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韩宏朗)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930600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9.02.05
(21)申请号 2.4
(22)申请日 2017.07.28
(71)申请人 中国农业大学
地址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西区
(72)发明人 何绍贞 刘庆昌 翟红 张欢
赵宁 李仁崑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
(51).
C07K
14/415
(2006.01)
C12N
15/29
(2006.01)
C12N
15/82
(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4页
序列表4页 附图9页
C
N
1
0
9
3
0
6
0
0
0
A
(54)发明名称
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
码基因与应用。蛋白质IbBBX24,为如下1)或2)或
3):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
质;2)在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
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3)将1)或2)
所示的蛋白质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
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与植物抗逆性相
关的蛋白质。实验证明,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
基因可提高甘薯的抗逆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
可降低甘薯的抗逆性;抗逆性可为抗盐性和/或
抗旱性和/或抗氧化性和/或抗病性。因此,抗逆
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逆
性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CN 10930600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蛋白质IbBBX24,为如下1)或2)或3):
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
2)在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3)将1)或2)所示的蛋白质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
到的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蛋白质。
2.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酸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酸分子为如下(a1)或(a2)或(a3)
或(a4)所示的DNA分子:
(a1)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a2)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a3)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同一性,且编码权利要求1
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DNA分子;
(a4)在严格条件下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
质IbBBX24的DNA分子。
4.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
5.b1)或b2)的应用:
b1)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核酸分子,或,含有权利要求
2或3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在调控植物抗逆性中
的应用;
b2)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核酸分子,或,含有权利要求
2或3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在培育抗逆性改变的
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6.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或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二:
所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包括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提高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
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受体植物
相比抗逆性提高;
所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二,包括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抑制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
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受体植物
相比抗逆性降低。
7.植物育种方法一或植物育种方法二:
所述植物育种方法一,包括如下步骤:增加植物中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
量和/或活性,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所述植物育种方法二,包括如下步骤:降低植物中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
量和/或活性,从而降低植物的抗逆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6或7所述
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逆性为抗盐性和/或抗旱性和/或抗氧化性和/或抗病性。
9.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蛋白质IbBBX24,或,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
6或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病性为c1)或c2):
c1)抗蔓割病;
2
CN 109306000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c2)抗甘薯蔓割病菌引起的病害。
10.如权利要求1、8或9所述蛋白质,或,权利要求5、8或9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6至9
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是如下c1)至c5)中的任一种:
c1)双子叶植物;
c2)单子叶植物;
c3)薯蓣科植物;
c4)甘薯;
c5)甘薯品种栗子香。
3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1/14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以及工业原料用作物,
并且在当今世界上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植物,其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
薯生产国,年种植面积338.7万hm
2
,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42.2%,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7.94%。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能源压力的不断增大,大部分的甘薯种植于东南沿海
坡地和西部的广大旱区,这些地区的土壤含盐分高、旱区土壤返盐严重,给甘薯生产的进一
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因难。此外,甘薯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着甘薯生产,尤其是甘薯蔓割病、
软腐病、黑斑病已成为我国甘薯主要种植区的主要病害,对甘薯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危
害。因此,选育抗逆性强的甘薯新品种成为我国育种的主要目标,抗逆性具体可为抗盐性、
抗旱性、抗氧化性和抗病性。
[0003]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具有种间、种内杂交不亲和的特性,该特性严重限制了甘薯
育种中的资源利用和亲本自由组配。长期育种实践表明,常规杂交育种方法难以选育出优
质、高产、抗蔓割病的甘薯新品种。因此,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甘薯抗逆新品种是一种可
行途径。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抗逆相关蛋白。
[0006]
本发明所提供的抗逆相关蛋白,名称为蛋白质IbBBX24,来源于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为如下1)或2)或3):
[0007]
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
[0008]
2)在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0009]
3)将1)或2)所示的蛋白质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
加得到的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蛋白质。
[0010]
其中,序列表中序列2由2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0011]
为了使1)中的蛋白质便于纯化,可在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氨基末端或
羧基末端连接上如表1所示的标签。
[0012]
表1.标签的序列
[0013]
4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2/14页
[0014]
上述3)中的蛋白质IbBBX24,所述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
添加为不超过10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
[0016]
上述3)中的蛋白质IbBBX24可人工合成,也可先合成其编码基因,再进行生物表达
得到。
[0017]
上述3)中的蛋白质IbBBX24的编码基因可通过将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序列中
缺失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密码子,和/或进行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错义突变,和/或在
其5′端和/或3′端连上表1所示的标签的编码序列得到。
[0018]
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19]
所述编码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可为如下(a1)或(a2)或(a3)或(a4)所示的
DNA分子:
[0020]
(a1)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0021]
(a2)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0022]
(a3)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同一性,且编码所述蛋
白质IbBBX24的DNA分子;
[0023]
(a4)在严格条件下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所述蛋白质
IbBBX24的DNA分子。
[0024]
其中,所述核酸分子可以是DNA,如cDNA、基因组DNA或重组DNA;所述核酸分子也可
以是RNA,如mRNA或hnRNA等。
[0025]
其中,序列表中序列1由696个核苷酸组成,序列表中序列1的核苷酸编码序列表中
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26]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采用已知的方法,例如定向进化和点突变的方
法,对本发明的编码蛋白质IbBBX24的核苷酸序列进行突变。那些经过人工修饰的,具有与
本发明分离得到的蛋白质IbBBX24的核苷酸序列75%或者更高同一性的核苷酸,只要编码
蛋白质IbBBX24且与植物抗逆性相关,均是衍生于本发明的核苷酸序列并且等同于本发明
的序列。
[0027]
这里使用的术语“同一性”指与天然核酸序列的序列相似性。“同一性”包括与本发
明的编码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80%
或更高,或85%或更高,或90%或更高,或95%或更高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同一性可以用
肉眼或计算机软件进行评价。使用计算机软件,两个或多个序列之间的同一性可以用百分
比(%)表示,其可以用来评价相关序列之间的同一性。
[0028]
含有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
因细胞系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
[0015]
CN 109306000 A
[0029]
说 明 书
3/14页
所述表达盒可为表达盒A;所述表达盒A包括启动子、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
酸分子和终止子。所述启动子可为CaMV35S启动子、NOS启动子或OCS启动子。所述终止子可
为NOS终止子或OCS polyA终止子。
[0030]
所述表达盒A的序列可为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所述表达盒A中:序列表中序列3自
5′末端起第1至835位为CaMV35S启动子,第848至1543位为IbBBX24蛋白的编码基因,第1560
至1812位为NOS终止子。
[0031]
所述重组载体可为将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即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
的DNA分子)通过含有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的表达盒插入出发质粒得到的重
组质粒。
[0032]
所述重组载体具体可为重组质粒pCB-IbBBX24。重组质粒pCB-IbBBX24的构建过程
如下:(A)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载体pCAMBIA3301得到载体骨架,用限制
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载体pBI121,回收约3032bp的片段,将载体骨架和片段连
接,得到重组质粒pCBGUS;(B)用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替换重组质粒pCBGUS的限制
性内切酶XbaI和SacI识别序列间的片段(重组质粒pCBGUS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XbaI和SacI
切成一个大片段和一个小片段,该DNA为该小片段)得到的重组质粒pCB-IbBBX24,重组质粒
pCB-IbBBX24表达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IbBBX24。
[0033]
所述重组微生物可通过将所述重组载体导入出发微生物得到。
[0034]
所述出发微生物可为酵母、细菌、藻类或真菌。所述细菌可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或革
兰氏阴性细菌。所述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为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所述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具体可为根癌农杆菌EHA105。
[0035]
所述重组微生物具体可为EHA105/pCB-IbBBX24。EHA105/pCB-IbBBX24是将重组质
粒pCB-IbBBX24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得到的重组农杆菌。
[0036]
所述转基因植物细胞系均不包括繁殖材料。所述转基因植物理解为不仅包含将所
述IbBBX24基因(即IbBBX24蛋白的编码基因)转化受体植物得到的第一代转基因植物,也包
括其子代。对于转基因植物,可以在该物种中繁殖该基因,也可用常规育种技术将该基因转
移进入相同物种的其它品种,特别包括商业品种中。所述转基因植物包括种子、愈伤组织、
完整植株和细胞。
[0037]
下述b1)或b2)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8]
b1)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或,含有编码所
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在调控植
物抗逆性中的应用;
[0039]
b2)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或,含有编码所
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在培育抗
逆性改变的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0040]
上述应用中,所述调控植物抗逆性可为提高植物抗逆性或降低植物抗逆性。
[0041]
上述应用中,所述抗逆性改变可为抗逆性提高或抗逆性降低。
[004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0043]
本发明所提供的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具体可为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包
括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提高所述蛋白质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
6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4/14页
骤;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受体植物相比抗逆性提高。
[0044]
上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中,所述“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提高所述蛋白质
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可通过向受体植物中导入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
分子实现。
[0045]
上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中,所述编码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可为如下
(a1)或(a2)或(a3)或(a4)所示的DNA分子:
[0046]
(a1)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0047]
(a2)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0048]
(a3)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同一性,且编码所述蛋
白质IbBBX24的DNA分子;
