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延翊)
互联网保险市场分析报告
本文将从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几个角度,分析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现状,寻求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一)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的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中国银保监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赔付支出1.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0%。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6897万亿元, 同比增长66%。从险种来看,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责任险为医疗、环保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866.1万亿元,意外险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380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244%、32.8%。截至2018年底,保险业资产总量18.3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加9.5%
(二)强监管,增速趋缓。
2018年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2017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6581.01亿元,同比增长18.16%。也就是说,2018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速放缓了14.24个百分点。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基本告别高增长时代。
从数据来看,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8年人身险保费的增速大幅度下滑,主要源于寿险业务的负增长。原因在于,2017年以来,寿险产品经历多轮清理整顿,134号文、19号文对行业的影响仍在消化之中。
二、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
互联网保险是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完成网上营销、在线投保、理赔等保险业务,并由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完成保险相关费用的电子支付的保险。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整体上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12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仅仅为110.7亿元,2014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已达859亿元,同比增长169.8%。到了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至2347亿元,同比增长5.1%。2017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却下降至1875.27亿元,同比下降20.1%。截止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1097.9亿元。
从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结构来看,人身险保费占据了绝大的优势,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在2017年保险行业严监管政策下,行业整体处于优化产品结构、突出“保险姓保”的行业功能定位中,因此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自然互联网业务也趋于放缓。从近几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趋势来看,人身险市场持续低迷,一年半过去了,依然呈现负增长态势。截止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人身险保费收入为852.7亿元,同比下降15.61%。
(二)政府监管
2015年,原中国保监会印发《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保监发【205】69号),自此,互联网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9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继续加强互联网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发【2018】64号),延用2015年印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银保监会支持并鼓励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但是要求健康合理的,确保不损害保险行业的良性发展。发展与监管并存。
(三)互联网保险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保险业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行业应用,持续拓展行业的创新能力。如,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保险业实现了对互联网海量高并发交易的支持;基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保险业发展出包括智能保顾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应用,在优化客户产品体验的同时,释放了更多的保险需求。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也为互联网保险和保险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新命题。
三、市场竞争情况
