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良清韵)
实用影音技术
耳机放大器
及其电路
(
下
)
■
任保华
图
11
是笔者制作的分体
OTL
阴极输出胆耳放的实物图
,
图
12
是它的电路图
。
这台耳放的输入级采用了两只并联的孪生三极管
,
我们
不妨称它为双管并联
SRPP
输入级
。
SRPP
电路的特点是频响
宽
、
声音华丽
,
采用双管并联后降低了输出阻抗
,
提高了灵
敏度
,
不要小看这个改动
,
它会给你带来比常规单管
SRPP
输
入级更加优良的性能呢
!
C2
、
C3
是旁路电容
。
旁路电容使
交流信号电流不流经
V1
的阴极电阻
R1
,
于是没有交流信号
电流的负反馈
,
这使输入级瞬态得到提升
、
频率响应更加平
坦
。
耳放的功率输出级是典型的阴极跟随器
(
cathode
图
11OTL
阴极输出胆耳放
图
12OTL
电子管耳放电路图
12
2006
年第
6
期
实用影音技术
专题
图
13
变压器输出胆耳放电路图
follower
),
或称阴极输出器
。
阴极输出器过去曾经有
过一段为声频爱好者狂热追求的历史
,
在那个时期各种
杂志一片赞赏美誉之辞
,
声称如果把这种电路应用于声
频放大器输出级
,
那么放大器就不会有非线性失真
,
频
率特性会变得异常平坦
,
扬声器的阻尼问题也可得到很
好的解决等等
。
一时间阴极输出器似乎成了高保真设备
的规范模式了
。
日月荏苒
,
白驹过隙
,
随着时光的流逝
这种电路却不知不觉地被人们淡忘了
,
在主流的胆机功
放中已经很难找到它的身影
。
那么阴极输出功率放大器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昔日的
风采了呢
?
当然不是
。
我们知道
,
阴极输出器的基本特征是
:
图
14
变压器输出胆耳放
1)
2)
3)
高的动态输入阻抗
;
低的输出阻抗
;
通带电压放大系数小于
1
。
出功率放大器发展的瓶颈
。
但是在耳机放声系统中由于所需的驱动功率很小
,
优质耳机的阻抗一般都在
32Ω
以上
,
这些条件使阴极输
出功率放大器的优点可以发挥到极致
,
而它的不足却可
以得到有效的抑制
。
因此在耳机放声系统中它却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
它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其输出端有直流电
压
,
所以必须加接输出电容
。
这会对频响和音质带来负
面影响
。
变压器输出的耳放
,
中频段音质格外甜美
、
诱人
,
但高
、
低频的延伸不如
OTL
或
OCL
形式
,
其素质与输出
变压器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
如果次级绕组有多个抽
头
,
则能和不同阻抗的耳机取得良好的匹配
,
并能获得
阴极输出器具有这些性能是因为它是一个电压负反
馈放大器
,
所有电压负反馈放大器的优点
,
如噪声的抑
低
、
频率响应性能的改善
,
非线性失真的抑低等等
,
它
都具备
。
阴极输出功率放大器的致命弱点是它的功率灵敏度
太低
,
要求的输入电压幅度太大
,
对于前级来说
,
向后
级供给很大的输入电压就可引起很大的非线性失真
。
从
总体上来讲会得不偿失
,
另一方面它的输出功率太小
,
效率很低
;
高阻抗的优质扬声器的匮乏也是影响阴极输
2006
年第
6
期
13
实用影音技术
相同的驱动功率
。
这个优点常使人对它情有独钟
。
图
13
是一款变压器输出胆耳放的电路图
。
图中输入信号经
V1(12AX7)
管放大后
,
通过耦合电
容
C1
、
C2
分别加在
V2
、
V3(EL84)
栅极进行功率放大
,
然
后通过输出变压器驱动耳机发声
。
输出变压器的次级有低阻
抗和高阻抗输出两挡
,
分别适应于
32 ̄300Ω
和
300 ̄600Ω
的
耳机
。
小型功率管
EL84
本是五极管
,
为了减少失真被接成三
极管使用
,R5
、
C4
是整机负反馈电阻和电容
,
输入级和末级
还加有各自的电流负反馈
。
这个电路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各管
图
15
音乐传真胆石耳放的外观和局部电路板
的屏极电压取值均比额定值低很多
,
这样既利于整机的稳定工
作
,
也可增加电子管的使用寿命
。
看了这个电路
,
许多朋友一定会发现
,
这与过去的五六灯
的电子管收音机中的声频放大部分并无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
只
不过是增加了一个通道
,
输出变压器也制作得比较考究
,
成为
立体声放大器罢了
。
图
14
是它的实物图
。
4.