[0049]
(a4)在严格条件下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所述蛋白质
IbBBX24的DNA分子。
[0050]
其中,所述核酸分子可以是DNA,如cDNA、基因组DNA或重组DNA;所述核酸分子也可
以是RNA,如mRNA或hnRNA等。
[0051]
其中,序列表中序列1由696个核苷酸组成,序列表中序列1的核苷酸编码序列表中
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52]
上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中,所述“向受体植物中导入编码蛋白质IbBBX24的
核酸分子”可通过向受体植物中导入重组载体甲实现;所述重组载体甲可为向表达载体或
克隆载体插入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得到的重组质粒。
[0053]
所述重组载体甲具体可为所述重组质粒pCB-IbBBX24。
[0054]
本发明所提供的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具体可为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二,包
括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抑制所述蛋白质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
骤;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受体植物相比抗逆性降低。
[0055]
上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二中,所述“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抑制所述蛋白质
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可通过向受体植物中导入重组载体乙实现。所述重组载体
乙具体可为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为将载体pFGC5941的
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识别序列间的小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起第363至
708位所示的DNA分子的反向互补序列,将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SwaI识别序列间的小片段替
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起第363至708位所示的DNA分子,得到的重组质粒。
[005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植物育种方法。
[0057]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育种方法,具体可为植物育种方法一,包括如下步骤:增加植
物中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0058]
上述植物育种方法一中,所述“增加植物中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
可通过多拷贝、改变启动子、调控因子、转基因等本领域熟知的方法,达到增加植物中所述
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的效果。
[0059]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育种方法,具体可为植物育种方法二,包括如下步骤:降低植
物中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从而降低植物的抗逆性。
[0060]
上述植物育种方法二中,所述“降低植物中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
可通过RNA干扰、同源重组、基因定点编辑等本领域熟知的方法,达到降低植物中所述蛋白
7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5/14页
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的目的。
[0061]
上述任一所述抗逆性可为抗盐性和/或抗旱性和/或抗氧化性和/或抗病性。
[0062]
所述抗病性可为c1)或c2):c1)抗蔓割病;c2)抗甘薯蔓割病菌引起的病害。
[0063]
上述任一所述植物是如下c1)至c5)中的任一种:
[0064]
c1)双子叶植物;
[0065]
c2)单子叶植物;
[0066]
c3)薯蓣科植物;
[0067]
c4)甘薯;
[0068]
c5)甘薯品种栗子香。
[0069]
实验证明,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能提高植物的
抗逆性: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的抗逆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降低甘
薯的抗逆性;抗逆性可为抗盐性和/或抗旱性和/或抗氧化性和/或抗病性;抗病性为抗蔓割
病或抗甘薯蔓割病菌引起的病害。因此,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
逆性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70]
图1为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PCR扩增结果。
[0071]
图2为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
[0072]
图3为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统计结果。
[0073]
图4为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
[0074]
图5为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0075]
图6为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给出的实施例仅为了阐
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77]
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0078]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79]
甘薯耐盐突变体ND98记载于如下文献中:何绍贞.甘薯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
耐盐候选基因的克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公众可从中国农业大学甘薯遗传
育种研究室获得,以重复本实验。
[0080]
栗子香(王玉萍等,中国农业科学,2003,36(9):1000-1005)为一甘薯品种,公众可
从中国农业大学甘薯遗传育种研究室获得,以重复本实验。
[0081]
克隆载体pMD19-T为宝生物工程(大连)公司产品,产品目录号为6013。载体
pCAMBIA3301为Cambia公司产品。载体pBI121为Clontech公司产品。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
为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产品,目录号为DP432。pEASY-Blunt simple载体为北京全
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PrimeScript
TM
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为宝生物
工程(大连)有限公司的产品,产品目录号为6110A。
[0082]
甘薯蔓割病菌和PDA培养基均记载于如下文献中:户勋,余萍,方一泓,李薇.甘薯
8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6/14页
蔓割病菌对甘薯的诱导抗性和PR蛋白的性质测定.2007年1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0083]
载体pFGC5941记载于如下文献中:K Mcginnis,et ene-induced RNA
interference as a tool for plant functional s in Enzymology,
2005,392:1-24,公众可从中国农业大学甘薯遗传育种研究室获得,以重复本实验。
[0084]
1/2霍格兰营养液记载于如下文献中:刘德高.过表达IbP5CR、IbERD3、IbELT、
IbNFU1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获得及耐盐性鉴定.北京.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0085]
实施例1、IbBBX24基因的获得
[0086]
IbBBX24基因的获得的步骤如下:
[0087]
1、模板的获得
[0088]
用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甘薯耐盐突变体ND98的幼嫩叶片的总RNA,将该总
RNA用PrimeScript
TM
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反转录出第一链cDNA。
[0089]
2、构建cDNA-AFLP差减库,获得序列表中序列4所示的EST序列。根据EST序列的核
苷酸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GSP-1和GSP-2。
[0090]
3、完成步骤2后,以步骤1获得的cDNA为模板,以步骤3合成的GSP-1和GSP-2为引
物,利用RACE方法扩增获得约700bp的3′-RACE片段,将3′-RACE片段和克隆载体pMD19-T连
接,得到重组质粒2。将重组质粒2进行测序,获得3′-RACE片段的核苷酸序列。
[0091]
4、根据EST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GSP-3和GSP-4。
[0092]
5、完成步骤4后,以步骤1获得的cDNA为模板,以步骤4合成的GSP-3和GSP-4为引
物,利用RACE方法扩增获得约500bp的5′-RACE片段,将5′-RACE片段和克隆载体pMD19-T连
接,得到重组质粒3。将重组质粒3进行测序,获得5′-RACE片段的核苷酸序列。
[0093]
6、根据步骤3获得的3′-RACE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步骤5获得的5′-RACE片段的核
苷酸序列,利用DNAMAN 6.0软件拼接候选的IbBBX24基因。依据拼接候选的IbBBX24基因序
列进一步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O-F和O-R。
[0094]
7、完成步骤6后,以步骤1获得的cDNA为模板,以步骤6合成的O-F和O-R为引物,进
行PCR扩增,获得约696bp的PCR扩增产物并测序。
[0095]
上述GSP-1、GSP-2、GSP-3、GSP-4、O-F和O-R的核苷酸序列信息详见表2。
[0096]
结果表明,步骤7获得的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将该序
列所示的基因命名为IbBBX24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命名为IbBBX24蛋白或蛋白质IbBBX24,氨
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
[0097]
表2.引物序列信息
[0098]
引物名称
GSP-1
GSP-2
GSP-3
GSP-4
O-F
O-R
序列信息5'-3'
5′-AGAAAGCGGCATTCATTT-3′
5′-ATTCTGCCAACAGCCTCG-3′
5′-ATCTGCTGTGAGTTTGGTTTCGGTGG-3′
5′-GAAAATCCAAGTAGGTCATCAACGGC-3′
5′-ATGAAGATTCAGTGTGATGTGTGT-3′
5′-TCAACCGAGATCAGGGACAGT-3′
9
CN 109306000 A
[0099]
说 明 书
7/14页
实施例2、IbBBX24蛋白在调控甘薯抗逆性中的应用
[0100]
一、重组质粒的构建
[0101]
A、重组质粒pCB-IbBBX24的构建
[0102]
1、人工合成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的双链DNA分子。以该双链DNA分子为模板,以OE-
F-XbaI:5′-GCTCTAGAATGAAGATTCAGTGTGATGTGTGT-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XbaI的识别
序列)和OE-R-SacI:5′-CGAGCTCTCAACCGAGATCAGGGACAGT-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SacI
的识别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N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C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
SacI的双链DNA分子。
[0103]
2、将N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C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SacI的双链DNA分子连接
至pEASY-Blunt simple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EASY-IbBBX24。
[0104]
3、完成步骤2后,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SacI双酶切重组质粒pEASY-IbBBX24,回
收约700bp的片段1。
[0105]
4、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载体pCAMBIA3301,回收约11256bp的载
体骨架1。
[0106]
5、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载体pBI121,回收包含约3032bp的片段
2。
[0107]
6、将片段2与载体骨架1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CBGUS。
[0108]
7、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SacI双酶切重组质粒pCBGUS,回收约12388bp的载体骨
架2。
[0109]
8、将片段1与载体骨架2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CB-IbBBX24。
[0110]
根据测序结果,对重组质粒pCB-IbBBX24进行结构描述如下:将重组质粒pCBGUS的
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SacI识别序列间的小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重组
质粒pCB-IbBBX24表达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IbBBX24蛋白。
[0111]
重组质粒pCB-IbBBX24具有一个表达盒A,表达盒A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3
所示,其中序列表中序列3自5′末端起第1至835位为CaMV35S启动子,第848至1543位为
IbBBX24蛋白的编码基因,第1560至1812位为NOS终止子。
[0112]
B、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的构建
[0113]
1、人工合成序列表的序列5所示的双链DNA分子(序列5与序列1的不同在于序列5
含有部分3′非编码区,该部分3′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的序列5自5′末端起第697
至708位所示)。以该双链DNA分子为模板,以IbBBX24-Ri-DF(BamHI):5′-
CGGGATCCTTGTCCCGAGATTCAACCGA-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BamHI的识别序列)和
IbBBX24-Ri-DR(XbaI):5′-GCTCTAGAACAGCCACCGAAACCAAACTC-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
XbaI的识别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DNA片段甲。
[0114]
2、完成步骤1后,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双酶切DNA片段甲,回收346bp的片
段1。
[0115]
3、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双酶切载体pFGC5941,回收约10kb的载体骨架1。
[0116]
4、将片段1与载体骨架1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FGC5941-D。
[0117]
5、用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SwaI双酶切重组质粒pFGC5941-D,回收约10kb的载体骨
架2。
10
CN 109306000 A
[0118]
说 明 书
8/14页
6、人工合成序列表的序列5所示的双链DNA分子。以该双链DNA分子为模板,以
IbBBX24-Ri-UF(XhoI):5′-CCGCTCGAGACAGCCACCGAAACCAAACTC-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
XhoI的识别序列)和IbBBX24-Ri-UR(SwaI):5′-GCGATTTAAATTTGTCCCGAGATTCAACCGA-3′(下
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SwaI的识别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DNA片段乙。
[0119]
7、完成步骤6后,用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SwaI双酶切DNA片段乙,回收约346bp的片
段2。
[0120]
8、将片段2与载体骨架2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
[0121]
根据测序结果,对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进行结构描述如下:将载体
pFGC5941的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识别序列间的小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
端起第363至708位所示的DNA分子的反向互补序列,将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SwaI识别序列
间的小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起第363至708位所示的DNA分子。
[0122]
二、重组农杆菌的获得和甘薯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0123]
A、甘薯转基因阳性植株的再生
[0124]
1、将重组质粒pCB-IbBBX24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得到重组农杆菌甲,将重组农
杆菌甲命名为EHA105/pCB-IbBBX24。
[0125]
2、剥取长约0.5mm的栗子香的茎尖分生组织,置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固体培养基
(含2.0mg/L 2,4-D和3.0%蔗糖的MS固体培养基)上,27±1℃培养8周,得到胚性愈伤组织,
然后将胚性愈伤组织置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液体培养基(含2.0mg/L 2,4-D和3.0%蔗糖的
MS液体培养基)中,水平摇床上振荡光暗交替培养3d(具体条件为:100r/min;27℃;光暗交
替培养的周期为:光照时间为13h,黑暗时间11h;光照强度为500lx),得到直径为0.7-1.3mm
的胚性细胞团。
[0126]
3、完成步骤2后,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EHA105/pCB-IbBBX24转化胚性细胞团,
然后置于共培养基(含30mg/L AS、2.0mg/L 2,4-D的MS固体培养基)上,28℃暗培养3d。
[0127]
4、完成步骤3后,将胚性细胞团用含900mg/L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CS)
