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冷跃)
I
Yin
Yue
Wu
Dao-
音乐舞蹈
|
《
音乐瞬间
Op.16
》
No.1
的音频版本对比
李咏雪盐城师范学院
摘要
:
《音乐瞬间
Op.l6
》
No.l
保留着拉赫玛尼诺夫早期音乐作品的魅力:严谨
、丰富的织体、
深刻的民族性、
优
美的旋律
,
所以深得钢琴家们的喜欢
。
有很多艺术家录制了这部作品
,
其中有
Alexeev
DmitriVladimir
Ashkenazy
Lazar
Eerman
、
Alexei
Volodin
等
。
关键词
:
音频版本
音乐瞬间
拉赫玛尼诺夫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3359
(
2020
)
22-0061
-
03
一
、
音频版本的选择
笔者选择了其中四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进行对比
便是美国本土的古典钢琴家
;
还有浓墨重彩的俄罗斯
流派
,
超炫的钢琴演奏技巧
、
浓重的情感表达
、
丰富的
音色和强大的控制力使它成为
20
世纪最突出的钢琴
流派
;
法国流派最重视
“
清晰
”
“
乐句分明
”
“
细腻
”
,
他们
追求每一个细节
,
特别注重手指独立性和其控制力
。
分析
:
Ruth
Laredo
是美国著名的古典钢琴家
,
被人尊称
“
第一美国钢琴夫人
”
,
华盛顿邮报对这位女钢琴家的
评论是
:
“出神入化诗歌般的罕有组合
。
她的演奏激情
四溢
,
如暴风骤雨般
”
。
①
前苏联钢琴家
Dmitri
Alexeev
毕业于莫斯科音乐
学院中央音乐学校
,
他是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一位俄
罗斯获奖者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他在
Virgin
Classics
公
司录制的两套前奏曲和
《
音乐瞬间
》
获得了爱迪生奖
。
法国钢琴家
Roger
Muraro
11
岁开始接触钢琴
,
23
岁才正式学习钢琴②
,
获得过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第
四名
,
他所录制的梅西安钢琴独奏作品全集相当经典
,
是最杰出的梅西安诠释者之一
。
中国青年钢琴家王夏音
,
1997
年在美国就读曼哈
顿音乐学院
,
获得过艾辛堡协奏曲比赛与莱尔鲁斯坦
大奖
,
她完美无暇的技术
、
精湛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个
人魅力让她无论出现在哪里
,
都能够轻易地赢得观众
的心
。
选择这四位钢琴家的原因第一是
:
不同的国籍
,
有
不同的钢琴流派
。
例如美国钢琴演奏流派虽深受欧洲
古典音乐的影响
,
但美国钢琴家将本土音乐与古典音
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
使得其独树一帜
,
Ruth
Laredo
Marguerite
Marie-Charlotte
Long
评价法国钢琴流派时
说到
:
“
它清澈
、
精确
、
纤巧
,
着眼于均衡和分寸感
,
在力
量和内在情感的深度上也决不含糊
”
。
随着国际间文化
交流的频繁
,
传统法国流派的演奏方式慢慢退出了历
史舞台
,
现在的法国钢琴流派不仅保留了传统
,
还在此
基础上不断地增加新的演奏技巧
。
第二个原因是四位钢琴家录制
《
音乐瞬间
Op.16
》
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
,
他们的家庭环境以及求学经历
等也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
,
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对事物
的看法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
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演
奏特色和风格
,
笔者所选择的露丝•拉蕾朵
、
阿列克谢耶
夫和穆拉诺均是中年时录制的
《
音乐瞬间
Op.16
》
,
其中
露丝•拉蕾朵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
,
这也是美国钢琴发
展的关键时期
,
而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则生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
穆拉诺和王夏音都生活在相对
和平的年代
,也是科技和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的年代
。
另外对于音频的类别
,
为了降低因录音环境
、
录音
设备以及录音方式出现的不同动态变化
,笔者选择了
录音室版本
。
① "A
special
blend
of
intensity
and
rare
played?
up
a
storm."