1、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主要有5种:
(1)传统保险公司自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如今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可以进行有关保险咨询、产品购买、理赔等业务,截至2016年底,已有117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并作为其补充销售渠道。
(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这类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服务,流程专业且相对独立,网络化程度较高,降低了销售成本,便于用户进行产品之间的对比,也有利于初入保险领域的从业机构快速完成初期客户的积累和品牌推广。
(3)互联网保险公司。2013年,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等互联网企业联合平安保险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不设立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理赔服务,这有利于解决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行业的风险。随后,中国保监会又新批准了易安财险、泰康在线等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筹建申请,因此,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参与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
(4)保险中介代理。该模式包括兼业代理模式和专业代理模式,是由具有经纪
或代理牌照的中介机构建立网络销售平台,集合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打破保险公司的壁垒,方便客户进行筛选和比较,提供一站式保险服务。
(5)网络互助保险。2016年6月,保监会批准人寿相互保险社、众惠财险相互保险社和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的筹建,其账户资金来自按一定比例提取的保费收入及会员捐赠,向会员提供援助,这种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
2、第三平台为主力军,自建官网趋势明显
截止2018年上半年,在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人身险65家公司中,共有48家企业通过自建官网展开经营,58家公司与第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其中46家公司采用官网和第三方合作“双管齐下”的商业模式。从渠道上看,第三方平台仍是销售主力,但自建线上渠道的趋势明显。截止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通过第三方平台收入为753.8亿元,较上年下降18.94%;通过官网所实现的规模保费为98.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9%,占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的比重增至11.6%。
3、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供应商:中保协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146家保险公司中,共有124家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
购买者:根据微保携手腾讯发布《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网民8.02亿,有27.7%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购买过保险。根据CNNIC发布的网民数据进行推算,目前互联网保民数量约在2.22亿左右,而28.7岁成为了网名首次购险的平均年龄。
潜在进入者:互联网巨头利用自身流量的优势,经营互联网金融行业,其中保险为其中一块业务。例如,微信、支付宝、小米、京东等互联网大咖都已经相继进入保险行业。还有,中国放宽外资进入中国的条件及持股比例,这将使未来中国的保险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替代产品:社保,还有轻松筹、水滴筹等网络互助平台。
行业竞争者:4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泰康在线、易安、安心)及传统的保险公司自建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
另外,还有以支付宝、微信两大互联网巨头依靠流量的优势,对其它的互联网保险平台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让其它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互联网保险,包括小米、京东、今日头条、嘀嘀、百度、网易等纯粹的互联网企业。
还有,以中介公司为主的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包括保慧择、中民、大童、明亚、I云保、保险师、保险人、保险家、咔嚓保等。其中有针对C端的平台也有针对B端的平台。
四、互联网保险用户分析
腾讯微保、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对外公布了《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有效问卷样本2.41万份。报告显示,75.2%的网民接受互联网购险,“保险成熟用户”在网民中的占比为33.4%,移动支付工具成为互联网购险的首选。
中国保险成熟用户约有2.68亿人,在互联网渠道和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保单量近几年迅速增长。《报告》显示,在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间,互联网保单量增长了18倍。根据CNNIC发布的网民数据进行推算,目前互联网保民数量约在2.22亿左右,28.7岁成为了网名首次购险的平均年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报告》也勾勒了成熟保险用户的画像。《报告》认为,已经购买过重疾险、医疗险、长期意外险等复杂险种的人群,可以称之为“保险成熟用户”,这类人在网民中的占比为33.4%。
细分来看,通过参照5个变量,《报告》将保险成熟用户分为了四大类:高知新贵、思路清晰的奋斗青年、不爱计划的普通人和耳根软的传统大牌粉。