混合型耳放
集成电路
、
晶体管
、
电子管各自有各自的长处
,
设计者为
了
“
博采众长
,
优势互补
”,
将这些放大器件组合在一个电路
图
16EmmelineHR-2
耳放外观及内部结构
里
,
这就形成了许多
“
混血族
”。“
混血族
”
其实是一个非常
庞大的群体
,
几乎随处可见
。
混合型耳放也有许多品种
,
比如
音乐传真的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的
X-CAN
耳放
、
SATX
的电子
管和晶体管混合的
SRM-006t
、
SRM-007t
静电耳放以及
Em-
meline
的集成运放和晶体管混合的
HR-2
分体耳放等
(
参见
图
15
、
图
16
)。
图
17
是一个胆石混合型耳放的电路图
。
这个耳放的输入级采用
SRPP
接法的电子管放大
,
其优点
是频率响应宽
、
输出阻抗低
、
瞬态反应好
。
经过放大的信号
通过二个
4.7μF
的电容耦合到
2SK214
和
2SJ77
对管进行功率
图
18S0NYMDR-DS8000
的局部结构
图
19SONYMDR-DS5000
系统外观
图
17
电子管晶体管混合型耳放
14
2006
年第
6
期
实用影音技术
专题
放大
。
调整
R1
可使末级管获得合适的偏压
,
调整
R2
可使
中性点电压为零
。
由于末级场效应管的内阻比电子管的
内阻小
,
所以可以获得较大的阻尼系数
。
整个电路没有
大环路的负反馈
,
转换速率也较高
。
图中
TM1
是时间延时
继电器的触点
,
整机接电
30
秒后才接通
,
可避免开机浪涌
电压对耳机的冲击
。
5.
数字化耳放
数字化耳放
,
是由于它具有数字信号处理电路而得
名的
,
它有数字信号输入的同轴和光纤端子
,
具有解码
、
D/A
转换以及对信号的调节
、
控制等功能
。
数字化耳放
对
CD
、
SACD
、
DVD-AUDIO
、
杜比
、
DTS
的解码功能一
般不是全部具备
,
而是根据侧重选择设置
。
一种被称为杜比耳机的听音系统
,
它的核心就是具
有杜比
、
DTS
解码器的数字化耳机放大器
。
这种耳放的
工作原理在于营造一种听觉幻象
,
使你觉得仿佛是在聆
听一个多路音箱系统的家庭影院
。
虽然它使用的还是传
统的立体声耳机
,
但却具有三个优点
:
图
20
铁三角
AT-DHA3000
数字化耳放
ATH-L3000
使用
,
功率输出不大
。
它的设计主要还是听
取立体声音乐
,
适用的音乐软件有
CD
、
SACD
等
,
不具备
杜比
、
DTS
解码功能
,
见图
20
。
6.
静电型耳放
静电耳机和动圈耳机完全不一样
,
它是由导电振膜
在变化的电场力作用下而发声的
,
它的阻抗很高
1)
它能有效地克服传统耳机听音系统的
“
头中
”
效应
,
虚拟出现场复杂的反射声
,
使你感觉到声像环绕在
你的周围
,
如身临其境
;
(150k
!
~350k
!