------
The
Washington
Post
②
《
游艺黑白
,
世界钢琴家言谈录》
下
,
Roger
Muraro
亲口叙述自己学琴时间
。
Yi
Shu
Ping
Jian
61
二
、
四个版本的音频整体对比
Dmitri
Alexeev
所演奏的引子部分是最悠闲的
,
力
度均匀
,
显得从容不迫
。
第一部分力度的起伏恰到好
处
,
平衡了力量与抒情的冲突
。
整首乐曲让笔者感受到
拉赫家乡沃尔霍夫河的春天
,
冰河化冻
,
水流从逐渐化
开的冰层中涌了出来
,一朝解冻
,
大河奔流
。
穆拉诺的演奏像是一封情书
,
深情的叙说着旋律
,
整首乐曲都充满着浪漫的气氛
。
每个乐句都紧紧相扣
,
像是互相追逐一般
。
演奏音频中偶尔能听到他低沉的
哼唱
,
听完后
,
心灵像是做了按摩
,
令人放松
。
Ruth
Laredo
弹奏的整体力度偏强
,
每个音都略有
下坠感
,
让人感到内心十分沉重
。
她对于高音的处理和
弹奏特别讲究
,
整部作品无意间表露出她在演奏时情
绪的波动和内心的不安
。
王夏音的演奏让人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
,
整首作
品用了非常理性的演奏速度
,
配合她强大的手指控制
力
,
加上明显的分句
,
旋律便从指尖奔涌而至听众的内
心
,
冲击着灵魂
。
(
一
)
音频版本的速度对比
同一首乐曲用不同的速度弹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
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演奏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
在
l
出版的版本谱面上
,
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标注了四处有
关速度的音乐术语
,
供演奏者参考
。
其中乐曲第一处
(
1
-
37
)
小节
,
作曲家标记的音乐术语为
Andantino
Q
=72
)
,
意思是小行板
、
比行板略快或略慢
;
第二处
(
38
-
55
)
小节
标注的音乐术语是
Con
moto(
J
=76
)
,
翻译成中文是运动
的
、
活泼的
;
第三处
(
56
-
85
)
小节标记了
Andantino
con
moto
Q
=84
)
,
意思是活泼的小行板
;
最后一处是
(
86〜
106
)
小节标记了
Tempo
I
(
回原速
)
。
四位钢琴家的演奏速度与原谱标记的速度有所差
异
,
按照时间排列
,
分别为
:
穆拉诺
、
露丝•拉雷朵
、
阿列
克谢耶夫
、
王夏音
。
其中王夏音的演奏版本用时最短只
用了
6
分
43
秒
,
与演奏最长时长的穆拉诺相差
1
分钟
05
秒
。
阿列克谢耶夫与露丝•拉蕾朵的时长较为相近
。
根据四位演奏家每个段落的演奏时长统计
,
计算
出他们在不同部分的弹奏速度
(
见下表
)
,
对比谱面上
的音乐术语
,
分析出四位钢琴家在
(1
-
37
),(
38
-55
)
以
及
(
87
-
106
)
小节中的实际弹奏速度比谱面所标记的速
度要慢
,
但是在
(
56
-
86
)
小节中四位演奏家的实际弹奏
速度比原谱上的速度要快些
。
通过笔者制作的速度对
比图
,
直观的发现俄国钢琴家阿列克谢耶夫和王夏音
的
实际
演奏速度的起伏
较
大
,
穆拉诺和拉
蕾朵
的整首
作品在演奏速度分布上类似
。
乐曲第一部分
(
1
-
37
)
小节
,
以抒情为主
,
具有俄罗
斯民间音乐的歌唱性
,
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在旋律创
作方面的才华
。
四位演奏家在这一部分的速度比标记
的速度慢,
其中穆拉诺比标记速度慢了
20%
。
最接近
62
Yi
Shu
Ping
Jian
标记演奏速度的王夏音处理细腻
,
速度平稳
。
在第一部
分结尾
(
36
-
37
)
小节只有阿列克斯耶夫没有渐慢
,
拉蕾
朵的渐慢幅度比较大
。
第二部分
(
38
-
55
)
小节
,
动力强劲的混合节拍加上
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进行将乐曲推向了华彩段
。
阿列克