《报告》也提出了“保二代”的概念,即“父母为自己购买过保险的群体”。结果显示,保二代购险意愿更强,更能拥抱互联网保险。此外,《报告》发现,网民最担心发生疾病和意外,购买率前三的复杂险是:长期意外险、长期重疾险、寿险。
互联网保险接受度超7成。虽然近年来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但《报告》提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保险需求尚未得到有效释放。我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保费与GDP之比)和保险密度(人均保险费额)仍 有较大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五、互联网保险优劣势
(一)与传统保险相比互联网保险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产品场景化
在网络时代,保险产品碎片化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保险供给者通过在场景的互动中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这有利于激发客户的风险规避需求。场景化保险的代表性产品有退货运费险、共享单车险等,结合特定场景,更加便捷、透明、低成本。随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社交、购物、理财等领域将出现更多场景,不断催生新的保险需求。
(2)降低销售成本
传统渠道的保险佣金和人工费用不断攀升,降低了传统渠道的产品收益,而互联网保险打破先前的销售渠道,将佣金直接转为客户收益,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产品费率,提高了同一险种的年化收益率。另外,互联网保险公司将产品开发、核保、核赔等经营管理工作通过互联网开展,极大地减少了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设立,降低了固定设备支出和经营成本。
(3)信息透明,便于互动
互联网保险具有直销特点。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客户由传统营销方式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提高了买方与卖方的互动,有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进行精准营销。互联网保险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条款清晰简单,信息公开透明,也便于客户与电子客服更有效的沟通。另外,互联网保险打破了消费者与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客户可以自主选择产品并在不同的平台在线比较,这使得销售渠道更透明、C2B成为现实。
(4)打破上门销售的限制
互联网保险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换,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全球性保险营销服务,并能深入到不同需求的人群,拓展业务客户。
2、劣势
(1)技术风险突出,客户独立操作有难度
互联网保险线上销售的模式,使得行业对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依赖程度上升,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会放大互联网保险在技术应用方面的风险,难以保障线上客户隐私信息与合法权益。另外,由于互联网保险载体的虚拟化,客户在购入相关保险产品时无需当面问询,这就需要客户在购入产品时自行了解承保条件等,无形中增加了独立操作的难度,在理赔过程中也使得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提高。
(2)非标准化产品不易实现,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互联网保险的销售过程无需面对面问询,因此产品相对标准化,条款透明且简单易懂。新产品一经开发,会立刻被模仿和复制,使得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而条款复杂的非标准化产品在互联网载体中实现难度加大,销售和理赔过程易发生纠纷,互联网保险主体开发动力不足,使得产品种类受到局限,不利于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
六、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互联网保民快速增长
微保携手腾讯发布《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指出,互联网保民(2.22亿)和网民(8.02亿)之间的巨大缺口可以看到互联网保险在高速增长后仍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以未来一年内购买保险的可能性进行划分,确定有购买保险计划的高潜用户占总体网民的比例为27.0%;没有较确定的购险计划的未来用户占比69.8%。
另据CNNIC于2018年7月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 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8.02亿。据此预计,高潜用户规模将达到2.17亿,而未来用户规模估计高达5.6亿。
而高潜用户更多集中在高学历、已婚、高收入人群。除保障外,高潜用户最看重保险的“强制储蓄”功能。而未来用户大多集中在24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人群,家庭月收入在5k以下的占比较高,居住在低线城市人也更多。与高潜用户不同,未来用户对保险的投资理财属性更为期待。
调研显示,“保二代”购买保险的潜力更大,意愿也更强。所谓“保二代”是指,父母为自己购买过保险的群体。调研数据显示,41.7%的“保二代”有购买新的保险的计划;29.9%的“保二代”可接受所有保险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首次购买保险年龄在2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0.8%。
(二)科技的进步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快速发展
未来,随着我国居民商业保险普及度的加大、新型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商业化应用的普及以及保险从业机构对该业务领域的重视,我国
