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学科竞赛驱动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IT圈 admin 50浏览 0评论

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伊雨筠)

科技与创新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文章编号:

2095-6835

2023

21-0148-03

2023年第21期

学科竞赛驱动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曹学飞,郭威,耿海军,郭斐斐

(山西大学自动化与软件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的目

标是培养未来新经济和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在这一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例

如,教学内容与产业的实际需求没有紧密对接,教学模式偏重于技术的讲解而缺少创新项目的案例教学,考核体系没有

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山西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围绕创新型人才培

养,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科竞赛;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DOI

10.15913/.2023.21.045

近年来,为应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及“中国制

造2025”等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的实施意见》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

[2]

等文件的发布,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新工科背

传统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

现如下。

第一,软件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新技术、新框

架更新迭代速度较快,而教材由于编写和出版所需时

间较长,导致教学内容的更新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教学内容与新的技术框架、通用标准脱节;导致所培

养的学生与实际人才需求不匹配,就业后往往还需要

一段时间的技术培训。

第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专业理论知识和相

关技术讲解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各课程相对独

立的实验项目,缺乏连贯性;缺少工程项目的案例教

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往往既对理论知

识掌握得不深,又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缺乏创新的

知识支撑。

第三,教学质量评估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过

程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形成能够反映学生创新能

力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而影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以及潜在的创新能力。

景下,探索如何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创新

型人才就成为高校在教学建设和改革方面工作的主

要方向。

软件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

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

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

[3]

。在新形势、新背景

下,迫切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具有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然而,目前

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

题。例如,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偏重于基础

理论、技术方法的讲解而缺少项目的案例教学,导致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

进行考核,难以反映出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山西大学软件工程

专业近年来以学科竞赛为驱动,推动本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实

践,最终实现了软件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考虑到教学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以创新型人

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不能心血来潮,也不能急于

求成。通过深入分析传统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局

限,针对性地选择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考核与激励政策。

之所以选择学科竞赛为突破点,是因为学科竞赛

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部

1传统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山西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从2017年开始围绕创新型

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其缘由是在连

续2年的毕业生回访和企业调研时发现,当时采用的

——————————————————————————

*[基金项目]202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以学科竞赛为驱动促进软件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

(编号:J2021070)

·148·

2023年第21期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程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学科竞赛是激发大学

生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

重要途径”

[4]

。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学科竞

赛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2.1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相互较为独立,没有

建立起课程间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没有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围绕“蓝桥杯全国软

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将“程序设计基础”“离

散结构”“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

设计”等课程构建为程序设计课程群;围绕“华为ICT

大赛”将“Linux操作系统”“网络及其计算”“组网

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等课程构建为网络技术课

程群。将相关的课程组建为课程群,强化课程之间的

耦合性,改变了之前每门课自说自话的情况,课程之

间知识点的互补使得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完整的知

识链条,进而可以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实现专业能

力的提升。

以程序设计课程群为例,首先选取真实的经典竞

赛题目,将其作为“离散结构”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案

例导入,分析问题所涉及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并形式化描述为数学模型;然后在“数据结构

及算法设计”课程中分析数据的逻辑结构,选择合适

的存储结构,再设计有效的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在“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编程实现该算法,进行

复杂度分析以进一步改进算法。这样学生可以将多门

课程融汇贯通,实现课程间关联知识点的迁移,进而

可以有效地组织、利用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工程实践问

题,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探索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

各种学科竞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针

对性地对问题进行辅导。以赛促教指的就是通过竞赛

训练,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模式转变为以学

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高效学习的教

学模式。

在具体实践中,以赛促教包含以下3个方面:

①教师要主动做好观念和角色的转变,在观念上由以

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在角色上由传授者转变为引

导者,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等

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思考、分析、凝练、解决问题,

培养其工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学生

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根据自己的认知积极地表达见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

解,将课堂的某些学习环节看作是学科竞赛的备赛环

节,鼓励学生就模糊问题辩论,从而逐步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③积极与行业有效接轨,在竞赛背景下,

