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法馨)
莎剧台词诗
睁
莎剧台词诗善解其中味
——
英若诚译莎剧《请君入瓮》赏析
王克嘉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英若诚先生对莎剧《请君入瓮》(MeasureforMeasure)的翻译充分考虑了戏剧诗歌翻译的特
殊性,重视再现原剧本诗歌的口语化特征和音乐美感,其译诗既现代化,又具有浓郁的民族化色彩,照顾
到观众的感受,保持了诗歌语言的简练特点,从而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关键词:莎剧;诗歌;口语化;演出效果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10)01—0126—03
自1900年莎剧首次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算起.至今已
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里我国不仅已拥有朱生豪,
梁实秋和方平的三部莎剧全译本.还有众多风格各异,用途
不同的单译本.我国的莎剧译本以"案头剧"居多,每次上
演莎剧.导演和翻译大都是以一个"案头剧"译本为基础.
.
参考其他译本,进行必要的删减,以符合演出要求.曾经
!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做过剧本翻译工作的表演艺术家英
!若诚先生对此深有感受:"有现成的译本,我为什么要另
.三,,起炉灶,再来一遍呢?这里面的难言之隐就是,这些现成
~的译本不适合演出."[t](英若诚1999—1)英先生的《请君
入瓮)>(MeasureforMeasure以下简称《请》)等舞台译本在
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戏剧翻译表演性原则.译本充分考虑
了戏剧诗歌翻译的特殊性,重视再现原剧本诗歌的口语
化特征和音乐美感,照顾观众的感受,从而保证了舞台演
出的需要,值得戏剧翻译者学习和借鉴.这里不妨对英译
《请》,方平译《自作自受》和朱生豪译《一报还一报》)几种
译本中的诗歌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以证所言不虚.
一
,再现无韵诗口语化和节奏两大特点
中外诗歌都讲求音韵,英语无韵诗(blankverse又译
为"素体诗"或"白体诗")以只讲音律而不论音韵而得名.
据统计,莎剧台词的90%是无韵诗.研究莎剧无不从研究
无韵诗着手.之所以说莎剧无韵诗非文雅含蓄的诗歌语
言而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化台词,是因为它经历了只能花
得起三便士门票钱的广大普通老百姓甚至文盲的无数次
检验;莎剧的无韵诗之所以称其为诗,是因为它具有诗的
标志性形式——节奏.口语化和节奏是莎剧诗歌的同枝
连理.偏废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是莎剧无韵诗的忠实再现,
而做到这一点又决非易事,英译高人一筹之处就在于做
到了这一点,我们不妨对比几个译例:
原文:
ThereisavicethatmostIdoabhor,
Andmostdesireshouldmeettheblowofjustice,
Forwhice1wouldnotplead,butthatImust,
ForwhichImustnotplead,butthatIam,
Atwartwistwillandwillnot.(2.2.29—33)]
译文1:
有一件罪恶是我所深恶痛绝.
切望法律把它惩治的,
可是我却不能不违背我的素衷,
要来请求你网开一面;
我知道我不应当为它渎情,
可是我的心里却徘徊莫决.(朱译)[3]
译文2:
我深恶痛绝的是那种下流的事儿,
受到法律的惩办才称我的心:
我怎么反而来讨情?苦的是我,
不该来,却来了;不该求,却来求情了——
我来也不是,不来也不是,我好苦啊!(方平译)
译文3:
这本是我深恶痛绝的罪过.
照我本意应该由法律严惩,
我不愿意为之求情.但我必须如此
我不该为之求情,但我又
自相矛盾,进退两难(英译)[s
《请》剧的剧情是:文森修公爵感到自己统治下的法
制松弛.便将权力转给有刚正严厉之誉的安哲鲁,并告诉
他:"你的片言一念可以决定维也纳人民的生死"(见英译
《请》一幕一场).[]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安哲鲁为所欲
为,制造冤假错案,滥杀无辜.女主人公的弟弟还未和未
婚妻举行婚礼,就发生了肉体关系,被安哲鲁以奸淫罪判
处死刑.死牢中的弟弟苦求姐姐去见安哲鲁求情开恩.为
姐姐的不能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少女纯洁无瑕的心灵又
作者简介:王克嘉(1976一),女,汉族,黑龙江人,讲师,英语教研室主任,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
语言文学和教法研究.