斯耶夫的速度达到了
J
=208
,
比穆拉诺的快了近
39%
。
穆拉诺的华彩
55
小节中前
5
组三连音很明晰地描述
之后
,
猛然的提速
,
随着速度的加快
,
力度也随之加大
,
最后的跳音诠释的特别清楚
。
华彩弹奏时间四人中最
长的是拉蕾朵
,
她赋予每个音充足的时间
,
特别强调高
音
。
王夏音的
55
小节不得不惊叹她手指的灵活
,
整体
一气呵成
,
技术成熟
,
第二段的尾巴延长了并渐弱
,
利
用相同的力度无缝连接到了下一部分
。
四人中笔者最
喜欢阿列克谢耶夫的处理
,
原因是他并没有把重点放
在渐快上
,
而是非常有层次感地渐强渐弱
,
轻巧而灵
活
,
最后的
do
更将人的心弦顺理成章地勾到了乐曲再
现段落
。
第三部分
(
56
-
85
)
小节连续的六连音在
《
音乐瞬
间
》
第二首和第四首中同样有着大量的应用
。
王夏音
、
穆拉诺和拉蕾朵的速度要比谱面标记的快
7%
到
14%
。
而阿列克斯耶夫演奏速度与标记速度相似
,
右手
连绵不断的六连音加上左手的辅助烘托出微风拂面的
心情和荡漾的浪漫气氛
。
回原速
(
86
-
106
)
小节变奏的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
律
,
四位钢琴家不约而同地弹出了留恋的感觉
,
仿佛是
一副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
他们平均所采用的速度比第
一部分的速度要慢
16%
。
第一部分
(1
〜37)
第二部分
(38
〜
55)
第三部分
(56
〜
86)
(87
回原速
〜
106)
Con
moto
谱面速度
Andantino
(
J
=76)
Andantino
Tempo
(J
=72)
38
〜
54
小节
55
小节
conmoto
(丿
=84)
(
J
=72)
穆拉诺
J
=57
J
=62
J
=150
J
=90
J
=41
拉蕾朵
J
=62
」
=66
J
=150
J
=91
阿列克斯耶夫
J
=63
J
=67
J
=208
J
=86
J
=51
王夏音
丿
=67
J
=71
」
=180」
=96
J
=51
对比四位钢琴家的不同处理方法
,
笔者认为穆拉
诺的演奏最为浪漫
,
他弹奏的速度比较平缓
,
其中尤为
突出的旋律声部就像是从内心最深处流淌出来的情
话
;
露丝•拉蕾朵的演奏略显硬朗
,
旋律声部的音色弹
得特别亮
,
演奏速度平稳
;
王夏音的演奏版本整体速度
较快
,
乐曲的不同段落的速度差距比较大
;
阿列克斯耶
夫在乐曲华彩段落
(
55
小节
)
的演奏速度达到了每分
钟
208
拍
,
他在连接乐段的演奏时长是四人中最短的
。
笔者更倾向于俄罗斯钢琴家阿列克斯耶夫
,
他对整首
作品的速度分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乐曲的画面感
。
(
二
)
音频版本的力度对比
音乐中力度的变化可以引发听众不同的听觉感
受
,
同一首曲目用不同的力度表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
所以作曲家通常会在谱面上标注关于力度的音乐术
语
,
以此提示演奏者该用怎样的力度去弹奏
。
笔者选用
l
出版的
《
音乐瞬间
Op.16
》
作为研究材料
,
此
版本的乐谱中力度记号标记的十分详细
。
笔者从乐谱
中统计出其一共有
68
个力度有关的音乐术语
,
其中总
共出现
12
个
p
、
4
个
pp
、
2
个
ppp
、
10
个
mf
、
9
个
ff
、
2
个
f
、
16
个渐强
、
16
个渐弱
,
乐曲的整体力度偏轻
,
开头与
结尾力度都是弱
p
,
最弱的是
PPP
,
出现在乐曲的
(
83
小节
)
和
(
101
〜
105
小节
)
,
最强的标记
ff
出现在乐曲的
20
小节
。
从上文统计可以看出乐曲的力度起伏多
、
幅度
大
,
有
ppp
、
pp
、
p
、
mf
、
f
、
ff
六个力度变化
,
整部作品的乐
句分段和旋律的走向与力度紧密相关
。
由于力度的变化
是相对的
,
光靠人的听辨是远远不够的
,
于是笔者借助
计算机软件分别导入四位演奏家的音频
,
根据声音的振
幅不同
、
频率不同从而导出频谱图
,
这样可以更直观理
性的去分析四位钢琴家的力度处理方式。
(
图例
1
)
图例
1.
