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漫浩邈)
声屏世界
NEWSWORLD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特色评析
○祝阳高歌
【摘
并且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
要】《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档评论直播节目,自创办以来不断探索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
格特色。本文从选题呈现的新特点、公信力的构建、不断革新三个方面来对其特色进行评析,探讨在媒体多样化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评
论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闻1+1》特色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的一档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1+1》坚持以“第一时间跟进评论
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
20111121:校车,不仅在于车……
20111202:孩子们上学的路!
20120106:甘肃庆阳:校车来了!
20120412:学生安全,不能只靠“校
车”!
20121225:校车事故?还是教育“失
?
顾”
新闻《1+1》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校车
问题一直关注,集中时段在2011年下半
年和2012年全年。它不仅仅是因为校车
出了问题才来关注,而是进行了跟踪式的
有关部门、
调查。当校车安全事故出现后,
落实责
有关责任人总是声称要改善条件,
可事实是怎
任,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大家还是提高
样的呢?等到风头过去了,
该管的还是没人
不了警惕,还在走老路,
新闻《1+1》
管。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加强
舆论监督外,还逐步引导受众对此类事件
进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校车安
全出问题,又如何解决并实现制度的健全
和落实。
2、每日选题出现相关事件的汇总,容
量增加
《1+1》
会把近段时间发生的相新闻
呈
关事件作为选题,通过对事件的分析,
例如
2013年11月15日现出鲜明的观点。
为
的节目,以“鸠山的道歉和严峻的义举”
题,评述了11月13日发生在中日之间的
三件事情: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选择为
日本侵华暴行致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
中国留学生救人的义举颁奖、日本38年
将设立国家
来首次讨论陆上自卫队破边,
这期节
安保局还拟设专门部门应对中国。
目把这三件相关事件放在中日关系紧张
的大背景下来评论,展现出虽然中日关系
回暖艰难,但是我们仍然抱着希望的观
《1+1》
点。新闻的大部分节目都会把相关
事件联系起来,通过对事件的汇总展现事
实的全貌,进而使评论更客观。
二、节目公信力不断提高
信任是
公信力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
公信力的逻辑起点。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
大众
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
传媒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
②
这里说的公
信力是节目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赢得
公众信任的能力。新闻《1+1》自创办以
来,不断获得好评,在电视新闻类栏目收
视率排行中,一直居于前列。同时,我们在
这些
其官网的网页下方会看到各种评论,
评论大部分都是表达观众各种各样的诉
自
2011年8月改版以来,新闻评论节目。
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
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
在不断
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①
为原则,
的革新与完善中占领电视新闻评论的高
地。
一、节目选题呈现出的新特点
持续解读
1、对热点事件持续关注,
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热点
对于事件
事件的关注往往只是一次性的,
的发展以及最后的解决并没有给予后续
关注。当然,这也只是对有持续性的事件
来说的。对于这种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
解读,能够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引导观众在事件的不同时期理性地来看
《新闻
1+1》对校车问题的待它。我们以
关注为例:
20090701:中国式校车
20101028:要命的校车
20110524:校车:何谓“最牛”?
咋就这么
20111118:保障校车安全,
难?