01【7RN琵GC一一一弱一
不允许她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百般辩护.姐弟之情和一
位见习修女的道德信条在她内心冲突得很厉害.于是有
了这么一段表白矛盾心情的开场白.
该段诗歌每行十到十一个音节,五,六个音步(foot),
抑扬格,无韵脚,是段标准的无韵诗.此外,此段诗语义直
白显豁,表述淋漓尽致,不留余蕴.这些特点说明它不是
一
段供读者慢慢咀嚼的文学诗歌语言,而是稍纵即逝的
台词.台词的这一特点要求诗歌译文也要用通俗易懂的
口语.此外,话剧语言又要求明朗动听.一方面,要便于演
员"上El":另一方面,要适于观众"入耳",清代戏剧理论
家李渔说:"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
者倦处生神."[7]这就要求译诗像原诗那样具有鲜明的节
奏,不能因追求口语化而失去节奏美感;又不能像译纯诗
歌,一味地追求文字的可读性,用词过于典雅,华丽,失
去观众.从文学角度看朱译和方译都十分精彩,但若
用演出脚本的标准来衡量,不能不说与英译有一定的差距.
朱先生酷爱英汉诗歌.并创作过一些古典风格的诗
词.之所以把无韵诗译成用词典雅的散文而非五言,七言
格律体,我们可以从他的《译者自序》找到答案:"凡遇原
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
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
所掩蔽."[.也就是说,他在"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
之后,不愿再落人汉诗格律诗格式的樊笼.其次,生于
1912年的朱生豪赶上汉语白话文从不成熟逐渐成熟的过
程.新文化运动使他更加喜爱白话文.若站在他所处的
时代来看,他的无韵诗译文的口语化已达到极高的程度.
只不过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口语标准不同.他译
笔下的诸如"素衷","渎请","徘徊莫决"等语汇才显得不
够"现代化",不适合演出.二是当时以白话诗(现代诗)形
式译无韵诗尚处在探索阶段,无成功的译例借鉴.这恐怕
是他将无韵诗译成无音律的散文的原因之一吧
方平先生采用的是白话诗形式.白话诗与旧体诗相
比较,是极为自由的.它不需讲求格律的限制,平仄,押
韵,字数,句式长短等,都不受任何拘束.节奏上,白话诗
所采用的以顿代步法是两字或三字自然的停顿(dun)取
代两个音节构成的音步,不是汉语诗歌传统的两平两仄
构成的节奏.采用白话诗译无韵诗的优点在于:原诗的思
想可以不受限制地表达;白话诗在语体上比格律诗自然
更接近KI语,与莎剧诗歌的语体十分接近.不过,以现代
诗译莎剧无韵诗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追求原诗句法结构
的相似,导致在汉语听众看来虚词大量出现.而虚词的出
现不仅影响语言的简练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词
的节奏美感.当然,这种观众不习惯的节奏可以通过演员
的朗诵技巧加以调整,但语言的简练性能在多大程度上
达到莎剧无韵诗的水平就很难说了
与朱译相比,英先生的译文更适合当代观众的15味:
与方译相比,他的译文节奏更明显,更有诗味.这要得益
于他对诗歌台词的翻译有独特而深刻理解.在他看来,与
成熟的现代英语相比,我们的"白话文"依然处在成长,发一
展和繁衍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包括翻译在内的
努力,我们所追求的那种扎根于当代人民口语,又充分发
挥了汉语深厚文化遗产优势的文学才会出现."这里所说
的现代英语应是文学语言,具体地说,就是戏剧语言.同
样,这里的"白话文"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白话",而是包
括白话诗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台词.无韵诗等译成白话诗
是20世纪初的事,中国古典诗歌即便从《诗经》算起,也有
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让饱受中国千年诗歌文化熏陶的
观众也能够欣赏新进的洋文化.这就要求译者把西方人
眼中的名食烹饪成中国观众见了也同样喜欢的佳肴.英
先生坚持民族化译法,制作出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口语
化诗歌台词.他的具体做法是:形式上不亦步亦趋,模仿
原诗的句法结构,而是按照汉语句法结构遣词造句.语汇
上.从生活语言中提炼,从中国深厚的艺术语言文化中汲
取营养.这主要表现在英先生善用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
四字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等.以至于形成了风格.四字成
语是喜闻乐见,经常使用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形式既口
语化,又雅俗共赏.在上面那段短短的五行诗句中就用了
"深恶痛绝","法律严惩","自相矛盾","进退两难"4个四
字格.据统计,《请》剧共有175段诗歌,英译本的译诗中共
用了419个四字成语.其次,四字成语读音上大多数两重
两轻,成语的采用,传统的平仄格律可以说水到渠成.其
次,在莎剧中,只有有教养的上层社会人物才使用无韵
诗.英先生的译文显示出他对无韵诗这一特点的准确把
握,他的译文不像白话诗那样缺乏文采,文雅但符合现代
观众的口味.实现了无韵诗刻画上层人物的原创目的.