)
并且呈电容性
。
所以静电耳放与通
常的耳放电路不尽相同
,
主要的区别是
:
2)
3)
它能营造出各种环境和厅堂的声场效果
,
多了
一些选择
,
能满足你的听音嗜好
;
当观看视频画面时
,
由于声延时很小
,
完全能
1)
输出的信号电压要求很高
,
一般在
200V~
450V
;
2)
需要一组提供给耳机偏压
(350V~600V)
的电
达到图像和声音的同步
。
图
18
是
SONYMDR-DS8000
数字化耳放的局部结构图
,
它具
有杜比和
DTS
的解码功能
。
从图
中我们可以看到
,
它比通常的耳
放要复杂得多
,
技术含量也很
高
。
但是对于聆听
Hi-Fi
音乐的
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来说它却难
觅知音
。
图
19
是
SONYMDR-
D55000
无线数字环绕耳机系统
的外观
。
铁三角公司
2003
年推出的
AD-DHA3000
数字化耳放是与新
款动圈耳机
ATH-L3000
配套的
放大器
,
内置
24bitDAC,
采用
8
倍超取样技术
,
具有高
、
低音调
节功能
。
它有一组数码同轴输
入
、
输出端子
,
两组光纤输入
、
输出端子
,
由于是配高灵敏度的
图
21
静电耳放电路图
2006
年第
6
期
15
实用影音技术
尊贵的芳容和内部结构
。
这台静电耳放主电路使用
6
只西门子的电子管
,2
只
ECC83
、
4
只
ECL86,
自带
DAC
解码器
。
ECL86
为双三极
、
五极管
,
最早开发主要用于收音机
、
电视等产品
,
同类型
的用于早期
110°
电视显像管作帧振荡
、
脉冲放大和帧扫
描输出的国产管
6F3
每只不过
5~8
元
。
可是自从森海塞
尔用于奥菲斯耳放后
,
原装英国的
“
大盾
”
ECL86
国内
被炒到一千二百元
,
还难觅其踪
。
它的解码器效果也属
中下水平
。
可见技术加上商业策划的旁门左道真是有
“
点石成金
”
之妙了
。
当然这套价格
18
万元以上的静电
图
22
源
;
静电式耳放实物图
耳机听音系统的高品质也是毋庸置疑的
。
7.
动圈
、
静电合并式耳放
由于动圈耳机与静电耳机的机理完全不同
,
所以驱
动它们的耳放也有较大差异
,
迄今为止还没有这种动圈
、
静电合并式耳放形式的品种出现
。
但仔细分析这两种耳
放的具体结构后
,
却又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
,
能不能制作
一台既能驱动动圈耳机
、
经过简单切换又能驱动静电耳
机的放大器呢
?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
图
24
就是笔者设计
的一台动圈
、
静电合并式电子管耳放电路图
。
本耳放的倒相驱动采用
“
柴尔
”
电路
,
由柴尔先生
发明的这个电路有别于常用的
“
屏阴分割倒相
”、“
分
压式倒相
”、“
自平衡式倒相
”
及
“
共阴极式倒相
”
等
几种倒相电路
。
当时晶体管已经出现并开始应用
。
因
而
,
这个优秀电路还未在世界上普及运用
,
便随着晶体
管的兴起而被冷落一旁
。
然而
,
从
“
柴尔
”
电路的结构
到实际运用都表明
,
它确实是一个高性能的设计
,
用在
前级与倒相放大部分比起大家所熟知的几种倒相电路有
着更好的全频带平衡和更加优良的测试结果
。“
柴尔倒
3)
大部分静电耳机均为推挽式
,
耳放必须采用推挽
输出电路与之对应
。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实例作具体分析
。
请看图
21
的静电耳放电路图
。
图
21(a)
是个使用普通晶体管功放或者电子管功
放
,
驱动静电耳机的附加装置
。
功放输出的信号经输出
变压器
T1
、
T2
升压后
,
分别加在左声道和右声道耳机的
上下电极板上
,
由于阻抗
5kΩ∶8Ω
的输出变压器的变压
