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匡振)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关键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随着药物制剂向高效、长效、低毒方向发展。靶向或定位释放技
术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之一。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
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对治疗结肠局部疾病,提高药物疗
效,降低药物引起的全身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应用特点[1]
多肽、蛋白、疫苗类药物往往在上消化道被酶降解,生物利用度很低,使口服给药遇到很大困难,
而结肠中蛋白水解酶含量很低。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把药物直接运送到结肠部位释放,避免了通过上
消化道被酶降解,而且多肽类药物在小肠末端吸收很好。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有望解决蛋白多肽类药物
的生理屏障问题。
普通口服制剂药物在胃和小肠释放、吸收,但对结肠局部疾病由于在到达结肠时药物已经被吸收
或降解,不能在病灶部位达到治疗所需要的血药浓度。采用结肠定位给药技术将激素、抗感染等药物
直接运送到回盲肠部位,可大大提高结肠炎、结肠癌、结肠性肠虫病等结肠疾病的治疗效果。
利用结肠对药物择时吸收治疗晨僵、哮喘等时辰性疾病。此类患者睡前服用OCDDS药物,剂型
转运至结肠释放药物的时间正好是疾病发作的时间,由此可控制疾病在夜间的发作,避免夜间服药给
患者带来的烦恼。
杀肠虫药和结肠诊断试剂的结肠靶向释放可以减少剂量和副作用。
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
2.1 利用时滞效应的OCDDS
药物口服依次经过胃、小肠到达结肠需要5~6 h即所谓的时滞,制剂在患者胃中停留时间受食物
和制剂本身性质的影响,但在小肠中的转运时间是相对恒定的,一般认为是(3±1) h左右。如利用控
制释放的技术使药物在胃、小肠不释放,而到达结肠开始释放,即达到结肠定位给药的目的,这种也
被称为按预定方案定位释放给药系统。利用时滞设计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必须控制食物的类型,
做到个体化给药,否则药物在胃肠转运过程中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很大差异,可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所以有一定难度[1,2]。
2.2 利用胃肠道pH差异的OCDDS
根据胃(pH0.9~1.5)、小肠(pH6.0~6.8)及结肠的(pH6.5~7.8)差异而设计。因此用较高pH环
境才溶解的材料包衣,使其口服达到结肠才开始溶解。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肠末端的pH最高约为
7.4~7.8,进入结肠后由于短链脂肪酸、CO2和一些发酵产物的存在,pH又明显下降到6.5左右,
疾病的状态下更低。因此现在认为利用结肠pH使药物定位释放是困难的,可能出现药物不能到达结
肠释放或根本不释放的情况[3]。
2.3 利用结肠独特的酶或细菌降解的OCDDS
结肠细菌能产生许多独特的酶系,许多高分子材料在结肠被这些酶所降解,而这些高分子材料作
为药物载体在胃、小肠由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这就保证药物在胃和小肠不释放。如果胶、瓜
耳胶、偶氮类聚合物和α,β,γ环糊精均可成为结肠给药体系的载体材料。果胶为一种酸性多糖,在
结肠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降解,而显示出结肠定位释放的功能。偶氮类聚合物是一种含有氮氮双
键类材料,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氮氮双键断裂,聚合物降解。氮类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种强致癌物质,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匡振)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关键词】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 太原 03000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OCDDS)随着药物制剂向高效、长效、低毒方向发展。靶向或定位释放技
术已经成为主要手段之一。OCDDS是通过多种制剂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及小肠内不释放,只有
到达回盲部或结肠部位才定位释放药物的一种新型药物控释系统。对治疗结肠局部疾病,提高药物疗
效,降低药物引起的全身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应用特点[1]
多肽、蛋白、疫苗类药物往往在上消化道被酶降解,生物利用度很低,使口服给药遇到很大困难,
而结肠中蛋白水解酶含量很低。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把药物直接运送到结肠部位释放,避免了通过上
消化道被酶降解,而且多肽类药物在小肠末端吸收很好。结肠定位给药系统有望解决蛋白多肽类药物
的生理屏障问题。
普通口服制剂药物在胃和小肠释放、吸收,但对结肠局部疾病由于在到达结肠时药物已经被吸收
或降解,不能在病灶部位达到治疗所需要的血药浓度。采用结肠定位给药技术将激素、抗感染等药物
直接运送到回盲肠部位,可大大提高结肠炎、结肠癌、结肠性肠虫病等结肠疾病的治疗效果。
利用结肠对药物择时吸收治疗晨僵、哮喘等时辰性疾病。此类患者睡前服用OCDDS药物,剂型
转运至结肠释放药物的时间正好是疾病发作的时间,由此可控制疾病在夜间的发作,避免夜间服药给
患者带来的烦恼。
杀肠虫药和结肠诊断试剂的结肠靶向释放可以减少剂量和副作用。
2 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的设计原理
2.1 利用时滞效应的OCDDS
药物口服依次经过胃、小肠到达结肠需要5~6 h即所谓的时滞,制剂在患者胃中停留时间受食物
和制剂本身性质的影响,但在小肠中的转运时间是相对恒定的,一般认为是(3±1) h左右。如利用控
制释放的技术使药物在胃、小肠不释放,而到达结肠开始释放,即达到结肠定位给药的目的,这种也
被称为按预定方案定位释放给药系统。利用时滞设计的口服结肠定位给药系统,必须控制食物的类型,
做到个体化给药,否则药物在胃肠转运过程中不同的情况下会有很大差异,可影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所以有一定难度[1,2]。
2.2 利用胃肠道pH差异的OCDDS
根据胃(pH0.9~1.5)、小肠(pH6.0~6.8)及结肠的(pH6.5~7.8)差异而设计。因此用较高pH环
境才溶解的材料包衣,使其口服达到结肠才开始溶解。但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小肠末端的pH最高约为
7.4~7.8,进入结肠后由于短链脂肪酸、CO2和一些发酵产物的存在,pH又明显下降到6.5左右,
疾病的状态下更低。因此现在认为利用结肠pH使药物定位释放是困难的,可能出现药物不能到达结
肠释放或根本不释放的情况[3]。
2.3 利用结肠独特的酶或细菌降解的OCDDS
结肠细菌能产生许多独特的酶系,许多高分子材料在结肠被这些酶所降解,而这些高分子材料作
为药物载体在胃、小肠由于相应酶的缺乏不能被降解,这就保证药物在胃和小肠不释放。如果胶、瓜
耳胶、偶氮类聚合物和α,β,γ环糊精均可成为结肠给药体系的载体材料。果胶为一种酸性多糖,在
结肠β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降解,而显示出结肠定位释放的功能。偶氮类聚合物是一种含有氮氮双
键类材料,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氮氮双键断裂,聚合物降解。氮类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种强致癌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