这款名字古怪的数码单反相机拥有当时最轻最小的机身(仍然是金属架构、防尘防水)、600万像素的CCD、先进的测光对焦系统,对宾得老镜头的完善支持等等。此外,宾得还曾经有一台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只不过最终胎死腹中,时间是2001年2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飞利浦的CCD有缺陷,使用同一块CCD的康泰时N Digital(2000年7月上市)上市后销售惨淡,康泰时也于2004年宣告停产,宾得这部连名字都还没有的全幅数码单反相机最终放弃上市。
此外,在数码时代,对影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依赖更加明显,与宾得一样没有影像传感器制造能力的美能达在与柯尼卡合并后于2004年推出了其首款数码单反相机α-7D,然而不到两年,柯美就将相机部门卖给了索尼,美能达也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ist D之后,宾得还推出了*ist DS、DL、DS2、DL2等4款数码单反相机,不过都是*ist D的简化版,功能不突出,销售也很惨淡。
2005年10月,宾得宣布与三星合作开发数码单反相机,业界一致看好两家的合作前景。加上三星拥有宾得最需要的影像传感器研发能力,三星优秀的设计能力和市场运作经验也是宾得所欠缺的。2006年5月,宾得放弃了*ist系列拗口的命名,全新命名的K100D和K110D登场,为宾得赢得了一部分市场和掌声;2006年9月推出的宾得K10D更是宾得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款采用1020万像素APS-C画幅的CCD影像传感器、集CCD防抖功能、CCD除尘功能、优异的机身密闭设计、强大的操控性、支持竖拍手柄、11点对焦系统、放大倍数0.95×视野率95%的取景器、2.5英寸LCD等诸多诱人特性于一身的准专业数码单反相机一经上市就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目光,最重要的是,K10D的价格只要7000元左右,与其他品牌的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价格相仿,性价比甚为突出,火爆的销售也令宾得始料不及,不得不宣布产能不足。同时,宾得还发布了3000万像素的中画幅数码单反相机645 Digital,再一次令世人疯狂。
5 很多人都认为这将是宾得“咸鱼翻身”的一仗,然而,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新闻是:宾得被HOYA并购„„
联手HOYA 宾得会再一次腾飞吗?
HOYA是做什么的?恐怕没多少人知道。HOYA,中文名也译作保谷,与肯高(Kenko)一样是低端滤镜品牌。不过,肯高也是HOYA旗下的品牌,HOYA旗下还有三大镜头副厂之一的图丽(Tokina),脚架品牌竖力(Slik),由此不难想象HOYA的实力是多么雄厚。这还不算,这家创立于1941年、位于日本东京的世界数一数二的光学玻璃制造商业务范围涉及光电材料、光学材料、视力保健、卫生保健、晶体及服务等,日本主要相机和镜头厂家的光学玻璃很多也都是HOYA供应的。目前,HOYA在全球33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四个总部机构(日本、亚太、欧洲、北美),7个生产基地以及80余个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80亿美元。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是,图丽2006年新推出的几款镜头与宾得镜头无论是焦段还是参数都几乎一模一样,图丽官方称这是与宾得共同研发的成果,只是在生产工艺和镀膜上略有不同。所以,这次的合并尽管看上去有点突然,但也不是没有先兆,更有消息人士称合并谈判已超过两年。
HOYA兼并宾得,人们自然会将它与当年柯尼卡兼并美能达一事相提并论。不过这次兼并的背景却不一样,柯尼卡和美能达合并的背景是:两家的映像部门都是严重亏损的部门,而且柯尼卡映像部门(主要业务:感光材料、冲印设备)根本不可能扭转市场,美能达的映像部门在这次合并中并没有从柯尼卡方面获得任何好处,却无端改了商标,不仅吃力不讨好,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到最后只能出售给索尼。对比HOYA和宾得,两家的光学部门都是赢利部门。更何况,HOYA拥有雄厚的财力,而宾得目前的势头也非常好,不是当年的美能达所能比拟的。
不过合并也不是灵丹妙药,影像业界不乏先例。例如柯尼卡和美能达合并后并没有太大起色,最后不得不把影像事业卖给索尼;腾龙收购勃朗尼卡之后又无奈放弃。而在国际上,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也都没有取得1+1>2的结果。可见,合并不一定就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宾得如果不能发愤图强,仍然免不了和柯美一样的结局。