二,民族化格律诗歌,满足观众需求
除了无韵诗外,莎剧中"有时夹杂剧中剧.虽然也用
诗体,却是每两行押韵的联韵诗体.不仅形式上连连用韵
与全不用韵两相区别,更在内容的雅与俗,情趣的庄与
谐,行文的自然与雕琢等方面,泾渭分明"[9].在梁实秋,
朱生豪,方平和英若诚译本中,只有朱,英等少数译本风
格比较相仿,其余的大都是散文体或白话诗译文.故这里
只取朱,英的译文进行比较.
原诗:
Duke:Peacebewithyou!一
Hewhotheswordofheavenwillbear
Shouldbeas,holyassevere.
Patterninhimselftoknow.
Gracetostand,andvirtuego;
Moreorlesstootherspaying
Thanbyselloffensesweighing.
Shametohimwhosecruelstriking
Killsforfaultsofhisownliking.
TwicetrebleshameonAngelo,
Toweedmyviceandlethisgrow.
0,whatmaymanwithinhimhide
Thoughangelontheoutwardside!
Howmaylikenessmadeincrimes,
Makingpracticeonthetimes,
Todrawwithidlespidersstrings
Mostponderousandsubstantialthongs!C10)
公爵:公爵:
愿您平安!愿您平安!
(爱斯卡勒斯及狱吏下)(爱斯卡勒斯及狱吏下)
欲代上天行惩,替天执法责任重.
先应玉洁冰清;无私才能无情:
辽辽
TT
经经
济济
职管
业理
技干
术部
学学
院院
二
o
——
o
矩
第
——
期
,
T
T
T
T
T
127
0
星
早早
r-
l耋
墼
冀里
nm
工Z
Z.-4
董窨
耍
蚕重
蓄
'
T
T
T
T
T
128
持躬唯谨唯慎,时刻必须谨言慎行,
孜孜以德自绳;不可轻举妄动
诸事扪心反省,对人对己应秉公.
待人一秉至公;以己度人,权衡轻重.
决不滥加残害,可耻之徒.自身行恶,
对己放肆纵容.他人同罪,却处极刑!
安哲鲁则反之,无耻之尤安哲罗.
实乃羊皮虎质;对人凶狠,对己宽容!
严谴他人小过,外貌有如天使,
自身变本加厉!内心丑恶狰狞!
貌似正人君子,恶人常靠伪装行,
企图一手遮天;得以欺世盗名.
使尽狡猾伎俩,蜘蛛结网巧经营,
索得名誉金钱.多少猎物丧生!
(朱生豪译)…(英若诚译)[12
此段诗歌的剧情是:公爵侧面了解到摄政王安哲鲁
胡作非为的行径时,非常气愤,所以,一出场便道出这段
义愤填膺的独白.这段独白押AABB韵,韵式十分规则:
每行7~118个音节,4音步,格律十分严谨.这段独自也是一
段为数不多的显示公爵高贵身份和才华的格律诗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莎翁用庄重的语体形式刻画人物的用
意.朱先生将这段格律诗译成六字一行,一行三顿的格律
体,形式整齐划一,给人以建筑美;用词典雅,颇具魏晋骈
体之风,富有诗意,很适合读者口味.但是否符合观众的
口味有待探讨.我们知道,英诗格律虽然很严谨,由于受
音节多寡轻重音的限制,诗行总是参差不齐.这段诗也不
例外.将原诗译成"豆腐块"等于自缚手脚,不仅意义的传
达受到限制,还会影响节奏美感.如,wicetrebleshameon
Angelo,Toweedmyviceandlethisgrow.这两句都是8音
节4音步,按例也应译作3顿,以保持整体节奏的一致性.
