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果壳-硬实力,软技术

IT圈 admin 82浏览 0评论

2024年8月22日发(作者:袭依波)

果壳:硬实力,软技术

当人们还在讨论中国厂商会不会像当年的唯冠一样在大陆抢先

注册“iWatch”商标时,当坊间还猜测着三星是否会进军智能手表市

场时,名不见经传的果壳公司已经率先拔剑出鞘。

7月4日,盛大旗下果壳电子发布公告:定价为1999元,搭载

Android4.1系统的Geak Watch首批限量发行5000台。仅仅过了6

个小时,果壳电子就看到了初考的成绩:首批智能手表已经处于售罄

状态。

“为了这支手表,我们整整准备了一年”,李涛是果壳电子的首

席营销官,他说,“是时候对手表这只‘老古董’做出一些改变了”。

其实,这并不是果壳公司推出的第一款设备。2010年在互联网

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锦书Bambook电子书就是他们的作品,499元价格

让当时的他们坚信一定能在电子书市场上取得一片江山。

不过既生瑜,何生亮。那时候的他们只是心醉于这款亲民的白色

小玩意,也未曾料到那些手捧‘锦书’的人们会如此之快地就把目光

投向同年面世的iPad。Bambook不再是人们心仪的对象。虽然电子墨

水屏有非常宜人的阅读体验感,不过人们好像更加青睐那9.7英寸的

LED屏幕。

失败并没有挫败这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不过也同时也

督促他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将来的人们需要什么?

第 1 页 共 5 页

果壳仔细梳理了智能设备的发展过程,发现人们现在越来越偏向

于智能化,喜新厌旧在使用体验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消费者只用了

两年时间就让智能手机市场取代了传统手机市场。那么,让戴在手腕

上的小玩意拥有思考的大脑,人们是否也会在将来喜闻乐见?

提起手腕上的智能,果壳的团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手表。

手腕太重要了,从古到今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这里的打扮。从玉

镯到手链,从腕带到手表类别令人炫目。然而除去装饰作用外,实用

的功能却只有一项:看时间,算时间。不过这也已经是150多年前的

事情了。

“现在的手表已经成为了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征,但是在科技的迅

速发展的今天,手表还应当做得更多”,李涛指着记者的手表说,“只

用它来看时间你不觉得很浪费吗?”

其实将手表做得智能化,果壳并不是第一家。在淘宝上随便搜一

搜,就发现拥有其他功能相关产品玲琅满目。但是,结果都一样:手

表依旧专注于时间功能,装在腕带上的‘电子芯片’还是用的人寥寥。

果壳电子不想把智能手表做成一个玩具,所以仔细地考虑手表定

位问题,就是投入生产之前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他看来,在以往观

念中,人们要么把手表当作手机,要么当作手机的附庸,这个方向是

不对的。

用一个功能完全相同的新产品去挑战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的老产

品,必然会被碰得粉身碎骨,所以把手表当手机的想法完全是错的。

李涛把手腕放到耳边,笑着问:“这样接电话难道不会很奇怪吗?”

第 2 页 共 5 页

那手表是不是手机的附庸?这一点不同的厂商有自己的理解,索

尼推出的Smart Watch就需要和手机一起用,认为手表应当是手机的

另外一块屏幕。

“我们也曾经疑惑过,但是现在我们坚信手表应该‘做自己’。

李涛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他们看来,应用程序可以被分为轻应用和重应用。打电话,玩

游戏和听歌和图像处理等同时需要多项模块一起运作的功能,手机自

然应当肩负。但是,那些天气预报、位置提示、定点提醒等信息提醒

应用却完全不用掏手机。举起手臂,看看手表就可以一目了然。“这

就是手表不应当成为附属品的一个理由”。现在他们的团队每周都要

聚集在一起头脑风暴,想出日常生活中无数应用场景,然后将功能按

照人们最便捷的使用习惯分分“轻重”。

除此之外,李涛说他们更相信“人民”的力量。果壳手表不同于

腕带等其他可穿戴设备,它希望给提供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环境,开放

ROOT,让玩家和消费者们去发掘场景,发掘需求。他认为,一旦用户

的思维被打开,那么前景光明的。

“前一阵一个菜谱厂商来找我们合作。我们就想:菜谱和我们有

什么关系啊!”李涛回忆了一个故事,比划着,“菜谱厂商说智能手

表和菜谱结合是良将遇良才,说把手表带到手腕上开始做菜,需要放

盐的时候就震一下显示‘放盐’。该出锅的时震一下,显示‘出锅’。

这样傻瓜式的操作,人人都能变大厨啦!”