此外,宾得与HOYA合并也不是没有隐忧。
首先,宾得在这次合并中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无论是从高层的组成还是HOYA的产业结构链看,HOYA能否给予宾得未来的发展以足够的资金支持,还是仅仅将宾得作为其中的附庸,这一点还很难说。
其次,HOYA跟宾得一样都没有影像传感器制造能力,而柯美的离开和索尼、松下的强势介入说明数码时代影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是多么重要。
再次,HOYA与宾得的合并会不会影响到宾得与三星的合作关系?毕竟宾得还得借助三星在影像传感器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手段,有消息称,宾得K10D的推出有三星10%的功劳,而这一比重在双方今后的合作中只会不断加深。
总结
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曾经的机遇和转折,这一切对如今的宾得来说都如过往云烟。当宾得被HOYA兼并,无论是下一个辉煌还是穷途末路,未来的命运就已经不是它一个人所能掌控的了。会不会步美能达的后尘,还是与HOYA一起迎接下一个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只有一点,再一次得到验证:当英雄迟暮,辉煌只能成追忆;当花儿老去的时候,注定会被遗弃在风中„„
6
2023年12月7日发(作者:真晶霞)
宾得的前世今生——也谈宾得被HOYA兼并后的命运
2006年12月21日,又一则消息震惊业界。光学领域知名的日本HOYA(豪雅,也译作保谷)集团与著名相机制造厂商日本宾得公司就合并事宜达成一致意向,并联合对外宣布,两家公司将于2007年10月1日进行合并。合并后的新公司名称将改为HOYA宾得HD股份公司(英文名:HOYA PENTAX HD Corporation),主体以HOYA公司为主,新公司的领导层共有10人,其中包括外聘5名,HOYA 3名,宾得2名,首席执行官则由HOYA公司总裁铃木洋担任。尽管双方刻意回避兼并这个字眼,但从新公司的名称和公司高层的组成来看,意味着宾得实际上已被HOYA兼并。据悉,今年下半年开始,宾得新产品的品牌将变为“HOYA PENTAX”。
不知道该庆幸HOYA宾得新公司的成立,还是为宾得的没落感到悲哀?很多人将宾得视为第二个美能达,宾得会步美能达的后尘吗?HOYA宾得又是否会变成第二个柯尼卡美能达?
宾得的前身是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英文名Asahi),是诞生于1919年的老牌日本相机、镜头厂商。在宾得漫长的相机制造史上,曾创造了无数的世界第一,第一个将多层镀膜技术应用在民用镜头上的厂商、第一个推出TTL自动对焦相机的厂商、第一个单反相机产量超千万的厂商、第一个推出自动对焦中画幅单反相机的厂商⋯⋯直到今天被HOYA并购,所有荣耀都归于平静。回顾宾得的这段光辉历史,曾有很多次的机遇令宾得不至于落到今天这步田地,但宾得都一一错过了,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如果宾得能抓住其中的一次或两次机遇,或许展现在今天的宾得仍是最辉煌的那个宾得„„
第一次机遇 M42螺口向卡口转变
二战后,135单反相机在欧洲市场上蓬勃发展;而在日本,当时的尼康和佳能都致力于开发旁轴相机,美能达则专注于双反相机的开发,只有宾得看到了单反相机的前景,于1945年开始其第一台单反相机的研制,1952年,宾得第一台单反相机—Asahiflex正式发布,这也成为日本的第一台单反相机。
Asahiflex使用了M37螺口系统,快门速度为1/25〜1/500s,X闪光灯同步,这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先进的设计了。它采用了腰平单镜反射式取景器,但旁边还加上了一个旁轴式辅助取景窗。虽然Asahiflex只生产了一年,但在当时依旧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Asahiflex采用螺口系统是因为当时的相机没有自动功能,一切都要手动设定,加上螺口制造简单,通用性强,也比较流行。在那时看来,选择螺口也无可厚非,毕竟那时还没法预见单反相机自动化的发展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尼康于1959年上市的第一台单反相机Nikon F就使用了F卡口,并一直沿用至今,差不多同时推出的佳能第一台单反相机Canonflex和美能达第一台单反相机SR-2也同样采用了卡口系统。当然,无论是Nikon F还是佳能Canonflex、美能达SR-2,都比宾得Asahiflex晚了将近7年。