但仅Angelo一个人名就占了三个音节.既要保持与前后
诗句节奏数的一致性,又要音译三音节人名,只好牺牲节
奏而保全名,译成"安哲鲁则反之",使该诗行的节奏在都
是3顿的整个译诗中格格不入.听起来也很别扭.接下来
的Toweedmyviceandlethisgrow本意是"不许百姓犯
错,自己则为所欲为",但为了凑成六个字,压缩成"实乃
羊皮虎质",生造的词语不易听懂,还曲解了原意.
英先生采用的是以词曲体为主的形式,但又不拘一
体,在上段译文里,可以看到古诗经,魏骈体,唐七律的影
子.格律诗是中国的,但不是现代的;白话诗是现代的,但
不是中国的.白话诗实现了语言的现代化但不够民族化,
朱译中国化(民族化)意味十足但不够现代化.英先生的
高超之处就在于译的得心应手,其译诗既现代化,又具有
浓郁的民族化色彩.从格律和韵式看,译文被纳人中国听
众的审美视野.从表达形式上看,有四言,有六言,还有七
言.句式当长则长,应短则短.思想内容的表达不受形式
的束缚.整段诗歌读起来铿锵有力.建行方面,长短不一
的诗句听起来会给人以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贴切地反
映出公爵愤恨难平的情绪.朱译整齐划一虽然能给人以
建筑美,但台词毕竟是听觉艺术,整齐划一的诗行所产生
的视觉之美在舞台上不可能显现出来.
三,保持诗歌语言的简练特点,满足演出要求
简洁是一切文学语言共有的特点.而对戏剧诗歌翻
译来说,简洁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满足演出时限要
求.一部戏的演出时间一般在"两个钟头"左右.这个根据
观众生理和心理承受力确定下来的时间长度剧作家自觉
不自觉地遵守着.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将占很大比例的无
韵诗译成散文体或现代诗的形式,字数势必会大大增加.
演出时间也因此会超过原剧所设计的演出长度.文学译
本可以不考虑阅读长度,一次读不完还可以接着阅读,但
这种译本直接搬上舞台就不一定合适了
英先生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努力做到译语的字数和
原诗的音节数相等.我们再来看看通过上述几个例子统
计出来的几组数字:第一段原诗共有47个音节,英译54个
汉字,朱译65字,梁译71个.再看看第二段格律诗.原诗
123个音节,朱译96个汉字,梁译为155,方译为142字,英
译为112字.如果扩大到全剧看,英先生苦心追求所获得
的翻译效果可能看得更清楚些:全剧175段诗歌,按每段
平均省2O字计,可省掉3500字.按每分钟念120字计,可缩
短30分钟的演出时间.这恐怕就是英译本演出成功的重
要原因之一.他在《自序》中指出:"我们的很多译者,在处
理译文的时候,考虑的不是舞台上的'直接效果',而是如
何把原文中丰富的旁征博引,联想,内涵一点儿不漏地介
绍过来."j这段话指出了文学译本不能直接搬上舞台的
原因所在.
四,结语
如果说莎剧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顶皇冠.那
么,莎剧诗歌则是这顶皇冠上璀璨的宝石经过无数次锤
炼的莎剧诗歌而形成的脚本已超出它本身的价值.成为
愉悦读者的案头读本,指导人生的至理名言和取之不尽
的知识宝库.跳出舞台演出脚本看,英译本的用词或许没
有朱译华丽丰富,比不上梁译那么翔实和具有学术研究
价值,与方译相比,也许缺乏异域情调.但如果以适合
舞台演出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不能不承认英先生的译诗
更适合演出,更接近莎剧诗歌台词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英若诚.英若诚名剧译丛[M].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1999.
(2][5][6][10][12][13]莎士比亚,英若诚译.请君
入瓮(英汉对照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11]朱生豪译.一报还一报[M].西安:陕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
[4]方平译.自作自受?新莎士比亚全集[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剧论着集成[M].杭
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8]朱生豪.译者自序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蓝仁哲.莎剧的翻译:从散文体到诗体译本[J].中
国翻译,2003,(3).
