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液冷技术

IT圈 admin 109浏览 0评论

2024年8月20日发(作者:惠明知)

液冷技术、干冰与液氮、压缩机制冷

4.液冷散热技术

当今个人计算机散热领域中,风冷散热器虽然基本脱离了高噪音暴力散热的怪圈,但却普遍朝着大体积,多热管,还有超重量的方向发展,

这对用户在散热器的实际使用和安装方面带来了很大不便,同时也对电脑配件的承重承压能力带来很大的考验。鉴于上述后风冷时代所出现的困

境,液冷散热器渐渐的被广大电脑用户所接受。

作为一种成熟的散热技术,液冷散热方式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途径,如汽车,飞机引擎的散热。将液冷散热技术应用于计算机领域

其实并非是因为风冷散热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而是由于液体的比热远远大于空气,因此液冷散热器往往具备不错的散热效果,同时在噪音方面也

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由于在散热效率和静音等方面有着的种种优势,在计算机风冷散热流行不久后,液冷散热也随之出现。可令人遗憾的是,时

至今日,计算机领域的液冷散热仍然没有普及开来,这种状况归根结蒂还是由于液冷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一定缺陷。

在最初的电脑液冷散热器里,通常采用水做为导热液体,因此电脑用户们也称当时的液冷散热器为水冷散热器。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能够

得到的水基本都具有导电性,所以当散热器部件老化而出现液体泄露的情况时,很有可能引起计算机内部元件短路,甚至带来更大的损失。为避

免出现上述情况,当前市面上的部分液冷散热器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使用绝缘导热液体做为散热器冷却液,最大限度减免了由于液体泄露而出

现的事故。这样虽然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绝缘冷却液并非随处可得,当散热器中的液体由于反复换热蒸发,日趋减

少时,想要自行添加液体似乎显得不是那么轻松,对于某些品牌的散热器,必须购买冷却液自行添加,但对个别型号的产品,甚至必须将散热器

返回原厂维护,如此一来无疑会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

虽然液冷散热器有着种种不便,但由于散热效果优秀,一直以来还是有许多电脑DIY爱好者支持这种散热方式。

液冷散热器之所以能够具有优于风冷的散热效果,主要原因还是散热方式的不同。液冷散热的原理在于,能够让导热液体在液压泵的带动下

在散热系统中强制循环,通过冷却液与吸热盒的热交换,带走热源所发出的的热量。

从上边的文字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电脑液冷散热系统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吸热盒、微型液压泵和热交换机。下图所

示的便是一套典型的个人电脑液冷散热器。

吸热盒,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水冷头,这个部件是液冷散热器与计算机芯片直接接触的部分,通过它来直接传导芯片所发出的热量。一般做工

优良的吸热盒,底部都是采用纯铜材质,而且在吸热盒内部都具备多道水槽,使冷却液流动时的换热面积更大,进一步提高热传导效率。此外,

吸热盒的底部,也就是与芯片接触面的加工工艺也会直接影响到散热性能,底面越光滑,接触越紧密,效果越佳,因此部分做工精良的吸热盒,

底面光洁度甚至能够媲美铜镜。

微型液压泵是冷却液循环的动力源,不同的液冷散热器,其液压泵所能提供的单位时间液体流量也不同。一般来说,大流量的液压泵能够带

来更好的散热效果,当然,更大的液体流量自然需要配合更粗更牢固的液体导管,否则会令整个水冷系统内部压力过大,影响到散热器的稳定性,

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噪音。

热交换机也称冷却器或散热排,其作用就是将整个液冷散热系统中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去。为了提高散热效果,绝大部分热交换机都采用了

风冷散热的方式,散热鳍片材质一般使用铜或铝,散热面积越大,效果越好。

结合上面三个组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常工作的液冷散热器工作过程应当是:开机加电时液压泵开始运转,液体开始流动,CPU吸热盒

与CPU直接相贴,热量从金属表面传给液体,导热液体再把热量传给热交换机,最后再发散至空气当中。

通常来说,液体的比热远要高于空气,所以液冷散热器的换热效率相当高,即使是一款很普通的液冷设备,其性能也会强于市面中大部分高

端的风冷散热器。目前,市面中有流行的多款液冷散热设备中,最为常见的应该是Coolriver,东远,以及TT和Coolermaster等品牌的产

品,Coolriver和东远的液冷散热器在性能和售价上更能令广大电脑用户接受,而TT和Coolermaster的产品通常都是以做工和品质见长,

效果方面更是毋庸置疑。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液冷散热器最大的不足就是安全性欠佳和不便于安装,因此今后液冷散热器的发展趋势也理应朝着稳定,简单易用的方