的互联网保险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该业务领域的从业机构必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未来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将呈现以下两大趋势发展:
1、跨界合作共创保险生态圈
随着“互联网+”快速蔓延,保险行业只是其中一个分支,在互联网的助推下,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适用于各行各业。随着用户的保险意识觉醒,越来越多行业将融入保险理念,而保险也将成为连接企业和用户、打造生态圈的中间环节。
2、新型技术助力产品创新发展
随着保险科技的落地,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技术将助力传统产品变革,场景化保险将越来越深入人心,由此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多的爆款产品。
七、总结
根据上述的各个角度分析,我国未来的互联网保险行业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不管从行业的增长速度或者是网民数量及互联网保民的增长速度来年,抑或是从网民的消费群体分析都是如此。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大数据、AI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都给互联网保险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
2024年1月23日发(作者:延翊)
互联网保险市场分析报告
本文将从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几个角度,分析互联网保险行业的现状,寻求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一)保险行业作为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的经济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根据中国银保监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3.8万亿元,赔付支出1.2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9%、10%。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保险业风险保障功能充分发挥,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不断提升。2018年,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6897万亿元, 同比增长66%。从险种来看,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3.5万亿元,责任险为医疗、环保等领域提供风险保障866.1万亿元,意外险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3808.9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4.2%、244%、32.8%。截至2018年底,保险业资产总量18.3万亿元,较2018年初增加9.5%
(二)强监管,增速趋缓。
2018年全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8016.62亿元,同比增长3.92%。2017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36581.01亿元,同比增长18.16%。也就是说,2018年原保险保费收入的同比增速放缓了14.24个百分点。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我国保险业保费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基本告别高增长时代。
从数据来看,在经历了多年的高速增长之后,2018年人身险保费的增速大幅度下滑,主要源于寿险业务的负增长。原因在于,2017年以来,寿险产品经历多轮清理整顿,134号文、19号文对行业的影响仍在消化之中。
二、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现状
(一)、市场规模
互联网保险是保险公司及保险中介机构借助互联网平台以完成网上营销、在线投保、理赔等保险业务,并由第三方支付公司负责完成保险相关费用的电子支付的保险。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2-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整体上呈现上涨趋势,但是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12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仅仅为110.7亿元,2014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已达859亿元,同比增长169.8%。到了2016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增长至2347亿元,同比增长5.1%。2017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却下降至1875.27亿元,同比下降20.1%。截止至2018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达到了1097.9亿元。
从互联网保险保费收入结构来看,人身险保费占据了绝大的优势,自2015年以来,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占总收入50%以上;在2017年保险行业严监管政策下,行业整体处于优化产品结构、突出“保险姓保”的行业功能定位中,因此行业整体增速放缓,自然互联网业务也趋于放缓。从近几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趋势来看,人身险市场持续低迷,一年半过去了,依然呈现负增长态势。截止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保险人身险保费收入为852.7亿元,同比下降15.61%。
(二)政府监管
2015年,原中国保监会印发《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保监发【205】69号),自此,互联网保险业务持续健康发展,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9月30日,中国银保监会印发《中国银保监会关于继续加强互联网保险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银保监发【2018】64号),延用2015年印发的《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银保监会支持并鼓励中国互联网保险行业的发展,但是要求健康合理的,确保不损害保险行业的良性发展。发展与监管并存。