图
1
是四位演奏家演奏录音的频谱图
,
其中横向
为时间
,
纵向是
dB
(
分贝
)
。
从全曲的力度分布上来看
,
四位钢琴家的处理大体一致
,
但与谱面上所标注的力
度记号略有差别
,
例如谱面上标记最弱的
ppp
是
(
83
小节
)
和
(
101
〜
105
小节
)
,
但四个演奏版本中
(
101
〜
105
)
小节并不是全曲最轻的地方
。
下面以
(
10
〜
17
)
小节为
例
,
探讨四位钢琴家的力度处理方式
。
《
音乐瞬间
Op.16
》
第一首中有很多小乐句的强弱
起伏
,
l
出版的乐谱标记了
17
个渐强
,
14
个渐
弱
,
分别占整部乐曲力度记号的
25%
、
20.5%
。
其中乐曲
第一部分的力度记号占全曲的
39.7%
,
(
10
〜
17
)
小节的
力度记号有
11
个
,
占全曲的
16.2%
,
占第一部分
(
1
-
37
)
的
40.7%
,
是全曲力度记号分布最密集的一个乐段
。
(
10
〜
17
)
小节由
4+4
乐句构成
,
一共有
p
、
mf
、
f
三
个力度变化
。
前
4
小节整体力度比后四小节要轻
,
后四
小节也是将旋律推到全曲最强处的潜伏乐句
。
通过频
谱图笔者观察四位钢琴家在
(
10
〜
17
)
小节的渐强渐弱
的力度处理
。
I
Yin
Yue
Wu
Dao-
音乐舞蹈
[
四位钢琴家都用了阶梯型的渐强渐弱模式
,
即有
过程的渐强渐弱
,
并且乐句组合间有层次地对比
。
不同
的是他们所用的是阶梯模式
,
单位各不相同
,
如上图所
示
,
王夏音多以每小节为一个起伏
,
注重每个连线的换
气
;
拉蕾朵和穆拉诺是以两小节为一个起伏
,
他们都用
力度强调了切分音
;
阿列柯耶夫是以四小节为一个阶
梯
,
将旋律推到了全曲最强的
20
小节
。
三
、结语
通过上文对
《
音乐瞬间
Op.16
》
No.1
力度与速度的
对比分析后
,
笔者归纳了四位演奏家演奏时的三点相
同处
:
一是变化重复句的层次处理
,
乐曲中有很多重复
的旋律乐句
,
如
(
2
〜
3
)
小节和
(
4
〜
9
)
小节右手旋律是一
样的
。
四位演奏家都做了不同强弱层次的处理
。
二是乐段衔接处的处理
,
在乐曲
(
22
〜
23
)
(
36
〜
37
)
(
84
〜
85
)
小节
,
四位演奏家做了渐慢渐弱的处理
,
适度
拉宽了连接段
,
为主题出现做了充足准备
,
使得主旋律
更引人注意
。
三是音列变化的处理
,
乐曲中华彩段落
、
第三部分
以及乐曲的尾声
,
四位钢琴家都是根据音列的高低
、起
落或者上下行做渐强渐弱处理
。
拉赫玛尼诺夫的
《
音乐瞬间
Op.16
》
No.1
集中体现
了他独特的创作特点
,
悠长抒情的旋律
,
具有鲜明俄罗
斯气质的音乐语言
、
灵活多变的节奏
、
丰富的织体
、
色
彩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和声
、
自由转换的调式调性
。
在
处理这首作品时要注意力度上层次的变化以及全曲速
度的统一
。
通过音频版本对比分析的学习模式
,
笔者大量研
读拉赫玛尼诺夫及其
《
音乐瞬间
Op.16
》
的资料
、
文献
,
拉赫玛尼诺夫属于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
在了解作品创作
背景和音乐结构后
,
对
4
位钢琴家音频版本做了比较
研究
,
归纳出演奏时的处理方法
。
这种学习模式将笔者
对这部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并结合自
身的经验更直观地感受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创作风
格
,
其中乐曲均匀
、
循序渐进的发展让每个乐段都相互
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
相互流通
,
让笔者看到拉赫玛尼诺
夫对于全局的精确把握
。
参考文献
:
[1]
Sergri
Bertensson
、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M].
陈
孟珊译
,
台湾:
原笙国际有限公司
,
2008.
[2]
焦元溥
.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
[M].
北京
:
三联书店
,2010.
[3]
蒋博彦
.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一一
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最后
一位作曲和钢琴大师简述
[J].
钢琴艺术
,2004
(
02
)
.
