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刺槐的相关研究

IT圈 admin 58浏览 0评论

2024年6月12日发(作者:澹台清霁)

刺 槐

地理122班 耿 欢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4)

界:植物界

门:种子植物门

亚门:被子植物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亚科:蝶形花亚科

种:刺槐

摘要: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又名洋槐、刺儿槐,属豆科刺槐属的

落叶乔木。原生于美国东部的阿柏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一带,现被广泛引种

到亚洲、欧洲等地。刺槐树皮厚,暗色,纹裂多;树叶根部有一对1~2mm长的

刺;花为白色,有香味,穗状花序;果实为荚果,每个果荚中有4~10粒种子。

刺槐木材坚硬,耐腐蚀,燃烧缓慢,热值高。刺槐花可食用。刺槐花产的蜂蜜很

甜,蜂蜜产量也高。栽培变种有红花刺槐、金叶刺槐等。

关键词:刺槐,起源与分布,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类,价值,栽培技术

1 起源与分布

1.1 历史起源

1601年由法国宫廷园艺师鲁宾引种到法国宫廷庭院种植。1877~1878年,

中国驻日本副使先生将刺槐种子带回南京种植,取名“明石屋树”,当时只作庭

院观赏,很少有人知晓。1897年,德国入侵山东半岛以后,从德国引种刺槐并

在胶济铁路两侧大量种植。因刺槐这一物种来自国外,故常被人们称为“洋槐”

或“德国槐”,当时在青岛亦称“琴树”,青岛也因此有了“洋槐半岛”之称。刺

槐于民国时期作为行道树开始在北京种植,1949年建国后,刺槐被迅速推广开

来。

1.2 分布情况

目前在我国,刺槐栽培面积已达150万平方千米,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家喻户

晓的“乡土化”了的老树种了,并出现了不少地方栽培类型。刺槐引种到河北省

已有60~70a 的历史。张家口和承德以南的平原、低山丘陵和北部山区海拔1

000 m 以下、南部山区海拔1 200 m 以下均有刺槐分布。河北省刺槐林总面积

约有

20 万 hm^2, 四旁绿化约 2 亿株, 以太行山和燕山南部的浅山区、沙河、滹沱

河与漳河等河流两岸多而集中, 太行山区有刺槐成林 97万 hm^2,疏林及大面

积幼林 16万hm^2。其栽培空间已扩大至北纬23°~46°、东经86°~124°范

围内的28个省(市、自治区),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多集中连片栽植,生长旺

盛。在华北平原,垂直分布在400~1200m之间。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

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有栽培,而以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

域为刺槐栽培的中心区域,垂直分布最高可达海拔2100m。

2 形态特征

刺槐系属落叶阔叶乔木,树高最高可达30m,最大胸径达110cm。树皮深纵

裂至浅裂,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光滑,无顶芽,具柄下芽。小叶7~25枚,长

1.5~5.5cm,窄椭圆形或卵形,质地薄,两面平滑无毛,对生或近对生,全缘,

有小托叶。在总叶柄基部常有2个大小、软硬不等的托叶刺。蝶形花,腋生总状

花序长10~20cm,花冠白色,有清香气,花序轴细而下垂,雄蕊10枚。荚果扁

平、带状长椭圆形,长4~10cm,沿腹缝线有窄翅。种子扁肾形,褐绿色、紫褐

色至近黑色,常带较淡色的斑纹。

一般4~6月开花,7~9月荚果成熟。刺槐结实早且产量丰富,3~6年生幼

树即可开花结实,每隔1~2年为一丰年,15~40年生时,大量结实,40年后结

实量逐渐衰退。秋季刺槐荚果由绿色变为赤褐色,荚皮变硬呈干枯状,种子成熟,

可适时采种,并经日晒、除去果皮、秕粒和夹杂物,取得纯净种子。荚果出种率

为10%~20%,种子千粒重约为 20g,折合每千克 46 700 粒左右,发芽率80%~

90%。刺槐种子含油率高达 12.0%~13.9%,种油可供制皂和油漆等原料。刺槐树

皮纤维韧性强并含鞣质,可用于造纸、编织和提炼栲胶等。

3 生长习性

3.1 气候

刺槐系喜光树种,不耐蔽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不很耐寒冷。原产地为湿润

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000~1500mm,7月份平均气温20.0~26.5℃,1月份平均

气温1.7~7.2℃,全年无霜期140~220d。在我国年平均气温 8~14℃、年降雨

量500~900mm的地区,生长良好,干形通直;在年平均气温5~7℃、年降雨量

400~500mm的地区,幼龄刺槐及1~3a生枝条常遭受冻害,树干分叉早而弯曲;

在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雨量低于400mm的地方,地上部分年年因冻害致死,

翌春再重新萌发新枝,多呈灌木状态。它对水分条件很敏感,在地下水位过高、

水分过多的地方生长缓慢,易诱发病害,造成植株烂根、枯梢甚至死亡。

3.2 土壤

刺槐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壤土、沙质壤土、

沙土或黏壤土,在中性土、酸性土、含盐量在0.3%以下的盐碱性土上都可以正

常生长,在积水、通气不良的黏土上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喜光,不耐庇荫。萌

芽力和根蘖性都很强。刺槐为浅根性树种,侧根发达,萌芽、萌蘖性强。一般在

距地表30~50cm处发出数根粗壮侧根,根深可达1~4m,也有深达6~8m者。

水平根系分布较浅,多集中于表土层5~50cm范围内,交织成网状,呈放射状伸

展。刺槐的水土保持能力很强,一株14a生的刺槐,可截流降水量的28%~37%,

2024年6月12日发(作者:澹台清霁)

刺 槐

地理122班 耿 欢

(浙江师范大学 321004)