(三)互联网保险的技术支持
近年来,保险业深入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行业应用,持续拓展行业的创新能力。如,依托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保险业实现了对互联网海量高并发交易的支持;基于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创新技术,保险业发展出包括智能保顾在内的一系列产品应用,在优化客户产品体验的同时,释放了更多的保险需求。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新的发展要求,也为互联网保险和保险科技的发展提出了新命题。
三、市场竞争情况
1、互联网保险的商业模式主要有5种:
(1)传统保险公司自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如今我国保险公司大多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可以进行有关保险咨询、产品购买、理赔等业务,截至2016年底,已有117家保险机构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并作为其补充销售渠道。
(2)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这类平台为交易双方提供信息服务,流程专业且相对独立,网络化程度较高,降低了销售成本,便于用户进行产品之间的对比,也有利于初入保险领域的从业机构快速完成初期客户的积累和品牌推广。
(3)互联网保险公司。2013年,阿里巴巴、腾讯、携程等互联网企业联合平安保险发起成立了我国第一家专业的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互联网保险公司不设立分支机构,完全通过互联网进行销售和理赔服务,这有利于解决互联网保险发展过程中不同于传统行业的风险。随后,中国保监会又新批准了易安财险、泰康在线等互联网保险公司的筹建申请,因此,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参与主体逐渐呈现多元化。
(4)保险中介代理。该模式包括兼业代理模式和专业代理模式,是由具有经纪
或代理牌照的中介机构建立网络销售平台,集合多家保险公司的产品和服务,打破保险公司的壁垒,方便客户进行筛选和比较,提供一站式保险服务。
(5)网络互助保险。2016年6月,保监会批准人寿相互保险社、众惠财险相互保险社和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的筹建,其账户资金来自按一定比例提取的保费收入及会员捐赠,向会员提供援助,这种保险在社会保障体系中起到重要的补充作。
2、第三平台为主力军,自建官网趋势明显
截止2018年上半年,在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人身险65家公司中,共有48家企业通过自建官网展开经营,58家公司与第三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其中46家公司采用官网和第三方合作“双管齐下”的商业模式。从渠道上看,第三方平台仍是销售主力,但自建线上渠道的趋势明显。截止2018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险保费收入通过第三方平台收入为753.8亿元,较上年下降18.94%;通过官网所实现的规模保费为98.9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9%,占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的比重增至11.6%。
3、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供应商:中保协数据,截至2016年底,我国146家保险公司中,共有124家保险公司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
购买者:根据微保携手腾讯发布《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目前有网民8.02亿,有27.7%的网民在互联网上购买过保险。根据CNNIC发布的网民数据进行推算,目前互联网保民数量约在2.22亿左右,而28.7岁成为了网名首次购险的平均年龄。
潜在进入者:互联网巨头利用自身流量的优势,经营互联网金融行业,其中保险为其中一块业务。例如,微信、支付宝、小米、京东等互联网大咖都已经相继进入保险行业。还有,中国放宽外资进入中国的条件及持股比例,这将使未来中国的保险行业竞争更加激烈。
替代产品:社保,还有轻松筹、水滴筹等网络互助平台。
行业竞争者:4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众安、泰康在线、易安、安心)及传统的保险公司自建互联网保险销售平台。
另外,还有以支付宝、微信两大互联网巨头依靠流量的优势,对其它的互联网保险平台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同时也让其它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入互联网保险,包括小米、京东、今日头条、嘀嘀、百度、网易等纯粹的互联网企业。
还有,以中介公司为主的的第三方互联网保险平台,包括保慧择、中民、大童、明亚、I云保、保险师、保险人、保险家、咔嚓保等。其中有针对C端的平台也有针对B端的平台。
四、互联网保险用户分析
腾讯微保、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CDC)对外公布了《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有效问卷样本2.41万份。报告显示,75.2%的网民接受互联网购险,“保险成熟用户”在网民中的占比为33.4%,移动支付工具成为互联网购险的首选。
中国保险成熟用户约有2.68亿人,在互联网渠道和技术的加持下,互联网保单量近几年迅速增长。《报告》显示,在2012年至2016年的5年间,互联网保单量增长了18倍。根据CNNIC发布的网民数据进行推算,目前互联网保民数量约在2.22亿左右,28.7岁成为了网名首次购险的平均年龄。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报告》也勾勒了成熟保险用户的画像。《报告》认为,已经购买过重疾险、医疗险、长期意外险等复杂险种的人群,可以称之为“保险成熟用户”,这类人在网民中的占比为33.4%。
细分来看,通过参照5个变量,《报告》将保险成熟用户分为了四大类:高知新贵、思路清晰的奋斗青年、不爱计划的普通人和耳根软的传统大牌粉。