比是
25∶1,
所以信号电压被升高
25
倍
,
足以推动静电
耳机
。
隔离变压器
T3
次级的
220V
交流电压
,
经倍压整流
后形成
600V
左右的直流偏置电压加在耳机的导电振膜
上
,
偏置电压的负极通过
2
个
1MΩ
的电阻与驱动电压构成
联系
。
这个装置非常简单
,
但由于受到输出变压器频宽
的限制
,
效果不是太好
。
通过这个线路
,
可使静电式耳放
的工作机理变得容易理解
。
在图
21(b)
中输入的信号经
V1
组成的共阴极电压
放大器放大后
,
输入到由
V2
组成的屏
、
阴分割倒相电路
,
所产生的
180°
相位差的同一信号
,
通过
C4
、
C7
加在驱动
级的
V3
、
V4
上
,
调整电位器
RP
可使其幅值相等
。
经
V3
、
V5
进一步放大的信号再去推动功放管
V4
、
V6
工作
,
功率
信号经
C6
、
C9
驳接耳机
。
由于静电耳机的阻抗很高
,
F
左右就可满足需要
,
耳机所需的偏
C6
、
C9
的容量在
2μ
压由另设的电源供给
。
图
22
是
STAX
公司的
SRM-006t
胆石混血静电耳放
,
用来驱动配套的
SR-404
高级静电耳机
。
整个系统的型
号则为
SRS4040
。
在提到静电耳放的时候
,
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大名鼎
鼎的森海塞尔的奥菲斯
,
这台全球限量
300
台
、
每台价值
10
万元人民币的尤物
,
是高烧友们的追求
。
图
23
就是它
图
23
奥菲斯静电耳放
16
2006
年第
6
期
实用影音技术
专题
a
、
V3a
组成的交叉平衡倒
相级
,
分割出的信号由
V2a
、
V3a
的屏极输出
,
这种直耦
交连平衡倒相电路的频响
,
1Hz~200kHz
都有平直的倒
相输出
,
这是其他倒相电路
达不到的
。
为了改善音质而
采用的大环路负反馈信号
,
当在静电耳放状态时可由功
率放大的输出级以对称平衡
的方式直接加到本级
,
比传
统的反馈方式有着更加优异
的反馈平衡作用
。
而这种上
下完全对称的大环路反馈技
术
,
比起传统的单端反馈技
术
,
能更有效地减少失真
,
使放音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
高
。
当处于动圈耳放状态时
则采用单端负反馈方式
。
经倒相放大后的信号
,
通过两个
0.1μF
的电容耦合
到
ECL86(6F3)
的功率管
的栅极进行放大后
,
通过五
刀两掷转换开关
S
或继电器
切换为静电或动圈耳放状
态
。
关于这台耳放的具体的
制作
,
择日撰稿公布
,
这里
就不再展开详细讨论了
。
结语
由于篇幅所限
,
这里只
是挂一漏万地对耳放进行一
个综合的表述
,
简要说明一
图
24DC-3
动圈静电耳放电路图
下原理
。
当今世界耳放的品
种及电路虽不如普通功放那
相电路
”
在实际运用中使用了两只双三极胆管
,
比起其
他倒相电路
,
显得复杂一些
,
输入信号由
V1a
电子管的
栅极进入
,
此时可把
V1a
视为一个阴极输出器
。
它有很
高的输入阻抗与很低的输出阻抗
,
便于和下级连接
。
其
实
“
柴尔
”
倒相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可以从直流部分开
始
,
有极好的低频响应
,
由于级间的交连不用耦合电
容
,
电路呈直流放大状态
,
因此用
V1b
作为直流工作点
的平衡使用
,
通过调节电位器可方便地平衡信号
。
由
V2
样琳琅满目
,
但在一篇文章里也难述其详
,
只能进行一
个粗线条的扫描
,
给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
其实对于大多数有电路知识的人来说
,
在这个时候
一定会有所感慨
:
“
原来耳放的电路
,
对我来说也并不
陌生
!
”
,
竟然是
“
似不相识曾相识
”
呀
!