65
NEWSWORLD
声屏世界
权,而求最佳阐释权,赢在思想而非第一
手材料,赢在探究事件机理和解决思路而
非论述和总结,赢在开放性的结论而非僭
越式的对错判断,从而在图像评论与口播
评论中建构起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
关系,进而使受众能对评论文本进行支配
④
每一期
式解读。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
求,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节目在
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新闻1+1》节目公
信力的不断提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主持人形象的建构
《新闻
1+1》改版后的由主持人与评
改为由主持人承
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
担评论员职能。虽然改变了双人谈话模
但是在节
式,使得话语场变得相对封闭,
的相对封闭的传播空
目与受众“一对一”
这种
间中,受众的观点更容易受到影响。
评论
模式更加突出主持人的评论员作用。
而是不断介绍
员对于事件不是泛泛而谈,
对新闻事件加以
新闻事实,在此基础上,
评析,形成独特鲜明的观点。这种“主播
制”让主持人成为节目的控制者,话语的
引导者,更容易构建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
的鲜明形象,成为大众心中的意见领袖。
语言犀利、社会责任
如:白岩松机敏睿智、
理性、有深度。
感强;董倩沉稳、
2、敢于直言
白岩松
《新闻1+1》节目敢于直言。
从
曾说:“说真话是新闻最基本的底线,
③
”
成怎么样的后果?例如在2013年7月
同,是因为它的切入点不同。比如“今年
过节,不敢收礼!”这一期节目是在2013
年中秋节中纪委向节日送礼风宣战这一
背景下播出的,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对这
《新闻
1+1》不盲目一规定的欢呼中时,
“不
跟风,冷静思考,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字道出了社会上的
敢送礼!”,这个“敢”
而是因为中央
送礼风气并非真正的改变,
等这阵风吹
管得比较严,不敢顶风违纪,
同时也提
过了,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醒有关部门解决这一问题要靠制度约束,
不是靠一个规定可以解决的。
三、在不断革新中前进
与“不变”
1、把握好“变”
一直在追
《新闻1+1》自创办以来,
求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导致节目的
不稳定,相反,使得它的形象更加明晰,品
牌化趋势更加明显,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
更加固化。这是因为《新闻1+1》处理好
即在不断的革
了“变”与“不变”的关系。
应该改革哪些
新中,应该保留哪些东西,
评论的力量不在于
内容,把握得比较好。
而在于
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
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
⑥
想的深刻性。从《新闻1+1》经历的数次
的节目都会关注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评论,
在关注网民评论时,也注意选择不同的网
此外,
民观点提供给受众,给受众以启发。
在这样一个
专家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言论的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各种观点的汇
把握
总,评论员在引导各方表达观点时,
主流的舆论方向,避免节目失去平衡性。
4、内容的思想性
“内容为王”是媒介取胜的根本,从
某种意义上是指内容的差异化和品牌化。
,只有这样才能
即“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⑤
保证栏目的长胜不败。《新闻1+1》并非
以时效性见长,虽然它一直在追求时效
性,但是由于电视媒介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所以《新
决定了它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
闻1+1》选择了以阐释新闻作为落脚点,
阐释即提供观点,实质上是对话语权的争
所以在观点
夺。新闻评论又以观点为要,
《新
上要有独特性的同时又包含思想性。
闻1+1》的开场语“给您不一样的解析”
也体现了这一点。现列举一些节目标题,
从这些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视角的
独特:
20131031:救医生的命,治医生的心
病!
20131023:市长倒了!工程停了?
20131017:“伤人”的助学金!
20131016:《学习考试好帮手》
帮的
是谁?
20131015:银行:别让死规定难为活
人!
,才等
20130927:“明知”加“散布”
于造谣!
调了什么?控
20130920:房地产调控:
了什么?
20130918:今年过节,不敢收礼!
从以上的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
《新闻1+1》关注的事件,其他电视评论
节目也在关注,但是它能够做到与众不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造
来就不是上限,如果新闻不说真话,
其中
过微博为李某某案的辩护律师辩护,
19日的节目中,清华大学法学院易延友通
引起热议。白
一句“强奸陪酒女危害小”
称“微博
岩松批驳了易教授的不当言论,
。节目
140字让知识分子不再深度思考”
中,白岩松直截了当地送给易延友12个
字“违反常识、突破底线、冒犯公众”,指
出:1、法律前人人平等,易的说法违反常
识。2、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线,法律并没对
身份做界定,他的说法突破底线。3、最要
命的是冒犯公众,冒犯公众比虚假新闻伤
白岩松的言论得
害更严重。节目播出后,
到大众的广泛支持。
3、不讲一家之言
《新闻1+1》节目虽然只有一个评论
而是利用
员,但是它从来不讲一家之言,
电视媒体这个平台,构筑了一个言论公共
空间。该节目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
画面、字幕、现场连
同时运用人物同期声、
线等多种方式,不仅为支撑观点提供了论
多种观
据,而且形成了多种声音的表达,
《新闻
1+1》不求优先的报道点的碰撞。
改版我们可以看出,其改变的是节目形
它没有
态、报道风格和关注题材等方面,
改变的是人,即各有特色并且形成固定风
节目的特色没有改
格的评论员没有改变,
变,节目的灵魂没有改变。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首先,《新闻1+1》的选题有一部分
是来源于网络的热门话题。当前,我们正
尤其是网络
在进入到媒体多样化的时代,
《新闻
媒体大有替代传统媒体的趋势。
在选题上
1+1》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