Yi
Shu
Ping
Jian
63
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冷跃)
I
Yin
Yue
Wu
Dao-
音乐舞蹈
|
《
音乐瞬间
Op.16
》
No.1
的音频版本对比
李咏雪盐城师范学院
摘要
:
《音乐瞬间
Op.l6
》
No.l
保留着拉赫玛尼诺夫早期音乐作品的魅力:严谨
、丰富的织体、
深刻的民族性、
优
美的旋律
,
所以深得钢琴家们的喜欢
。
有很多艺术家录制了这部作品
,
其中有
Alexeev
DmitriVladimir
Ashkenazy
Lazar
Eerman
、
Alexei
Volodin
等
。
关键词
:
音频版本
音乐瞬间
拉赫玛尼诺夫
中图分类号
:J60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8-3359
(
2020
)
22-0061
-
03
一
、
音频版本的选择
笔者选择了其中四位钢琴家的演奏版本进行对比
便是美国本土的古典钢琴家
;
还有浓墨重彩的俄罗斯
流派
,
超炫的钢琴演奏技巧
、
浓重的情感表达
、
丰富的
音色和强大的控制力使它成为
20
世纪最突出的钢琴
流派
;
法国流派最重视
“
清晰
”
“
乐句分明
”
“
细腻
”
,
他们
追求每一个细节
,
特别注重手指独立性和其控制力
。
分析
:
Ruth
Laredo
是美国著名的古典钢琴家
,
被人尊称
“
第一美国钢琴夫人
”
,
华盛顿邮报对这位女钢琴家的
评论是
:
“出神入化诗歌般的罕有组合
。
她的演奏激情
四溢
,
如暴风骤雨般
”
。
①
前苏联钢琴家
Dmitri
Alexeev
毕业于莫斯科音乐
学院中央音乐学校
,
他是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第一位俄
罗斯获奖者
。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他在
Virgin
Classics
公
司录制的两套前奏曲和
《
音乐瞬间
》
获得了爱迪生奖
。
法国钢琴家
Roger
Muraro
11
岁开始接触钢琴
,
23
岁才正式学习钢琴②
,
获得过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大赛第
四名
,
他所录制的梅西安钢琴独奏作品全集相当经典
,
是最杰出的梅西安诠释者之一
。
中国青年钢琴家王夏音
,
1997
年在美国就读曼哈
顿音乐学院
,
获得过艾辛堡协奏曲比赛与莱尔鲁斯坦
大奖
,
她完美无暇的技术
、
精湛的音乐风格和独特的个
人魅力让她无论出现在哪里
,
都能够轻易地赢得观众
的心
。
选择这四位钢琴家的原因第一是
:
不同的国籍
,
有
不同的钢琴流派
。
例如美国钢琴演奏流派虽深受欧洲
古典音乐的影响
,
但美国钢琴家将本土音乐与古典音
乐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
使得其独树一帜
,
Ruth
Laredo
Marguerite
Marie-Charlotte
Long
评价法国钢琴流派时
说到
:
“
它清澈
、
精确
、
纤巧
,
着眼于均衡和分寸感
,
在力
量和内在情感的深度上也决不含糊
”
。
随着国际间文化
交流的频繁
,
传统法国流派的演奏方式慢慢退出了历
史舞台
,
现在的法国钢琴流派不仅保留了传统
,
还在此
基础上不断地增加新的演奏技巧
。
第二个原因是四位钢琴家录制
《
音乐瞬间
Op.16
》
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不同
,
他们的家庭环境以及求学经历
等也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
,
从而间接地影响到对事物
的看法和情感的表达方式
,
所以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演
奏特色和风格
,
笔者所选择的露丝•拉蕾朵
、
阿列克谢耶
夫和穆拉诺均是中年时录制的
《
音乐瞬间
Op.16
》
,
其中
露丝•拉蕾朵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
,
这也是美国钢琴发
展的关键时期
,
而德米特里•阿列克谢耶夫则生在第二
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
穆拉诺和王夏音都生活在相对
和平的年代
,也是科技和经济都在高速发展的年代
。
另外对于音频的类别
,
为了降低因录音环境
、
录音
设备以及录音方式出现的不同动态变化
,笔者选择了
录音室版本
。
① "A
special
blend
of
intensity
and
rare
played?
up
a
storm."