然而,前景虽然看起来很灿烂,但是坎坷也很多。

第 3 页 共 5 页

首先,手表中的各种元件需要精巧一些,再精巧一些,同时让待

电时间长一些,再长一些。虽然采用了军工级的陀螺仪以缩小体积提

升灵敏度,采用同等级最薄的LG全贴合液晶屏,采用超低电压的三

星内存来降低功耗。即便是这样,留给电池的空间还是远远不够。“如

果一个手表用几天就要充电,那么恐怕没人会爱上他”,李涛补充道。

其次,就是让更多的人们习惯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形成规模效应,

这样能尽显威力。“一个人对着镜子聊天和一群人在聊天室里聊天感

觉是不一样的”,果壳电子认为就如同打车软件,一个人用这就是个

玩具。当一大群人在用,这样就是一个朝阳产业。

“那为什么在很多公司还在酝酿的时候,果壳却能率先发力呢?”

果壳给的答案是,中国有最优秀的供应链。李涛以iPhone装配为例,

当订单来临,基于发达的物流网络,来自全世界的配件都会汇集到富

士康的生产线,并于72小时内装配完成送往全球零售店,迎接热情

的粉丝。

强大的配套体系,让果壳一旦有了成熟成型的创意,那么做出产

品完全不是问题。8月8日上线的智能魔戒就是让果壳引以为傲的例

子:“人们从来想用设备来触碰TAG(标签),却很少有人想用TAG

来触碰设备,并且做出来。我们做出来了这就是创新,虽然技术并不

难”。果壳希望把自己的这种创新理念和中国最先进的供应链结合起

来,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展翅翱翔。

发布智能手表和智能魔戒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要发布更多

的可穿戴产品。虽然是否能被市场接受还有待考验,但是首先打破传

第 4 页 共 5 页

统观念的桎梏来拥抱风险。“经验主义作祟的传统厂家害怕并不愿意

在这一块新的领域里面有大动作,而我们愿意!”李涛表示。

第 5 页 共 5 页

2024年8月22日发(作者:袭依波)

果壳:硬实力,软技术

当人们还在讨论中国厂商会不会像当年的唯冠一样在大陆抢先

注册“iWatch”商标时,当坊间还猜测着三星是否会进军智能手表市

场时,名不见经传的果壳公司已经率先拔剑出鞘。

7月4日,盛大旗下果壳电子发布公告:定价为1999元,搭载

Android4.1系统的Geak Watch首批限量发行5000台。仅仅过了6

个小时,果壳电子就看到了初考的成绩:首批智能手表已经处于售罄

状态。

“为了这支手表,我们整整准备了一年”,李涛是果壳电子的首

席营销官,他说,“是时候对手表这只‘老古董’做出一些改变了”。

其实,这并不是果壳公司推出的第一款设备。2010年在互联网

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锦书Bambook电子书就是他们的作品,499元价格

让当时的他们坚信一定能在电子书市场上取得一片江山。

不过既生瑜,何生亮。那时候的他们只是心醉于这款亲民的白色

小玩意,也未曾料到那些手捧‘锦书’的人们会如此之快地就把目光

投向同年面世的iPad。Bambook不再是人们心仪的对象。虽然电子墨

水屏有非常宜人的阅读体验感,不过人们好像更加青睐那9.7英寸的

LED屏幕。

失败并没有挫败这只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不过也同时也

督促他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将来的人们需要什么?

第 1 页 共 5 页

果壳仔细梳理了智能设备的发展过程,发现人们现在越来越偏向

于智能化,喜新厌旧在使用体验中并不是一个贬义词。消费者只用了

两年时间就让智能手机市场取代了传统手机市场。那么,让戴在手腕

上的小玩意拥有思考的大脑,人们是否也会在将来喜闻乐见?

提起手腕上的智能,果壳的团队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手表。

手腕太重要了,从古到今人们从来没有放弃对这里的打扮。从玉

镯到手链,从腕带到手表类别令人炫目。然而除去装饰作用外,实用

的功能却只有一项:看时间,算时间。不过这也已经是150多年前的

事情了。

“现在的手表已经成为了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征,但是在科技的迅

速发展的今天,手表还应当做得更多”,李涛指着记者的手表说,“只

用它来看时间你不觉得很浪费吗?”

