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7日发(作者:詹玉环)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星星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示意图中,①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
A.三国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元朝
2. 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A.南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3. 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作(国运),而为后此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
A.大运河促进了隋朝的统一
B.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大运河方便调运江南财物、巩固隋朝的统治
4. 史学家之所以称武则天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主要是因为( )
A.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B.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选贤任能,重用房玄龄、杜如晦
5.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C.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D.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6.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这反映了唐太宗
A.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 C.广纳贤才 D.裁撤冗员
7. 下列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并大大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的是( )
A.
B.
D.
C.
8. 赵匡胤为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采取的措施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C.设大都督D.设太官 防 府 尉
9.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C.武则天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0. 历史老师提供以下材料作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材料:《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政得失》。能涵盖以上材料的论题是( )
A.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
D.略谈大变节的时代
11. 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唐高祖爱下围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很多皇帝都爱好马球。大诗人杜甫曾是足球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君主专制加强 B.崇尚重武轻文 C.社会经济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
12. 唐朝北方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三征辽东
13. 据《宋史》(卷九十三)记载,(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这主要是肯定开凿大运河的
A.动机 B.背景 C.过程 D.影响
14. 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巨大的权力。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 B.频繁调换 C.武将监督 D.起而不用
15. 宋太祖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哲宗时大臣刘挚说:“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该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安史之乱的结果
B.澶渊之盟的影响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南宋偏安的屈辱
16. 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
A.刺史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17. 北宋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领域,下列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①方田均税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 下例图文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大动荡和大变革时代
B.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19. 他亲眼目睹隋朝的灭亡,亲身经历隋末动荡,即位后,勤于政事,以民为本,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材料中的“他”开创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20.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1. 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当时的社会情景,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舍生取义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2.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的意图是( )
A.赞美杭州的繁华 B.讽刺金朝统治者醉生梦死
C.咏叹了西湖秀色 D.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
23.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天竺)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你”的准确评价是(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24.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25. 为了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26. “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北宋(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27. 云南某一古堡山寨里矗立着一座蒋氏宗祠,祠堂门前有副对联写着:“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那里家家户户的祖宗牌位上都写着他们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这说明该古堡山寨中的“蒋”姓村民都是( )族的后裔。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28. 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
A.绍兴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辽协议 D.雁门关协议
29. 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特点的特殊之处。对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 )
A.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政权并立,经济繁荣 D.科技发达,社会转型
30. 下列人物和政权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契丹——耶律阿保机——辽 B.女真——完颜阿骨打——金
C.党项——元昊——南宋
D.汉族——赵匡胤——北宋
二、综合题
31.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她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度创新)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科技创新)
材料三 (包容开放)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图一所示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图二反映了哪一行业的成就?请举出这一行业的典型代表。(举出两例即可)。
(3)材料三中的“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此河的中心在哪里;它的开通起到什么作用?
32.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某盟约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三 (合同为一家)“自古皆贵(认为……尊责)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四
(1)材料一图中的①②分别是什么政权?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盟约的内容?如何评价这一盟约?
(3)材料三中唐太宗为做到“爱之如一”,实行何种民族政策?请用一例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指出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并试举两例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5)综合以上材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唐太宗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答出一点即可) 他在位期间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材料二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统治时期?“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实现? (答出一点即可)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755~763年发生的哪一战乱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4)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出一点即可)
2024年2月17日发(作者:詹玉环)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阳明镇星星中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1.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以下示意图中,①指的是哪一历史时期( )
A.三国 B.南北朝 C.五代十国 D.元朝
2. 据史籍记载:隋开皇八年(公元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隋文帝杨坚命令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50余万,展开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作战。此役逼降陈后主陈叔宝,陈亡。以上记载说明
A.南朝的建立
B.隋朝的统一
C.隋朝的灭亡
D.隋朝的疆域
3. 古人评论说“隋炀帝此举,为其国促数年之作(国运),而为后此开万世之利,可谓不仁而有功。”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是( )
A.大运河促进了隋朝的统一
B.大运河解决了北方缺水问题
C.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D.大运河方便调运江南财物、巩固隋朝的统治
4. 史学家之所以称武则天为“政启开元,宏治贞观”,主要是因为( )
A.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
B.她是中国历史唯一的女皇帝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选贤任能,重用房玄龄、杜如晦
5.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不包括( )
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B.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C.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D.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6.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借忠臣……事有不利于人,必须极言规谏。”这反映了唐太宗
A.虚怀纳谏 B.轻徭薄赋 C.广纳贤才 D.裁撤冗员
7. 下列古代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于唐朝并大大提高耕作效率和质量的是( )
A.
B.
D.
C.