------
The
Washington
Post
②
《
游艺黑白
,
世界钢琴家言谈录》
下
,
Roger
Muraro
亲口叙述自己学琴时间
。
Yi
Shu
Ping
Jian
61
二
、
四个版本的音频整体对比
Dmitri
Alexeev
所演奏的引子部分是最悠闲的
,
力
度均匀
,
显得从容不迫
。
第一部分力度的起伏恰到好
处
,
平衡了力量与抒情的冲突
。
整首乐曲让笔者感受到
拉赫家乡沃尔霍夫河的春天
,
冰河化冻
,
水流从逐渐化
开的冰层中涌了出来
,一朝解冻
,
大河奔流
。
穆拉诺的演奏像是一封情书
,
深情的叙说着旋律
,
整首乐曲都充满着浪漫的气氛
。
每个乐句都紧紧相扣
,
像是互相追逐一般
。
演奏音频中偶尔能听到他低沉的
哼唱
,
听完后
,
心灵像是做了按摩
,
令人放松
。
Ruth
Laredo
弹奏的整体力度偏强
,
每个音都略有
下坠感
,
让人感到内心十分沉重
。
她对于高音的处理和
弹奏特别讲究
,
整部作品无意间表露出她在演奏时情
绪的波动和内心的不安
。
王夏音的演奏让人感受到年轻人的朝气
,
整首作
品用了非常理性的演奏速度
,
配合她强大的手指控制
力
,
加上明显的分句
,
旋律便从指尖奔涌而至听众的内
心
,
冲击着灵魂
。
(
一
)
音频版本的速度对比
同一首乐曲用不同的速度弹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
甚至会直接影响到演奏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
在
l
出版的版本谱面上
,
拉赫玛尼诺夫亲自标注了四处有
关速度的音乐术语
,
供演奏者参考
。
其中乐曲第一处
(
1
-
37
)
小节
,
作曲家标记的音乐术语为
Andantino
Q
=72
)
,
意思是小行板
、
比行板略快或略慢
;
第二处
(
38
-
55
)
小节
标注的音乐术语是
Con
moto(
J
=76
)
,
翻译成中文是运动
的
、
活泼的
;
第三处
(
56
-
85
)
小节标记了
Andantino
con
moto
Q
=84
)
,
意思是活泼的小行板
;
最后一处是
(
86〜
106
)
小节标记了
Tempo
I
(
回原速
)
。
四位钢琴家的演奏速度与原谱标记的速度有所差
异
,
按照时间排列
,
分别为
:
穆拉诺
、
露丝•拉雷朵
、
阿列
克谢耶夫
、
王夏音
。
其中王夏音的演奏版本用时最短只
用了
6
分
43
秒
,
与演奏最长时长的穆拉诺相差
1
分钟
05
秒
。
阿列克谢耶夫与露丝•拉蕾朵的时长较为相近
。
根据四位演奏家每个段落的演奏时长统计
,
计算
出他们在不同部分的弹奏速度
(
见下表
)
,
对比谱面上
的音乐术语
,
分析出四位钢琴家在
(1
-
37
),(
38
-55
)
以
及
(
87
-
106
)
小节中的实际弹奏速度比谱面所标记的速
度要慢
,
但是在
(
56
-
86
)
小节中四位演奏家的实际弹奏
速度比原谱上的速度要快些
。
通过笔者制作的速度对
比图
,
直观的发现俄国钢琴家阿列克谢耶夫和王夏音
的
实际
演奏速度的起伏
较
大
,
穆拉诺和拉
蕾朵
的整首
作品在演奏速度分布上类似
。
乐曲第一部分
(
1
-
37
)
小节
,
以抒情为主
,
具有俄罗
斯民间音乐的歌唱性
,
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在旋律创
作方面的才华
。
四位演奏家在这一部分的速度比标记
的速度慢,
其中穆拉诺比标记速度慢了
20%
。
最接近
62
Yi
Shu
Ping
Jian
标记演奏速度的王夏音处理细腻
,
速度平稳
。
在第一部
分结尾
(
36
-
37
)
小节只有阿列克斯耶夫没有渐慢
,
拉蕾
朵的渐慢幅度比较大
。
第二部分
(
38
-
55
)
小节
,
动力强劲的混合节拍加上
左右手旋律的交替进行将乐曲推向了华彩段
。
阿列克
斯耶夫的速度达到了
J
=208
,
比穆拉诺的快了近
