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硬盘接口和其他常见接口

IT圈 admin 45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竺民)

扩展:接口规格

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

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它有另一个名称叫做ATA(ATAttachment),这两个名词都有厂商在用,指的

是相同的东西。主要接硬盘和光驱。一个IDE接口只能接两个外部设备。

IDE的规格后来有所进步,而推出了EIDE(EnhancedIDE)的规格名称,

而这个规格同时又被称为FastATA。所不同的是FastATA是专指硬盘接口,而

EIDE还制定了连接光盘等非硬盘产品的标准。而这个连接非硬盘类的IDE标准,

又称为ATAPI接口。而之后再推出更快的接口,名称都只剩下ATA的字样,像是

UltraATA、ATA/66、ATA/100等。

早期的IDE接口有两种传输模式,一个是PIO(ProgrammingI/O)模式,

另一个是DMA(DirectMemoryAccess)。虽然DMA模式系统资源占用少,但

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或设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较低。后来在对速度要求愈来

愈高的情况下,DMA模式由于执行效率较好,操作系统开始直接支持,而且厂

商更推出了愈来愈快的DMA模式传输速度标准。而从英特尔的430TX芯片组开

始,就提供了对UltraDMA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的的数据传输率,

以后又很快发展到了ATA66,ATA100以及迈拓提出的ATA133标准,分别提供

66MB/sec,100MB/sec以及133MB/sec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值得注意的是,

迈拓提出的ATA133标准并没能获得业界的广泛支持,硬盘厂商中只有迈拓自己

才采用ATA133标准,而日立(IBM),希捷和西部数据则都采用ATA100标准,

芯片组厂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idia对次标准提供支持,芯片组厂商

中英特尔则只支持ATA100标准。

各种IDE标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133兼容ATA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100也兼容UltraDMA33/66。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ATA66以及以上的IDE接口传输标准而言,必须使用专

门的80芯IDE排线,其与普通的40芯IDE排线相比,增加了40条地线以提高信号

的稳定性。

以上这些都是传统的并行ATA传输方式,现在又出现了串行ATA(Serial

ATA,简称SATA)。

SATA

SATA全称是Serial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

术附件,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

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2001年,由Intel、APT、

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1.0规范,在当年的IDFFall大会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ATA1.0标准,

正式宣告了SATA规范的确立。(迈拓于2005年被希捷收购)。

传输速度快,执行效率高。接口非常小巧,排线也很细,有利于机箱内部空

气流动从而加强散热效果,也使机箱内部显得不太凌乱。与并行ATA相比,SATA

还有一大优点就是支持热插拔。

SerialATA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

2007年制定了SATA2及SATA2.5标准,速度达到3000Mbps(理论上等同于

375MB/s)。

eSATA

ExternalSerialATA的略称,是为面向外接驱动器而制定的SerialATA1.0a

的扩展规格。

为了防止误接,eSATA的接口形状与SATA的接口形状是不一样的。连接线

的最大长度为2m。支持热插拔。传输速度可以达到现在主流的USB2.0的传输

速度的2倍以上。

相对于SATA接口来说,eSATA在硬件规格上有些变化,数据线接口连接处

加装了金属弹片来保证物理连接的牢固性。原有的SATA是采用L形插头区别接口

方向,而eSATA则是通过插头上下端不同的厚度及凹槽来防止误插,它同样支持

热拔插。虽然改变了接口方式,但eSATA底层的物理规范并未发生变化,仍采用

了7针数据线,所以仅仅需要改变接口便可以实现对SATA设备的兼容。

普通3.5英寸硬盘的最高数据传输率为60MB/s,在使用外置3.5英寸的硬盘

盒时,USB2.0或IEEE1394的接口速度会成为数据传输的瓶颈。如果使用外置

RAID0存储设备,那么最高480Mbps的接口带宽更会严重地限制硬盘的性能发

挥。因此,eSATA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而且eSATA硬盘盒在搭配SATA

硬盘后,中间无需桥接芯片的转换,是一种原生的存储设备接口。

和常见的USB2.0和IEEE1394两种常见外置接口相比,eSATA最大的优势就

是数据传输能力。eSATA的理论传输速度可达到1.5Gbps或3Gbps,远远高于

2024年3月24日发(作者:竺民)