(责任编辑小七)
2024年2月19日发(作者:法馨)
莎剧台词诗
睁
莎剧台词诗善解其中味
——
英若诚译莎剧《请君入瓮》赏析
王克嘉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平顶山467000)
摘要:英若诚先生对莎剧《请君入瓮》(MeasureforMeasure)的翻译充分考虑了戏剧诗歌翻译的特
殊性,重视再现原剧本诗歌的口语化特征和音乐美感,其译诗既现代化,又具有浓郁的民族化色彩,照顾
到观众的感受,保持了诗歌语言的简练特点,从而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关键词:莎剧;诗歌;口语化;演出效果
中图分类号:I1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646(2010)01—0126—03
自1900年莎剧首次被翻译介绍到中国算起.至今已
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100多年里我国不仅已拥有朱生豪,
梁实秋和方平的三部莎剧全译本.还有众多风格各异,用途
不同的单译本.我国的莎剧译本以"案头剧"居多,每次上
演莎剧.导演和翻译大都是以一个"案头剧"译本为基础.
.
参考其他译本,进行必要的删减,以符合演出要求.曾经
!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做过剧本翻译工作的表演艺术家英
!若诚先生对此深有感受:"有现成的译本,我为什么要另
.三,,起炉灶,再来一遍呢?这里面的难言之隐就是,这些现成
~的译本不适合演出."[t](英若诚1999—1)英先生的《请君
入瓮)>(MeasureforMeasure以下简称《请》)等舞台译本在
很多方面都体现了戏剧翻译表演性原则.译本充分考虑
了戏剧诗歌翻译的特殊性,重视再现原剧本诗歌的口语
化特征和音乐美感,照顾观众的感受,从而保证了舞台演
出的需要,值得戏剧翻译者学习和借鉴.这里不妨对英译
《请》,方平译《自作自受》和朱生豪译《一报还一报》)几种
译本中的诗歌译文进行对比赏析,以证所言不虚.
一
,再现无韵诗口语化和节奏两大特点
中外诗歌都讲求音韵,英语无韵诗(blankverse又译
为"素体诗"或"白体诗")以只讲音律而不论音韵而得名.
据统计,莎剧台词的90%是无韵诗.研究莎剧无不从研究
无韵诗着手.之所以说莎剧无韵诗非文雅含蓄的诗歌语
言而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化台词,是因为它经历了只能花
得起三便士门票钱的广大普通老百姓甚至文盲的无数次
检验;莎剧的无韵诗之所以称其为诗,是因为它具有诗的
标志性形式——节奏.口语化和节奏是莎剧诗歌的同枝
连理.偏废任何一面都不可能是莎剧无韵诗的忠实再现,
而做到这一点又决非易事,英译高人一筹之处就在于做
到了这一点,我们不妨对比几个译例:
原文:
ThereisavicethatmostIdoabhor,
Andmostdesireshouldmeettheblowofjustice,
Forwhice1wouldnotplead,butthatImust,
ForwhichImustnotplead,butthatIam,
Atwartwistwillandwillnot.(2.2.29—33)]
译文1:
有一件罪恶是我所深恶痛绝.
切望法律把它惩治的,
可是我却不能不违背我的素衷,
要来请求你网开一面;
我知道我不应当为它渎情,
可是我的心里却徘徊莫决.(朱译)[3]
译文2:
我深恶痛绝的是那种下流的事儿,
受到法律的惩办才称我的心:
我怎么反而来讨情?苦的是我,
不该来,却来了;不该求,却来求情了——
我来也不是,不来也不是,我好苦啊!(方平译)
译文3:
这本是我深恶痛绝的罪过.
照我本意应该由法律严惩,
我不愿意为之求情.但我必须如此
我不该为之求情,但我又
自相矛盾,进退两难(英译)[s
《请》剧的剧情是:文森修公爵感到自己统治下的法
制松弛.便将权力转给有刚正严厉之誉的安哲鲁,并告诉
他:"你的片言一念可以决定维也纳人民的生死"(见英译
《请》一幕一场).[]享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安哲鲁为所欲
为,制造冤假错案,滥杀无辜.女主人公的弟弟还未和未
婚妻举行婚礼,就发生了肉体关系,被安哲鲁以奸淫罪判
处死刑.死牢中的弟弟苦求姐姐去见安哲鲁求情开恩.为
姐姐的不能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少女纯洁无瑕的心灵又
作者简介:王克嘉(1976一),女,汉族,黑龙江人,讲师,英语教研室主任,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
语言文学和教法研究.
01【7RN琵GC一一一弱一
不允许她为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百般辩护.姐弟之情和一
位见习修女的道德信条在她内心冲突得很厉害.于是有
了这么一段表白矛盾心情的开场白.