向发展。近期Coolermaster推出的两个新款液冷散热器——AQUAGATE Mini R120和AQUAGATE Mini R80就颇具这类风格。

Coolermaster的AQUAGATE Mini系列液冷散热器的最大特点就是水泵和水冷头采用全铜一体化设计,而且散热器整体也采用了一体成

型的方式,用户无需动手组装,即可轻易的将它安置在机箱内,安装过程甚至比某些风冷散热器还要简便。

由此可见,曾经被视为高端的安装过程复杂的液冷散热器,在设计上也渐渐的朝着简单易用的方向靠近,随着计算机处理器功耗的逐渐增大,

系统温度的逐渐升高,未来经过人性化设计的液冷散热产品将很有可能占据散热器市场的半边天,如果做工与设计都趋于成熟,液冷散热器也许

真的会取代风冷散热,成为个人电脑的主流散热方式。

5、干冰与液氮制冷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将干冰与液氮用于电脑配件的散热简直就是一种胡作非为的表现,因为干冰颗粒的温度为零下78.5摄氏度,可用于人

工降雨或物品冷存;而液氮的沸点则为零下196度,通常用于工业或医疗方面。利用这种超低温媒介冷却电脑配件,极易使周边设备结霜,导致

硬件损坏,所以非极限玩家是绝对不会染指这两种散热方式的。

由于干冰和液氮在常温状态下不易保存,所以使用这两种制冷媒介的散热方式一般无法持久进行,通常仅用于计算机超频状态下的临时制冷。

所需的器材也较为简单,一个蒸发皿就足够了,所以有的玩家甚至能够自行制作出制冷器材,具体如下图。

这个貌似平凡的柱状物是一款自制蒸发皿,其实它就是将一根空心铜管与铜底焊接制成的。

由于干冰和液氮温度过低,所以极易导致空气结露,这对电子元件有致命的损害,所以必须在蒸发皿外包裹隔热橡胶或海绵,以防空气中的

水份冷凝于铜管表面,与此同时也能将蒸发皿内的低温与外界隔绝。

在蒸发皿中,内部铜底上需要被做成蜂窝状,这样目的在于能增大制冷媒介与铜底的接触面积,保证热量能够更加迅速的传递。

实际操作中对于蒸发皿的底部绝不能够忽视,要保证底面的光滑,同时也尽量不能让它与空气接触,以防结露。

由于温度过低,所以在往蒸发皿中放置制冷媒介时,应当佩戴手套,以防手指冻伤。

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状态中,就算蒸发皿外部包裹着隔温材料,结霜结露的状况依然无法避免。所以在实际操作前,可以先在周边的电子元

件上涂抹一些泥状绝缘橡胶,防止元件瞬间损坏。如果操作中所使用的冷媒为液氮的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往蒸发皿中倒入过多的液

氮,否则沸腾的液氮会很有可能溢出蒸发皿,如果落在周边元件上,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上述图例,大家应该能够了解到这种制冷方式的危险性,稍有不慎,轻则电脑元件损毁,重则对使用者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DIY界普

遍并不十分推崇这种电脑制冷方式。

使用干冰和液氮作为冷媒的制冷手段,其实应该包含在相变制冷的范畴之内。所谓相变制冷,是利用物质在气,液,固三相态转换时的热传

递特性来实现的,干冰的升华和液氮的气化都属于相态的提升,所以会吸收周边热量。这种方式固然能够获得最好的散热效果,最低甚至能够将

处理器温度降到摄氏-100度以下,但由于不能适应日常生活需要,所以推广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也许极少数电脑超频爱好者们会热衷于这种

方式,可为了保证电脑配件能够长久温度的工作,建议初级玩家们不要轻易效仿。

6、压缩机制冷

所谓个人电脑的压缩机制冷,其实还是利用了相变制冷的原理,但是相比上边介绍过的干冰和液氮简易的制冷方式,压缩机制冷要更加系统

化,而且能够长久使用,因此也有人将压缩机制冷成为相变系统制冷。

压缩机制冷最早也是用于工业用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整个相态变化过程包含在一个以压缩机为主体的模式组里,冷媒可以在压缩机