其实将手表做得智能化,果壳并不是第一家。在淘宝上随便搜一

搜,就发现拥有其他功能相关产品玲琅满目。但是,结果都一样:手

表依旧专注于时间功能,装在腕带上的‘电子芯片’还是用的人寥寥。

果壳电子不想把智能手表做成一个玩具,所以仔细地考虑手表定

位问题,就是投入生产之前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在他看来,在以往观

念中,人们要么把手表当作手机,要么当作手机的附庸,这个方向是

不对的。

用一个功能完全相同的新产品去挑战人们已经习惯使用的老产

品,必然会被碰得粉身碎骨,所以把手表当手机的想法完全是错的。

李涛把手腕放到耳边,笑着问:“这样接电话难道不会很奇怪吗?”

第 2 页 共 5 页

那手表是不是手机的附庸?这一点不同的厂商有自己的理解,索

尼推出的Smart Watch就需要和手机一起用,认为手表应当是手机的

另外一块屏幕。

“我们也曾经疑惑过,但是现在我们坚信手表应该‘做自己’。

李涛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在他们看来,应用程序可以被分为轻应用和重应用。打电话,玩

游戏和听歌和图像处理等同时需要多项模块一起运作的功能,手机自

然应当肩负。但是,那些天气预报、位置提示、定点提醒等信息提醒

应用却完全不用掏手机。举起手臂,看看手表就可以一目了然。“这

就是手表不应当成为附属品的一个理由”。现在他们的团队每周都要

聚集在一起头脑风暴,想出日常生活中无数应用场景,然后将功能按

照人们最便捷的使用习惯分分“轻重”。

除此之外,李涛说他们更相信“人民”的力量。果壳手表不同于

腕带等其他可穿戴设备,它希望给提供的是一个完全开放环境,开放

ROOT,让玩家和消费者们去发掘场景,发掘需求。他认为,一旦用户

的思维被打开,那么前景光明的。

“前一阵一个菜谱厂商来找我们合作。我们就想:菜谱和我们有

什么关系啊!”李涛回忆了一个故事,比划着,“菜谱厂商说智能手

表和菜谱结合是良将遇良才,说把手表带到手腕上开始做菜,需要放

盐的时候就震一下显示‘放盐’。该出锅的时震一下,显示‘出锅’。

这样傻瓜式的操作,人人都能变大厨啦!”

然而,前景虽然看起来很灿烂,但是坎坷也很多。

第 3 页 共 5 页

首先,手表中的各种元件需要精巧一些,再精巧一些,同时让待

电时间长一些,再长一些。虽然采用了军工级的陀螺仪以缩小体积提

升灵敏度,采用同等级最薄的LG全贴合液晶屏,采用超低电压的三

星内存来降低功耗。即便是这样,留给电池的空间还是远远不够。“如

果一个手表用几天就要充电,那么恐怕没人会爱上他”,李涛补充道。

其次,就是让更多的人们习惯用智能可穿戴设备,形成规模效应,

这样能尽显威力。“一个人对着镜子聊天和一群人在聊天室里聊天感

觉是不一样的”,果壳电子认为就如同打车软件,一个人用这就是个

玩具。当一大群人在用,这样就是一个朝阳产业。

“那为什么在很多公司还在酝酿的时候,果壳却能率先发力呢?”

果壳给的答案是,中国有最优秀的供应链。李涛以iPhone装配为例,

当订单来临,基于发达的物流网络,来自全世界的配件都会汇集到富

士康的生产线,并于72小时内装配完成送往全球零售店,迎接热情

的粉丝。

强大的配套体系,让果壳一旦有了成熟成型的创意,那么做出产

品完全不是问题。8月8日上线的智能魔戒就是让果壳引以为傲的例

子:“人们从来想用设备来触碰TAG(标签),却很少有人想用TAG

来触碰设备,并且做出来。我们做出来了这就是创新,虽然技术并不

难”。果壳希望把自己的这种创新理念和中国最先进的供应链结合起

来,在智能可穿戴设备领域展翅翱翔。

发布智能手表和智能魔戒只是第一步,接下来他们还要发布更多

的可穿戴产品。虽然是否能被市场接受还有待考验,但是首先打破传

第 4 页 共 5 页

统观念的桎梏来拥抱风险。“经验主义作祟的传统厂家害怕并不愿意

在这一块新的领域里面有大动作,而我们愿意!”李涛表示。

第 5 页 共 5 页

与本文相关的文章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