采用网络热议话题,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
并且充分尊重不同
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
《新闻
1+1》通过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
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互搭梯子的方式让
既集纳
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
公共领域意见,又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让
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自我修
⑦
正,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的作用。
其次,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存储能力,
为《新闻1+1》的节目存储带来了巨大便
66
声屏世界
NEWSWORLD
浅谈地方生活广播的创新
○王晓旭
【摘
相较于中央及省级广播媒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很难再有人带着耳机收听追随一档广播节目。
然而由于广播的低成本运作和它的伴随性,创新就显得更加
体来说,地方广播发展更加困难。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重要。本文从地方生活广播的改革和创新这个角度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之道。
【关键词】新媒体生活广播创新
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说过,“广播
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
性、营造语言氛围的形象性这些优势的广
播应该在“改变”的同时继续坚持自己的
将“创新”和
长处和优点,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在立体化的
“保留”有机结合起来,
信息传播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服务于本地
作为地方广播媒体来讲,
听众并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其主要生
存方式。一方面广播的伴随性和互动性特
点,决定了地方广播应该多以陪伴性的讯
息和内容为主;另一方面广播惠及百姓的
讯息和实在的服务也带来了稳定的听众
报纸、电视媒体
来源。但是如何在互联网、
利。《新闻1+1》将往期节目存储在自己
同时,
的官方网站上,观众可以随意点播。
能够得到及
在网页下方提供了评论功能,
时反馈。
新闻
《1+1》
作为央视新闻评论节目
的翘楚,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有
益的借鉴。但是还存在一些缺陷,我们看到
评论员的风格特色给节目打上了深深的烙
印,但要把这个节目长期做下去,应该有更
加长远的规划,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培养出来的评论员要在秉承这种风
多元化的轰炸下占领一席之地还需要广
播媒体更加精准地定位受众,并结合相应
的活动,再加上和新媒体的互动把地方广
播真正地推广出去。
一、王牌节目撑腰
如今媒
品牌是媒体人一直所强调的。
纷纷推出一炮打
体市场尤其是省级电视,
响的电视类节目,在短时间内通过王牌栏
目的强势影响来加强整个台带给受众的
打造自
印象。随着媒体竞争态势的加剧,
己的王牌栏目成为吸引眼球的制胜法宝,
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广告的吸纳和增
加频率的影响力。而品牌的定位就要摸清
当地市场,通过对节目作出相应的调整在
通过
不同时间段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群,
才能继
格特色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变化,
续保持节目在受众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⑦百度百科,新闻1+1:[EB/OL].
/view/1975702.
htm
②张洪忠:《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③张英,《白岩松:说真话是新闻最基
,
本的底线》[N].《南方周末》2012-1-5
品牌节目的确立来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
联系。
节目是广播的生存根本,只有推出贴
近百姓生活,内容充实丰富的节目形态才
并且能够
能在媒体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如北京旅游时尚广
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节
播的主播王远做的《温柔的说晚安》
快乐分享等
目,就以生活感悟、心灵沟通、
为主线,通过抓住人心灵中的比较柔软的
点来进行真诚的交流,形成心灵的互动,
就三四线
带给听众的是灵魂冲击的感觉。
更有贴近性
城市来说,更应该就地取材,
和聚焦性,以本地的消息为主构建节目的
内容和类型。
生活类广播最注重的是
“体验”和
④王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
新———〈新闻1+1〉节目特色分析》[J].《电
,
视研究》2008(11):66-69
李德刚
等:⑤李岭涛、《中国最具网
络影响力的十大CCTV栏目》[M].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2009:231
⑥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
性》[J].《新闻大学》,2006(1):86-90
(作者:均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变。”具有收听伴随性、新闻资讯的迅速
.. All Rights Reserved.
67
2024年6月14日发(作者:漫浩邈)
声屏世界
NEWSWORLD
央视新闻评论节目《新闻1+1》特色评析
○祝阳高歌
【摘
并且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
要】《新闻1+1》作为央视的一档评论直播节目,自创办以来不断探索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
格特色。本文从选题呈现的新特点、公信力的构建、不断革新三个方面来对其特色进行评析,探讨在媒体多样化的环境下电视新闻评
论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评论《新闻1+1》特色
《新闻1+1》是央视新闻频道的一档
.. All Rights Reserved.
《新闻1+1》坚持以“第一时间跟进评论
直播,深入解析新闻幕后错综复杂的背景
20111121:校车,不仅在于车……
20111202:孩子们上学的路!
20120106:甘肃庆阳:校车来了!
20120412:学生安全,不能只靠“校
车”!