教师和学生可以和企业专家实时互动,可以就一些工

程问题进行咨询,教师可以解决一些教学中脱离实际

的问题,学生则可以快速获取行业最新知识,快速提

升实践创新能力。

2.3制定反映创新能力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实践模块,

学生需要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项目”、学校认定的学科竞赛等方式获得学分,累计

的创新实践学分可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转换

为绩点加分,从而在政策上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

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其次,对“软

件开发基础能力训练”和“工程案例与分析”这2门

实践类的课程,实施课程成绩和竞赛成绩的置换,如

获得“互联网+”或“挑战杯”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可

免修这2门课程,且该课程成绩直接被认定为“A”。

最后,对专业选修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参照学

科竞赛,采用项目形式实施,学生组队进行项目的需

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答辩,从而考核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相关技术和方法的应

用能力。

3实践成效

创新是驱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青

年尤其是大学生是创新的主力军。因此,以学科竞赛

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实践,能够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

才培养要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通过4年多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参加大量的高水平学科竞赛,学生的

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参赛项目的不断优化、

持续改进,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的获奖人次逐年增加,获奖级别也逐年提升。

特别是在2021年,山西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互

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

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项学校认定的超级竞赛中均闯

入了全国总决赛并获得铜奖,学科竞赛成绩获得了历

史性的突破。

第二,学科竞赛的经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

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自信心和专业技术应用能

[5-6]

,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薪资也逐年提升。例如,

在2021年12月初,对2018级非考研学生的就业情况

进行统计,得到的汇总信息如下:①协议就业率达

90.4%;②就业学生的平均年薪为15.2万元,15万~

·149·

科技与创新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20万元区间占比27%,20万~25万元区间占比10%,

25万元以上占比5%;其中薪资最高的10位同学全部

参加过不同的学科竞赛且都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

励;③74%的学生在一线城市就业,18%的同学在新一

线城市就业。以上数据说明,学科竞赛在提高学生个

体创新实践能力上的效果是显著的。

第三,学生竞赛的成绩和经历推动部分优秀学生

承接校内外实际项目的开发,有助于实现学生毕业和

就业的无缝衔接。据统计,2020年和2021年有46人

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接了6个横向项目的开发,

并全部完成验收、交付。此外,基于这些项目,学生

和指导教师共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授权实用新型发

明专利1项。

第四,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教师的教学

资源和教学手段也逐渐丰富,特别是许多课程的实践

环节引入真实竞赛项目案例,竞赛参与学生作为助教

辅助教学,帮助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效果提升

的其他环节中。例如,课堂教学已经逐步从以教师为

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开放讨论的方式,大

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近2年来,软件工程专业有一位

教师的课程被认定为省一流课程,两位教师在省级教

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所以,学科

竞赛对指导教师来说也是受益良多。

第五,通过学科竞赛,打响了软件工程专业“精

英之英创新创业团队”这一学生创新创业品牌,逐步

获得了兄弟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的认可。目前,团队的

招新面试、赛事宣讲、组织培训等完全由学生运营管

理。以这个团队为基础,正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

项目孵化的运行模式,已与8家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

协议,一方面给学科竞赛的项目提供了孵化条件,另

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

4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4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未来还有以下

3点工作要加强。

第一,增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意识。每年新生

开学后,在新生研讨课环节对学科竞赛进行推广,通

过往年参赛作品的宣讲让学生了解竞赛种类、准备过

程、参与意义,告知学生参加竞赛对个人专业技能、

考研求学以及工作方面的帮助和促进,从而培养学生

对参与学科竞赛的认知感,同时也为竞赛团队尽早注

入新鲜血液。

第二,加强和兄弟院校竞赛团队的交流。目前,

学科竞赛已在各大高校普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竞

·150·

2023年第21期

赛团队,由于师资力量与教学科研水平的差异,各个

高校在团队的建队思路、专业技能的培训方式、参赛

作品的选拔等都有各自行之有效的一套模式。和其他

高校的竞赛团队积极交流沟通,了解其他团队在参赛

主题和创新上的把握方向,有助于拓展指导教师和学

生的视野,为后期团队的发展、创新提供思路。

第三,提升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学科竞赛需要

较高的实践技能,需要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和需求,而

校内的指导教师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下一

步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合作企

业的人才组建指导团队,从而提高学科竞赛的指导

水平。

5结束语

面向国家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山

西大学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

应,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并

以此推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显著的成绩。

未来将更好地发挥学科竞赛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多

学科交叉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23-09-19].www.