该段诗歌每行十到十一个音节,五,六个音步(foot),
抑扬格,无韵脚,是段标准的无韵诗.此外,此段诗语义直
白显豁,表述淋漓尽致,不留余蕴.这些特点说明它不是
一
段供读者慢慢咀嚼的文学诗歌语言,而是稍纵即逝的
台词.台词的这一特点要求诗歌译文也要用通俗易懂的
口语.此外,话剧语言又要求明朗动听.一方面,要便于演
员"上El":另一方面,要适于观众"入耳",清代戏剧理论
家李渔说:"一句聱牙,俾听者耳中生棘:数言清亮.使观
者倦处生神."[7]这就要求译诗像原诗那样具有鲜明的节
奏,不能因追求口语化而失去节奏美感;又不能像译纯诗
歌,一味地追求文字的可读性,用词过于典雅,华丽,失
去观众.从文学角度看朱译和方译都十分精彩,但若
用演出脚本的标准来衡量,不能不说与英译有一定的差距.
朱先生酷爱英汉诗歌.并创作过一些古典风格的诗
词.之所以把无韵诗译成用词典雅的散文而非五言,七言
格律体,我们可以从他的《译者自序》找到答案:"凡遇原
文中与中国语法不合之处,往往再四咀嚼.不惜全部更易
原文之结构,务使作者之命意豁然呈露,不为晦涩之字句
所掩蔽."[.也就是说,他在"不惜全部更易原文之结构"
之后,不愿再落人汉诗格律诗格式的樊笼.其次,生于
1912年的朱生豪赶上汉语白话文从不成熟逐渐成熟的过
程.新文化运动使他更加喜爱白话文.若站在他所处的
时代来看,他的无韵诗译文的口语化已达到极高的程度.
只不过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阶层的口语标准不同.他译
笔下的诸如"素衷","渎请","徘徊莫决"等语汇才显得不
够"现代化",不适合演出.二是当时以白话诗(现代诗)形
式译无韵诗尚处在探索阶段,无成功的译例借鉴.这恐怕
是他将无韵诗译成无音律的散文的原因之一吧
方平先生采用的是白话诗形式.白话诗与旧体诗相
比较,是极为自由的.它不需讲求格律的限制,平仄,押
韵,字数,句式长短等,都不受任何拘束.节奏上,白话诗
所采用的以顿代步法是两字或三字自然的停顿(dun)取
代两个音节构成的音步,不是汉语诗歌传统的两平两仄
构成的节奏.采用白话诗译无韵诗的优点在于:原诗的思
想可以不受限制地表达;白话诗在语体上比格律诗自然
更接近KI语,与莎剧诗歌的语体十分接近.不过,以现代
诗译莎剧无韵诗的缺点也显而易见:追求原诗句法结构
的相似,导致在汉语听众看来虚词大量出现.而虚词的出
现不仅影响语言的简练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台词
的节奏美感.当然,这种观众不习惯的节奏可以通过演员
的朗诵技巧加以调整,但语言的简练性能在多大程度上
达到莎剧无韵诗的水平就很难说了
与朱译相比,英先生的译文更适合当代观众的15味:
与方译相比,他的译文节奏更明显,更有诗味.这要得益
于他对诗歌台词的翻译有独特而深刻理解.在他看来,与
成熟的现代英语相比,我们的"白话文"依然处在成长,发一
展和繁衍的过程中."只有通过不断的,包括翻译在内的
努力,我们所追求的那种扎根于当代人民口语,又充分发
挥了汉语深厚文化遗产优势的文学才会出现."这里所说
的现代英语应是文学语言,具体地说,就是戏剧语言.同
样,这里的"白话文"也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白话",而是包
括白话诗在内的各种形式的台词.无韵诗等译成白话诗
是20世纪初的事,中国古典诗歌即便从《诗经》算起,也有
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让饱受中国千年诗歌文化熏陶的
观众也能够欣赏新进的洋文化.这就要求译者把西方人
眼中的名食烹饪成中国观众见了也同样喜欢的佳肴.英
先生坚持民族化译法,制作出符合中国观众口味的口语
化诗歌台词.他的具体做法是:形式上不亦步亦趋,模仿
原诗的句法结构,而是按照汉语句法结构遣词造句.语汇
上.从生活语言中提炼,从中国深厚的艺术语言文化中汲
取营养.这主要表现在英先生善用富有民族文化色彩的
四字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等.以至于形成了风格.四字成
语是喜闻乐见,经常使用的语言形式,这些语言形式既口
语化,又雅俗共赏.在上面那段短短的五行诗句中就用了
"深恶痛绝","法律严惩","自相矛盾","进退两难"4个四
字格.据统计,《请》剧共有175段诗歌,英译本的译诗中共
用了419个四字成语.其次,四字成语读音上大多数两重
两轻,成语的采用,传统的平仄格律可以说水到渠成.其
次,在莎剧中,只有有教养的上层社会人物才使用无韵
诗.英先生的译文显示出他对无韵诗这一特点的准确把
握,他的译文不像白话诗那样缺乏文采,文雅但符合现代
观众的口味.实现了无韵诗刻画上层人物的原创目的.