界:植物界

门:种子植物门

亚门:被子植物亚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蔷薇目

科:豆科

亚科:蝶形花亚科

种:刺槐

摘要: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又名洋槐、刺儿槐,属豆科刺槐属的

落叶乔木。原生于美国东部的阿柏拉契亚山脉和奥萨克山脉一带,现被广泛引种

到亚洲、欧洲等地。刺槐树皮厚,暗色,纹裂多;树叶根部有一对1~2mm长的

刺;花为白色,有香味,穗状花序;果实为荚果,每个果荚中有4~10粒种子。

刺槐木材坚硬,耐腐蚀,燃烧缓慢,热值高。刺槐花可食用。刺槐花产的蜂蜜很

甜,蜂蜜产量也高。栽培变种有红花刺槐、金叶刺槐等。

关键词:刺槐,起源与分布,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分类,价值,栽培技术

1 起源与分布

1.1 历史起源

1601年由法国宫廷园艺师鲁宾引种到法国宫廷庭院种植。1877~1878年,

中国驻日本副使先生将刺槐种子带回南京种植,取名“明石屋树”,当时只作庭

院观赏,很少有人知晓。1897年,德国入侵山东半岛以后,从德国引种刺槐并

在胶济铁路两侧大量种植。因刺槐这一物种来自国外,故常被人们称为“洋槐”

或“德国槐”,当时在青岛亦称“琴树”,青岛也因此有了“洋槐半岛”之称。刺

槐于民国时期作为行道树开始在北京种植,1949年建国后,刺槐被迅速推广开

来。

1.2 分布情况

目前在我国,刺槐栽培面积已达150万平方千米,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家喻户

晓的“乡土化”了的老树种了,并出现了不少地方栽培类型。刺槐引种到河北省

已有60~70a 的历史。张家口和承德以南的平原、低山丘陵和北部山区海拔1

000 m 以下、南部山区海拔1 200 m 以下均有刺槐分布。河北省刺槐林总面积

约有

20 万 hm^2, 四旁绿化约 2 亿株, 以太行山和燕山南部的浅山区、沙河、滹沱

河与漳河等河流两岸多而集中, 太行山区有刺槐成林 97万 hm^2,疏林及大面

积幼林 16万hm^2。其栽培空间已扩大至北纬23°~46°、东经86°~124°范

围内的28个省(市、自治区),在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多集中连片栽植,生长旺

盛。在华北平原,垂直分布在400~1200m之间。甘肃、青海、内蒙古、新疆、

山西、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省(区)均有栽培,而以黄河中下游和淮河流

域为刺槐栽培的中心区域,垂直分布最高可达海拔2100m。

2 形态特征

刺槐系属落叶阔叶乔木,树高最高可达30m,最大胸径达110cm。树皮深纵

裂至浅裂,灰褐色至黑褐色。小枝光滑,无顶芽,具柄下芽。小叶7~25枚,长

1.5~5.5cm,窄椭圆形或卵形,质地薄,两面平滑无毛,对生或近对生,全缘,

有小托叶。在总叶柄基部常有2个大小、软硬不等的托叶刺。蝶形花,腋生总状

花序长10~20cm,花冠白色,有清香气,花序轴细而下垂,雄蕊10枚。荚果扁

平、带状长椭圆形,长4~10cm,沿腹缝线有窄翅。种子扁肾形,褐绿色、紫褐

色至近黑色,常带较淡色的斑纹。

一般4~6月开花,7~9月荚果成熟。刺槐结实早且产量丰富,3~6年生幼

树即可开花结实,每隔1~2年为一丰年,15~40年生时,大量结实,40年后结

实量逐渐衰退。秋季刺槐荚果由绿色变为赤褐色,荚皮变硬呈干枯状,种子成熟,

可适时采种,并经日晒、除去果皮、秕粒和夹杂物,取得纯净种子。荚果出种率

为10%~20%,种子千粒重约为 20g,折合每千克 46 700 粒左右,发芽率80%~

90%。刺槐种子含油率高达 12.0%~13.9%,种油可供制皂和油漆等原料。刺槐树

皮纤维韧性强并含鞣质,可用于造纸、编织和提炼栲胶等。

3 生长习性

3.1 气候

刺槐系喜光树种,不耐蔽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不很耐寒冷。原产地为湿润

气候区,年均降水量1000~1500mm,7月份平均气温20.0~26.5℃,1月份平均

气温1.7~7.2℃,全年无霜期140~220d。在我国年平均气温 8~14℃、年降雨

量500~900mm的地区,生长良好,干形通直;在年平均气温5~7℃、年降雨量

400~500mm的地区,幼龄刺槐及1~3a生枝条常遭受冻害,树干分叉早而弯曲;

在年平均气温低于5℃,年降雨量低于400mm的地方,地上部分年年因冻害致死,

翌春再重新萌发新枝,多呈灌木状态。它对水分条件很敏感,在地下水位过高、

水分过多的地方生长缓慢,易诱发病害,造成植株烂根、枯梢甚至死亡。

3.2 土壤

刺槐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壤土、沙质壤土、

沙土或黏壤土,在中性土、酸性土、含盐量在0.3%以下的盐碱性土上都可以正

常生长,在积水、通气不良的黏土上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喜光,不耐庇荫。萌

芽力和根蘖性都很强。刺槐为浅根性树种,侧根发达,萌芽、萌蘖性强。一般在

距地表30~50cm处发出数根粗壮侧根,根深可达1~4m,也有深达6~8m者。

水平根系分布较浅,多集中于表土层5~50cm范围内,交织成网状,呈放射状伸

展。刺槐的水土保持能力很强,一株14a生的刺槐,可截流降水量的28%~37%,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