和2.0mg/L 2,4-D的MS液体培养基洗涤2次,然后置于选择培养基(含2.0mg/L 2,4-D、
300mg/L CS和0.5mg/L草铵膦(phosphinothricin,PPT)的固体MS培养基)上,27±1℃暗培
养10-12周(每2周需更换一次选择培养基)。
[0128]
5、完成步骤4后,将胚性细胞团置于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含有1.0mg/L ABA、
300mg/L CS和0.5mg/L PPT的MS固体培养基)上,27±1℃光暗交替培养(光暗交替培养的周
期为:光照时间为13h,黑暗时间11h;光照强度为3000lx)2-4周,得到抗性愈伤组织。
[0129]
6、完成步骤5后,将抗性愈伤组织置于MS固体培养基上,27±1℃光暗交替培养(光
照时间为13h,黑暗时间11h;光照强度为3000lx)4-8周,即获得405株甘薯拟转基因植株,依
次命名L1至L405。
[0130]
7、分别提取步骤6获得的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并以该基因
组DNA为模板,以35S-F:5′-TCAGAAAGAATGCTAACCCACA-3′和IbBBX24-T-R:5′-
GCTGTGAGTTTGGTTTCGGT-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如果PCR扩增产物中含
有约1220bp的条带,则相应的甘薯拟转基因植株即为甘薯转基因阳性植株。用等体积水代
替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作为阴性对照。用甘薯品种栗
子香野生型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代替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
11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9/14页
进行PCR扩增,作为对照。用重组质粒pCB-IbBBX24代替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
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作为阳性对照。
[0131]
实验结果见图1中A(M为DNA分子Marker,W为阴性对照,P为阳性对照,WT为甘薯品
种栗子香野生型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L6、L30、L60、L73、L74、L120、L138、L149、
L255、L264、L311和L323均为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L6、L30、L60、L73、L74、L120、
L138、L149、L255、L264、L311和L323均为甘薯转基因阳性植株。
[0132]
B、甘薯RNAi阳性植株的再生
[0133]
1、将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得到重组农杆菌乙,将
重组农杆菌乙命名为EHA105/pFGC5941-IbBBX24。
[0134]
2、按照步骤A中2至6的方法,将EHA105/pCB-IbBBX24替换为EHA105/pFGC5941-
IbBBX24,其它步骤均不变,获得93株甘薯拟RNAi植株,依次命名LR-1至LR-93。
[0135]
3、分别提取步骤2获得的甘薯拟RNAi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并以该基因组
DNA为模板,以int-F:5′-CAACCACAAAAGTATCTATGAGCCT-3′和int-R:5′-
TTCACATGTCAGAAACATTCTGATG-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如果PCR扩增产物
中含有888bp的条带,则相应的甘薯拟RNAi植株即为甘薯RNAi阳性植株。用等体积水代替甘
薯拟RNAi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作为阴性对照。用甘薯品种栗子香野
生型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代替甘薯拟RNAi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进行PCR
扩增,作为对照。用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代替甘薯拟RNAi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
DNA,进行PCR扩增,作为阳性对照。
[0136]
实验结果见图1中B(M为DNA分子Marker,W为阴性对照,P为阳性对照,WT为甘薯品
种栗子香野生型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LR1、LR3、LR4、LR5、LR6、LR9、LR11、LR12、
LR16、LR17、LR18和LR20均为甘薯拟RNAi植株)。结果表明,LR1、LR3、LR6、LR9、LR11、LR16、
LR17、LR18和LR20均为甘薯RNAi阳性植株。
[0137]
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扩繁甘薯转基因阳性植株和甘薯RNAi阳性植株,由一株转基
因幼苗扩繁得到的植株作为一个株系。
[0138]
五、抗逆性鉴定
[0139]
1、抗盐性鉴定
[0140]
甘薯植株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WT)、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L264的植株,LR1的植株或LR3的植株。
[0141]
实验重复三次,每次重复的步骤如下:
[0142]
(1)取甘薯植株的茎段(约25cm长且至少有3个茎节),种植于装有人工土壤(由1体
积份蛭石和1体积份营养土混合而成)的盆池中,每个盆池种植3株。
[0143]
(2)完成步骤(1)后,每个盆池用1/2霍格兰营养液灌溉2周。
[0144]
(3)完成步骤(2)后,每个盆池用含200mM NaCl的1/2霍格兰营养液灌溉3周进行盐
胁迫(每2天灌溉1次,每株甘薯植株每次灌溉200mL)。3周后,观察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测
量并统计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如单株平均鲜重(g)、单株平均干重(g))。
[0145]
按照上述方法,将步骤(3)中的含200mM NaCl的1/2霍格兰营养液替换为1/2霍格
兰营养液,其它步骤均不变,作为空白对照。
[0146]
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见图2中A和B(A为空白对照,左图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
12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0/14页
状态,右图为从盆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B为盐胁迫,左图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
右图为从盆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统计结果见图3中A和B(A为空白
对照,B为盐胁迫;FW为单株平均鲜重,DW为单株平均干重)。结果表明,盐胁迫一段时间后,
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最先死亡,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状态显著变差,而
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和表型指标均良好。因此,在
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的抗盐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降低甘薯的抗盐
性。
[0147]
2、抗旱性鉴定
[0148]
甘薯植株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WT)、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L264的植株、LR1的植株或LR3的植株。
[0149]
实验重复三次,每次重复的步骤如下:
[0150]
(1)取甘薯植株的茎段(约25cm长且至少有3个茎节),种植于装有人工土壤(由1体
积份蛭石和1体积份营养土混合而成)的盆池中,每个盆池种植3株。
[0151]
(2)完成步骤(1)后,每个盆池用1/2霍格兰营养液灌溉2周。
[0152]
(3)完成步骤(2)后,每个盆池自然干旱胁迫8周(即不进行任何处理,包括不灌溉
任何水分和营养液)。8周后,观察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测量并统计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
(如单株平均鲜重(g)、单株平均干重(g))。
[0153]
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见图2中C(左图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右图为从盆
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统计结果见图3中C(FW为单株平均鲜重,DW
为单株平均干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一段时间后,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最先死亡,甘薯
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状态显著变差,而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
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和表型指标均良好。因此,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
的抗旱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降低甘薯的抗旱性。
[0154]
3、抗氧化性鉴定
[0155]
甘薯植株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WT)、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L264的植株、LR1的植株或LR3的植株。
[0156]
实验重复三次,每次重复的步骤如下:
[0157]
(1)取甘薯植株的茎段(约25cm长且至少有3个茎节),种植于装有人工土壤(由1体
积份蛭石和1体积份营养土混合而成)的盆池中,每个盆池种植3株。
[0158]
(2)完成步骤(1)后,每个盆池用1/2霍格兰营养液灌溉2周。
[0159]
(3)完成步骤(2)后,每个盆池用氧化剂溶液(含200μmol/L MV和0.1%(质量百分
比)吐温-20的水溶液)喷施2周进行氧化胁迫(每2天喷施1次,每株甘薯植株每次喷施
20mL)。2周后,观察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测量并统计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如单株平均鲜
重(g)、单株平均干重(g))。
[0160]
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见图2中D(左图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右图为从盆
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统计结果见图3中D(FW为单株平均鲜重,DW
为单株平均干重)。结果表明,氧化胁迫一段时间后,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最先死亡,甘薯
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状态显著变差,而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
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和表型指标均良好。因此,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
13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1/14页
的抗氧化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降低甘薯的抗氧化性。
[0161]
4、蔓割病抗性鉴定
[0162]
甘薯植株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WT)、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L264的植株、LR1的植株或LR3的植株。
[0163]
实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每个株系每次种植3株,每次重复的步骤如下:
[0164]
a、将甘薯蔓割病菌接种于PDA培养基,28℃光暗交替培养(光暗交替培养的周期
为:光照时间为13h,黑暗时间11h;光照强度为500lx)3d,然后28℃暗培养7d,得到菌丝。
[0165]
b、完成步骤a后,将所述菌丝转移至三角瓶,加入100mL无菌蒸馏水,100r/min振荡
30min,然后用双层无菌纱布过滤,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得到甘薯蔓割病菌孢子
浓度为1×10
7
个/mL的孢子悬浮液。
[0166]
c、将长势基本一致的甘薯植株的幼苗剪口,对齐后置于孢子悬浮液中30min,然后
种植于装有无菌沙土的盆池中(每个盆池种植3株),然后正常培养。分别于种植的第0d、种
植的第3d、种植的第5d、种植的第7d、种植的第9d和种植的第11d,观察甘薯植株的生长状
态。
[0167]
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见图4(A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0d为种植的
第0d,3d为种植的第3d,5d为种植的第5d,7d为种植的第7d,9d为种植的第9d,11d为种植的
第11d;B为种植的第11d的从盆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实验结果如下:(a1)种植的第3d,
LR1的植株已有较明显的感病症状(叶片变黄),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L73的植株、
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均良好;(a2)种植的第5d,甘薯品种栗子
香的野生型植株、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大部分叶片变黄,部分老叶脱落,茎段部分褐化变
软,过表达株系有部分叶片变黄,表现出较轻的过敏反应;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均良好;(a3)种植的第11d,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
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叶片枯萎脱落,茎段褐化,整株死亡;而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
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叶片变黄数较少,部分株系茎段较小程度褐化,植株仍能正常
生长。因此,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的蔓割病抗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
降低甘薯的蔓割病抗性。
[0168]
5、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0169]
(1)脯氨酸含量测定
[0170]
植物在正常条件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很低,但遇到干旱、低温、盐等胁迫时,游离的
氨基酸便会大量积累,并且积累指数和植物的抗逆性有关。因此,脯氨酸可以作为植物抗逆
性的一项生化指标。
[0171]
参考文献(He SZ,Han YF,Wang YP,Zhai H,Liu vitro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L.)Lam.)plants tolerant to
Cell Tissue Organ Cult,2009,96:69-74)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脯氨酸含
量。甘薯植株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
中干旱胁迫4周的甘薯植株或步骤3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
均值。
[0172]
实验结果见图5中A(Normal为空白对照,NaCl为盐胁迫,Drought为干旱胁迫,MV为
氧化胁迫)。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脯氨酸含量显
14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2/14页
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173]
(2)SOD活性测定
[0174]
SOD活性可以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SOD的活性越低,植物遭受逆境伤
害的程度越大。
[0175]
参考文献(He SZ,Han YF,Wang YP,Zhai H,Liu vitro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L.)Lam.)plants tolerant to
Cell Tissue Organ Cult,2009,96:69-74)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SOD活性。
甘薯植株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中干
旱胁迫4周的甘薯植株、步骤3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
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
取平均值。
[0176]
实验结果见图5中B(Normal为空白对照,NaCl为盐胁迫,Drought为干旱胁迫,MV为
氧化胁迫)和图6中A(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第5d和第9d的甘薯植株)。结果表明,L73的植株、
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177]
(3)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0178]
植物器官衰老或在逆境下遭受伤害,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MDA是膜脂过氧化
的最终分解产物,其含量可以反映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即MDA的含量越高,植物遭受
逆境伤害的程度越大。
[0179]
参考文献(Gao S,Yuan L,Zhai H,Liu CL,He SZ,et enic
sweetpotato plants expressing an LOS5gene are tolerant to salt
Cell Tissue Organ Cult,2011,107:205-213)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MDA含量。甘薯植株
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中干旱胁迫4
周的甘薯植株、步骤3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
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
值。
[0180]
实验结果见图5中C(Normal为空白对照,NaCl为盐胁迫,Drought为干旱胁迫,MV为
氧化胁迫)和图6中C(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第5d和第9d的甘薯植株)。结果表明,L73的植株、
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其它甘薯植株。
[0181]
(4)ABA含量测定
[0182]
ABA在植物逆境胁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ABA可以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缓解盐分