里循环使用,解决了制冷的时效问题,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图。

将压缩机引入个人电脑领域,其实也仅是近几年的事。最早的个人电脑制冷压缩机出现在2000年的COMPUTEX Taipei 2000展示会上,

在当时这款压缩机只能属于概念型产品,由于造价昂贵,所以根本无法推广。如今面对个人电脑的高发热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转向这种成本

昂贵的散热方式,今年4月份,3Dmark05的最高分纪录连续被打破,这些测试所用的系统全部都是采用了压缩机制冷,由此可见,一体化的个

人电脑制冷压缩机也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

当前市场上制作相变制冷系统的有两家公司,一个是以生产Mach II相变制冷系统为主的nVENTIV,另一个是生产WaterChill系列水

冷和VapoChill系列相变制冷的Asetek,其中nVENTIV与2004年被ECT(Extreme Cooling Technology)并购。在下面的介绍部分

中,我们仅以ECT的Mach II为例。

这是一体化个人电脑压缩制冷机Mach II的内部构造图,图中可以看出,整个主机的下部就是压缩制冷机,实际的电脑主机立于压缩机之

上,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

压缩机部分也可以单独分离出整个系统,用于其他机器。

压缩机中,与CPU接触的部分叫做蒸发器(Evaporater),通过底部的铜块与CPU接触,传导热量。

当压缩机工作时,通常会将蒸发器的温度降低到摄氏-70度左右,如果与常态下的空气接触,产生结露是必然的情况。

所以蒸发器的安装必须牢固,除了需要用螺丝扣具外,还必须用沥青将蒸发器以及蒸发器与CPU之间的所有缝隙全部涂抹堵塞,以防结露时

水滴漏出,导致硬件损坏。

正常工作状态下,这款Mach II压缩机制冷机能够将频率为4760MHz的Intel Pentium 4 3.4GHz Prescott的温度稳定在摄氏-58

度,几乎能够媲美液氮散热效果,而稳定性更是令人放心。

一体化的电脑制冷压缩机不论在散热能力,整合程度,或是稳定性上都较为完善,但唯一的致命的不足就是售价过于昂贵,比如这款Mach 2

GT的售价为622英镑,折合成人民币约为7300多元!面对这种售价,想要将这一类散热器面向市场普及,难度非常大。

虽然压缩机制冷在个人电脑领域是一种面向高端小众的散热方式,但它依然有它固定的市场和用户群,未来桌面处理器的功耗实在不可预测,

随着散热器制造工艺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或许有一天,压缩机制冷真的会成为寻常用户也能够接受的散热方式。

四、总结

经过以上介绍,我们对目前所广泛采用的散热器产品以及极限散热方法有了全面了解。

综合来看,目前主流的散热技术仍以风冷为主。伴随金属加工工艺的日益成熟,风冷散热器的造型比之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单一的纯

铜、纯铝的梳状鳍片结构濒临淘汰。与之相对应,铜铝结合的材料被广泛使用,宽大、层叠或是放射性结构的散热器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风扇

方面,大尺寸、低转速的产品以高风量低噪音的优势而得到普遍认可。未来,风冷散热器会继续向大型化、静音化方向发展。

热管技术其实是为了提升风冷散热器的热传递速度,仍属于风冷技术的一个补充。目前很多高端的散热器都已经应用了热管技术,因此可以

推断,在未来热管技术肯定还会进一步深入,甚至成为风冷散热器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热管的适用面很光,在其它散热技术上也能发挥效

能。现在已经出现利用热管的液冷散热设备,以后还能如何利用热管呢?这些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用热管的液冷散热设备

再进一步讨论,其实散热效能的提升不仅是由散热器所决定,而是跟整体系统都有关系,这也就是机箱的散热性能。只要机箱散热合理,采

用性能比较普通的CPU散热器,也是能够满足日常应用的。本专题也会在后续内容中对市面中的主流机箱产品进行散热性能测试,敬请读者关注。

由于液冷、干冰、液氮与压缩机制冷方法并不实用,只在一小撮狂热的超频玩家中流行,因此就不重点讨论了。

在之后的内容中,我们要对市面上的各种高中低端散热器进行测试,进而了解到当前散热器技术的水平与未来发展,以便于我们更轻松的买

电脑、用电脑。

2024年8月20日发(作者:惠明知)