/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项目的通知[EB/OL].[2023-09-19]./

srcsite/A08/s7056/201707/t20170703_.

[3]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软

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3-09-19]./zhengce/zhengceku/2021-

12/01/content_.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

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EB/OL].[2023-09-19].

/srcsite/A08/s7056/201107/t20110701_1252

.

[5]蒋宗礼.本科工程教育: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27-30,84.

[6]

刘卓夫,罗中明,张玉萍,等

.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的探索与实践

[J].

高教学刊,

2019

20

):

44-46.

————————

作者简介:曹学飞(1981—),男,山西清徐人,博

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创新创业教育。

(编辑:张超)

2024年4月14日发(作者:伊雨筠)

科技与创新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文章编号:

2095-6835

2023

21-0148-03

2023年第21期

学科竞赛驱动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

曹学飞,郭威,耿海军,郭斐斐

(山西大学自动化与软件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摘要:为主动应对新一轮产业革命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新工科建设的目

标是培养未来新经济和产业所需要的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在这一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面临新的挑战,例

如,教学内容与产业的实际需求没有紧密对接,教学模式偏重于技术的讲解而缺少创新项目的案例教学,考核体系没有

反映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山西大学软件工程专业近年来以学科竞赛为驱动,围绕创新型人才培

养,开展了一系列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学科竞赛;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DOI

10.15913/.2023.21.045

近年来,为应对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以及“中国制

造2025”等国家战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

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

改革的实施意见》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

[2]

等文件的发布,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在新工科背

传统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

现如下。

第一,软件产业的发展极为迅速,新技术、新框

架更新迭代速度较快,而教材由于编写和出版所需时

间较长,导致教学内容的更新会有一定程度的滞后,

教学内容与新的技术框架、通用标准脱节;导致所培

养的学生与实际人才需求不匹配,就业后往往还需要

一段时间的技术培训。

第二,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以专业理论知识和相

关技术讲解为主;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是各课程相对独

立的实验项目,缺乏连贯性;缺少工程项目的案例教

学和实践训练,学生学完相关课程后往往既对理论知

识掌握得不深,又没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缺乏创新的

知识支撑。

第三,教学质量评估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过

程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形成能够反映学生创新能

力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从而影响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以及潜在的创新能力。

景下,探索如何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创新

型人才就成为高校在教学建设和改革方面工作的主

要方向。

软件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一代信息技术

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

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

[3]

。在新形势、新背景

下,迫切需要培养符合国家战略和产业需求的具有创

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然而,目前

大多数软件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问

题。例如,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偏重于基础

理论、技术方法的讲解而缺少项目的案例教学,导致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采用传统的试卷考试方式

进行考核,难以反映出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山西大学软件工程

专业近年来以学科竞赛为驱动,推动本专业课程体系、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创新,开展了一系列实

践,最终实现了软件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改革。

2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考虑到教学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以创新型人

才培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不能心血来潮,也不能急于

求成。通过深入分析传统教学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局

限,针对性地选择以学科竞赛为抓手,拓展课程体系、

优化教学模式、完善考核与激励政策。

之所以选择学科竞赛为突破点,是因为学科竞赛

是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教育部

1传统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

山西大学软件工程专业从2017年开始围绕创新型

人才培养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改革实践,其缘由是在连

续2年的毕业生回访和企业调研时发现,当时采用的

——————————————————————————

*[基金项目]2021年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以学科竞赛为驱动促进软件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

(编号:J2021070)

·148·

2023年第21期

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

程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学科竞赛是激发大学

生创新潜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的

重要途径”

[4]