事物原本如
此
,
只要你掌握了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后
,
不论它如何
“
改头换面
、
巧饰打扮
”
,
也只是
“
万变不离其宗
”
而
已
。
PAV
2006
年第
6
期
17
2024年3月22日发(作者:良清韵)
实用影音技术
耳机放大器
及其电路
(
下
)
■
任保华
图
11
是笔者制作的分体
OTL
阴极输出胆耳放的实物图
,
图
12
是它的电路图
。
这台耳放的输入级采用了两只并联的孪生三极管
,
我们
不妨称它为双管并联
SRPP
输入级
。
SRPP
电路的特点是频响
宽
、
声音华丽
,
采用双管并联后降低了输出阻抗
,
提高了灵
敏度
,
不要小看这个改动
,
它会给你带来比常规单管
SRPP
输
入级更加优良的性能呢
!
C2
、
C3
是旁路电容
。
旁路电容使
交流信号电流不流经
V1
的阴极电阻
R1
,
于是没有交流信号
电流的负反馈
,
这使输入级瞬态得到提升
、
频率响应更加平
坦
。
耳放的功率输出级是典型的阴极跟随器
(
cathode
图
11OTL
阴极输出胆耳放
图
12OTL
电子管耳放电路图
12
2006
年第
6
期
实用影音技术
专题
图
13
变压器输出胆耳放电路图
follower
),
或称阴极输出器
。
阴极输出器过去曾经有
过一段为声频爱好者狂热追求的历史
,
在那个时期各种
杂志一片赞赏美誉之辞
,
声称如果把这种电路应用于声
频放大器输出级
,
那么放大器就不会有非线性失真
,
频
率特性会变得异常平坦
,
扬声器的阻尼问题也可得到很
好的解决等等
。
一时间阴极输出器似乎成了高保真设备
的规范模式了
。
日月荏苒
,
白驹过隙
,
随着时光的流逝
这种电路却不知不觉地被人们淡忘了
,
在主流的胆机功
放中已经很难找到它的身影
。
那么阴极输出功率放大器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昔日的
风采了呢
?
当然不是
。
我们知道
,
阴极输出器的基本特征是
:
图
14
变压器输出胆耳放
1)
2)
3)
高的动态输入阻抗
;
低的输出阻抗
;
通带电压放大系数小于
1
。
出功率放大器发展的瓶颈
。
但是在耳机放声系统中由于所需的驱动功率很小
,
优质耳机的阻抗一般都在
32Ω
以上
,
这些条件使阴极输
出功率放大器的优点可以发挥到极致
,
而它的不足却可
以得到有效的抑制
。
因此在耳机放声系统中它却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
它的不足之处是由于其输出端有直流电
压
,
所以必须加接输出电容
。
这会对频响和音质带来负
面影响
。
变压器输出的耳放
,
中频段音质格外甜美
、
诱人
,
但高
、
低频的延伸不如
OTL
或
OCL
形式
,
其素质与输出
变压器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
。
如果次级绕组有多个抽
头
,
则能和不同阻抗的耳机取得良好的匹配
,
并能获得
阴极输出器具有这些性能是因为它是一个电压负反
馈放大器
,
所有电压负反馈放大器的优点
,
如噪声的抑
低
、
频率响应性能的改善
,
非线性失真的抑低等等
,
它
都具备
。
阴极输出功率放大器的致命弱点是它的功率灵敏度
太低
,
要求的输入电压幅度太大
,
对于前级来说
,
向后
级供给很大的输入电压就可引起很大的非线性失真
。
从
总体上来讲会得不偿失
,
另一方面它的输出功率太小
,
效率很低
;
高阻抗的优质扬声器的匮乏也是影响阴极输
2006
年第
6
期
13
实用影音技术
相同的驱动功率
。
这个优点常使人对它情有独钟
。
图
13
是一款变压器输出胆耳放的电路图
。
图中输入信号经
V1(12AX7)
管放大后
,
通过耦合电
容
C1
、
C2
分别加在
V2
、
V3(EL84)
栅极进行功率放大
,
然
后通过输出变压器驱动耳机发声
。
输出变压器的次级有低阻
抗和高阻抗输出两挡
,
分别适应于
32 ̄300Ω
和
300 ̄600Ω
的
耳机
。
小型功率管
EL84
本是五极管
,
为了减少失真被接成三
极管使用
,R5
、
C4
是整机负反馈电阻和电容
,
输入级和末级
还加有各自的电流负反馈
。
这个电路设计的最大特点是各管
图
15
音乐传真胆石耳放的外观和局部电路板
的屏极电压取值均比额定值低很多
,
这样既利于整机的稳定工
作
,
也可增加电子管的使用寿命
。
看了这个电路
,
许多朋友一定会发现
,
这与过去的五六灯
的电子管收音机中的声频放大部分并无什么本质上的差别
,
只
不过是增加了一个通道
,
输出变压器也制作得比较考究
,
成为
立体声放大器罢了
。
图
14
是它的实物图
。
4.