过多造成的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维持水分平衡,诱导植物渗透调剂物质脯氨酸大量积累,
维持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保护性酶的活性。旱害胁迫时,ABA能明显减少叶片水分蒸
发,降低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叶片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诱导生物膜系统保护酶形成,
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0183]
参考文献(Zhai H,Wang F,Si Z,et al.A myo-inositol-1-phosphate synthase
gene,IbMIPS1,enhances salt and drought tolerance and stem nematode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sweet potato[J].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16,14(2):592.)的
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ABA含量。甘薯植株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
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中干旱胁迫4周的甘薯植株或步骤3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
15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3/14页
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184]
实验结果见图5中D(Normal为空白对照,NaCl为盐胁迫,Drought为干旱胁迫,MV为
氧化胁迫)。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ABA含量显著高
于其它甘薯植株。
[0185]
(5)H
2
O
2
含量测定
[0186]
植物在逆境下或衰老时,由于体内活性氧代谢加强而使H
2
O
2
发生累积。H
2
O
2
可以直
接或间接地氧化细胞内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并使细胞膜遭受损害,从而加速细胞的
衰老和解体。因此,H
2
O
2
的含量越高,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越大。
[0187]
参考文献(Wang B,Zhai H,He S,et al.A vacuolar Na
+
/H
+
,antiporter gene,
IbNHX2,enhances salt and drough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sweetpotato[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6,201:153-166.)的DAB染色法,对甘薯植株进行DAB染色。
参考文献(王爱国等,1990)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H
2
O
2
含量。甘薯植株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
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中干旱胁迫4周的甘薯植株、步骤3
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
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株。
[0188]
实验结果见图5中E(上图为DAB染色结果,下图为采用imageJ软件统计的染色斑点
的相对强度(以空白对照中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作为100%))和图6中D(步骤4中
种植的第0d、第0.5d、第5d和第9d的甘薯植株)。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H
2
O
2
含量显著低于其它甘薯植株。
[0189]
(6)POD活性测定
[0190]
POD活性可以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POD的活性越低,植物遭受逆境伤
害的程度越大。
[0191]
参考文献(王爱国等,1990)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POD活性。甘薯植株为步骤4中
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
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192]
实验结果见图6中B。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
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193]
(7)总酚含量测定
[0194]
总酚含量可以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总酚含量越低,植物遭受逆境伤
害的程度越大。
[0195]
参考文献(王连平等,2004)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总酚含量。甘薯植株为步骤4
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
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196]
实验结果见图6中E。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
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197]
(8)木质素含量测定
[0198]
木质素含量可以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总酚含量越低,植物遭受逆境
伤害的程度越大。
[0199]
参考文献(王连平等,2004)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木质素含量。甘薯植株为步骤
16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4/14页
4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
植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200]
实验结果见图6中F。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
的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201]
上述结果表明,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的抗逆性,干涉IbBBX24
基因则可降低甘薯的抗逆性;所述抗逆性可为抗盐性、抗旱性、抗氧化性和抗蔓割病。
17
CN 109306000 A
序 列 表
1/4页
<110> 中国农业大学
<120> 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160> 5
<170> PatentIn version 3.5
<210> 1
<211> 696
<212> DNA
<213> 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
<400> 1
atgaagattc agtgtgatgt gtgtgagaaa gcatctgcca cagtgatttg ctgtgcagat 60
gaggctgcac tgtgcacaca gtgtgacata gaagttcatg ctgcaaacaa gcttgcaagc 120
aagcaccaga ggcttcttct tcagtgcctc tccaacaagc tccctccctg tgatatttgc 180
caagagaaag cggcattcat tttctgcgtc gaggacagag ctctcttctg caaggaatgc 240
gatgagccaa ttcattctgc caacagcctc gctgcaaacc accagcgatt tctagccact 300
ggaattcgag tagcactgag ttccagctgt aagaaggacg ctccaaacgc acaattggag 360
ccacagccac cgaaaccaaa ctcacagcag atcactgtta aaacgccttc tcaacaattg 420
tctggcatca cgtcgccttc ttgggccgtt gatgacctac ttggattttc tgactatgaa 480
tcctcagaga agaaggagca gcttgagctc ggtgagctcg aatggttaaa agatatcggt 540
ctgtttggag aacatgaagt ccccgagctc tctgtagctc ctcagcctag ccacgcgagc 600
atgaacaagt cagccaaatt ctacatgcct cacaagaagg cgaggattga tgtcccagac 660
gacgatgagt tctttactgt ccctgatctc ggttga 696
<210> 2
<211> 231
<212> PRT
<213> 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
<400> 2
Met Lys Ile Gln Cys Asp Val Cys Glu Lys Ala Ser Ala Thr Val Ile
1 5 10 15
Cys Cys Ala Asp Glu Ala Ala Leu Cys Thr Gln Cys Asp Ile Glu Val
20 25 30
His Ala Ala Asn Lys Leu Ala Ser Lys His Gln Arg Leu Leu Leu Gln
35 40 45
Cys Leu Ser Asn Lys Leu Pro Pro Cys Asp Ile Cys Gln Glu Lys Ala
50 55 60
Ala Phe Ile Phe Cys Val Glu Asp Arg Ala Leu Phe Cys Lys Glu Cys
65 70 75 80
Asp Glu Pro Ile His Ser Ala Asn Ser Leu Ala Ala Asn His Gln Arg
85 90 95
18
CN 109306000 A
序 列 表
2/4页
Phe Leu Ala Thr Gly Ile Arg Val Ala Leu Ser Ser Ser Cys Lys Lys
100 105 110
Asp Ala Pro Asn Ala Gln Leu Glu Pro Gln Pro Pro Lys Pro Asn Ser
115 120 125
Gln Gln Ile Thr Val Lys Thr Pro Ser Gln Gln Leu Ser Gly Ile Thr
130 135 140
Ser Pro Ser Trp Ala Val Asp Asp Leu Leu Gly Phe Ser Asp Tyr Glu
145 150 155 160
Ser Ser Glu Lys Lys Glu Gln Leu Glu Leu Gly Glu Leu Glu Trp Leu
165 170 175
Lys Asp Ile Gly Leu Phe Gly Glu His Glu Val Pro Glu Leu Ser Val
180 185 190
Ala Pro Gln Pro Ser His Ala Ser Met Asn Lys Ser Ala Lys Phe Tyr
195 200 205
Met Pro His Lys Lys Ala Arg Ile Asp Val Pro Asp Asp Asp Glu Phe
210 215 220
Phe Thr Val Pro Asp Leu Gly
225 230
<210> 3
<211> 181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400> 3
agattagcct tttcaatttc agaaagaatg ctaacccaca gatggttaga gaggcttacg 60
cagcaggtct catcaagacg atctacccga gcaataatct ccaggaaatc aaataccttc 120
ccaagaaggt taaagatgca gtcaaaagat tcaggactaa ctgcatcaag aacacagaga 180
aagatatatt tctcaagatc agaagtacta ttccagtatg gacgattcaa ggcttgcttc 240
acaaaccaag gcaagtaata gagattggag tctctaaaaa ggtagttccc actgaatcaa 300
aggccatgga gtcaaagatt caaatagagg acctaacaga actcgccgta aagactggcg 360
aacagttcat acagagtctc ttacgactca atgacaagaa gaaaatcttc gtcaacatgg 420
tggagcacga cacacttgtc tactccaaaa atatcaaaga tacagtctca gaagaccaaa 480
gggcaattga gacttttcaa caaagggtaa tatccggaaa cctcctcgga ttccattgcc 540
cagctatctg tcactttatt gtgaagatag tggaaaagga aggtggctcc tacaaatgcc 600
atcattgcga taaaggaaag gccatcgttg aagatgcctc tgccgacagt ggtcccaaag 660
atggaccccc acccacgagg agcatcgtgg aaaaagaaga cgttccaacc acgtcttcaa 720
agcaagtgga ttgatgtgat atctccactg acgtaaggga tgacgcacaa tcccactatc 780
cttcgcaaga cccttcctct atataaggaa gttcatttca tttggagaga acacggggga 840
19
CN 109306000 A
序 列 表
3/4页
ctctagaatg aagattcagt gtgatgtgtg tgagaaagca tctgccacag tgatttgctg 900
tgcagatgag gctgcactgt gcacacagtg tgacatagaa gttcatgctg caaacaagct 960
tgcaagcaag caccagaggc ttcttcttca gtgcctctcc aacaagctcc ctccctgtga 1020
tatttgccaa gagaaagcgg cattcatttt ctgcgtcgag gacagagctc tcttctgcaa 1080
ggaatgcgat gagccaattc attctgccaa cagcctcgct gcaaaccacc agcgatttct 1140
agccactgga attcgagtag cactgagttc cagctgtaag aaggacgctc caaacgcaca 1200
attggagcca cagccaccga aaccaaactc acagcagatc actgttaaaa cgccttctca 1260
acaattgtct ggcatcacgt cgccttcttg ggccgttgat gacctacttg gattttctga 1320
ctatgaatcc tcagagaaga aggagcagct tgagctcggt gagctcgaat ggttaaaaga 1380
tatcggtctg tttggagaac atgaagtccc cgagctctct gtagctcctc agcctagcca 1440
cgcgagcatg aacaagtcag ccaaattcta catgcctcac aagaaggcga ggattgatgt 1500
cccagacgac gatgagttct ttactgtccc tgatctcggt tgagagctcg aatttccccg 1560
atcgttcaaa catttggcaa taaagtttct taagattgaa tcctgttgcc ggtcttgcga 1620
tgattatcat ataatttctg ttgaattacg ttaagcatgt aataattaac atgtaatgca 1680
tgacgttatt tatgagatgg gtttttatga ttagagtccc gcaattatac atttaatacg 1740
cgatagaaaa caaaatatag cgcgcaaact aggataaatt atcgcgcgcg gtgtcatcta 1800
tgttactaga tc 1812
<210> 4
<211> 23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400> 4
caagctccct ccctgtgata tttgccaaga gaaagcggca ttcattttct gcgtcgagga 60
cagagctctc ttctgcaagg aatgcgatga gccaattcat tctgccaaca gcctcgctgc 120
aaaccaccag cgatttctag ccactggaat tcgagtagca ctgagttcca gctgtaagaa 180
ggacgctcca aacgcacaat tggagccaca gccaccgaaa ccaaactcac ag 232
<210> 5
<211> 70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400> 5
atgaagattc agtgtgatgt gtgtgagaaa gcatctgcca cagtgatttg ctgtgcagat 60
gaggctgcac tgtgcacaca gtgtgacata gaagttcatg ctgcaaacaa gcttgcaagc 120
aagcaccaga ggcttcttct tcagtgcctc tccaacaagc tccctccctg tgatatttgc 180
caagagaaag cggcattcat tttctgcgtc gaggacagag ctctcttctg caaggaatgc 240
20
CN 109306000 A
序 列 表
4/4页
gatgagccaa ttcattctgc caacagcctc gctgcaaacc accagcgatt tctagccact 300
ggaattcgag tagcactgag ttccagctgt aagaaggacg ctccaaacgc acaattggag 360
ccacagccac cgaaaccaaa ctcacagcag atcactgtta aaacgccttc tcaacaattg 420
tctggcatca cgtcgccttc ttgggccgtt gatgacctac ttggattttc tgactatgaa 480
tcctcagaga agaaggagca gcttgagctc ggtgagctcg aatggttaaa agatatcggt 540
ctgtttggag aacatgaagt ccccgagctc tctgtagctc ctcagcctag ccacgcgagc 600
atgaacaagt cagccaaatt ctacatgcct cacaagaagg cgaggattga tgtcccagac 660
gacgatgagt tctttactgt ccctgatctc ggttgaatct cgggacaa 708
21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1/9页
图1
22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2/9页
图2
23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3/9页
24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4/9页
图3
图4
25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5/9页
26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6/9页
图5
27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7/9页
28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8/9页
29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9/9页
图6
30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韩宏朗)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9306000 A
(43)申请公布日
2019.02.05
(21)申请号 2.4
(22)申请日 2017.07.28
(71)申请人 中国农业大学
地址 100193 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西路2号
中国农业大学西区
(72)发明人 何绍贞 刘庆昌 翟红 张欢
赵宁 李仁崑
(74)专利代理机构 北京纪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
公司 11245
代理人 关畅
(51).