1 1957年,宾得推出了全新的Asahi Pentax单反相机,成为全球第一款使用五棱镜取景的单反相机,一改之前复杂难用的腰平取景器,为摄影师们创造出了取景器的新概念,这部相机时尚的设计和控制模式,也很快为日本和德国的其他相机厂家所模仿。此后,以“Asahi Pentax”命名的商标正式启用,后来演变成今天的“Pentax”, Pentax源于“pentaprism”和“Reflex”两词,意思就是“五棱镜+反射”,在香港译成“宾得”,大陆则被译成“潘太克斯”。Asahi Pentax取消了之前一直采用的M37螺口设计,而采用了标准的M42螺口,这是因为M37螺口内径太小,要想让镜头和机身联动就必须增大口径,加上M42螺口镜头通用性强,在单反市场中占有率已经相当高,Asahi Pentax不但可以使用宾得自家高素质的Takumar(太苦码)镜头,也可以使用其他厂家生产的M42螺口镜头。自此,Pentax品牌真正开始被人们所接受。
1964年,Asahi Pentax Spotmatic正式推出,这是全球第一台搭载TTL(Through The Len,通过镜头)测光方式的单反相机,而TTL直到现在也是标准的单反测光方式。因为极具实用价值的TTL测光设计和大众化的价格,Spotmatic一炮打红,非常畅销,到1966年宾得成为全球第一个推出单反相机超过100万台的厂家,而其他很多厂商在当时的累计单反销量很少超过30万台。
1969年,宾得进军中画幅相机市场,推出了Pentax 6×7型相机,这是一款专业中画幅单反相机,使用120、220胶卷,机身设计轻巧、结实,可更换镜头和取景器,具有TTL测光的五棱镜、焦平面慕帘快门和快速回落的反光镜,相机的操作就像135单反相机一样简便。因为这些与众不同的特点,Pentax 6×7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的浓厚兴趣。宾得135和120两线作战,且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横跨135单反相机和中画幅单反相机的一个巨人。不过,宾得后来丢掉了自M42 时代以来开创的单反相机市场老大的位置,或许也跟它脚踏两只船而无法集中精力在135单反相机市场有关,这是后话。
2 此后,宾得再接再厉,推出了多款单反相机,并一直雄踞单反相机销量榜榜首。1971年,宾得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具有全开光圈测光和光圈优先自动曝光功能的单反相机—Electirical Spotmatic;同年,宾得首创Super-Multi-Coated(超级多层镀膜)技术,它所生产的所有镜头都经过7层超级镀膜处理,结像明锐清晰,色彩还原真实,并能减弱杂射光和眩光。此后生产的经过超级镀膜处理的宾得镜头都会标注上“SMC”的字样。
尽管那时宾得表面上看起来威风八面,但螺口的致命缺点越来不利于自动化发展的进程。快门优先和全自动程序曝光在螺口上难以很经济和方便地实现。此外,螺口繁琐的镜头装卸也使得单反相机可以更换镜头的优势荡然无存。
1974 年,Asahi Pentax SPF发布,这也是宾得最后一台M42螺口相机。1975年,宾得痛定思痛,正式宣布放弃使用M42螺口,替代以K型插刀式卡口,这也标志着宾得的M42时代正式终结。同年,宾得推出了K2、KX、KM等3台采用K型卡口的单反相机,此时距离尼康、佳能、美能达生产各自的卡口相机已经晚了16年。
从1952年宾得推出第一台单反相机到1974年推出最后一台螺口单反相机,宾得总共销售了200多万台单反相机,一直是世界之最,没有哪个厂家能够与宾得相提并论。然而,宾得没有预见单反相机的发展趋势,也没有及时作出反应,直到1975年被迫改口,其在单反相机市场的优势荡然无存,领袖地位也受到了挑战。当然,也因为宾得相机的销量巨大,贸然改口无疑将丢失很大的市场,不过,如果宾得能及早作出回应,尽早研发卡口系统,或许也不至于落得后来的被动局面。
第二次机遇 MF时代向AF时代转变
M42时代的辉煌,似乎带走了宾得所有的荣耀。当转到K卡口之后,尽管宾得也推出了K1000等非常畅销的经典相机,但因为起步较晚,渐渐地被尼康、佳能赶超。
除此之外,宾得对135相机专业市场缺乏足够的重视,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在M42的辉煌年代,它并没有像尼康那样把135单反相机当作一个系统的中心来设计,没有看到或者预见到专业市场是如何影响消费市场的,因此一直没有推出专业的135单反相机。而尼康则恰恰相反,推出的第一款单反相机Nikon F就是面向专业群体的,依靠专业产品的号召力和品牌知名度推动消费市场。
尽管宾得在120中画幅相机领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120相机笨重的体积是很多摄影发烧友转而使用专业135单反相机的重要原因之一。直到1980年,宾得才推出LX这款顶级专业单反相机,与尼康F3、佳能New F1并称当时世界三大顶级135单反相机。宾得LX相机不惜工本,纯手工组装,是各个厂家顶级专业相机中唯一一台没有在生产线上制造的相机,因为LX采用了当时不能上线的密封技术。另外,该机是混合动力快门,即电子和机械双快门。电子负责AE、无极变速,机械快门在-30 °或没有电源时也能正常运作。这几点均代表了当时世界最高水平。然而,与发展了两代的尼康F3和佳能New F1相比,宾得LX无论是价格上还是性能上都难以占据上风。此后,宾得不得不避开专业市场而专注于摄影爱好者和发烧友市场,也折射出它的无奈。