20121225:校车事故?还是教育“失
?
顾”
新闻《1+1》
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校车
问题一直关注,集中时段在2011年下半
年和2012年全年。它不仅仅是因为校车
出了问题才来关注,而是进行了跟踪式的
有关部门、
调查。当校车安全事故出现后,
落实责
有关责任人总是声称要改善条件,
可事实是怎
任,杜绝此类事故再次发生,
大家还是提高
样的呢?等到风头过去了,
该管的还是没人
不了警惕,还在走老路,
新闻《1+1》
管。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加强
舆论监督外,还逐步引导受众对此类事件
进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校车安
全出问题,又如何解决并实现制度的健全
和落实。
2、每日选题出现相关事件的汇总,容
量增加
《1+1》
会把近段时间发生的相新闻
呈
关事件作为选题,通过对事件的分析,
例如
2013年11月15日现出鲜明的观点。
为
的节目,以“鸠山的道歉和严峻的义举”
题,评述了11月13日发生在中日之间的
三件事情: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选择为
日本侵华暴行致歉、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为
中国留学生救人的义举颁奖、日本38年
将设立国家
来首次讨论陆上自卫队破边,
这期节
安保局还拟设专门部门应对中国。
目把这三件相关事件放在中日关系紧张
的大背景下来评论,展现出虽然中日关系
回暖艰难,但是我们仍然抱着希望的观
《1+1》
点。新闻的大部分节目都会把相关
事件联系起来,通过对事件的汇总展现事
实的全貌,进而使评论更客观。
二、节目公信力不断提高
信任是
公信力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
公信力的逻辑起点。大众传媒公信力是指
大众
公众与大众传媒的相互作用关系中,
传媒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
②
这里说的公
信力是节目在与受众互动的过程中赢得
公众信任的能力。新闻《1+1》自创办以
来,不断获得好评,在电视新闻类栏目收
视率排行中,一直居于前列。同时,我们在
这些
其官网的网页下方会看到各种评论,
评论大部分都是表达观众各种各样的诉
自
2011年8月改版以来,新闻评论节目。
脉络,还原新闻全貌、解读事件真像,更力
求以精度、纯度和锐度为新闻导向,呈现
在不断
给观众最质朴的新闻”
①
为原则,
的革新与完善中占领电视新闻评论的高
地。
一、节目选题呈现出的新特点
持续解读
1、对热点事件持续关注,
大多数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热点
对于事件
事件的关注往往只是一次性的,
的发展以及最后的解决并没有给予后续
关注。当然,这也只是对有持续性的事件
来说的。对于这种热点事件的持续关注和
解读,能够让观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
引导观众在事件的不同时期理性地来看
《新闻
1+1》对校车问题的待它。我们以
关注为例:
20090701:中国式校车
20101028:要命的校车
20110524:校车:何谓“最牛”?
咋就这么
20111118:保障校车安全,
难?
65
NEWSWORLD
声屏世界
权,而求最佳阐释权,赢在思想而非第一
手材料,赢在探究事件机理和解决思路而
非论述和总结,赢在开放性的结论而非僭
越式的对错判断,从而在图像评论与口播
评论中建构起一种令人信服的逻辑推理
关系,进而使受众能对评论文本进行支配
④
每一期
式解读。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
求,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节目在
观众心目中的地位。《新闻1+1》节目公
信力的不断提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主持人形象的建构
《新闻
1+1》改版后的由主持人与评
改为由主持人承
论员的一对一访谈模式,
担评论员职能。虽然改变了双人谈话模
但是在节
式,使得话语场变得相对封闭,
的相对封闭的传播空
目与受众“一对一”
这种
间中,受众的观点更容易受到影响。
评论
模式更加突出主持人的评论员作用。
而是不断介绍
员对于事件不是泛泛而谈,
对新闻事件加以
新闻事实,在此基础上,
评析,形成独特鲜明的观点。这种“主播
制”让主持人成为节目的控制者,话语的
引导者,更容易构建主持人在观众心目中
的鲜明形象,成为大众心中的意见领袖。
语言犀利、社会责任
如:白岩松机敏睿智、
理性、有深度。
感强;董倩沉稳、
2、敢于直言
白岩松
《新闻1+1》节目敢于直言。
从
曾说:“说真话是新闻最基本的底线,