C07K
14/415
(2006.01)
C12N
15/29
(2006.01)
C12N
15/82
(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14页
序列表4页 附图9页
C
N
1
0
9
3
0
6
0
0
0
A
(54)发明名称
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
码基因与应用。蛋白质IbBBX24,为如下1)或2)或
3):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
质;2)在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
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3)将1)或2)
所示的蛋白质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
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到的与植物抗逆性相
关的蛋白质。实验证明,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
基因可提高甘薯的抗逆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
可降低甘薯的抗逆性;抗逆性可为抗盐性和/或
抗旱性和/或抗氧化性和/或抗病性。因此,抗逆
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逆
性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CN 109306000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蛋白质IbBBX24,为如下1)或2)或3):
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
2)在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3)将1)或2)所示的蛋白质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得
到的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蛋白质。
2.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核酸分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核酸分子为如下(a1)或(a2)或(a3)
或(a4)所示的DNA分子:
(a1)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a2)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a3)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同一性,且编码权利要求1
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DNA分子;
(a4)在严格条件下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
质IbBBX24的DNA分子。
4.含有权利要求2或3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
5.b1)或b2)的应用:
b1)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核酸分子,或,含有权利要求
2或3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在调控植物抗逆性中
的应用;
b2)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权利要求2或3所述核酸分子,或,含有权利要求
2或3所述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在培育抗逆性改变的
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6.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或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二:
所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包括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提高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
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受体植物
相比抗逆性提高;
所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二,包括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抑制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
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骤;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受体植物
相比抗逆性降低。
7.植物育种方法一或植物育种方法二:
所述植物育种方法一,包括如下步骤:增加植物中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
量和/或活性,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所述植物育种方法二,包括如下步骤:降低植物中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
量和/或活性,从而降低植物的抗逆性。
8.如权利要求1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权利要求5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6或7所述
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逆性为抗盐性和/或抗旱性和/或抗氧化性和/或抗病性。
9.如权利要求1或8所述的蛋白质IbBBX24,或,权利要求5或8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
6或7或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病性为c1)或c2):
c1)抗蔓割病;
2
CN 109306000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c2)抗甘薯蔓割病菌引起的病害。
10.如权利要求1、8或9所述蛋白质,或,权利要求5、8或9所述的应用,或,权利要求6至9
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植物是如下c1)至c5)中的任一种:
c1)双子叶植物;
c2)单子叶植物;
c3)薯蓣科植物;
c4)甘薯;
c5)甘薯品种栗子香。
3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1/14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背景技术
[0002]
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是一种重要的粮食、饲料以及工业原料用作物,
并且在当今世界上作为一种新型能源植物,其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甘
薯生产国,年种植面积338.7万hm
2
,占世界总种植面积的42.2%,年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
67.94%。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和能源压力的不断增大,大部分的甘薯种植于东南沿海
坡地和西部的广大旱区,这些地区的土壤含盐分高、旱区土壤返盐严重,给甘薯生产的进一
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因难。此外,甘薯真菌病害严重影响着甘薯生产,尤其是甘薯蔓割病、
软腐病、黑斑病已成为我国甘薯主要种植区的主要病害,对甘薯产量和品质造成巨大的危
害。因此,选育抗逆性强的甘薯新品种成为我国育种的主要目标,抗逆性具体可为抗盐性、
抗旱性、抗氧化性和抗病性。
[0003]
甘薯是无性繁殖作物,具有种间、种内杂交不亲和的特性,该特性严重限制了甘薯
育种中的资源利用和亲本自由组配。长期育种实践表明,常规杂交育种方法难以选育出优
质、高产、抗蔓割病的甘薯新品种。因此,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甘薯抗逆新品种是一种可
行途径。
发明内容
[0004]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0005]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抗逆相关蛋白。
[0006]
本发明所提供的抗逆相关蛋白,名称为蛋白质IbBBX24,来源于甘薯(Ipomoea
batatas(L.)Lam.),为如下1)或2)或3):
[0007]
1)氨基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
[0008]
2)在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N端或/和C端连接标签得到的融合蛋白质;
[0009]
3)将1)或2)所示的蛋白质经过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
加得到的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蛋白质。
[0010]
其中,序列表中序列2由2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
[0011]
为了使1)中的蛋白质便于纯化,可在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的氨基末端或
羧基末端连接上如表1所示的标签。
[0012]
表1.标签的序列
[0013]
4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2/14页
[0014]
上述3)中的蛋白质IbBBX24,所述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
添加为不超过10个氨基酸残基的取代和/或缺失和/或添加。
[0016]
上述3)中的蛋白质IbBBX24可人工合成,也可先合成其编码基因,再进行生物表达
得到。
[0017]
上述3)中的蛋白质IbBBX24的编码基因可通过将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序列中
缺失一个或几个氨基酸残基的密码子,和/或进行一个或几个碱基对的错义突变,和/或在
其5′端和/或3′端连上表1所示的标签的编码序列得到。
[0018]
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19]
所述编码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可为如下(a1)或(a2)或(a3)或(a4)所示的
DNA分子:
[0020]
(a1)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0021]
(a2)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0022]
(a3)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同一性,且编码所述蛋
白质IbBBX24的DNA分子;
[0023]
(a4)在严格条件下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所述蛋白质
IbBBX24的DNA分子。
[0024]
其中,所述核酸分子可以是DNA,如cDNA、基因组DNA或重组DNA;所述核酸分子也可
以是RNA,如mRNA或hnRNA等。
[0025]
其中,序列表中序列1由696个核苷酸组成,序列表中序列1的核苷酸编码序列表中
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26]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地采用已知的方法,例如定向进化和点突变的方
法,对本发明的编码蛋白质IbBBX24的核苷酸序列进行突变。那些经过人工修饰的,具有与
本发明分离得到的蛋白质IbBBX24的核苷酸序列75%或者更高同一性的核苷酸,只要编码
蛋白质IbBBX24且与植物抗逆性相关,均是衍生于本发明的核苷酸序列并且等同于本发明
的序列。
[0027]
这里使用的术语“同一性”指与天然核酸序列的序列相似性。“同一性”包括与本发
明的编码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组成的蛋白质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80%
或更高,或85%或更高,或90%或更高,或95%或更高同一性的核苷酸序列。同一性可以用
肉眼或计算机软件进行评价。使用计算机软件,两个或多个序列之间的同一性可以用百分
比(%)表示,其可以用来评价相关序列之间的同一性。
[0028]
含有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
因细胞系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5
[0015]
CN 109306000 A
[0029]
说 明 书
3/14页
所述表达盒可为表达盒A;所述表达盒A包括启动子、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
酸分子和终止子。所述启动子可为CaMV35S启动子、NOS启动子或OCS启动子。所述终止子可
为NOS终止子或OCS polyA终止子。
[0030]
所述表达盒A的序列可为序列表中序列3所示。所述表达盒A中:序列表中序列3自
5′末端起第1至835位为CaMV35S启动子,第848至1543位为IbBBX24蛋白的编码基因,第1560
至1812位为NOS终止子。
[0031]
所述重组载体可为将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即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
的DNA分子)通过含有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的表达盒插入出发质粒得到的重
组质粒。
[0032]
所述重组载体具体可为重组质粒pCB-IbBBX24。重组质粒pCB-IbBBX24的构建过程
如下:(A)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载体pCAMBIA3301得到载体骨架,用限制
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载体pBI121,回收约3032bp的片段,将载体骨架和片段连
接,得到重组质粒pCBGUS;(B)用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替换重组质粒pCBGUS的限制
性内切酶XbaI和SacI识别序列间的片段(重组质粒pCBGUS被限制性核酸内切酶XbaI和SacI
切成一个大片段和一个小片段,该DNA为该小片段)得到的重组质粒pCB-IbBBX24,重组质粒
pCB-IbBBX24表达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蛋白质IbBBX24。
[0033]
所述重组微生物可通过将所述重组载体导入出发微生物得到。
[0034]
所述出发微生物可为酵母、细菌、藻类或真菌。所述细菌可为革兰氏阳性细菌或革
兰氏阴性细菌。所述革兰氏阴性细菌可为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所述
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具体可为根癌农杆菌EHA105。
[0035]
所述重组微生物具体可为EHA105/pCB-IbBBX24。EHA105/pCB-IbBBX24是将重组质
粒pCB-IbBBX24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得到的重组农杆菌。
[0036]
所述转基因植物细胞系均不包括繁殖材料。所述转基因植物理解为不仅包含将所
述IbBBX24基因(即IbBBX24蛋白的编码基因)转化受体植物得到的第一代转基因植物,也包
括其子代。对于转基因植物,可以在该物种中繁殖该基因,也可用常规育种技术将该基因转
移进入相同物种的其它品种,特别包括商业品种中。所述转基因植物包括种子、愈伤组织、
完整植株和细胞。
[0037]
下述b1)或b2)也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8]
b1)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或,含有编码所
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在调控植
物抗逆性中的应用;
[0039]
b2)所述蛋白质IbBBX24,或,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或,含有编码所
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的表达盒、重组载体、重组微生物或转基因细胞系,在培育抗
逆性改变的转基因植物中的应用。
[0040]
上述应用中,所述调控植物抗逆性可为提高植物抗逆性或降低植物抗逆性。
[0041]
上述应用中,所述抗逆性改变可为抗逆性提高或抗逆性降低。
[0042]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了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
[0043]
本发明所提供的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具体可为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包
括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提高所述蛋白质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
6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4/14页
骤;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受体植物相比抗逆性提高。
[0044]
上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中,所述“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提高所述蛋白质
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可通过向受体植物中导入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
分子实现。
[0045]
上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中,所述编码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可为如下
(a1)或(a2)或(a3)或(a4)所示的DNA分子:
[0046]
(a1)编码区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0047]
(a2)核苷酸序列是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
[0048]