二,民族化格律诗歌,满足观众需求
除了无韵诗外,莎剧中"有时夹杂剧中剧.虽然也用
诗体,却是每两行押韵的联韵诗体.不仅形式上连连用韵
与全不用韵两相区别,更在内容的雅与俗,情趣的庄与
谐,行文的自然与雕琢等方面,泾渭分明"[9].在梁实秋,
朱生豪,方平和英若诚译本中,只有朱,英等少数译本风
格比较相仿,其余的大都是散文体或白话诗译文.故这里
只取朱,英的译文进行比较.
原诗:
Duke:Peacebewithyou!一
Hewhotheswordofheavenwillbear
Shouldbeas,holyassevere.
Patterninhimselftoknow.
Gracetostand,andvirtuego;
Moreorlesstootherspaying
Thanbyselloffensesweighing.
Shametohimwhosecruelstriking
Killsforfaultsofhisownliking.
TwicetrebleshameonAngelo,
Toweedmyviceandlethisgrow.
0,whatmaymanwithinhimhide
Thoughangelontheoutwardside!
Howmaylikenessmadeincrimes,
Makingpracticeonthetimes,
Todrawwithidlespidersstrings
Mostponderousandsubstantialthongs!C10)
公爵:公爵:
愿您平安!愿您平安!
(爱斯卡勒斯及狱吏下)(爱斯卡勒斯及狱吏下)
欲代上天行惩,替天执法责任重.
先应玉洁冰清;无私才能无情:
辽辽
TT
经经
济济
职管
业理
技干
术部
学学
院院
二
o
——
o
矩
第
——
期
,
T
T
T
T
T
127
0
星
早早
r-
l耋
墼
冀里
nm
工Z
Z.-4
董窨
耍
蚕重
蓄
'
T
T
T
T
T
128
持躬唯谨唯慎,时刻必须谨言慎行,
孜孜以德自绳;不可轻举妄动
诸事扪心反省,对人对己应秉公.
待人一秉至公;以己度人,权衡轻重.
决不滥加残害,可耻之徒.自身行恶,
对己放肆纵容.他人同罪,却处极刑!
安哲鲁则反之,无耻之尤安哲罗.
实乃羊皮虎质;对人凶狠,对己宽容!
严谴他人小过,外貌有如天使,
自身变本加厉!内心丑恶狰狞!
貌似正人君子,恶人常靠伪装行,
企图一手遮天;得以欺世盗名.
使尽狡猾伎俩,蜘蛛结网巧经营,
索得名誉金钱.多少猎物丧生!
(朱生豪译)…(英若诚译)[12
此段诗歌的剧情是:公爵侧面了解到摄政王安哲鲁
胡作非为的行径时,非常气愤,所以,一出场便道出这段
义愤填膺的独白.这段独白押AABB韵,韵式十分规则:
每行7~118个音节,4音步,格律十分严谨.这段独自也是一
段为数不多的显示公爵高贵身份和才华的格律诗之一,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莎翁用庄重的语体形式刻画人物的用
意.朱先生将这段格律诗译成六字一行,一行三顿的格律
体,形式整齐划一,给人以建筑美;用词典雅,颇具魏晋骈
体之风,富有诗意,很适合读者口味.但是否符合观众的
口味有待探讨.我们知道,英诗格律虽然很严谨,由于受
音节多寡轻重音的限制,诗行总是参差不齐.这段诗也不
例外.将原诗译成"豆腐块"等于自缚手脚,不仅意义的传
达受到限制,还会影响节奏美感.如,wicetrebleshameon
Angelo,Toweedmyviceandlethisgrow.这两句都是8音
节4音步,按例也应译作3顿,以保持整体节奏的一致性.
