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日发(作者:寇湛恩)
2021高三材料作文“科技改变生活”原题及优秀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着微博、微信、QQ,看好友在干什么,那些飘
在风中的代码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岂止是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放眼望去,载
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
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思辨色彩突出,书写认真,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从现代人离不开的手机谈起,引出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
斗导航等国之重器,表明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里
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但题目的重点并不在此,“然而”后的内容是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
“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即提示我们不能将自己异化
为科技的奴隶,从而失去身边的美好。这句话语隐含着命题者对科技的深思,引导考生辩
证地看待科技。考生要在此情景下进行思考,完成写作。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写一篇议论文”,题目明确
要求文体为议论文,且要有充分的论据,“思辨色彩突出”,即要求考生旁征博引、辩证
分析。
3.价值判断的限制。在“手机”与“载人航天”等的对比中,通过“岂止”一词可看
出命题者的价值判断,命题人更倾向于要考生去思考这些国之重器给人们生活甚至世界带
来的改变,而不是每天沉浸在刷微博、微信等“左右我们情绪”的“风中的代码”中。“然
而”之后的话语引导考生辩证看待科技,在为之“狂欢”之时,也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开放性
1.切入角度自由。考生可以从微博、微信、QQ如何左右着我们的情绪,手机如何改
变了我们的生活等角度切入,也可以从科技将世界缩小,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
系的整体,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的角度切入,但都要辩证分析,理性看待科技的利
弊。如需指出不要因过分依赖科技而忽略传统生活中的一些要素,如身边的事和最亲的人,
以及科技高光下日益消解的传统文化内涵等。辩证思考,方能写出最佳立意。
2.联想思考开放。考生在论证时,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比如谈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
活时,可以正面联想移动支付、网上直播授课等,反面联想因为每个人都在玩手机,而使
面对面变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可以正面联想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等高科
技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的例子,反面联
想无人商店、无人驾驶等事物让世界变得冷冰冰等。总之,以正反联系思考,方可见出思
辨能力。透过材料本身探究其本质时,考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
解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材料内容贴近生活,考
生有话可说。但本题在具体要求上与以往的作文有些不同,明确要求“思辨色彩突出”,
既然对考生作文的思辨性提出了要求,就说明材料本身具有思辨性,考生一定要全面、深
入地分析作文材料,辩证思考,得出最佳立意。如本则材料主体部分强调的是科技给人类
带来的影响,好像可以对科技成就大写特写,但材料的最后一句话“然而……”,以反问语
句直击人心,提醒考生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应该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系,理
性对待科技,不能将人类异化为科技的“奴隶”,而失去对生活本真的思考。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关注科技,勿忘本心。
2.科技利弊,审慎对待。
3.利用科技,绝不依赖。
4.莫被科技绑架。
5.变化的科技,不变的生活。
偏题立意:
1.勿让网络左右情绪。(不能整体审视材料,只关注到“狂欢”,未关注“然而”之
后的内容)
2.世界变小,你我关联。(片面立意,未体现题目强调的重点)
……
优秀范文
科技狂欢 尤需冷静
刚刚过去的2019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
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领域结出丰硕成果。科技让我们的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科技带来的变革早已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借助科技手段,人们完成了许多前人渴望但无法实现的壮举:飞上蓝天,潜入深海,
相隔万里却能喃喃耳语……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让地球俨然
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说道:“谁也不用质疑人类文明最辉
煌的是哪个时期,答案肯定是今天这个时代,而能够超越今天的就只有明天。”科技解放
了生产力,带来了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智能化家庭场景的实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就连最基本的家务活也可以交给智能机
器人来完成,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智能完成。手机里装满了各种APP,一键连接所有,生活
如此便利。于是我们看到街上飞驰的外卖摩的,那是室内人们的一键下单,饿了不再下厨
房;交流不再面对面,各种虚拟聊天平台似乎也让人们失去了真实。人们每隔几分钟就要
看一眼手机,手机左右着人们的情绪。
然而,我们在为科技而狂欢的同时,是否也该冷静下来,想想真正的生活应该是怎样
的?
德弗勒和基洛奇的媒体依赖理论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电子设备依赖越
强,必然减少与家人的交流,时间一长,亲情自然淡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与你面
对面,你却在玩手机。“有了科技,没了人性”,我们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人彻底
异化为科技的奴隶。诚然,人应该驾驭外物,利用科技,但绝非为外物所控制。
科技狂欢之下,我们尤需冷静:在科技造福人类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
尊严?