③
”
成怎么样的后果?例如在2013年7月
同,是因为它的切入点不同。比如“今年
过节,不敢收礼!”这一期节目是在2013
年中秋节中纪委向节日送礼风宣战这一
背景下播出的,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对这
《新闻
1+1》不盲目一规定的欢呼中时,
“不
跟风,冷静思考,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字道出了社会上的
敢送礼!”,这个“敢”
而是因为中央
送礼风气并非真正的改变,
等这阵风吹
管得比较严,不敢顶风违纪,
同时也提
过了,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
醒有关部门解决这一问题要靠制度约束,
不是靠一个规定可以解决的。
三、在不断革新中前进
与“不变”
1、把握好“变”
一直在追
《新闻1+1》自创办以来,
求变化,但是这种变化并没有导致节目的
不稳定,相反,使得它的形象更加明晰,品
牌化趋势更加明显,在受众心目中的形象
更加固化。这是因为《新闻1+1》处理好
即在不断的革
了“变”与“不变”的关系。
应该改革哪些
新中,应该保留哪些东西,
评论的力量不在于
内容,把握得比较好。
而在于
它在版面上的位置和字号的大小,
它字里行间所渗透出的思想性和这种思
⑥
想的深刻性。从《新闻1+1》经历的数次
的节目都会关注网民对新闻事件的评论,
在关注网民评论时,也注意选择不同的网
此外,
民观点提供给受众,给受众以启发。
在这样一个
专家的解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言论的公共空间中,形成了各种观点的汇
把握
总,评论员在引导各方表达观点时,
主流的舆论方向,避免节目失去平衡性。
4、内容的思想性
“内容为王”是媒介取胜的根本,从
某种意义上是指内容的差异化和品牌化。
,只有这样才能
即“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⑤
保证栏目的长胜不败。《新闻1+1》并非
以时效性见长,虽然它一直在追求时效
性,但是由于电视媒介和新闻评论的特点
所以《新
决定了它只能在内容上下功夫。
闻1+1》选择了以阐释新闻作为落脚点,
阐释即提供观点,实质上是对话语权的争
所以在观点
夺。新闻评论又以观点为要,
《新
上要有独特性的同时又包含思想性。
闻1+1》的开场语“给您不一样的解析”
也体现了这一点。现列举一些节目标题,
从这些标题中我们就可以发现其视角的
独特:
20131031:救医生的命,治医生的心
病!
20131023:市长倒了!工程停了?
20131017:“伤人”的助学金!
20131016:《学习考试好帮手》
帮的
是谁?
20131015:银行:别让死规定难为活
人!
,才等
20130927:“明知”加“散布”
于造谣!
调了什么?控
20130920:房地产调控:
了什么?
20130918:今年过节,不敢收礼!
从以上的标题中,我们可以看出,
《新闻1+1》关注的事件,其他电视评论
节目也在关注,但是它能够做到与众不
.. All Rights Reserved.
会造
来就不是上限,如果新闻不说真话,
其中
过微博为李某某案的辩护律师辩护,
19日的节目中,清华大学法学院易延友通
引起热议。白
一句“强奸陪酒女危害小”
称“微博
岩松批驳了易教授的不当言论,
。节目
140字让知识分子不再深度思考”
中,白岩松直截了当地送给易延友12个
字“违反常识、突破底线、冒犯公众”,指
出:1、法律前人人平等,易的说法违反常
识。2、法律是最低道德底线,法律并没对
身份做界定,他的说法突破底线。3、最要
命的是冒犯公众,冒犯公众比虚假新闻伤
白岩松的言论得
害更严重。节目播出后,
到大众的广泛支持。
3、不讲一家之言
《新闻1+1》节目虽然只有一个评论
而是利用
员,但是它从来不讲一家之言,
电视媒体这个平台,构筑了一个言论公共
空间。该节目充分发挥图像评论的功能,
画面、字幕、现场连
同时运用人物同期声、
线等多种方式,不仅为支撑观点提供了论
多种观
据,而且形成了多种声音的表达,
《新闻
1+1》不求优先的报道点的碰撞。
改版我们可以看出,其改变的是节目形
它没有
态、报道风格和关注题材等方面,
改变的是人,即各有特色并且形成固定风
节目的特色没有改
格的评论员没有改变,
变,节目的灵魂没有改变。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首先,《新闻1+1》的选题有一部分
是来源于网络的热门话题。当前,我们正
尤其是网络
在进入到媒体多样化的时代,
《新闻
媒体大有替代传统媒体的趋势。
在选题上
1+1》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平台,
采用网络热议话题,着力于与公共利益密
并且充分尊重不同
切相关的点进行探讨,
《新闻
1+1》通过利益群体的情感诉求。
网络话语和官方话语互搭梯子的方式让
既集纳
草根议程走上了公共议题的舞台,
公共领域意见,又通过正确的舆论引导让
偏私或者非理性的网络语言得到自我修