(a3)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具有75%或75%以上同一性,且编码所述蛋
白质IbBBX24的DNA分子;
[0049]
(a4)在严格条件下与(a1)或(a2)限定的核苷酸序列杂交,且编码所述蛋白质
IbBBX24的DNA分子。
[0050]
其中,所述核酸分子可以是DNA,如cDNA、基因组DNA或重组DNA;所述核酸分子也可
以是RNA,如mRNA或hnRNA等。
[0051]
其中,序列表中序列1由696个核苷酸组成,序列表中序列1的核苷酸编码序列表中
序列2所示的氨基酸序列。
[0052]
上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一中,所述“向受体植物中导入编码蛋白质IbBBX24的
核酸分子”可通过向受体植物中导入重组载体甲实现;所述重组载体甲可为向表达载体或
克隆载体插入编码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核酸分子得到的重组质粒。
[0053]
所述重组载体甲具体可为所述重组质粒pCB-IbBBX24。
[0054]
本发明所提供的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具体可为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二,包
括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抑制所述蛋白质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得到转基因植物的步
骤;所述转基因植物与所述受体植物相比抗逆性降低。
[0055]
上述培育转基因植物的方法二中,所述“向受体植物中导入抑制所述蛋白质
IbBBX24表达和/或活性的物质”可通过向受体植物中导入重组载体乙实现。所述重组载体
乙具体可为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为将载体pFGC5941的
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识别序列间的小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起第363至
708位所示的DNA分子的反向互补序列,将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SwaI识别序列间的小片段替
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起第363至708位所示的DNA分子,得到的重组质粒。
[0056]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供植物育种方法。
[0057]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育种方法,具体可为植物育种方法一,包括如下步骤:增加植
物中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从而提高植物的抗逆性。
[0058]
上述植物育种方法一中,所述“增加植物中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
可通过多拷贝、改变启动子、调控因子、转基因等本领域熟知的方法,达到增加植物中所述
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的效果。
[0059]
本发明所提供的植物育种方法,具体可为植物育种方法二,包括如下步骤:降低植
物中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从而降低植物的抗逆性。
[0060]
上述植物育种方法二中,所述“降低植物中所述蛋白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
可通过RNA干扰、同源重组、基因定点编辑等本领域熟知的方法,达到降低植物中所述蛋白
7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5/14页
质IbBBX24的含量和/或活性的目的。
[0061]
上述任一所述抗逆性可为抗盐性和/或抗旱性和/或抗氧化性和/或抗病性。
[0062]
所述抗病性可为c1)或c2):c1)抗蔓割病;c2)抗甘薯蔓割病菌引起的病害。
[0063]
上述任一所述植物是如下c1)至c5)中的任一种:
[0064]
c1)双子叶植物;
[0065]
c2)单子叶植物;
[0066]
c3)薯蓣科植物;
[0067]
c4)甘薯;
[0068]
c5)甘薯品种栗子香。
[0069]
实验证明,利用本发明提供的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能提高植物的
抗逆性: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的抗逆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降低甘
薯的抗逆性;抗逆性可为抗盐性和/或抗旱性和/或抗氧化性和/或抗病性;抗病性为抗蔓割
病或抗甘薯蔓割病菌引起的病害。因此,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在调控植物抗
逆性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0070]
图1为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PCR扩增结果。
[0071]
图2为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
[0072]
图3为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统计结果。
[0073]
图4为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
[0074]
图5为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0075]
图6为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0076]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给出的实施例仅为了阐
明本发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0077]
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0078]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79]
甘薯耐盐突变体ND98记载于如下文献中:何绍贞.甘薯耐盐突变体的离体筛选及
耐盐候选基因的克隆.中国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公众可从中国农业大学甘薯遗传
育种研究室获得,以重复本实验。
[0080]
栗子香(王玉萍等,中国农业科学,2003,36(9):1000-1005)为一甘薯品种,公众可
从中国农业大学甘薯遗传育种研究室获得,以重复本实验。
[0081]
克隆载体pMD19-T为宝生物工程(大连)公司产品,产品目录号为6013。载体
pCAMBIA3301为Cambia公司产品。载体pBI121为Clontech公司产品。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
为天根生化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产品,目录号为DP432。pEASY-Blunt simple载体为北京全
式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产品。PrimeScript
TM
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为宝生物
工程(大连)有限公司的产品,产品目录号为6110A。
[0082]
甘薯蔓割病菌和PDA培养基均记载于如下文献中:户勋,余萍,方一泓,李薇.甘薯
8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6/14页
蔓割病菌对甘薯的诱导抗性和PR蛋白的性质测定.2007年11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
学版)。
[0083]
载体pFGC5941记载于如下文献中:K Mcginnis,et ene-induced RNA
interference as a tool for plant functional s in Enzymology,
2005,392:1-24,公众可从中国农业大学甘薯遗传育种研究室获得,以重复本实验。
[0084]
1/2霍格兰营养液记载于如下文献中:刘德高.过表达IbP5CR、IbERD3、IbELT、
IbNFU1基因的甘薯植株的获得及耐盐性鉴定.北京.2014年.中国农业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0085]
实施例1、IbBBX24基因的获得
[0086]
IbBBX24基因的获得的步骤如下:
[0087]
1、模板的获得
[0088]
用植物总RNA提取试剂盒提取甘薯耐盐突变体ND98的幼嫩叶片的总RNA,将该总
RNA用PrimeScript
TM
1st Strand cDNA Synthesis Kit反转录出第一链cDNA。
[0089]
2、构建cDNA-AFLP差减库,获得序列表中序列4所示的EST序列。根据EST序列的核
苷酸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GSP-1和GSP-2。
[0090]
3、完成步骤2后,以步骤1获得的cDNA为模板,以步骤3合成的GSP-1和GSP-2为引
物,利用RACE方法扩增获得约700bp的3′-RACE片段,将3′-RACE片段和克隆载体pMD19-T连
接,得到重组质粒2。将重组质粒2进行测序,获得3′-RACE片段的核苷酸序列。
[0091]
4、根据EST序列的核苷酸序列,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GSP-3和GSP-4。
[0092]
5、完成步骤4后,以步骤1获得的cDNA为模板,以步骤4合成的GSP-3和GSP-4为引
物,利用RACE方法扩增获得约500bp的5′-RACE片段,将5′-RACE片段和克隆载体pMD19-T连
接,得到重组质粒3。将重组质粒3进行测序,获得5′-RACE片段的核苷酸序列。
[0093]
6、根据步骤3获得的3′-RACE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和步骤5获得的5′-RACE片段的核
苷酸序列,利用DNAMAN 6.0软件拼接候选的IbBBX24基因。依据拼接候选的IbBBX24基因序
列进一步设计并人工合成引物O-F和O-R。
[0094]
7、完成步骤6后,以步骤1获得的cDNA为模板,以步骤6合成的O-F和O-R为引物,进
行PCR扩增,获得约696bp的PCR扩增产物并测序。
[0095]
上述GSP-1、GSP-2、GSP-3、GSP-4、O-F和O-R的核苷酸序列信息详见表2。
[0096]
结果表明,步骤7获得的PCR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将该序
列所示的基因命名为IbBBX24基因,其编码的蛋白命名为IbBBX24蛋白或蛋白质IbBBX24,氨
基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
[0097]
表2.引物序列信息
[0098]
引物名称
GSP-1
GSP-2
GSP-3
GSP-4
O-F
O-R
序列信息5'-3'
5′-AGAAAGCGGCATTCATTT-3′
5′-ATTCTGCCAACAGCCTCG-3′
5′-ATCTGCTGTGAGTTTGGTTTCGGTGG-3′
5′-GAAAATCCAAGTAGGTCATCAACGGC-3′
5′-ATGAAGATTCAGTGTGATGTGTGT-3′
5′-TCAACCGAGATCAGGGACAGT-3′
9
CN 109306000 A
[0099]
说 明 书
7/14页
实施例2、IbBBX24蛋白在调控甘薯抗逆性中的应用
[0100]
一、重组质粒的构建
[0101]
A、重组质粒pCB-IbBBX24的构建
[0102]
1、人工合成序列表的序列1所示的双链DNA分子。以该双链DNA分子为模板,以OE-
F-XbaI:5′-GCTCTAGAATGAAGATTCAGTGTGATGTGTGT-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XbaI的识别
序列)和OE-R-SacI:5′-CGAGCTCTCAACCGAGATCAGGGACAGT-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SacI
的识别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N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C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
SacI的双链DNA分子。
[0103]
2、将N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C端含有限制性内切酶SacI的双链DNA分子连接
至pEASY-Blunt simple载体,得到重组质粒pEASY-IbBBX24。
[0104]
3、完成步骤2后,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SacI双酶切重组质粒pEASY-IbBBX24,回
收约700bp的片段1。
[0105]
4、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载体pCAMBIA3301,回收约11256bp的载
体骨架1。
[0106]
5、用限制性内切酶HindIII和EcoRI双酶切载体pBI121,回收包含约3032bp的片段
2。
[0107]
6、将片段2与载体骨架1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CBGUS。
[0108]
7、用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SacI双酶切重组质粒pCBGUS,回收约12388bp的载体骨
架2。
[0109]
8、将片段1与载体骨架2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CB-IbBBX24。
[0110]
根据测序结果,对重组质粒pCB-IbBBX24进行结构描述如下:将重组质粒pCBGUS的
限制性内切酶XbaI和SacI识别序列间的小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所示的DNA分子。重组
质粒pCB-IbBBX24表达序列表中序列2所示的IbBBX24蛋白。
[0111]
重组质粒pCB-IbBBX24具有一个表达盒A,表达盒A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中序列3
所示,其中序列表中序列3自5′末端起第1至835位为CaMV35S启动子,第848至1543位为
IbBBX24蛋白的编码基因,第1560至1812位为NOS终止子。
[0112]
B、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的构建
[0113]
1、人工合成序列表的序列5所示的双链DNA分子(序列5与序列1的不同在于序列5
含有部分3′非编码区,该部分3′非编码区的核苷酸序列如序列表的序列5自5′末端起第697
至708位所示)。以该双链DNA分子为模板,以IbBBX24-Ri-DF(BamHI):5′-
CGGGATCCTTGTCCCGAGATTCAACCGA-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BamHI的识别序列)和
IbBBX24-Ri-DR(XbaI):5′-GCTCTAGAACAGCCACCGAAACCAAACTC-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
XbaI的识别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DNA片段甲。
[0114]
2、完成步骤1后,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双酶切DNA片段甲,回收346bp的片
段1。
[0115]
3、用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双酶切载体pFGC5941,回收约10kb的载体骨架1。
[0116]
4、将片段1与载体骨架1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FGC5941-D。
[0117]
5、用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SwaI双酶切重组质粒pFGC5941-D,回收约10kb的载体骨
架2。
10
CN 109306000 A
[0118]
说 明 书
8/14页
6、人工合成序列表的序列5所示的双链DNA分子。以该双链DNA分子为模板,以
IbBBX24-Ri-UF(XhoI):5′-CCGCTCGAGACAGCCACCGAAACCAAACTC-3′(下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
XhoI的识别序列)和IbBBX24-Ri-UR(SwaI):5′-GCGATTTAAATTTGTCCCGAGATTCAACCGA-3′(下
划线为限制性内切酶SwaI的识别序列)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DNA片段乙。
[0119]
7、完成步骤6后,用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SwaI双酶切DNA片段乙,回收约346bp的片
段2。
[0120]
8、将片段2与载体骨架2连接,得到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
[0121]
根据测序结果,对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进行结构描述如下:将载体
pFGC5941的限制性内切酶BamHI和XbaI识别序列间的小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
端起第363至708位所示的DNA分子的反向互补序列,将限制性内切酶XhoI和SwaI识别序列
间的小片段替换为序列表中序列1自5′末端起第363至708位所示的DNA分子。
[0122]
二、重组农杆菌的获得和甘薯转基因植株的再生
[0123]
A、甘薯转基因阳性植株的再生
[0124]
1、将重组质粒pCB-IbBBX24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得到重组农杆菌甲,将重组农
杆菌甲命名为EHA105/pCB-IbBBX24。
[0125]
2、剥取长约0.5mm的栗子香的茎尖分生组织,置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固体培养基
(含2.0mg/L 2,4-D和3.0%蔗糖的MS固体培养基)上,27±1℃培养8周,得到胚性愈伤组织,
然后将胚性愈伤组织置于胚性愈伤组织诱导液体培养基(含2.0mg/L 2,4-D和3.0%蔗糖的
MS液体培养基)中,水平摇床上振荡光暗交替培养3d(具体条件为:100r/min;27℃;光暗交
替培养的周期为:光照时间为13h,黑暗时间11h;光照强度为500lx),得到直径为0.7-1.3mm
的胚性细胞团。
[0126]
3、完成步骤2后,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方法将EHA105/pCB-IbBBX24转化胚性细胞团,
然后置于共培养基(含30mg/L AS、2.0mg/L 2,4-D的MS固体培养基)上,28℃暗培养3d。
[0127]
4、完成步骤3后,将胚性细胞团用含900mg/L头孢噻肟钠(cefotaxime sodium,CS)
和2.0mg/L 2,4-D的MS液体培养基洗涤2次,然后置于选择培养基(含2.0mg/L 2,4-D、
300mg/L CS和0.5mg/L草铵膦(phosphinothricin,PPT)的固体MS培养基)上,27±1℃暗培
养10-12周(每2周需更换一次选择培养基)。
[0128]
5、完成步骤4后,将胚性细胞团置于体细胞胚诱导培养基(含有1.0mg/L ABA、