液冷技术、干冰与液氮、压缩机制冷

4.液冷散热技术

当今个人计算机散热领域中,风冷散热器虽然基本脱离了高噪音暴力散热的怪圈,但却普遍朝着大体积,多热管,还有超重量的方向发展,

这对用户在散热器的实际使用和安装方面带来了很大不便,同时也对电脑配件的承重承压能力带来很大的考验。鉴于上述后风冷时代所出现的困

境,液冷散热器渐渐的被广大电脑用户所接受。

作为一种成熟的散热技术,液冷散热方式一直以来都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途径,如汽车,飞机引擎的散热。将液冷散热技术应用于计算机领域

其实并非是因为风冷散热已经发展到了尽头,而是由于液体的比热远远大于空气,因此液冷散热器往往具备不错的散热效果,同时在噪音方面也

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由于在散热效率和静音等方面有着的种种优势,在计算机风冷散热流行不久后,液冷散热也随之出现。可令人遗憾的是,时

至今日,计算机领域的液冷散热仍然没有普及开来,这种状况归根结蒂还是由于液冷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存在一定缺陷。

在最初的电脑液冷散热器里,通常采用水做为导热液体,因此电脑用户们也称当时的液冷散热器为水冷散热器。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能够

得到的水基本都具有导电性,所以当散热器部件老化而出现液体泄露的情况时,很有可能引起计算机内部元件短路,甚至带来更大的损失。为避

免出现上述情况,当前市面上的部分液冷散热器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使用绝缘导热液体做为散热器冷却液,最大限度减免了由于液体泄露而出

现的事故。这样虽然基本解决了安全问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了。绝缘冷却液并非随处可得,当散热器中的液体由于反复换热蒸发,日趋减

少时,想要自行添加液体似乎显得不是那么轻松,对于某些品牌的散热器,必须购买冷却液自行添加,但对个别型号的产品,甚至必须将散热器

返回原厂维护,如此一来无疑会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也使得产品的成本大大增加。

虽然液冷散热器有着种种不便,但由于散热效果优秀,一直以来还是有许多电脑DIY爱好者支持这种散热方式。

液冷散热器之所以能够具有优于风冷的散热效果,主要原因还是散热方式的不同。液冷散热的原理在于,能够让导热液体在液压泵的带动下

在散热系统中强制循环,通过冷却液与吸热盒的热交换,带走热源所发出的的热量。

从上边的文字中,我们完全可以看出,一套完整的电脑液冷散热系统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组成部分:吸热盒、微型液压泵和热交换机。下图所

示的便是一套典型的个人电脑液冷散热器。

吸热盒,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水冷头,这个部件是液冷散热器与计算机芯片直接接触的部分,通过它来直接传导芯片所发出的热量。一般做工

优良的吸热盒,底部都是采用纯铜材质,而且在吸热盒内部都具备多道水槽,使冷却液流动时的换热面积更大,进一步提高热传导效率。此外,

吸热盒的底部,也就是与芯片接触面的加工工艺也会直接影响到散热性能,底面越光滑,接触越紧密,效果越佳,因此部分做工精良的吸热盒,

底面光洁度甚至能够媲美铜镜。

微型液压泵是冷却液循环的动力源,不同的液冷散热器,其液压泵所能提供的单位时间液体流量也不同。一般来说,大流量的液压泵能够带

来更好的散热效果,当然,更大的液体流量自然需要配合更粗更牢固的液体导管,否则会令整个水冷系统内部压力过大,影响到散热器的稳定性,

同时也会带来更多的噪音。

热交换机也称冷却器或散热排,其作用就是将整个液冷散热系统中的热量传递到空气中去。为了提高散热效果,绝大部分热交换机都采用了

风冷散热的方式,散热鳍片材质一般使用铜或铝,散热面积越大,效果越好。

结合上面三个组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正常工作的液冷散热器工作过程应当是:开机加电时液压泵开始运转,液体开始流动,CPU吸热盒