但仅Angelo一个人名就占了三个音节.既要保持与前后
诗句节奏数的一致性,又要音译三音节人名,只好牺牲节
奏而保全名,译成"安哲鲁则反之",使该诗行的节奏在都
是3顿的整个译诗中格格不入.听起来也很别扭.接下来
的Toweedmyviceandlethisgrow本意是"不许百姓犯
错,自己则为所欲为",但为了凑成六个字,压缩成"实乃
羊皮虎质",生造的词语不易听懂,还曲解了原意.
英先生采用的是以词曲体为主的形式,但又不拘一
体,在上段译文里,可以看到古诗经,魏骈体,唐七律的影
子.格律诗是中国的,但不是现代的;白话诗是现代的,但
不是中国的.白话诗实现了语言的现代化但不够民族化,
朱译中国化(民族化)意味十足但不够现代化.英先生的
高超之处就在于译的得心应手,其译诗既现代化,又具有
浓郁的民族化色彩.从格律和韵式看,译文被纳人中国听
众的审美视野.从表达形式上看,有四言,有六言,还有七
言.句式当长则长,应短则短.思想内容的表达不受形式
的束缚.整段诗歌读起来铿锵有力.建行方面,长短不一
的诗句听起来会给人以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贴切地反
映出公爵愤恨难平的情绪.朱译整齐划一虽然能给人以
建筑美,但台词毕竟是听觉艺术,整齐划一的诗行所产生
的视觉之美在舞台上不可能显现出来.
三,保持诗歌语言的简练特点,满足演出要求
简洁是一切文学语言共有的特点.而对戏剧诗歌翻
译来说,简洁还具有特殊的意义,这就是满足演出时限要
求.一部戏的演出时间一般在"两个钟头"左右.这个根据
观众生理和心理承受力确定下来的时间长度剧作家自觉
不自觉地遵守着.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将占很大比例的无
韵诗译成散文体或现代诗的形式,字数势必会大大增加.
演出时间也因此会超过原剧所设计的演出长度.文学译
本可以不考虑阅读长度,一次读不完还可以接着阅读,但
这种译本直接搬上舞台就不一定合适了
英先生采取多种翻译策略,努力做到译语的字数和
原诗的音节数相等.我们再来看看通过上述几个例子统
计出来的几组数字:第一段原诗共有47个音节,英译54个
汉字,朱译65字,梁译71个.再看看第二段格律诗.原诗
123个音节,朱译96个汉字,梁译为155,方译为142字,英
译为112字.如果扩大到全剧看,英先生苦心追求所获得
的翻译效果可能看得更清楚些:全剧175段诗歌,按每段
平均省2O字计,可省掉3500字.按每分钟念120字计,可缩
短30分钟的演出时间.这恐怕就是英译本演出成功的重
要原因之一.他在《自序》中指出:"我们的很多译者,在处
理译文的时候,考虑的不是舞台上的'直接效果',而是如
何把原文中丰富的旁征博引,联想,内涵一点儿不漏地介
绍过来."j这段话指出了文学译本不能直接搬上舞台的
原因所在.
四,结语
如果说莎剧是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顶皇冠.那
么,莎剧诗歌则是这顶皇冠上璀璨的宝石经过无数次锤
炼的莎剧诗歌而形成的脚本已超出它本身的价值.成为
愉悦读者的案头读本,指导人生的至理名言和取之不尽
的知识宝库.跳出舞台演出脚本看,英译本的用词或许没
有朱译华丽丰富,比不上梁译那么翔实和具有学术研究
价值,与方译相比,也许缺乏异域情调.但如果以适合
舞台演出为标准来衡量,我们不能不承认英先生的译诗
更适合演出,更接近莎剧诗歌台词的风采.
参考文献:
[1]英若诚.英若诚名剧译丛[M].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公司.1999.
(2][5][6][10][12][13]莎士比亚,英若诚译.请君
入瓮(英汉对照本)[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3][11]朱生豪译.一报还一报[M].西安:陕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1.
[4]方平译.自作自受?新莎士比亚全集[M].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7]李渔.闲情偶寄?中国古典戏剧论着集成[M].杭
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
[8]朱生豪.译者自序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9]蓝仁哲.莎剧的翻译:从散文体到诗体译本[J].中
国翻译,2003,(3).
(责任编辑小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