300mg/L CS和0.5mg/L PPT的MS固体培养基)上,27±1℃光暗交替培养(光暗交替培养的周
期为:光照时间为13h,黑暗时间11h;光照强度为3000lx)2-4周,得到抗性愈伤组织。
[0129]
6、完成步骤5后,将抗性愈伤组织置于MS固体培养基上,27±1℃光暗交替培养(光
照时间为13h,黑暗时间11h;光照强度为3000lx)4-8周,即获得405株甘薯拟转基因植株,依
次命名L1至L405。
[0130]
7、分别提取步骤6获得的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并以该基因
组DNA为模板,以35S-F:5′-TCAGAAAGAATGCTAACCCACA-3′和IbBBX24-T-R:5′-
GCTGTGAGTTTGGTTTCGGT-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如果PCR扩增产物中含
有约1220bp的条带,则相应的甘薯拟转基因植株即为甘薯转基因阳性植株。用等体积水代
替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作为阴性对照。用甘薯品种栗
子香野生型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代替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
11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9/14页
进行PCR扩增,作为对照。用重组质粒pCB-IbBBX24代替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
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作为阳性对照。
[0131]
实验结果见图1中A(M为DNA分子Marker,W为阴性对照,P为阳性对照,WT为甘薯品
种栗子香野生型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L6、L30、L60、L73、L74、L120、L138、L149、
L255、L264、L311和L323均为甘薯拟转基因植株)。结果表明,L6、L30、L60、L73、L74、L120、
L138、L149、L255、L264、L311和L323均为甘薯转基因阳性植株。
[0132]
B、甘薯RNAi阳性植株的再生
[0133]
1、将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转化根癌农杆菌EHA105,得到重组农杆菌乙,将
重组农杆菌乙命名为EHA105/pFGC5941-IbBBX24。
[0134]
2、按照步骤A中2至6的方法,将EHA105/pCB-IbBBX24替换为EHA105/pFGC5941-
IbBBX24,其它步骤均不变,获得93株甘薯拟RNAi植株,依次命名LR-1至LR-93。
[0135]
3、分别提取步骤2获得的甘薯拟RNAi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并以该基因组
DNA为模板,以int-F:5′-CAACCACAAAAGTATCTATGAGCCT-3′和int-R:5′-
TTCACATGTCAGAAACATTCTGATG-3′为引物进行PCR扩增,得到PCR扩增产物;如果PCR扩增产物
中含有888bp的条带,则相应的甘薯拟RNAi植株即为甘薯RNAi阳性植株。用等体积水代替甘
薯拟RNAi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作为阴性对照。用甘薯品种栗子香野
生型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代替甘薯拟RNAi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进行PCR
扩增,作为对照。用重组质粒pFGC5941-IbBBX24代替甘薯拟RNAi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
DNA,进行PCR扩增,作为阳性对照。
[0136]
实验结果见图1中B(M为DNA分子Marker,W为阴性对照,P为阳性对照,WT为甘薯品
种栗子香野生型植株的幼嫩叶片的基因组DNA,LR1、LR3、LR4、LR5、LR6、LR9、LR11、LR12、
LR16、LR17、LR18和LR20均为甘薯拟RNAi植株)。结果表明,LR1、LR3、LR6、LR9、LR11、LR16、
LR17、LR18和LR20均为甘薯RNAi阳性植株。
[0137]
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扩繁甘薯转基因阳性植株和甘薯RNAi阳性植株,由一株转基
因幼苗扩繁得到的植株作为一个株系。
[0138]
五、抗逆性鉴定
[0139]
1、抗盐性鉴定
[0140]
甘薯植株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WT)、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L264的植株,LR1的植株或LR3的植株。
[0141]
实验重复三次,每次重复的步骤如下:
[0142]
(1)取甘薯植株的茎段(约25cm长且至少有3个茎节),种植于装有人工土壤(由1体
积份蛭石和1体积份营养土混合而成)的盆池中,每个盆池种植3株。
[0143]
(2)完成步骤(1)后,每个盆池用1/2霍格兰营养液灌溉2周。
[0144]
(3)完成步骤(2)后,每个盆池用含200mM NaCl的1/2霍格兰营养液灌溉3周进行盐
胁迫(每2天灌溉1次,每株甘薯植株每次灌溉200mL)。3周后,观察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测
量并统计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如单株平均鲜重(g)、单株平均干重(g))。
[0145]
按照上述方法,将步骤(3)中的含200mM NaCl的1/2霍格兰营养液替换为1/2霍格
兰营养液,其它步骤均不变,作为空白对照。
[0146]
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见图2中A和B(A为空白对照,左图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
12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0/14页
状态,右图为从盆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B为盐胁迫,左图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
右图为从盆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统计结果见图3中A和B(A为空白
对照,B为盐胁迫;FW为单株平均鲜重,DW为单株平均干重)。结果表明,盐胁迫一段时间后,
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最先死亡,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状态显著变差,而
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和表型指标均良好。因此,在
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的抗盐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降低甘薯的抗盐
性。
[0147]
2、抗旱性鉴定
[0148]
甘薯植株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WT)、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L264的植株、LR1的植株或LR3的植株。
[0149]
实验重复三次,每次重复的步骤如下:
[0150]
(1)取甘薯植株的茎段(约25cm长且至少有3个茎节),种植于装有人工土壤(由1体
积份蛭石和1体积份营养土混合而成)的盆池中,每个盆池种植3株。
[0151]
(2)完成步骤(1)后,每个盆池用1/2霍格兰营养液灌溉2周。
[0152]
(3)完成步骤(2)后,每个盆池自然干旱胁迫8周(即不进行任何处理,包括不灌溉
任何水分和营养液)。8周后,观察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测量并统计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
(如单株平均鲜重(g)、单株平均干重(g))。
[0153]
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见图2中C(左图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右图为从盆
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统计结果见图3中C(FW为单株平均鲜重,DW
为单株平均干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一段时间后,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最先死亡,甘薯
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状态显著变差,而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
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和表型指标均良好。因此,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
的抗旱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降低甘薯的抗旱性。
[0154]
3、抗氧化性鉴定
[0155]
甘薯植株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WT)、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L264的植株、LR1的植株或LR3的植株。
[0156]
实验重复三次,每次重复的步骤如下:
[0157]
(1)取甘薯植株的茎段(约25cm长且至少有3个茎节),种植于装有人工土壤(由1体
积份蛭石和1体积份营养土混合而成)的盆池中,每个盆池种植3株。
[0158]
(2)完成步骤(1)后,每个盆池用1/2霍格兰营养液灌溉2周。
[0159]
(3)完成步骤(2)后,每个盆池用氧化剂溶液(含200μmol/L MV和0.1%(质量百分
比)吐温-20的水溶液)喷施2周进行氧化胁迫(每2天喷施1次,每株甘薯植株每次喷施
20mL)。2周后,观察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测量并统计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如单株平均鲜
重(g)、单株平均干重(g))。
[0160]
甘薯植株的生长状态见图2中D(左图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右图为从盆
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甘薯植株的表型指标统计结果见图3中D(FW为单株平均鲜重,DW
为单株平均干重)。结果表明,氧化胁迫一段时间后,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最先死亡,甘薯
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的生长状态显著变差,而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
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和表型指标均良好。因此,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
13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1/14页
的抗氧化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降低甘薯的抗氧化性。
[0161]
4、蔓割病抗性鉴定
[0162]
甘薯植株为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WT)、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L264的植株、LR1的植株或LR3的植株。
[0163]
实验重复三次取平均值,每个株系每次种植3株,每次重复的步骤如下:
[0164]
a、将甘薯蔓割病菌接种于PDA培养基,28℃光暗交替培养(光暗交替培养的周期
为:光照时间为13h,黑暗时间11h;光照强度为500lx)3d,然后28℃暗培养7d,得到菌丝。
[0165]
b、完成步骤a后,将所述菌丝转移至三角瓶,加入100mL无菌蒸馏水,100r/min振荡
30min,然后用双层无菌纱布过滤,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得到甘薯蔓割病菌孢子
浓度为1×10
7
个/mL的孢子悬浮液。
[0166]
c、将长势基本一致的甘薯植株的幼苗剪口,对齐后置于孢子悬浮液中30min,然后
种植于装有无菌沙土的盆池中(每个盆池种植3株),然后正常培养。分别于种植的第0d、种
植的第3d、种植的第5d、种植的第7d、种植的第9d和种植的第11d,观察甘薯植株的生长状
态。
[0167]
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见图4(A为甘薯植株在盆池的生长状态:0d为种植的
第0d,3d为种植的第3d,5d为种植的第5d,7d为种植的第7d,9d为种植的第9d,11d为种植的
第11d;B为种植的第11d的从盆池取出洗净的甘薯植株)。实验结果如下:(a1)种植的第3d,
LR1的植株已有较明显的感病症状(叶片变黄),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L73的植株、
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均良好;(a2)种植的第5d,甘薯品种栗子
香的野生型植株、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大部分叶片变黄,部分老叶脱落,茎段部分褐化变
软,过表达株系有部分叶片变黄,表现出较轻的过敏反应;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生长状态均良好;(a3)种植的第11d,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
LR1的植株和LR3的植株叶片枯萎脱落,茎段褐化,整株死亡;而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
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叶片变黄数较少,部分株系茎段较小程度褐化,植株仍能正常
生长。因此,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的蔓割病抗性,干涉IbBBX24基因则可
降低甘薯的蔓割病抗性。
[0168]
5、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0169]
(1)脯氨酸含量测定
[0170]
植物在正常条件下,游离脯氨酸含量很低,但遇到干旱、低温、盐等胁迫时,游离的
氨基酸便会大量积累,并且积累指数和植物的抗逆性有关。因此,脯氨酸可以作为植物抗逆
性的一项生化指标。
[0171]
参考文献(He SZ,Han YF,Wang YP,Zhai H,Liu vitro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L.)Lam.)plants tolerant to
Cell Tissue Organ Cult,2009,96:69-74)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脯氨酸含
量。甘薯植株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
中干旱胁迫4周的甘薯植株或步骤3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
均值。
[0172]
实验结果见图5中A(Normal为空白对照,NaCl为盐胁迫,Drought为干旱胁迫,MV为
氧化胁迫)。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脯氨酸含量显
14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2/14页
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173]
(2)SOD活性测定
[0174]
SOD活性可以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SOD的活性越低,植物遭受逆境伤
害的程度越大。
[0175]
参考文献(He SZ,Han YF,Wang YP,Zhai H,Liu vitro sel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sweetpotato(Ipomoea batatas(L.)Lam.)plants tolerant to
Cell Tissue Organ Cult,2009,96:69-74)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SOD活性。
甘薯植株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中干
旱胁迫4周的甘薯植株、步骤3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
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
取平均值。
[0176]
实验结果见图5中B(Normal为空白对照,NaCl为盐胁迫,Drought为干旱胁迫,MV为
氧化胁迫)和图6中A(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第5d和第9d的甘薯植株)。结果表明,L73的植株、
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S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177]
(3)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0178]
植物器官衰老或在逆境下遭受伤害,往往发生膜脂过氧化作用,MDA是膜脂过氧化
的最终分解产物,其含量可以反映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即MDA的含量越高,植物遭受
逆境伤害的程度越大。
[0179]
参考文献(Gao S,Yuan L,Zhai H,Liu CL,He SZ,et enic
sweetpotato plants expressing an LOS5gene are tolerant to salt
Cell Tissue Organ Cult,2011,107:205-213)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MDA含量。甘薯植株
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中干旱胁迫4
周的甘薯植株、步骤3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
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
值。
[0180]
实验结果见图5中C(Normal为空白对照,NaCl为盐胁迫,Drought为干旱胁迫,MV为
氧化胁迫)和图6中C(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第5d和第9d的甘薯植株)。结果表明,L73的植株、
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MDA含量显著低于其它甘薯植株。
[0181]
(4)ABA含量测定
[0182]