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回归到自然状态,回归生活的本真,深度体验生命的每一刻,
因为这种“奢侈品式”的体验会让我们感觉到人之为人的美好。人的本真情感是任何所谓
的智能虚拟技术都无法模仿出来的,这是人类的骄傲,也应是高科技、黑科技之下不可逾
越的人类的伟大。放下手机,走出室内,与身边的人亲切交流,邀三五好友去追求生活中
的诗和远方,拿出纸笔,感受笔尖摩挲的精妙之声,为父母儿女亲手烹制一道美味……无论
科技如何发达,它都只是人类探索和改变世界的工具,不能成为人类心灵的桎梏,更不能
成为人类情感淡化的助力。
利用科技无可厚非,这也是科技产生的应有之义,但我们却不能盲目依赖它们,甚至
将自己异化为奴,而应该回归生活,记住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科技是为了人活得更像人而
产生,而不是把人异化为科技奴隶的产物。在科技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尤需冷静自持。
2024年5月1日发(作者:寇湛恩)
2021高三材料作文“科技改变生活”原题及优秀范文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隔几分钟就要看一眼手机,不断刷新着微博、微信、QQ,看好友在干什么,那些飘
在风中的代码时时刻刻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岂止是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放眼望去,载
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
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思辨色彩突出,书写认真,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材料从现代人离不开的手机谈起,引出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
斗导航等国之重器,表明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可以让千里
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但题目的重点并不在此,“然而”后的内容是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
“然而我们在为此狂欢的时候,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即提示我们不能将自己异化
为科技的奴隶,从而失去身边的美好。这句话语隐含着命题者对科技的深思,引导考生辩
证地看待科技。考生要在此情景下进行思考,完成写作。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写一篇议论文”,题目明确
要求文体为议论文,且要有充分的论据,“思辨色彩突出”,即要求考生旁征博引、辩证
分析。
3.价值判断的限制。在“手机”与“载人航天”等的对比中,通过“岂止”一词可看
出命题者的价值判断,命题人更倾向于要考生去思考这些国之重器给人们生活甚至世界带
来的改变,而不是每天沉浸在刷微博、微信等“左右我们情绪”的“风中的代码”中。“然
而”之后的话语引导考生辩证看待科技,在为之“狂欢”之时,也要关注身边的人和事。
开放性
1.切入角度自由。考生可以从微博、微信、QQ如何左右着我们的情绪,手机如何改
变了我们的生活等角度切入,也可以从科技将世界缩小,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
系的整体,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的角度切入,但都要辩证分析,理性看待科技的利
弊。如需指出不要因过分依赖科技而忽略传统生活中的一些要素,如身边的事和最亲的人,
以及科技高光下日益消解的传统文化内涵等。辩证思考,方能写出最佳立意。
2.联想思考开放。考生在论证时,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比如谈手机改变了我们的生
活时,可以正面联想移动支付、网上直播授课等,反面联想因为每个人都在玩手机,而使
面对面变成了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可以正面联想载人航天、载人深潜、北斗导航等高科
技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让千里之外的陌生变为熟悉的例子,反面联
想无人商店、无人驾驶等事物让世界变得冷冰冰等。总之,以正反联系思考,方可见出思
辨能力。透过材料本身探究其本质时,考生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尽相同。
解题
本题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旨在考查考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材料内容贴近生活,考
生有话可说。但本题在具体要求上与以往的作文有些不同,明确要求“思辨色彩突出”,
既然对考生作文的思辨性提出了要求,就说明材料本身具有思辨性,考生一定要全面、深
入地分析作文材料,辩证思考,得出最佳立意。如本则材料主体部分强调的是科技给人类
带来的影响,好像可以对科技成就大写特写,但材料的最后一句话“然而……”,以反问语
句直击人心,提醒考生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应该思考科技与生活的关系,理
性对待科技,不能将人类异化为科技的“奴隶”,而失去对生活本真的思考。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关注科技,勿忘本心。
2.科技利弊,审慎对待。
3.利用科技,绝不依赖。
4.莫被科技绑架。
5.变化的科技,不变的生活。
偏题立意:
1.勿让网络左右情绪。(不能整体审视材料,只关注到“狂欢”,未关注“然而”之
后的内容)
2.世界变小,你我关联。(片面立意,未体现题目强调的重点)
……
优秀范文
科技狂欢 尤需冷静
刚刚过去的2019年,从嫦娥四号登陆月背到长征五号遥三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从北
斗导航全球组网进入冲刺期到5G商用加速推出,科技领域结出丰硕成果。科技让我们的
生活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改变,科技带来的变革早已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借助科技手段,人们完成了许多前人渴望但无法实现的壮举:飞上蓝天,潜入深海,
相隔万里却能喃喃耳语……科技已把世界的每个角落从孤立变为联系的整体,它让地球俨然
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说道:“谁也不用质疑人类文明最辉
煌的是哪个时期,答案肯定是今天这个时代,而能够超越今天的就只有明天。”科技解放
了生产力,带来了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智能化家庭场景的实现,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就连最基本的家务活也可以交给智能机
器人来完成,生活中的一切都可智能完成。手机里装满了各种APP,一键连接所有,生活
如此便利。于是我们看到街上飞驰的外卖摩的,那是室内人们的一键下单,饿了不再下厨
房;交流不再面对面,各种虚拟聊天平台似乎也让人们失去了真实。人们每隔几分钟就要
看一眼手机,手机左右着人们的情绪。
然而,我们在为科技而狂欢的同时,是否也该冷静下来,想想真正的生活应该是怎样
的?
德弗勒和基洛奇的媒体依赖理论认为: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对电子设备依赖越
强,必然减少与家人的交流,时间一长,亲情自然淡化。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我与你面
对面,你却在玩手机。“有了科技,没了人性”,我们对身边的人与事又知多少?人彻底
异化为科技的奴隶。诚然,人应该驾驭外物,利用科技,但绝非为外物所控制。
科技狂欢之下,我们尤需冷静:在科技造福人类的今天,我们该如何保持人之为人的
尊严?
我们要学会活在当下,回归到自然状态,回归生活的本真,深度体验生命的每一刻,
因为这种“奢侈品式”的体验会让我们感觉到人之为人的美好。人的本真情感是任何所谓
的智能虚拟技术都无法模仿出来的,这是人类的骄傲,也应是高科技、黑科技之下不可逾
越的人类的伟大。放下手机,走出室内,与身边的人亲切交流,邀三五好友去追求生活中
的诗和远方,拿出纸笔,感受笔尖摩挲的精妙之声,为父母儿女亲手烹制一道美味……无论
科技如何发达,它都只是人类探索和改变世界的工具,不能成为人类心灵的桎梏,更不能
成为人类情感淡化的助力。
利用科技无可厚非,这也是科技产生的应有之义,但我们却不能盲目依赖它们,甚至
将自己异化为奴,而应该回归生活,记住我们首先是一个人!科技是为了人活得更像人而
产生,而不是把人异化为科技奴隶的产物。在科技大行其道的当下,我们尤需冷静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