。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围绕学科竞

赛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软件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

培养模式。

2.1构建以学科竞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各课程相互较为独立,没有

建立起课程间相关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导致学生没有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鉴于此,围绕“蓝桥杯全国软

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将“程序设计基础”“离

散结构”“数据结构及算法设计”和“面向对象程序

设计”等课程构建为程序设计课程群;围绕“华为ICT

大赛”将“Linux操作系统”“网络及其计算”“组网

技术”和“网络信息安全”等课程构建为网络技术课

程群。将相关的课程组建为课程群,强化课程之间的

耦合性,改变了之前每门课自说自话的情况,课程之

间知识点的互补使得学生在头脑中能够形成完整的知

识链条,进而可以将这些知识综合应用,实现专业能

力的提升。

以程序设计课程群为例,首先选取真实的经典竞

赛题目,将其作为“离散结构”课程重要知识点的案

例导入,分析问题所涉及的操作对象以及它们之间的

关系,并形式化描述为数学模型;然后在“数据结构

及算法设计”课程中分析数据的逻辑结构,选择合适

的存储结构,再设计有效的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在“面

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中进行编程实现该算法,进行

复杂度分析以进一步改进算法。这样学生可以将多门

课程融汇贯通,实现课程间关联知识点的迁移,进而

可以有效地组织、利用知识来解决具体的工程实践问

题,从而实现创新能力的培养。

2.2探索以赛促教的教学模式

各种学科竞赛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是针

对性地对问题进行辅导。以赛促教指的就是通过竞赛

训练,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模式转变为以学

生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高效学习的教

学模式。

在具体实践中,以赛促教包含以下3个方面:

①教师要主动做好观念和角色的转变,在观念上由以

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在角色上由传授者转变为引

导者,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启发式、讨论式等

教学方式,启迪学生思考、分析、凝练、解决问题,

培养其工程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②学生

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根据自己的认知积极地表达见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科技与创新

解,将课堂的某些学习环节看作是学科竞赛的备赛环

节,鼓励学生就模糊问题辩论,从而逐步激发学生的

创新思维;③积极与行业有效接轨,在竞赛背景下,

教师和学生可以和企业专家实时互动,可以就一些工

程问题进行咨询,教师可以解决一些教学中脱离实际

的问题,学生则可以快速获取行业最新知识,快速提

升实践创新能力。

2.3制定反映创新能力的学生成绩考核体系

首先,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了创新实践模块,

学生需要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项目”、学校认定的学科竞赛等方式获得学分,累计

的创新实践学分可在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时转换

为绩点加分,从而在政策上鼓励学生参加各项学科竞

赛,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其次,对“软

件开发基础能力训练”和“工程案例与分析”这2门

实践类的课程,实施课程成绩和竞赛成绩的置换,如

获得“互联网+”或“挑战杯”省级一等奖的学生,可

免修这2门课程,且该课程成绩直接被认定为“A”。

最后,对专业选修课程采用过程性考核方法,参照学

科竞赛,采用项目形式实施,学生组队进行项目的需

求分析、设计、开发、测试和答辩,从而考核学生自

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以及相关技术和方法的应

用能力。

3实践成效

创新是驱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青

年尤其是大学生是创新的主力军。因此,以学科竞赛

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实践,能够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

才培养要求,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通过4年多的实践,

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具体如下。

第一,通过参加大量的高水平学科竞赛,学生的

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参赛项目的不断优化、

持续改进,极大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的获奖人次逐年增加,获奖级别也逐年提升。

特别是在2021年,山西大学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在“互

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

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2项学校认定的超级竞赛中均闯

入了全国总决赛并获得铜奖,学科竞赛成绩获得了历

史性的突破。

第二,学科竞赛的经历扩展了学生的视野,增强

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自信心和专业技术应用能

[5-6]