39%
。
穆拉诺的华彩
55
小节中前
5
组三连音很明晰地描述
之后
,
猛然的提速
,
随着速度的加快
,
力度也随之加大
,
最后的跳音诠释的特别清楚
。
华彩弹奏时间四人中最
长的是拉蕾朵
,
她赋予每个音充足的时间
,
特别强调高
音
。
王夏音的
55
小节不得不惊叹她手指的灵活
,
整体
一气呵成
,
技术成熟
,
第二段的尾巴延长了并渐弱
,
利
用相同的力度无缝连接到了下一部分
。
四人中笔者最
喜欢阿列克谢耶夫的处理
,
原因是他并没有把重点放
在渐快上
,
而是非常有层次感地渐强渐弱
,
轻巧而灵
活
,
最后的
do
更将人的心弦顺理成章地勾到了乐曲再
现段落
。
第三部分
(
56
-
85
)
小节连续的六连音在
《
音乐瞬
间
》
第二首和第四首中同样有着大量的应用
。
王夏音
、
穆拉诺和拉蕾朵的速度要比谱面标记的快
7%
到
14%
。
而阿列克斯耶夫演奏速度与标记速度相似
,
右手
连绵不断的六连音加上左手的辅助烘托出微风拂面的
心情和荡漾的浪漫气氛
。
回原速
(
86
-
106
)
小节变奏的再现了第一部分的旋
律
,
四位钢琴家不约而同地弹出了留恋的感觉
,
仿佛是
一副风景让人流连忘返
,
他们平均所采用的速度比第
一部分的速度要慢
16%
。
第一部分
(1
〜37)
第二部分
(38
〜
55)
第三部分
(56
〜
86)
(87
回原速
〜
106)
Con
moto
谱面速度
Andantino
(
J
=76)
Andantino
Tempo
(J
=72)
38
〜
54
小节
55
小节
conmoto
(丿
=84)
(
J
=72)
穆拉诺
J
=57
J
=62
J
=150
J
=90
J
=41
拉蕾朵
J
=62
」
=66
J
=150
J
=91
阿列克斯耶夫
J
=63
J
=67
J
=208
J
=86
J
=51
王夏音
丿
=67
J
=71
」
=180」
=96
J
=51
对比四位钢琴家的不同处理方法
,
笔者认为穆拉
诺的演奏最为浪漫
,
他弹奏的速度比较平缓
,
其中尤为
突出的旋律声部就像是从内心最深处流淌出来的情
话
;
露丝•拉蕾朵的演奏略显硬朗
,
旋律声部的音色弹
得特别亮
,
演奏速度平稳
;
王夏音的演奏版本整体速度
较快
,
乐曲的不同段落的速度差距比较大
;
阿列克斯耶
夫在乐曲华彩段落
(
55
小节
)
的演奏速度达到了每分
钟
208
拍
,
他在连接乐段的演奏时长是四人中最短的
。
笔者更倾向于俄罗斯钢琴家阿列克斯耶夫
,
他对整首
作品的速度分配能最大限度地表现出乐曲的画面感
。
(
二
)
音频版本的力度对比
音乐中力度的变化可以引发听众不同的听觉感
受
,
同一首曲目用不同的力度表现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
所以作曲家通常会在谱面上标注关于力度的音乐术
语
,
以此提示演奏者该用怎样的力度去弹奏
。
笔者选用
l
出版的
《
音乐瞬间
Op.16
》
作为研究材料
,
此
版本的乐谱中力度记号标记的十分详细
。
笔者从乐谱
中统计出其一共有
68
个力度有关的音乐术语
,
其中总
共出现
12
个
p
、
4
个
pp
、
2
个
ppp
、
10
个
mf
、
9
个
ff
、
2
个
f
、
16
个渐强
、
16
个渐弱
,
乐曲的整体力度偏轻
,
开头与
结尾力度都是弱
p
,
最弱的是
PPP
,
出现在乐曲的
(
83
小节
)
和
(
101
〜
105
小节
)
,
最强的标记
ff
出现在乐曲的
20
小节
。
从上文统计可以看出乐曲的力度起伏多
、
幅度
大
,
有
ppp
、
pp
、
p
、
mf
、
f
、
ff
六个力度变化
,
整部作品的乐
句分段和旋律的走向与力度紧密相关
。
由于力度的变化
是相对的
,
光靠人的听辨是远远不够的
,
于是笔者借助
计算机软件分别导入四位演奏家的音频
,
根据声音的振
幅不同
、
频率不同从而导出频谱图
,
这样可以更直观理
性的去分析四位钢琴家的力度处理方式。
(
图例
1
)
图例
1.