⑦
正,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的作用。
其次,互联网拥有巨大的存储能力,
为《新闻1+1》的节目存储带来了巨大便
66
声屏世界
NEWSWORLD
浅谈地方生活广播的创新
○王晓旭
【摘
相较于中央及省级广播媒
要】目前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参与到我们的生活中,很难再有人带着耳机收听追随一档广播节目。
然而由于广播的低成本运作和它的伴随性,创新就显得更加
体来说,地方广播发展更加困难。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生存和发展,
重要。本文从地方生活广播的改革和创新这个角度探讨新媒体时代的广播发展之道。
【关键词】新媒体生活广播创新
BBC的克里斯韦斯科特说过,“广播
不会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死亡,但是会改
性、营造语言氛围的形象性这些优势的广
播应该在“改变”的同时继续坚持自己的
将“创新”和
长处和优点,以不变应万变,
才能在立体化的
“保留”有机结合起来,
信息传播时代占有一席之地。
服务于本地
作为地方广播媒体来讲,
听众并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是其主要生
存方式。一方面广播的伴随性和互动性特
点,决定了地方广播应该多以陪伴性的讯
息和内容为主;另一方面广播惠及百姓的
讯息和实在的服务也带来了稳定的听众
报纸、电视媒体
来源。但是如何在互联网、
利。《新闻1+1》将往期节目存储在自己
同时,
的官方网站上,观众可以随意点播。
能够得到及
在网页下方提供了评论功能,
时反馈。
新闻
《1+1》
作为央视新闻评论节目
的翘楚,为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提供了有
益的借鉴。但是还存在一些缺陷,我们看到
评论员的风格特色给节目打上了深深的烙
印,但要把这个节目长期做下去,应该有更
加长远的规划,人才培养是一个重要方面。
此外,培养出来的评论员要在秉承这种风
多元化的轰炸下占领一席之地还需要广
播媒体更加精准地定位受众,并结合相应
的活动,再加上和新媒体的互动把地方广
播真正地推广出去。
一、王牌节目撑腰
如今媒
品牌是媒体人一直所强调的。
纷纷推出一炮打
体市场尤其是省级电视,
响的电视类节目,在短时间内通过王牌栏
目的强势影响来加强整个台带给受众的
打造自
印象。随着媒体竞争态势的加剧,
己的王牌栏目成为吸引眼球的制胜法宝,
通过品牌的影响力加强广告的吸纳和增
加频率的影响力。而品牌的定位就要摸清
当地市场,通过对节目作出相应的调整在
通过
不同时间段吸引不同层次的受众群,
才能继
格特色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变化,
续保持节目在受众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①⑦百度百科,新闻1+1:[EB/OL].
/view/1975702.
htm
②张洪忠:《中国传媒公信力调查》
[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
③张英,《白岩松:说真话是新闻最基
,
本的底线》[N].《南方周末》2012-1-5
品牌节目的确立来建立和消费者之间的
联系。
节目是广播的生存根本,只有推出贴
近百姓生活,内容充实丰富的节目形态才
并且能够
能在媒体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如北京旅游时尚广
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节
播的主播王远做的《温柔的说晚安》
快乐分享等
目,就以生活感悟、心灵沟通、
为主线,通过抓住人心灵中的比较柔软的
点来进行真诚的交流,形成心灵的互动,
就三四线
带给听众的是灵魂冲击的感觉。
更有贴近性
城市来说,更应该就地取材,
和聚焦性,以本地的消息为主构建节目的
内容和类型。
生活类广播最注重的是
“体验”和
④王磊,《电视新闻评论节目的创
新———〈新闻1+1〉节目特色分析》[J].《电
,
视研究》2008(11):66-69
李德刚
等:⑤李岭涛、《中国最具网
络影响力的十大CCTV栏目》[M].中国广
播电视出版社,2009:231
⑥赵振宇,《论新闻评论的根本特
性》[J].《新闻大学》,2006(1):86-90
(作者:均为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硕士
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变。”具有收听伴随性、新闻资讯的迅速
.. All Rights Reserved.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