与CPU直接相贴,热量从金属表面传给液体,导热液体再把热量传给热交换机,最后再发散至空气当中。

通常来说,液体的比热远要高于空气,所以液冷散热器的换热效率相当高,即使是一款很普通的液冷设备,其性能也会强于市面中大部分高

端的风冷散热器。目前,市面中有流行的多款液冷散热设备中,最为常见的应该是Coolriver,东远,以及TT和Coolermaster等品牌的产

品,Coolriver和东远的液冷散热器在性能和售价上更能令广大电脑用户接受,而TT和Coolermaster的产品通常都是以做工和品质见长,

效果方面更是毋庸置疑。

从用户的角度考虑,液冷散热器最大的不足就是安全性欠佳和不便于安装,因此今后液冷散热器的发展趋势也理应朝着稳定,简单易用的方

向发展。近期Coolermaster推出的两个新款液冷散热器——AQUAGATE Mini R120和AQUAGATE Mini R80就颇具这类风格。

Coolermaster的AQUAGATE Mini系列液冷散热器的最大特点就是水泵和水冷头采用全铜一体化设计,而且散热器整体也采用了一体成

型的方式,用户无需动手组装,即可轻易的将它安置在机箱内,安装过程甚至比某些风冷散热器还要简便。

由此可见,曾经被视为高端的安装过程复杂的液冷散热器,在设计上也渐渐的朝着简单易用的方向靠近,随着计算机处理器功耗的逐渐增大,

系统温度的逐渐升高,未来经过人性化设计的液冷散热产品将很有可能占据散热器市场的半边天,如果做工与设计都趋于成熟,液冷散热器也许

真的会取代风冷散热,成为个人电脑的主流散热方式。

5、干冰与液氮制冷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将干冰与液氮用于电脑配件的散热简直就是一种胡作非为的表现,因为干冰颗粒的温度为零下78.5摄氏度,可用于人

工降雨或物品冷存;而液氮的沸点则为零下196度,通常用于工业或医疗方面。利用这种超低温媒介冷却电脑配件,极易使周边设备结霜,导致

硬件损坏,所以非极限玩家是绝对不会染指这两种散热方式的。

由于干冰和液氮在常温状态下不易保存,所以使用这两种制冷媒介的散热方式一般无法持久进行,通常仅用于计算机超频状态下的临时制冷。

所需的器材也较为简单,一个蒸发皿就足够了,所以有的玩家甚至能够自行制作出制冷器材,具体如下图。

这个貌似平凡的柱状物是一款自制蒸发皿,其实它就是将一根空心铜管与铜底焊接制成的。

由于干冰和液氮温度过低,所以极易导致空气结露,这对电子元件有致命的损害,所以必须在蒸发皿外包裹隔热橡胶或海绵,以防空气中的

水份冷凝于铜管表面,与此同时也能将蒸发皿内的低温与外界隔绝。

在蒸发皿中,内部铜底上需要被做成蜂窝状,这样目的在于能增大制冷媒介与铜底的接触面积,保证热量能够更加迅速的传递。

实际操作中对于蒸发皿的底部绝不能够忽视,要保证底面的光滑,同时也尽量不能让它与空气接触,以防结露。

由于温度过低,所以在往蒸发皿中放置制冷媒介时,应当佩戴手套,以防手指冻伤。

在零下几十度的低温状态中,就算蒸发皿外部包裹着隔温材料,结霜结露的状况依然无法避免。所以在实际操作前,可以先在周边的电子元

件上涂抹一些泥状绝缘橡胶,防止元件瞬间损坏。如果操作中所使用的冷媒为液氮的话,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次往蒸发皿中倒入过多的液

氮,否则沸腾的液氮会很有可能溢出蒸发皿,如果落在周边元件上,后果不堪设想。

通过上述图例,大家应该能够了解到这种制冷方式的危险性,稍有不慎,轻则电脑元件损毁,重则对使用者身体造成伤害,所以在DIY界普

遍并不十分推崇这种电脑制冷方式。

使用干冰和液氮作为冷媒的制冷手段,其实应该包含在相变制冷的范畴之内。所谓相变制冷,是利用物质在气,液,固三相态转换时的热传

递特性来实现的,干冰的升华和液氮的气化都属于相态的提升,所以会吸收周边热量。这种方式固然能够获得最好的散热效果,最低甚至能够将

处理器温度降到摄氏-100度以下,但由于不能适应日常生活需要,所以推广的可能性基本不存在。也许极少数电脑超频爱好者们会热衷于这种

方式,可为了保证电脑配件能够长久温度的工作,建议初级玩家们不要轻易效仿。

6、压缩机制冷

所谓个人电脑的压缩机制冷,其实还是利用了相变制冷的原理,但是相比上边介绍过的干冰和液氮简易的制冷方式,压缩机制冷要更加系统

化,而且能够长久使用,因此也有人将压缩机制冷成为相变系统制冷。

压缩机制冷最早也是用于工业用途,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将整个相态变化过程包含在一个以压缩机为主体的模式组里,冷媒可以在压缩机