ABA在植物逆境胁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ABA可以提高植物的耐盐性,缓解盐分
过多造成的渗透胁迫和离子胁迫,维持水分平衡,诱导植物渗透调剂物质脯氨酸大量积累,
维持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提高保护性酶的活性。旱害胁迫时,ABA能明显减少叶片水分蒸
发,降低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加叶片细胞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诱导生物膜系统保护酶形成,
降低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强抗氧化能力,提高植物的抗旱性。
[0183]
参考文献(Zhai H,Wang F,Si Z,et al.A myo-inositol-1-phosphate synthase
gene,IbMIPS1,enhances salt and drought tolerance and stem nematode resistance
in transgenic sweet potato[J].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2016,14(2):592.)的
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ABA含量。甘薯植株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
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中干旱胁迫4周的甘薯植株或步骤3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
15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3/14页
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184]
实验结果见图5中D(Normal为空白对照,NaCl为盐胁迫,Drought为干旱胁迫,MV为
氧化胁迫)。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ABA含量显著高
于其它甘薯植株。
[0185]
(5)H
2
O
2
含量测定
[0186]
植物在逆境下或衰老时,由于体内活性氧代谢加强而使H
2
O
2
发生累积。H
2
O
2
可以直
接或间接地氧化细胞内核酸,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并使细胞膜遭受损害,从而加速细胞的
衰老和解体。因此,H
2
O
2
的含量越高,植物遭受逆境伤害的程度越大。
[0187]
参考文献(Wang B,Zhai H,He S,et al.A vacuolar Na
+
/H
+
,antiporter gene,
IbNHX2,enhances salt and drough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sweetpotato[J]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16,201:153-166.)的DAB染色法,对甘薯植株进行DAB染色。
参考文献(王爱国等,1990)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H
2
O
2
含量。甘薯植株为步骤1空白对照中
处理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1盐胁迫2周的甘薯植株、步骤2中干旱胁迫4周的甘薯植株、步骤3
中氧化胁迫1周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
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株。
[0188]
实验结果见图5中E(上图为DAB染色结果,下图为采用imageJ软件统计的染色斑点
的相对强度(以空白对照中甘薯品种栗子香的野生型植株作为100%))和图6中D(步骤4中
种植的第0d、第0.5d、第5d和第9d的甘薯植株)。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
植株和L264的植株的H
2
O
2
含量显著低于其它甘薯植株。
[0189]
(6)POD活性测定
[0190]
POD活性可以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POD的活性越低,植物遭受逆境伤
害的程度越大。
[0191]
参考文献(王爱国等,1990)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POD活性。甘薯植株为步骤4中
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
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192]
实验结果见图6中B。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
的POD活性显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193]
(7)总酚含量测定
[0194]
总酚含量可以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总酚含量越低,植物遭受逆境伤
害的程度越大。
[0195]
参考文献(王连平等,2004)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总酚含量。甘薯植株为步骤4
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植
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196]
实验结果见图6中E。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
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197]
(8)木质素含量测定
[0198]
木质素含量可以作为植物抗逆性的一项生化指标。总酚含量越低,植物遭受逆境
伤害的程度越大。
[0199]
参考文献(王连平等,2004)的方法,检测甘薯植株的木质素含量。甘薯植株为步骤
16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14/14页
4中种植的第0d的甘薯植株、步骤4中种植的第5d的甘薯植株或步骤4中种植的第9d的甘薯
植株。实验需重复三次,结果取平均值。
[0200]
实验结果见图6中F。结果表明,L73的植株、L149的植株、L255的植株和L264的植株
的木质素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甘薯植株。
[0201]
上述结果表明,在甘薯中过表达IbBBX24基因可提高甘薯的抗逆性,干涉IbBBX24
基因则可降低甘薯的抗逆性;所述抗逆性可为抗盐性、抗旱性、抗氧化性和抗蔓割病。
17
CN 109306000 A
序 列 表
1/4页
<110> 中国农业大学
<120> 抗逆相关蛋白IbBBX24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160> 5
<170> PatentIn version 3.5
<210> 1
<211> 696
<212> DNA
<213> 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
<400> 1
atgaagattc agtgtgatgt gtgtgagaaa gcatctgcca cagtgatttg ctgtgcagat 60
gaggctgcac tgtgcacaca gtgtgacata gaagttcatg ctgcaaacaa gcttgcaagc 120
aagcaccaga ggcttcttct tcagtgcctc tccaacaagc tccctccctg tgatatttgc 180
caagagaaag cggcattcat tttctgcgtc gaggacagag ctctcttctg caaggaatgc 240
gatgagccaa ttcattctgc caacagcctc gctgcaaacc accagcgatt tctagccact 300
ggaattcgag tagcactgag ttccagctgt aagaaggacg ctccaaacgc acaattggag 360
ccacagccac cgaaaccaaa ctcacagcag atcactgtta aaacgccttc tcaacaattg 420
tctggcatca cgtcgccttc ttgggccgtt gatgacctac ttggattttc tgactatgaa 480
tcctcagaga agaaggagca gcttgagctc ggtgagctcg aatggttaaa agatatcggt 540
ctgtttggag aacatgaagt ccccgagctc tctgtagctc ctcagcctag ccacgcgagc 600
atgaacaagt cagccaaatt ctacatgcct cacaagaagg cgaggattga tgtcccagac 660
gacgatgagt tctttactgt ccctgatctc ggttga 696
<210> 2
<211> 231
<212> PRT
<213> 甘薯Ipomoea batatas(L.) Lam.
<400> 2
Met Lys Ile Gln Cys Asp Val Cys Glu Lys Ala Ser Ala Thr Val Ile
1 5 10 15
Cys Cys Ala Asp Glu Ala Ala Leu Cys Thr Gln Cys Asp Ile Glu Val
20 25 30
His Ala Ala Asn Lys Leu Ala Ser Lys His Gln Arg Leu Leu Leu Gln
35 40 45
Cys Leu Ser Asn Lys Leu Pro Pro Cys Asp Ile Cys Gln Glu Lys Ala
50 55 60
Ala Phe Ile Phe Cys Val Glu Asp Arg Ala Leu Phe Cys Lys Glu Cys
65 70 75 80
Asp Glu Pro Ile His Ser Ala Asn Ser Leu Ala Ala Asn His Gln Arg
85 90 95
18
CN 109306000 A
序 列 表
2/4页
Phe Leu Ala Thr Gly Ile Arg Val Ala Leu Ser Ser Ser Cys Lys Lys
100 105 110
Asp Ala Pro Asn Ala Gln Leu Glu Pro Gln Pro Pro Lys Pro Asn Ser
115 120 125
Gln Gln Ile Thr Val Lys Thr Pro Ser Gln Gln Leu Ser Gly Ile Thr
130 135 140
Ser Pro Ser Trp Ala Val Asp Asp Leu Leu Gly Phe Ser Asp Tyr Glu
145 150 155 160
Ser Ser Glu Lys Lys Glu Gln Leu Glu Leu Gly Glu Leu Glu Trp Leu
165 170 175
Lys Asp Ile Gly Leu Phe Gly Glu His Glu Val Pro Glu Leu Ser Val
180 185 190
Ala Pro Gln Pro Ser His Ala Ser Met Asn Lys Ser Ala Lys Phe Tyr
195 200 205
Met Pro His Lys Lys Ala Arg Ile Asp Val Pro Asp Asp Asp Glu Phe
210 215 220
Phe Thr Val Pro Asp Leu Gly
225 230
<210> 3
<211> 181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400> 3
agattagcct tttcaatttc agaaagaatg ctaacccaca gatggttaga gaggcttacg 60
cagcaggtct catcaagacg atctacccga gcaataatct ccaggaaatc aaataccttc 120
ccaagaaggt taaagatgca gtcaaaagat tcaggactaa ctgcatcaag aacacagaga 180
aagatatatt tctcaagatc agaagtacta ttccagtatg gacgattcaa ggcttgcttc 240
acaaaccaag gcaagtaata gagattggag tctctaaaaa ggtagttccc actgaatcaa 300
aggccatgga gtcaaagatt caaatagagg acctaacaga actcgccgta aagactggcg 360
aacagttcat acagagtctc ttacgactca atgacaagaa gaaaatcttc gtcaacatgg 420
tggagcacga cacacttgtc tactccaaaa atatcaaaga tacagtctca gaagaccaaa 480
gggcaattga gacttttcaa caaagggtaa tatccggaaa cctcctcgga ttccattgcc 540
cagctatctg tcactttatt gtgaagatag tggaaaagga aggtggctcc tacaaatgcc 600
atcattgcga taaaggaaag gccatcgttg aagatgcctc tgccgacagt ggtcccaaag 660
atggaccccc acccacgagg agcatcgtgg aaaaagaaga cgttccaacc acgtcttcaa 720
agcaagtgga ttgatgtgat atctccactg acgtaaggga tgacgcacaa tcccactatc 780
cttcgcaaga cccttcctct atataaggaa gttcatttca tttggagaga acacggggga 840
19
CN 109306000 A
序 列 表
3/4页
ctctagaatg aagattcagt gtgatgtgtg tgagaaagca tctgccacag tgatttgctg 900
tgcagatgag gctgcactgt gcacacagtg tgacatagaa gttcatgctg caaacaagct 960
tgcaagcaag caccagaggc ttcttcttca gtgcctctcc aacaagctcc ctccctgtga 1020
tatttgccaa gagaaagcgg cattcatttt ctgcgtcgag gacagagctc tcttctgcaa 1080
ggaatgcgat gagccaattc attctgccaa cagcctcgct gcaaaccacc agcgatttct 1140
agccactgga attcgagtag cactgagttc cagctgtaag aaggacgctc caaacgcaca 1200
attggagcca cagccaccga aaccaaactc acagcagatc actgttaaaa cgccttctca 1260
acaattgtct ggcatcacgt cgccttcttg ggccgttgat gacctacttg gattttctga 1320
ctatgaatcc tcagagaaga aggagcagct tgagctcggt gagctcgaat ggttaaaaga 1380
tatcggtctg tttggagaac atgaagtccc cgagctctct gtagctcctc agcctagcca 1440
cgcgagcatg aacaagtcag ccaaattcta catgcctcac aagaaggcga ggattgatgt 1500
cccagacgac gatgagttct ttactgtccc tgatctcggt tgagagctcg aatttccccg 1560
atcgttcaaa catttggcaa taaagtttct taagattgaa tcctgttgcc ggtcttgcga 1620
tgattatcat ataatttctg ttgaattacg ttaagcatgt aataattaac atgtaatgca 1680
tgacgttatt tatgagatgg gtttttatga ttagagtccc gcaattatac atttaatacg 1740
cgatagaaaa caaaatatag cgcgcaaact aggataaatt atcgcgcgcg gtgtcatcta 1800
tgttactaga tc 1812
<210> 4
<211> 232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400> 4
caagctccct ccctgtgata tttgccaaga gaaagcggca ttcattttct gcgtcgagga 60
cagagctctc ttctgcaagg aatgcgatga gccaattcat tctgccaaca gcctcgctgc 120
aaaccaccag cgatttctag ccactggaat tcgagtagca ctgagttcca gctgtaagaa 180
ggacgctcca aacgcacaat tggagccaca gccaccgaaa ccaaactcac ag 232
<210> 5
<211> 708
<212> DNA
<213> 人工序列
<220>
<223>
<400> 5
atgaagattc agtgtgatgt gtgtgagaaa gcatctgcca cagtgatttg ctgtgcagat 60
gaggctgcac tgtgcacaca gtgtgacata gaagttcatg ctgcaaacaa gcttgcaagc 120
aagcaccaga ggcttcttct tcagtgcctc tccaacaagc tccctccctg tgatatttgc 180
caagagaaag cggcattcat tttctgcgtc gaggacagag ctctcttctg caaggaatgc 240
20
CN 109306000 A
序 列 表
4/4页
gatgagccaa ttcattctgc caacagcctc gctgcaaacc accagcgatt tctagccact 300
ggaattcgag tagcactgag ttccagctgt aagaaggacg ctccaaacgc acaattggag 360
ccacagccac cgaaaccaaa ctcacagcag atcactgtta aaacgccttc tcaacaattg 420
tctggcatca cgtcgccttc ttgggccgtt gatgacctac ttggattttc tgactatgaa 480
tcctcagaga agaaggagca gcttgagctc ggtgagctcg aatggttaaa agatatcggt 540
ctgtttggag aacatgaagt ccccgagctc tctgtagctc ctcagcctag ccacgcgagc 600
atgaacaagt cagccaaatt ctacatgcct cacaagaagg cgaggattga tgtcccagac 660
gacgatgagt tctttactgt ccctgatctc ggttgaatct cgggacaa 708
21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1/9页
图1
22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2/9页
图2
23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3/9页
24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4/9页
图3
图4
25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5/9页
26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6/9页
图5
27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7/9页
28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8/9页
29
CN 109306000 A
说 明 书 附 图
9/9页
图6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