《报告》也提出了“保二代”的概念,即“父母为自己购买过保险的群体”。结果显示,保二代购险意愿更强,更能拥抱互联网保险。此外,《报告》发现,网民最担心发生疾病和意外,购买率前三的复杂险是:长期意外险、长期重疾险、寿险。
互联网保险接受度超7成。虽然近年来中国保险行业发展迅速,但《报告》提示,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的保险需求尚未得到有效释放。我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保费与GDP之比)和保险密度(人均保险费额)仍 有较大发展空间,潜力巨大。
五、互联网保险优劣势
(一)与传统保险相比互联网保险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
(1)产品场景化
在网络时代,保险产品碎片化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保险供给者通过在场景的互动中向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这有利于激发客户的风险规避需求。场景化保险的代表性产品有退货运费险、共享单车险等,结合特定场景,更加便捷、透明、低成本。随着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应用,社交、购物、理财等领域将出现更多场景,不断催生新的保险需求。
(2)降低销售成本
传统渠道的保险佣金和人工费用不断攀升,降低了传统渠道的产品收益,而互联网保险打破先前的销售渠道,将佣金直接转为客户收益,大大降低了管理成本和产品费率,提高了同一险种的年化收益率。另外,互联网保险公司将产品开发、核保、核赔等经营管理工作通过互联网开展,极大地减少了分支机构和经营网点的设立,降低了固定设备支出和经营成本。
(3)信息透明,便于互动
互联网保险具有直销特点。在保险产品销售过程中,客户由传统营销方式中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提高了买方与卖方的互动,有助于保险公司更好地了解客户的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进行精准营销。互联网保险大多是标准化的产品,条款清晰简单,信息公开透明,也便于客户与电子客服更有效的沟通。另外,互联网保险打破了消费者与卖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客户可以自主选择产品并在不同的平台在线比较,这使得销售渠道更透明、C2B成为现实。
(4)打破上门销售的限制
互联网保险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买卖双方的信息交换,随时随地为客户提供24小时的全球性保险营销服务,并能深入到不同需求的人群,拓展业务客户。
2、劣势
(1)技术风险突出,客户独立操作有难度
互联网保险线上销售的模式,使得行业对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硬件系统的依赖程度上升,而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计算机操作系统的漏洞会放大互联网保险在技术应用方面的风险,难以保障线上客户隐私信息与合法权益。另外,由于互联网保险载体的虚拟化,客户在购入相关保险产品时无需当面问询,这就需要客户在购入产品时自行了解承保条件等,无形中增加了独立操作的难度,在理赔过程中也使得发生纠纷的可能性提高。
(2)非标准化产品不易实现,产品同质化程度高
互联网保险的销售过程无需面对面问询,因此产品相对标准化,条款透明且简单易懂。新产品一经开发,会立刻被模仿和复制,使得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而条款复杂的非标准化产品在互联网载体中实现难度加大,销售和理赔过程易发生纠纷,互联网保险主体开发动力不足,使得产品种类受到局限,不利于互联网保险产品的创新。
六、互联网保险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互联网保民快速增长
微保携手腾讯发布《2018年互联网保险年度报告》指出,互联网保民(2.22亿)和网民(8.02亿)之间的巨大缺口可以看到互联网保险在高速增长后仍有极大的发展潜力。以未来一年内购买保险的可能性进行划分,确定有购买保险计划的高潜用户占总体网民的比例为27.0%;没有较确定的购险计划的未来用户占比69.8%。
另据CNNIC于2018年7月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8 年6月,我国网民数量为8.02亿。据此预计,高潜用户规模将达到2.17亿,而未来用户规模估计高达5.6亿。
而高潜用户更多集中在高学历、已婚、高收入人群。除保障外,高潜用户最看重保险的“强制储蓄”功能。而未来用户大多集中在24岁以下和40岁以上的人群,家庭月收入在5k以下的占比较高,居住在低线城市人也更多。与高潜用户不同,未来用户对保险的投资理财属性更为期待。
调研显示,“保二代”购买保险的潜力更大,意愿也更强。所谓“保二代”是指,父母为自己购买过保险的群体。调研数据显示,41.7%的“保二代”有购买新的保险的计划;29.9%的“保二代”可接受所有保险通过互联网渠道购买;首次购买保险年龄在24岁以下的占比高达50.8%。
(二)科技的进步促进互联网保险行业快速发展
未来,随着我国居民商业保险普及度的加大、新型技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商业化应用的普及以及保险从业机构对该业务领域的重视,我国
的互联网保险市场份额将进一步加大。同时,随着互联网保险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该业务领域的从业机构必将面临更多机遇与挑战。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认为,未来我国互联网保险行业将呈现以下两大趋势发展:
1、跨界合作共创保险生态圈
随着“互联网+”快速蔓延,保险行业只是其中一个分支,在互联网的助推下,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工具之一,适用于各行各业。随着用户的保险意识觉醒,越来越多行业将融入保险理念,而保险也将成为连接企业和用户、打造生态圈的中间环节。
2、新型技术助力产品创新发展
随着保险科技的落地,技术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技术将助力传统产品变革,场景化保险将越来越深入人心,由此市场上将会出现更多的爆款产品。
七、总结
根据上述的各个角度分析,我国未来的互联网保险行业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不管从行业的增长速度或者是网民数量及互联网保民的增长速度来年,抑或是从网民的消费群体分析都是如此。另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大数据、AI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都给互联网保险行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