3 宾得LX、尼康F3、佳能New F1这3台相机都是MF相机,然而那个时候单反相机自动化的趋势业已萌芽,光圈优先、快门优先等功能也已被应用到相机上。宾得也看到了这一点,着手研发自动对焦相机。
尽管业界公认美能达α7000是世界上第一台AF单反相机,但1981年宾得推出的Pentax ME-F相机就可以实现自动对焦,宾得才是AF技术的吃螃蟹者。不过,它与1983年推出的尼康F3AF一样,只是在相机内部加装了自动聚焦组件和聚焦指示系统,而非一体化的AF相机。1985年,革命性的美能达α7000 AF单反相机推出,并横扫市场,而宾得直到1987年才推出成熟的AF单反相机SFX。尽管佳能也于1987年才推出其首款AF相机EOS 650,但它采用了革命性的EF卡口;而尼康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台AF相机、1988年推出的F801,其性能也是宾得SFX所远远不如的。
至此,日本“三驾马车”渐渐换成了尼康、佳能、美能达,而没有了宾得的位置。不过,宾得在120相机领域仍成绩斐然。1998年,宾得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可更换镜头的中画幅自动对焦单反 4 相机645N,它是1984年推出的宾得645的升级版,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产品,并获得了1998年格兰披治大奖、1998〜1999年度TIPA欧洲最佳专业产品大奖及1998〜1999年度EISA欧洲最佳专业相机大奖等奖项。它采用6cm×4.5cm画幅,电子控制纵走焦平面快门,快门速度为30〜1/1000s,有B门,最高闪光同步速度为1/60s。成像出色,机身轻巧、操作简便、自动化程度高,宾得645N受到专业人士尤其是风光摄影师的极力推崇,这多少也为宾得挽回了一些面子。
第三次机遇 数码大潮不可逆转
20世纪90年代末,数码化的大潮以摧枯拉朽之势席卷市场,数码取代传统的趋势已不可避免。然而,宾得没有看到数码化的趋势,再一次落在了后面。
1999年,宾得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尼康推出了其首款数码单反相机D1;佳能也于2000年也推出了其首款数码单反相机EOS D30,而宾得直到2003年才推出其第一款成熟的数码单反相机*ist
D,这款名字古怪的数码单反相机拥有当时最轻最小的机身(仍然是金属架构、防尘防水)、600万像素的CCD、先进的测光对焦系统,对宾得老镜头的完善支持等等。此外,宾得还曾经有一台全画幅数码单反相机,只不过最终胎死腹中,时间是2001年2月。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飞利浦的CCD有缺陷,使用同一块CCD的康泰时N Digital(2000年7月上市)上市后销售惨淡,康泰时也于2004年宣告停产,宾得这部连名字都还没有的全幅数码单反相机最终放弃上市。
此外,在数码时代,对影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的依赖更加明显,与宾得一样没有影像传感器制造能力的美能达在与柯尼卡合并后于2004年推出了其首款数码单反相机α-7D,然而不到两年,柯美就将相机部门卖给了索尼,美能达也从此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尽管*ist D之后,宾得还推出了*ist DS、DL、DS2、DL2等4款数码单反相机,不过都是*ist D的简化版,功能不突出,销售也很惨淡。
2005年10月,宾得宣布与三星合作开发数码单反相机,业界一致看好两家的合作前景。加上三星拥有宾得最需要的影像传感器研发能力,三星优秀的设计能力和市场运作经验也是宾得所欠缺的。2006年5月,宾得放弃了*ist系列拗口的命名,全新命名的K100D和K110D登场,为宾得赢得了一部分市场和掌声;2006年9月推出的宾得K10D更是宾得的呕心沥血之作,这款采用1020万像素APS-C画幅的CCD影像传感器、集CCD防抖功能、CCD除尘功能、优异的机身密闭设计、强大的操控性、支持竖拍手柄、11点对焦系统、放大倍数0.95×视野率95%的取景器、2.5英寸LCD等诸多诱人特性于一身的准专业数码单反相机一经上市就吸引了众多摄影爱好者的目光,最重要的是,K10D的价格只要7000元左右,与其他品牌的入门级数码单反相机价格相仿,性价比甚为突出,火爆的销售也令宾得始料不及,不得不宣布产能不足。同时,宾得还发布了3000万像素的中画幅数码单反相机645 Digital,再一次令世人疯狂。
5 很多人都认为这将是宾得“咸鱼翻身”的一仗,然而,又一个始料不及的新闻是:宾得被HOYA并购„„
联手HOYA 宾得会再一次腾飞吗?