图
1
是四位演奏家演奏录音的频谱图
,
其中横向
为时间
,
纵向是
dB
(
分贝
)
。
从全曲的力度分布上来看
,
四位钢琴家的处理大体一致
,
但与谱面上所标注的力
度记号略有差别
,
例如谱面上标记最弱的
ppp
是
(
83
小节
)
和
(
101
〜
105
小节
)
,
但四个演奏版本中
(
101
〜
105
)
小节并不是全曲最轻的地方
。
下面以
(
10
〜
17
)
小节为
例
,
探讨四位钢琴家的力度处理方式
。
《
音乐瞬间
Op.16
》
第一首中有很多小乐句的强弱
起伏
,
l
出版的乐谱标记了
17
个渐强
,
14
个渐
弱
,
分别占整部乐曲力度记号的
25%
、
20.5%
。
其中乐曲
第一部分的力度记号占全曲的
39.7%
,
(
10
〜
17
)
小节的
力度记号有
11
个
,
占全曲的
16.2%
,
占第一部分
(
1
-
37
)
的
40.7%
,
是全曲力度记号分布最密集的一个乐段
。
(
10
〜
17
)
小节由
4+4
乐句构成
,
一共有
p
、
mf
、
f
三
个力度变化
。
前
4
小节整体力度比后四小节要轻
,
后四
小节也是将旋律推到全曲最强处的潜伏乐句
。
通过频
谱图笔者观察四位钢琴家在
(
10
〜
17
)
小节的渐强渐弱
的力度处理
。
I
Yin
Yue
Wu
Dao-
音乐舞蹈
[
四位钢琴家都用了阶梯型的渐强渐弱模式
,
即有
过程的渐强渐弱
,
并且乐句组合间有层次地对比
。
不同
的是他们所用的是阶梯模式
,
单位各不相同
,
如上图所
示
,
王夏音多以每小节为一个起伏
,
注重每个连线的换
气
;
拉蕾朵和穆拉诺是以两小节为一个起伏
,
他们都用
力度强调了切分音
;
阿列柯耶夫是以四小节为一个阶
梯
,
将旋律推到了全曲最强的
20
小节
。
三
、结语
通过上文对
《
音乐瞬间
Op.16
》
No.1
力度与速度的
对比分析后
,
笔者归纳了四位演奏家演奏时的三点相
同处
:
一是变化重复句的层次处理
,
乐曲中有很多重复
的旋律乐句
,
如
(
2
〜
3
)
小节和
(
4
〜
9
)
小节右手旋律是一
样的
。
四位演奏家都做了不同强弱层次的处理
。
二是乐段衔接处的处理
,
在乐曲
(
22
〜
23
)
(
36
〜
37
)
(
84
〜
85
)
小节
,
四位演奏家做了渐慢渐弱的处理
,
适度
拉宽了连接段
,
为主题出现做了充足准备
,
使得主旋律
更引人注意
。
三是音列变化的处理
,
乐曲中华彩段落
、
第三部分
以及乐曲的尾声
,
四位钢琴家都是根据音列的高低
、起
落或者上下行做渐强渐弱处理
。
拉赫玛尼诺夫的
《
音乐瞬间
Op.16
》
No.1
集中体现
了他独特的创作特点
,
悠长抒情的旋律
,
具有鲜明俄罗
斯气质的音乐语言
、
灵活多变的节奏
、
丰富的织体
、
色
彩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的和声
、
自由转换的调式调性
。
在
处理这首作品时要注意力度上层次的变化以及全曲速
度的统一
。
通过音频版本对比分析的学习模式
,
笔者大量研
读拉赫玛尼诺夫及其
《
音乐瞬间
Op.16
》
的资料
、
文献
,
拉赫玛尼诺夫属于浪漫主义创作风格
,
在了解作品创作
背景和音乐结构后
,
对
4
位钢琴家音频版本做了比较
研究
,
归纳出演奏时的处理方法
。
这种学习模式将笔者
对这部作品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并结合自
身的经验更直观地感受拉赫玛尼诺夫早期的创作风
格
,
其中乐曲均匀
、
循序渐进的发展让每个乐段都相互
紧密的连接在一起
,
相互流通
,
让笔者看到拉赫玛尼诺
夫对于全局的精确把握
。
参考文献
:
[1]
Sergri
Bertensson
、
Jay
Leyda.
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人生
.[M].
陈
孟珊译
,
台湾:
原笙国际有限公司
,
2008.
[2]
焦元溥
.
游艺黑白世界钢琴家访谈录
[M].
北京
:
三联书店
,2010.
[3]
蒋博彦
.
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
一一
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最后
一位作曲和钢琴大师简述
[J].
钢琴艺术
,2004
(
02
)
.
Yi
Shu
Ping
Jian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