混合型耳放
集成电路
、
晶体管
、
电子管各自有各自的长处
,
设计者为
了
“
博采众长
,
优势互补
”,
将这些放大器件组合在一个电路
图
16EmmelineHR-2
耳放外观及内部结构
里
,
这就形成了许多
“
混血族
”。“
混血族
”
其实是一个非常
庞大的群体
,
几乎随处可见
。
混合型耳放也有许多品种
,
比如
音乐传真的电子管和晶体管混合的
X-CAN
耳放
、
SATX
的电子
管和晶体管混合的
SRM-006t
、
SRM-007t
静电耳放以及
Em-
meline
的集成运放和晶体管混合的
HR-2
分体耳放等
(
参见
图
15
、
图
16
)。
图
17
是一个胆石混合型耳放的电路图
。
这个耳放的输入级采用
SRPP
接法的电子管放大
,
其优点
是频率响应宽
、
输出阻抗低
、
瞬态反应好
。
经过放大的信号
通过二个
4.7μF
的电容耦合到
2SK214
和
2SJ77
对管进行功率
图
18S0NYMDR-DS8000
的局部结构
图
19SONYMDR-DS5000
系统外观
图
17
电子管晶体管混合型耳放
14
2006
年第
6
期
实用影音技术
专题
放大
。
调整
R1
可使末级管获得合适的偏压
,
调整
R2
可使
中性点电压为零
。
由于末级场效应管的内阻比电子管的
内阻小
,
所以可以获得较大的阻尼系数
。
整个电路没有
大环路的负反馈
,
转换速率也较高
。
图中
TM1
是时间延时
继电器的触点
,
整机接电
30
秒后才接通
,
可避免开机浪涌
电压对耳机的冲击
。
5.
数字化耳放
数字化耳放
,
是由于它具有数字信号处理电路而得
名的
,
它有数字信号输入的同轴和光纤端子
,
具有解码
、
D/A
转换以及对信号的调节
、
控制等功能
。
数字化耳放
对
CD
、
SACD
、
DVD-AUDIO
、
杜比
、
DTS
的解码功能一
般不是全部具备
,
而是根据侧重选择设置
。
一种被称为杜比耳机的听音系统
,
它的核心就是具
有杜比
、
DTS
解码器的数字化耳机放大器
。
这种耳放的
工作原理在于营造一种听觉幻象
,
使你觉得仿佛是在聆
听一个多路音箱系统的家庭影院
。
虽然它使用的还是传
统的立体声耳机
,
但却具有三个优点
:
图
20
铁三角
AT-DHA3000
数字化耳放
ATH-L3000
使用
,
功率输出不大
。
它的设计主要还是听
取立体声音乐
,
适用的音乐软件有
CD
、
SACD
等
,
不具备
杜比
、
DTS
解码功能
,
见图
20
。
6.
静电型耳放
静电耳机和动圈耳机完全不一样
,
它是由导电振膜
在变化的电场力作用下而发声的
,
它的阻抗很高
1)
它能有效地克服传统耳机听音系统的
“
头中
”
效应
,
虚拟出现场复杂的反射声
,
使你感觉到声像环绕在
你的周围
,
如身临其境
;
(150k
!
~350k
!