扩展:接口规格

IDE

IDE的英文全称为“IntegratedDriveElectronics”,即“电子集成驱动

器”,它的本意是指把“硬盘控制器”与“盘体”集成在一起的硬盘驱动器。

它有另一个名称叫做ATA(ATAttachment),这两个名词都有厂商在用,指的

是相同的东西。主要接硬盘和光驱。一个IDE接口只能接两个外部设备。

IDE的规格后来有所进步,而推出了EIDE(EnhancedIDE)的规格名称,

而这个规格同时又被称为FastATA。所不同的是FastATA是专指硬盘接口,而

EIDE还制定了连接光盘等非硬盘产品的标准。而这个连接非硬盘类的IDE标准,

又称为ATAPI接口。而之后再推出更快的接口,名称都只剩下ATA的字样,像是

UltraATA、ATA/66、ATA/100等。

早期的IDE接口有两种传输模式,一个是PIO(ProgrammingI/O)模式,

另一个是DMA(DirectMemoryAccess)。虽然DMA模式系统资源占用少,但

需要额外的驱动程序或设置,因此被接受的程度比较低。后来在对速度要求愈来

愈高的情况下,DMA模式由于执行效率较好,操作系统开始直接支持,而且厂

商更推出了愈来愈快的DMA模式传输速度标准。而从英特尔的430TX芯片组开

始,就提供了对UltraDMA33的支持,提供了最大33MB/sec的的数据传输率,

以后又很快发展到了ATA66,ATA100以及迈拓提出的ATA133标准,分别提供

66MB/sec,100MB/sec以及133MB/sec的最大数据传输率。值得注意的是,

迈拓提出的ATA133标准并没能获得业界的广泛支持,硬盘厂商中只有迈拓自己

才采用ATA133标准,而日立(IBM),希捷和西部数据则都采用ATA100标准,

芯片组厂商中也只有VIA,SIS,ALi以及nViidia对次标准提供支持,芯片组厂商

中英特尔则只支持ATA100标准。

各种IDE标准都能很好的向下兼容,例如ATA133兼容ATA66/100和Ultra

DMA33,而ATA100也兼容UltraDMA33/66。

要特别注意的是,对ATA66以及以上的IDE接口传输标准而言,必须使用专

门的80芯IDE排线,其与普通的40芯IDE排线相比,增加了40条地线以提高信号

的稳定性。

以上这些都是传统的并行ATA传输方式,现在又出现了串行ATA(Serial

ATA,简称SATA)。

SATA

SATA全称是SerialAdvancedTechnologyAttachment(串行高级技

术附件,一种基于行业标准的串行硬件驱动器接口),是由Intel、IBM、Dell、

APT、Maxtor和Seagate公司共同提出的硬盘接口规范。2001年,由Intel、APT、

Dell、IBM、希捷、迈拓这几大厂商组成的SerialATA委员会正式确立了Serial

ATA1.0规范,在当年的IDFFall大会上,Seagate宣布了SerialATA1.0标准,

正式宣告了SATA规范的确立。(迈拓于2005年被希捷收购)。

传输速度快,执行效率高。接口非常小巧,排线也很细,有利于机箱内部空

气流动从而加强散热效果,也使机箱内部显得不太凌乱。与并行ATA相比,SATA

还有一大优点就是支持热插拔。

SerialATA1.0定义的数据传输率可达150MB/s。

2007年制定了SATA2及SATA2.5标准,速度达到3000Mbps(理论上等同于

375MB/s)。

eSATA

ExternalSerialATA的略称,是为面向外接驱动器而制定的SerialATA1.0a

的扩展规格。

为了防止误接,eSATA的接口形状与SATA的接口形状是不一样的。连接线

的最大长度为2m。支持热插拔。传输速度可以达到现在主流的USB2.0的传输

速度的2倍以上。

相对于SATA接口来说,eSATA在硬件规格上有些变化,数据线接口连接处

加装了金属弹片来保证物理连接的牢固性。原有的SATA是采用L形插头区别接口

方向,而eSATA则是通过插头上下端不同的厚度及凹槽来防止误插,它同样支持

热拔插。虽然改变了接口方式,但eSATA底层的物理规范并未发生变化,仍采用

了7针数据线,所以仅仅需要改变接口便可以实现对SATA设备的兼容。

普通3.5英寸硬盘的最高数据传输率为60MB/s,在使用外置3.5英寸的硬盘

盒时,USB2.0或IEEE1394的接口速度会成为数据传输的瓶颈。如果使用外置

RAID0存储设备,那么最高480Mbps的接口带宽更会严重地限制硬盘的性能发

挥。因此,eSATA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而且eSATA硬盘盒在搭配SATA

硬盘后,中间无需桥接芯片的转换,是一种原生的存储设备接口。

和常见的USB2.0和IEEE1394两种常见外置接口相比,eSATA最大的优势就

是数据传输能力。eSATA的理论传输速度可达到1.5Gbps或3Gbps,远远高于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