,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就业薪资也逐年提升。例如,

在2021年12月初,对2018级非考研学生的就业情况

进行统计,得到的汇总信息如下:①协议就业率达

90.4%;②就业学生的平均年薪为15.2万元,15万~

·149·

科技与创新

ScienceandTechnology&Innovation

20万元区间占比27%,20万~25万元区间占比10%,

25万元以上占比5%;其中薪资最高的10位同学全部

参加过不同的学科竞赛且都获得省级二等奖以上奖

励;③74%的学生在一线城市就业,18%的同学在新一

线城市就业。以上数据说明,学科竞赛在提高学生个

体创新实践能力上的效果是显著的。

第三,学生竞赛的成绩和经历推动部分优秀学生

承接校内外实际项目的开发,有助于实现学生毕业和

就业的无缝衔接。据统计,2020年和2021年有46人

次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承接了6个横向项目的开发,

并全部完成验收、交付。此外,基于这些项目,学生

和指导教师共申请软件著作权4项,授权实用新型发

明专利1项。

第四,通过指导学生参与学科竞赛,教师的教学

资源和教学手段也逐渐丰富,特别是许多课程的实践

环节引入真实竞赛项目案例,竞赛参与学生作为助教

辅助教学,帮助教师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效果提升

的其他环节中。例如,课堂教学已经逐步从以教师为

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开放讨论的方式,大

大提高了教学质量。近2年来,软件工程专业有一位

教师的课程被认定为省一流课程,两位教师在省级教

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所以,学科

竞赛对指导教师来说也是受益良多。

第五,通过学科竞赛,打响了软件工程专业“精

英之英创新创业团队”这一学生创新创业品牌,逐步

获得了兄弟高校以及行业企业的认可。目前,团队的

招新面试、赛事宣讲、组织培训等完全由学生运营管

理。以这个团队为基础,正探索以学生为中心来进行

项目孵化的运行模式,已与8家单位签署了校企合作

协议,一方面给学科竞赛的项目提供了孵化条件,另

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渠道。

4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4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未来还有以下

3点工作要加强。

第一,增强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意识。每年新生

开学后,在新生研讨课环节对学科竞赛进行推广,通

过往年参赛作品的宣讲让学生了解竞赛种类、准备过

程、参与意义,告知学生参加竞赛对个人专业技能、

考研求学以及工作方面的帮助和促进,从而培养学生

对参与学科竞赛的认知感,同时也为竞赛团队尽早注

入新鲜血液。

第二,加强和兄弟院校竞赛团队的交流。目前,

学科竞赛已在各大高校普及,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竞

·150·

2023年第21期

赛团队,由于师资力量与教学科研水平的差异,各个

高校在团队的建队思路、专业技能的培训方式、参赛

作品的选拔等都有各自行之有效的一套模式。和其他

高校的竞赛团队积极交流沟通,了解其他团队在参赛

主题和创新上的把握方向,有助于拓展指导教师和学

生的视野,为后期团队的发展、创新提供思路。

第三,提升指导教师的指导水平。学科竞赛需要

较高的实践技能,需要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和需求,而

校内的指导教师在这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因此,下一

步计划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聘请合作企

业的人才组建指导团队,从而提高学科竞赛的指导

水平。

5结束语

面向国家对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的迫切需求,山

西大学软件工程专业通过学科竞赛的示范性和导向效

应,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并

以此推动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改革取得显著的成绩。

未来将更好地发挥学科竞赛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多

学科交叉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办公厅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

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2023-09-19].www.

/zhengce/content/2015-05/13/content_.

[2]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

项目的通知[EB/OL].[2023-09-19]./

srcsite/A08/s7056/201707/t20170703_.

[3]

工业和信息化部

.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十四五”软

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023-09-19]./zhengce/zhengceku/2021-

12/01/content_.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

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EB/OL].[2023-09-19].

/srcsite/A08/s7056/201107/t20110701_1252

.

[5]蒋宗礼.本科工程教育:聚焦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

的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6(11):27-30,84.

[6]

刘卓夫,罗中明,张玉萍,等

.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升

的探索与实践

[J].

高教学刊,

2019

20

):

44-46.

————————

作者简介:曹学飞(1981—),男,山西清徐人,博

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创新创业教育。

(编辑:张超)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