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蓄冷空调系统设计

IT圈 admin 44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芒山槐)

(1)一、空调蓄冰 电能

难于储存,单靠供电机构本身的设备难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标,无法尽量在电力低谷期

间使用电力;当然,有些电力公司由于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峰,

但其初投资高、运行费用大,难以推广。因此,大多数国家的供电机构都采用各种行政和

经济手段,迫使用户各自将用电高峰削平,并尽量将用电时间转移到夜间,蓄冷系统就是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蓄冷系统就是在不需冷量或需冷量少的时间(如夜间),利用制冷设备将蓄冷介质中

的热量移出,进行蓄冷,然后将此冷量用在空调用冷或工艺用冷高峰期。蓄冷介质可以是

水、冰或共晶盐。因此,蓄冷系统的特点是:转移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这样,一方面可

以利用夜间的廉价电,另一方面也就减少了白天的峰值电负荷,达到电力移峰填谷的目

的。

空调系统是现代公用建筑与商业用房不可缺少的设施,其耗电量很大,而且基本处于

电负荷峰值期。例如,饭店和办公楼每平米建筑面积的空调峰值耗电量约40~60瓦;以

北京为例,目前,公用与商用建筑的空调用电负荷约为60万千瓦,约为高峰电负荷的

16%,因此,空调负荷具有很大的削峰填谷潜力。

二、全负荷蓄冷与部分负荷蓄冷

除某些工业空调系统以外,商用建筑空调和一般工业建筑用空调均非全日空调,通

常空调系统每天只需运行10~14小时,而且几乎均在非满负荷下工作。图1-1中的A部

分为某建筑典型设计日空调冷负荷图。如果不采用蓄冷,制冷机组的制冷量应满足瞬时最

大负荷的需要,即qmax 为应选制冷机组的容量。

蓄冷系统的设计思想通常有二种,即:全负荷蓄冷和部分负荷蓄冷。

1. 全负荷蓄冷

全负荷蓄冷或称负荷转移,其策略是将电高峰期的冷负荷全部转移到电力低谷期。如

图1-1,全天所需冷量A均由用电低谷或平峰时间所蓄存的冷量供给;即蓄冷量B+C等

于A,在用电高峰时间制冷机不运行。这样,全负荷蓄冷系统需设置较大的制冷机和蓄冷

装置。虽然,运行费用低,但设备投资高、蓄冷装置占地面积大,除峰值需冷量大且用冷

时间短的建筑以外,一般不宜采用。

2. 部分负荷蓄冷

部分负荷蓄冷就是全天所需冷量部分由蓄冷装置供给。如图1-2所示,夜间用电低谷

期利用制冷机蓄存一定冷量,补充电高峰时间所需部分冷量;即蓄冷量B+C等于A1 ,

而全天需冷量为A1 +A2 。部分负荷蓄冷系统可以按典型设计日制冷机基本为24小时工

作设计,这样,制冷机容量最小,蓄冷系统比较经济合理,是目前常采用的方法称之谓负

荷均衡蓄冷。 当然,有些城市地区对高峰用电量有所限制,这时就需要根据峰期可使用

的限制电量设计部分负荷蓄冷系统,此时,制冷机容量和蓄冷装置容量均需稍大。如图

1-3所示:要求蓄冷量B+C 3 A2+A3,而全天需冷量为A1+A2+A3。如杭州夏季每

天上午8:00~11:00有三个小时不允许一般企事业单位制冷机组开启运行。因此出现A3

部分的负荷必须由蓄冷系统提供。这种方式称之谓"限量用电部分负荷蓄冷法。

2024年4月12日发(作者:芒山槐)

(1)一、空调蓄冰 电能

难于储存,单靠供电机构本身的设备难以达到"削峰填谷"的目标,无法尽量在电力低谷期

间使用电力;当然,有些电力公司由于电网调峰能力不足,建设抽水蓄能电站进行调峰,

但其初投资高、运行费用大,难以推广。因此,大多数国家的供电机构都采用各种行政和

经济手段,迫使用户各自将用电高峰削平,并尽量将用电时间转移到夜间,蓄冷系统就是

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起来的。

蓄冷系统就是在不需冷量或需冷量少的时间(如夜间),利用制冷设备将蓄冷介质中

的热量移出,进行蓄冷,然后将此冷量用在空调用冷或工艺用冷高峰期。蓄冷介质可以是

水、冰或共晶盐。因此,蓄冷系统的特点是:转移制冷设备的运行时间;这样,一方面可

以利用夜间的廉价电,另一方面也就减少了白天的峰值电负荷,达到电力移峰填谷的目

的。

空调系统是现代公用建筑与商业用房不可缺少的设施,其耗电量很大,而且基本处于

电负荷峰值期。例如,饭店和办公楼每平米建筑面积的空调峰值耗电量约40~60瓦;以

北京为例,目前,公用与商用建筑的空调用电负荷约为60万千瓦,约为高峰电负荷的

16%,因此,空调负荷具有很大的削峰填谷潜力。

二、全负荷蓄冷与部分负荷蓄冷

除某些工业空调系统以外,商用建筑空调和一般工业建筑用空调均非全日空调,通

常空调系统每天只需运行10~14小时,而且几乎均在非满负荷下工作。图1-1中的A部

分为某建筑典型设计日空调冷负荷图。如果不采用蓄冷,制冷机组的制冷量应满足瞬时最

大负荷的需要,即qmax 为应选制冷机组的容量。

蓄冷系统的设计思想通常有二种,即:全负荷蓄冷和部分负荷蓄冷。

1. 全负荷蓄冷

全负荷蓄冷或称负荷转移,其策略是将电高峰期的冷负荷全部转移到电力低谷期。如

图1-1,全天所需冷量A均由用电低谷或平峰时间所蓄存的冷量供给;即蓄冷量B+C等

于A,在用电高峰时间制冷机不运行。这样,全负荷蓄冷系统需设置较大的制冷机和蓄冷

装置。虽然,运行费用低,但设备投资高、蓄冷装置占地面积大,除峰值需冷量大且用冷

时间短的建筑以外,一般不宜采用。

2. 部分负荷蓄冷

部分负荷蓄冷就是全天所需冷量部分由蓄冷装置供给。如图1-2所示,夜间用电低谷

期利用制冷机蓄存一定冷量,补充电高峰时间所需部分冷量;即蓄冷量B+C等于A1 ,

而全天需冷量为A1 +A2 。部分负荷蓄冷系统可以按典型设计日制冷机基本为24小时工

作设计,这样,制冷机容量最小,蓄冷系统比较经济合理,是目前常采用的方法称之谓负

荷均衡蓄冷。 当然,有些城市地区对高峰用电量有所限制,这时就需要根据峰期可使用

的限制电量设计部分负荷蓄冷系统,此时,制冷机容量和蓄冷装置容量均需稍大。如图

1-3所示:要求蓄冷量B+C 3 A2+A3,而全天需冷量为A1+A2+A3。如杭州夏季每

天上午8:00~11:00有三个小时不允许一般企事业单位制冷机组开启运行。因此出现A3

部分的负荷必须由蓄冷系统提供。这种方式称之谓"限量用电部分负荷蓄冷法。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