8. 赵匡胤为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采取的措施是( )
A.派文臣担任地方B.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C.设大都督D.设太官 防 府 尉
9. 历史史实是指客观发生的历史事实,历史观点是对历史史实的认识。以下选项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B.隋炀帝创立进士科
C.武则天统治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基础
D.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10. 历史老师提供以下材料作为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材料:《贞观实录》《谈武周风云》《论开元执政得失》。能涵盖以上材料的论题是( )
A.浅议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试论经济重心的南移
C.简论民族交融的发展
D.略谈大变节的时代
11. 唐代社会各阶层包括女性都爱好体育。唐高祖爱下围棋,唐太宗是射箭好手,唐玄宗不仅是马球能手,还爱好围棋、斗鸡、打猎等,很多皇帝都爱好马球。大诗人杜甫曾是足球爱好者。这反映了唐朝( )
A.君主专制加强 B.崇尚重武轻文 C.社会经济繁荣 D.社会风气开放
12. 唐朝北方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三征辽东
13. 据《宋史》(卷九十三)记载,(隋朝大运河)“……天下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这主要是肯定开凿大运河的
A.动机 B.背景 C.过程 D.影响
14. 宰相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掌握巨大的权力。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的措施是( )
A.分化事权 B.频繁调换 C.武将监督 D.起而不用
15. 宋太祖强调“宰相须用读书人。”宋哲宗时大臣刘挚说:“祖宗之法,不以武人为大帅,专制一道。必以文臣为经略,以总制之。”该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A.安史之乱的结果
B.澶渊之盟的影响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南宋偏安的屈辱
16. 964年,赵匡胤下令,将各地每年收入,除地方支用外,一律运往京师,地方不得占留。为了把地方税收权力转移到中央,宋代在地方设立的机构是( )
A.刺史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17. 北宋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教育领域,下列措施属于经济方面的是
①方田均税法 ②募役法 ③保甲法 ④农田水利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8. 下例图文材料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A.大动荡和大变革时代
B.政权并立与民族关系的发展
C.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建立与巩固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与发展
19. 他亲眼目睹隋朝的灭亡,亲身经历隋末动荡,即位后,勤于政事,以民为本,虚心纳谏,完善科举制,……材料中的“他”开创的治世局面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康乾盛世
20.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黄巢的名句。黄巢领导的这次起义
A.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平定了安史之乱
C.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D.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21. 唐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当时的社会情景,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重要资料。下列诗句能够补证唐朝中外交往的是( )
A.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B.舍生取义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C.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D.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2.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人的意图是( )
A.赞美杭州的繁华 B.讽刺金朝统治者醉生梦死
C.咏叹了西湖秀色 D.讽刺南宋统治者偏安江南
23. “五万里的尘土与寒暑,长安与(天竺)那烂陀寺相遇的机缘……把自己淹没于三千佛经的精义。……孤独的灵魂,却在万众的仰慕中升腾,你,才是真正的行者!”对诗歌中“你”的准确评价是( )
A.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B.中印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C.中非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D.中阿文化友好交流的使者
24. 五代十国局面形成的主要历史根源是( )
A.唐末农民战争 B.朋党之争 C.宦官专权 D.藩镇割据
25. 为了防止知州权力过大,宋太祖采取的措施不正确的是
A.废除知州设置,直属中央 B.实行知州三年一换的制度
C.在各州府设置通判,分散知州的权力 D.地方设置转运使
26. “杯酒释兵权”这一历史事件反映了北宋( )
A.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B.与辽长时间保持相对和平的局面
C.加强了皇帝和中央的权力 D.与西夏维持了几十年的和平关系
27. 云南某一古堡山寨里矗立着一座蒋氏宗祠,祠堂门前有副对联写着:“耶律庭前千株树,阿莽蒋氏一堂春。”那里家家户户的祖宗牌位上都写着他们是耶律阿保机的后代。这说明该古堡山寨中的“蒋”姓村民都是( )族的后裔。
A.党项 B.蒙古 C.契丹 D.女真
28. 以盟约的方式达成和解是解决纷争的方式之一。结束宋辽之间战争状态的盟约是( )
A.绍兴和议 B.澶渊之盟
C.宋辽协议 D.雁门关协议
29. 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特点的特殊之处。对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 )
A.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政权并立,经济繁荣 D.科技发达,社会转型
30. 下列人物和政权搭配中,不正确的是( )
A.契丹——耶律阿保机——辽 B.女真——完颜阿骨打——金
C.党项——元昊——南宋
D.汉族——赵匡胤——北宋
二、综合题
31.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强盛时期,她的各种制度和政策,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依然有着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制度创新)这种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为公卿,可以参政的机会……我国的这一制度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的形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人称它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科技创新)
材料三 (包容开放)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1)材料一中的“这种制度”确立的标志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图一所示的生产工具是什么?图二反映了哪一行业的成就?请举出这一行业的典型代表。(举出两例即可)。
(3)材料三中的“他”为后世留下的经典著作是什么?
(4)根据材料五结合所学,此河的中心在哪里;它的开通起到什么作用?
32. 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某盟约内容:(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材料三 (合同为一家)“自古皆贵(认为……尊责)中华,贱(轻视)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唐太宗
材料四
(1)材料一图中的①②分别是什么政权?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发展特征是什么?
(2)材料二是哪一盟约的内容?如何评价这一盟约?
(3)材料三中唐太宗为做到“爱之如一”,实行何种民族政策?请用一例具体的史实加以说明。
(4)根据材料四指出唐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并试举两例唐朝对外交往的史实
(5)综合以上材料,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启示
3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唐太宗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材料三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唐太宗是如何“以古为镜”“以人为镜”的?(答出一点即可) 他在位期间唐朝社会出现了什么局面?
(2)材料二中的“开元”指的是谁的统治时期?“开元全盛日”为什么能够实现? (答出一点即可)
(3)材料三反映了唐朝755~763年发生的哪一战乱景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4)从唐朝的兴衰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出一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