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LCD发展历程

IT圈 admin 30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姓德业)

使用液晶可以制造超薄显示屏”。40多年前的1968年5月,美国RCA公司在纽约

召开的液晶显示屏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震惊了全世界。发现液晶可用于显示的是RCA公司

的George Heilmeier,他甚至还表示,“梦想中的壁挂式电视只需数年即可实现”。自那

之后,日本、英国、瑞士、德国的显示屏研发人员都开始参与液晶面板的开发工作,全球

性开发的帷幕正式拉开。

经历4个阶段发展为液晶电视

但是,液晶显示屏的实用化并不容易(见图1)。当时,液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基

本问题都未能解决,使用不到1个小时显示就会消失,更别提要用液晶制造电视了。

图1液晶显示屏的发展历经4个阶段

之所以会存在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将直流电压加载到液晶上时,

液晶材料及电极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虽然也可以采用交流电来驱动液晶,但是显

示性能较差。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夏普公司。该公司发现,如果在液晶材料中加入离子

性杂质,使其导电率升高,就可以采用交流驱动获得良好的显示特性。利用这项技术,1973

年5月,夏普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液晶应用产品——使用液晶显示屏作为显示部件的小型计

算器EL-805。

夏普公司的液晶计算器上采用的液晶显示屏是由RCA公司生产的DSM(动态散射模

式)液晶,而不是目前常见的TN(扭曲向列)模式液晶。但是,要采用DSM制造液晶电

视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DSM的点阵显示扫描线在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1971年出

现的TN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TN液晶能起到快门的作用,通过使液晶分子在电场中移动,

就可以控制光的开/关。目前,几乎所有液晶显示屏都在采用这个工作原理。

虽然TN模式可使点阵显示的扫描线数量大为增加,但当扫描线增加到60条左右时,

图像就会发生变形。对于这个问题,最初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是日立制作所的川上

英昭。他发现,扫描线的最大数量取决于电压-透过率曲线的上升沿。于是,各机构开始竞

相研究如何提高电压-透过率曲线的上升沿。随之出现了将液晶的扭曲角从TN模式下的90

度增大到270度的STN(超扭曲向列)模式。1982年,英国皇家信号与雷达研究院(RSRE)

发明了STN液晶。1985年,瑞士Brown Boveri公司(BBC)试制出扫描线数量达到135

条的STN液晶显示屏。

然而,即使引入STN模式,还是很难制造液晶电视,这是因为STN液晶仍然存在对

比度较低、很难显示细微灰阶的问题。突破这一壁垒的,是通过TFT(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来控制各像素的有源矩阵驱动技术。与以往的单纯矩阵驱动不同,有源矩阵驱动技术可以

独立控制各像素,从而防止因受到周围像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交调失真,因此可以显示高对

比度与细微灰阶。

与彩色CRT竞争的时代

要想制造TFT液晶电视,在大面积玻璃基板上形成硅膜的技术和彩色显示技术都不可

2024年4月11日发(作者:姓德业)

使用液晶可以制造超薄显示屏”。40多年前的1968年5月,美国RCA公司在纽约

召开的液晶显示屏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震惊了全世界。发现液晶可用于显示的是RCA公司

的George Heilmeier,他甚至还表示,“梦想中的壁挂式电视只需数年即可实现”。自那

之后,日本、英国、瑞士、德国的显示屏研发人员都开始参与液晶面板的开发工作,全球

性开发的帷幕正式拉开。

经历4个阶段发展为液晶电视

但是,液晶显示屏的实用化并不容易(见图1)。当时,液晶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等基

本问题都未能解决,使用不到1个小时显示就会消失,更别提要用液晶制造电视了。

图1液晶显示屏的发展历经4个阶段

之所以会存在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将直流电压加载到液晶上时,

液晶材料及电极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变质。虽然也可以采用交流电来驱动液晶,但是显

示性能较差。最终解决这一问题的是夏普公司。该公司发现,如果在液晶材料中加入离子

性杂质,使其导电率升高,就可以采用交流驱动获得良好的显示特性。利用这项技术,1973

年5月,夏普公司推出全球首款液晶应用产品——使用液晶显示屏作为显示部件的小型计

算器EL-805。

夏普公司的液晶计算器上采用的液晶显示屏是由RCA公司生产的DSM(动态散射模

式)液晶,而不是目前常见的TN(扭曲向列)模式液晶。但是,要采用DSM制造液晶电

视是很困难的,这是因为DSM的点阵显示扫描线在数量方面存在一定的限制。1971年出

现的TN模式解决了这个问题。TN液晶能起到快门的作用,通过使液晶分子在电场中移动,

就可以控制光的开/关。目前,几乎所有液晶显示屏都在采用这个工作原理。

虽然TN模式可使点阵显示的扫描线数量大为增加,但当扫描线增加到60条左右时,

图像就会发生变形。对于这个问题,最初找出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的是日立制作所的川上

英昭。他发现,扫描线的最大数量取决于电压-透过率曲线的上升沿。于是,各机构开始竞

相研究如何提高电压-透过率曲线的上升沿。随之出现了将液晶的扭曲角从TN模式下的90

度增大到270度的STN(超扭曲向列)模式。1982年,英国皇家信号与雷达研究院(RSRE)

发明了STN液晶。1985年,瑞士Brown Boveri公司(BBC)试制出扫描线数量达到135

条的STN液晶显示屏。

然而,即使引入STN模式,还是很难制造液晶电视,这是因为STN液晶仍然存在对

比度较低、很难显示细微灰阶的问题。突破这一壁垒的,是通过TFT(薄膜场效应晶体管)

来控制各像素的有源矩阵驱动技术。与以往的单纯矩阵驱动不同,有源矩阵驱动技术可以

独立控制各像素,从而防止因受到周围像素的影响而产生的交调失真,因此可以显示高对

比度与细微灰阶。

与彩色CRT竞争的时代

要想制造TFT液晶电视,在大面积玻璃基板上形成硅膜的技术和彩色显示技术都不可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