HOYA是做什么的?恐怕没多少人知道。HOYA,中文名也译作保谷,与肯高(Kenko)一样是低端滤镜品牌。不过,肯高也是HOYA旗下的品牌,HOYA旗下还有三大镜头副厂之一的图丽(Tokina),脚架品牌竖力(Slik),由此不难想象HOYA的实力是多么雄厚。这还不算,这家创立于1941年、位于日本东京的世界数一数二的光学玻璃制造商业务范围涉及光电材料、光学材料、视力保健、卫生保健、晶体及服务等,日本主要相机和镜头厂家的光学玻璃很多也都是HOYA供应的。目前,HOYA在全球33个国家及地区建立了四个总部机构(日本、亚太、欧洲、北美),7个生产基地以及80余个分支机构,总资产超过180亿美元。
还有一个不能忽略的细节是,图丽2006年新推出的几款镜头与宾得镜头无论是焦段还是参数都几乎一模一样,图丽官方称这是与宾得共同研发的成果,只是在生产工艺和镀膜上略有不同。所以,这次的合并尽管看上去有点突然,但也不是没有先兆,更有消息人士称合并谈判已超过两年。
HOYA兼并宾得,人们自然会将它与当年柯尼卡兼并美能达一事相提并论。不过这次兼并的背景却不一样,柯尼卡和美能达合并的背景是:两家的映像部门都是严重亏损的部门,而且柯尼卡映像部门(主要业务:感光材料、冲印设备)根本不可能扭转市场,美能达的映像部门在这次合并中并没有从柯尼卡方面获得任何好处,却无端改了商标,不仅吃力不讨好,更可以说是雪上加霜,到最后只能出售给索尼。对比HOYA和宾得,两家的光学部门都是赢利部门。更何况,HOYA拥有雄厚的财力,而宾得目前的势头也非常好,不是当年的美能达所能比拟的。
不过合并也不是灵丹妙药,影像业界不乏先例。例如柯尼卡和美能达合并后并没有太大起色,最后不得不把影像事业卖给索尼;腾龙收购勃朗尼卡之后又无奈放弃。而在国际上,时代华纳与美国在线、惠普与康柏的合并,也都没有取得1+1>2的结果。可见,合并不一定就能为企业带来新的活力。宾得如果不能发愤图强,仍然免不了和柯美一样的结局。
此外,宾得与HOYA合并也不是没有隐忧。
首先,宾得在这次合并中并没有足够的话语权,无论是从高层的组成还是HOYA的产业结构链看,HOYA能否给予宾得未来的发展以足够的资金支持,还是仅仅将宾得作为其中的附庸,这一点还很难说。
其次,HOYA跟宾得一样都没有影像传感器制造能力,而柯美的离开和索尼、松下的强势介入说明数码时代影像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是多么重要。
再次,HOYA与宾得的合并会不会影响到宾得与三星的合作关系?毕竟宾得还得借助三星在影像传感器领域的研发能力和市场营销手段,有消息称,宾得K10D的推出有三星10%的功劳,而这一比重在双方今后的合作中只会不断加深。
总结
曾经的辉煌与荣耀,曾经的机遇和转折,这一切对如今的宾得来说都如过往云烟。当宾得被HOYA兼并,无论是下一个辉煌还是穷途末路,未来的命运就已经不是它一个人所能掌控的了。会不会步美能达的后尘,还是与HOYA一起迎接下一个辉煌,让我们拭目以待。
只有一点,再一次得到验证:当英雄迟暮,辉煌只能成追忆;当花儿老去的时候,注定会被遗弃在风中„„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