)
并且呈电容性
。
所以静电耳放与通
常的耳放电路不尽相同
,
主要的区别是
:
2)
3)
它能营造出各种环境和厅堂的声场效果
,
多了
一些选择
,
能满足你的听音嗜好
;
当观看视频画面时
,
由于声延时很小
,
完全能
1)
输出的信号电压要求很高
,
一般在
200V~
450V
;
2)
需要一组提供给耳机偏压
(350V~600V)
的电
达到图像和声音的同步
。
图
18
是
SONYMDR-DS8000
数字化耳放的局部结构图
,
它具
有杜比和
DTS
的解码功能
。
从图
中我们可以看到
,
它比通常的耳
放要复杂得多
,
技术含量也很
高
。
但是对于聆听
Hi-Fi
音乐的
发烧友和音乐爱好者来说它却难
觅知音
。
图
19
是
SONYMDR-
D55000
无线数字环绕耳机系统
的外观
。
铁三角公司
2003
年推出的
AD-DHA3000
数字化耳放是与新
款动圈耳机
ATH-L3000
配套的
放大器
,
内置
24bitDAC,
采用
8
倍超取样技术
,
具有高
、
低音调
节功能
。
它有一组数码同轴输
入
、
输出端子
,
两组光纤输入
、
输出端子
,
由于是配高灵敏度的
图
21
静电耳放电路图
2006
年第
6
期
15
实用影音技术
尊贵的芳容和内部结构
。
这台静电耳放主电路使用
6
只西门子的电子管
,2
只
ECC83
、
4
只
ECL86,
自带
DAC
解码器
。
ECL86
为双三极
、
五极管
,
最早开发主要用于收音机
、
电视等产品
,
同类型
的用于早期
110°
电视显像管作帧振荡
、
脉冲放大和帧扫
描输出的国产管
6F3
每只不过
5~8
元
。
可是自从森海塞
尔用于奥菲斯耳放后
,
原装英国的
“
大盾
”
ECL86
国内
被炒到一千二百元
,
还难觅其踪
。
它的解码器效果也属
中下水平
。
可见技术加上商业策划的旁门左道真是有
“
点石成金
”
之妙了
。
当然这套价格
18
万元以上的静电
图
22
源
;
静电式耳放实物图
耳机听音系统的高品质也是毋庸置疑的
。
7.
动圈
、
静电合并式耳放
由于动圈耳机与静电耳机的机理完全不同
,
所以驱
动它们的耳放也有较大差异
,
迄今为止还没有这种动圈
、
静电合并式耳放形式的品种出现
。
但仔细分析这两种耳
放的具体结构后
,
却又发现了它们的共同点
,
能不能制作
一台既能驱动动圈耳机
、
经过简单切换又能驱动静电耳
机的放大器呢
?
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
图
24
就是笔者设计
的一台动圈
、
静电合并式电子管耳放电路图
。
本耳放的倒相驱动采用
“
柴尔
”
电路
,
由柴尔先生
发明的这个电路有别于常用的
“
屏阴分割倒相
”、“
分
压式倒相
”、“
自平衡式倒相
”
及
“
共阴极式倒相
”
等
几种倒相电路
。
当时晶体管已经出现并开始应用
。
因
而
,
这个优秀电路还未在世界上普及运用
,
便随着晶体
管的兴起而被冷落一旁
。
然而
,
从
“
柴尔
”
电路的结构
到实际运用都表明
,
它确实是一个高性能的设计
,
用在
前级与倒相放大部分比起大家所熟知的几种倒相电路有
着更好的全频带平衡和更加优良的测试结果
。“
柴尔倒
3)
大部分静电耳机均为推挽式
,
耳放必须采用推挽
输出电路与之对应
。
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实例作具体分析
。
请看图
21
的静电耳放电路图
。
图
21(a)
是个使用普通晶体管功放或者电子管功
放
,
驱动静电耳机的附加装置
。
功放输出的信号经输出
变压器
T1
、
T2
升压后
,
分别加在左声道和右声道耳机的
上下电极板上
,
由于阻抗
5kΩ∶8Ω
的输出变压器的变压
比是
25∶1,
所以信号电压被升高
25
倍
,
足以推动静电
耳机
。
隔离变压器
T3
次级的
220V
交流电压
,
经倍压整流
后形成
600V
左右的直流偏置电压加在耳机的导电振膜
上
,
偏置电压的负极通过
2
个