里循环使用,解决了制冷的时效问题,它的工作原理如下图。

将压缩机引入个人电脑领域,其实也仅是近几年的事。最早的个人电脑制冷压缩机出现在2000年的COMPUTEX Taipei 2000展示会上,

在当时这款压缩机只能属于概念型产品,由于造价昂贵,所以根本无法推广。如今面对个人电脑的高发热量,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转向这种成本

昂贵的散热方式,今年4月份,3Dmark05的最高分纪录连续被打破,这些测试所用的系统全部都是采用了压缩机制冷,由此可见,一体化的个

人电脑制冷压缩机也有着一定的发展前景。

当前市场上制作相变制冷系统的有两家公司,一个是以生产Mach II相变制冷系统为主的nVENTIV,另一个是生产WaterChill系列水

冷和VapoChill系列相变制冷的Asetek,其中nVENTIV与2004年被ECT(Extreme Cooling Technology)并购。在下面的介绍部分

中,我们仅以ECT的Mach II为例。

这是一体化个人电脑压缩制冷机Mach II的内部构造图,图中可以看出,整个主机的下部就是压缩制冷机,实际的电脑主机立于压缩机之

上,形成了一体化的结构。

压缩机部分也可以单独分离出整个系统,用于其他机器。

压缩机中,与CPU接触的部分叫做蒸发器(Evaporater),通过底部的铜块与CPU接触,传导热量。

当压缩机工作时,通常会将蒸发器的温度降低到摄氏-70度左右,如果与常态下的空气接触,产生结露是必然的情况。

所以蒸发器的安装必须牢固,除了需要用螺丝扣具外,还必须用沥青将蒸发器以及蒸发器与CPU之间的所有缝隙全部涂抹堵塞,以防结露时

水滴漏出,导致硬件损坏。

正常工作状态下,这款Mach II压缩机制冷机能够将频率为4760MHz的Intel Pentium 4 3.4GHz Prescott的温度稳定在摄氏-58

度,几乎能够媲美液氮散热效果,而稳定性更是令人放心。

一体化的电脑制冷压缩机不论在散热能力,整合程度,或是稳定性上都较为完善,但唯一的致命的不足就是售价过于昂贵,比如这款Mach 2

GT的售价为622英镑,折合成人民币约为7300多元!面对这种售价,想要将这一类散热器面向市场普及,难度非常大。

虽然压缩机制冷在个人电脑领域是一种面向高端小众的散热方式,但它依然有它固定的市场和用户群,未来桌面处理器的功耗实在不可预测,

随着散热器制造工艺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或许有一天,压缩机制冷真的会成为寻常用户也能够接受的散热方式。

四、总结

经过以上介绍,我们对目前所广泛采用的散热器产品以及极限散热方法有了全面了解。

综合来看,目前主流的散热技术仍以风冷为主。伴随金属加工工艺的日益成熟,风冷散热器的造型比之几年前已经有了很大改观,单一的纯

铜、纯铝的梳状鳍片结构濒临淘汰。与之相对应,铜铝结合的材料被广泛使用,宽大、层叠或是放射性结构的散热器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在风扇

方面,大尺寸、低转速的产品以高风量低噪音的优势而得到普遍认可。未来,风冷散热器会继续向大型化、静音化方向发展。

热管技术其实是为了提升风冷散热器的热传递速度,仍属于风冷技术的一个补充。目前很多高端的散热器都已经应用了热管技术,因此可以

推断,在未来热管技术肯定还会进一步深入,甚至成为风冷散热器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由于热管的适用面很光,在其它散热技术上也能发挥效

能。现在已经出现利用热管的液冷散热设备,以后还能如何利用热管呢?这些都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用热管的液冷散热设备

再进一步讨论,其实散热效能的提升不仅是由散热器所决定,而是跟整体系统都有关系,这也就是机箱的散热性能。只要机箱散热合理,采

用性能比较普通的CPU散热器,也是能够满足日常应用的。本专题也会在后续内容中对市面中的主流机箱产品进行散热性能测试,敬请读者关注。

由于液冷、干冰、液氮与压缩机制冷方法并不实用,只在一小撮狂热的超频玩家中流行,因此就不重点讨论了。

在之后的内容中,我们要对市面上的各种高中低端散热器进行测试,进而了解到当前散热器技术的水平与未来发展,以便于我们更轻松的买

电脑、用电脑。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