1MΩ
的电阻与驱动电压构成
联系
。
这个装置非常简单
,
但由于受到输出变压器频宽
的限制
,
效果不是太好
。
通过这个线路
,
可使静电式耳放
的工作机理变得容易理解
。
在图
21(b)
中输入的信号经
V1
组成的共阴极电压
放大器放大后
,
输入到由
V2
组成的屏
、
阴分割倒相电路
,
所产生的
180°
相位差的同一信号
,
通过
C4
、
C7
加在驱动
级的
V3
、
V4
上
,
调整电位器
RP
可使其幅值相等
。
经
V3
、
V5
进一步放大的信号再去推动功放管
V4
、
V6
工作
,
功率
信号经
C6
、
C9
驳接耳机
。
由于静电耳机的阻抗很高
,
F
左右就可满足需要
,
耳机所需的偏
C6
、
C9
的容量在
2μ
压由另设的电源供给
。
图
22
是
STAX
公司的
SRM-006t
胆石混血静电耳放
,
用来驱动配套的
SR-404
高级静电耳机
。
整个系统的型
号则为
SRS4040
。
在提到静电耳放的时候
,
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大名鼎
鼎的森海塞尔的奥菲斯
,
这台全球限量
300
台
、
每台价值
10
万元人民币的尤物
,
是高烧友们的追求
。
图
23
就是它
图
23
奥菲斯静电耳放
16
2006
年第
6
期
实用影音技术
专题
a
、
V3a
组成的交叉平衡倒
相级
,
分割出的信号由
V2a
、
V3a
的屏极输出
,
这种直耦
交连平衡倒相电路的频响
,
1Hz~200kHz
都有平直的倒
相输出
,
这是其他倒相电路
达不到的
。
为了改善音质而
采用的大环路负反馈信号
,
当在静电耳放状态时可由功
率放大的输出级以对称平衡
的方式直接加到本级
,
比传
统的反馈方式有着更加优异
的反馈平衡作用
。
而这种上
下完全对称的大环路反馈技
术
,
比起传统的单端反馈技
术
,
能更有效地减少失真
,
使放音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
高
。
当处于动圈耳放状态时
则采用单端负反馈方式
。
经倒相放大后的信号
,
通过两个
0.1μF
的电容耦合
到
ECL86(6F3)
的功率管
的栅极进行放大后
,
通过五
刀两掷转换开关
S
或继电器
切换为静电或动圈耳放状
态
。
关于这台耳放的具体的
制作
,
择日撰稿公布
,
这里
就不再展开详细讨论了
。
结语
由于篇幅所限
,
这里只
是挂一漏万地对耳放进行一
个综合的表述
,
简要说明一
图
24DC-3
动圈静电耳放电路图
下原理
。
当今世界耳放的品
种及电路虽不如普通功放那
相电路
”
在实际运用中使用了两只双三极胆管
,
比起其
他倒相电路
,
显得复杂一些
,
输入信号由
V1a
电子管的
栅极进入
,
此时可把
V1a
视为一个阴极输出器
。
它有很
高的输入阻抗与很低的输出阻抗
,
便于和下级连接
。
其
实
“
柴尔
”
倒相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可以从直流部分开
始
,
有极好的低频响应
,
由于级间的交连不用耦合电
容
,
电路呈直流放大状态
,
因此用
V1b
作为直流工作点
的平衡使用
,
通过调节电位器可方便地平衡信号
。
由
V2
样琳琅满目
,
但在一篇文章里也难述其详
,
只能进行一
个粗线条的扫描
,
给出一个大概的轮廓
。
其实对于大多数有电路知识的人来说
,
在这个时候
一定会有所感慨
:
“
原来耳放的电路
,
对我来说也并不
陌生
!
”
,
竟然是
“
似不相识曾相识
”
呀
!
事物原本如
此
,
只要你掌握了它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后
,
不论它如何
“
改头换面
、
巧饰打扮
”
,
也只是
“
万变不离其宗
”
而
已
。
PAV
2006
年第
6
期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