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创作特点探究

IT圈 admin 66浏览 0评论

2024年10月9日发(作者:夔笑笑)

表演创作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

创作特点探究

马雨婷

  弗朗兹·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重要

  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作品创作特

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作品贯穿了整个创作历

程。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在传承了古典奏鸣套曲的结

  1828年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

构原则的同时,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传统。本文

钢琴奏鸣曲D.960》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杰出、最有深

以《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为分析对象,归纳

度的作品之一。其中,舒伯特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不同寻常的创作特点及其产生

扩张,以抒情表现力驾驭宏大的形式建构。既保持

的原因,从而启发演奏者对这部作品以及舒伯特晚

了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原则,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

期风格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演绎。

的传统,将“独一无二的旋律创造力,引人入胜的

钢琴音响和音型,以及引人瞩目的调性关系发展到

  一、人物介绍

极致”。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是在与贝多芬同

  (一)和声曲式的传承与突破

一时期的作曲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位古典音乐

  对于舒伯特来说,奏鸣曲有着特殊的意义:它

作曲家,1797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舒伯特的一生

承载着海顿、莫扎特,尤其是贝多芬神圣不可侵犯

非常短暂,但在他仅有的31年生命旅程中,创作出

的创作传统。而在这首作品中,舒伯特更大程度上

了数目惊人的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9部歌

对传统奏鸣曲曲式及风格进行创新,在展现矛盾情

剧, 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绪的同时,将四个乐章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等。与同一时代的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舒伯特涉猎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一共分为四个乐

的音乐体裁非常丰富,除去标准的古典奏鸣曲、室

章,遵循着快—慢—舞曲—快(回旋或奏鸣曲式)

内乐重奏、交响乐、歌剧、宗教音乐等之外,他还

的传统模式。一乐章呈示部中,舒伯特将传统的奏

大量创作了其他题材的作品,比如艺术歌曲、声乐

鸣曲曲式结构进行延展,在主部主题经过

b

B -

b

G 的

套曲、舞蹈音乐、即兴曲等这为舒伯特的晚期音乐

转调后再一次回到了

b

B 大调的主部主题,形成 ABA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的结构,又称“三调式呈示部”。主题的回归虽然

79

2022 年第 1期

打破了乐曲长度的平衡,但为后来二主题的发展储

备了足够的力量与素材。

  一乐章发展部采用主部主题动机,但选用升c小

调发展,这种明暗的强烈对比体现了舒伯特式的矛

盾情绪。二乐章在调性选择上沿用了发展部的升c小

调,将这种矛盾从段落上升到乐章之间,既增强了

矛盾情绪的效果,又加强了乐章之间的联系。三乐

章保持了传统的小步舞曲——三重奏的结构,是一

段轻松欢快又简单的过渡乐章,但在传统的基础

上,舒伯特在调性发展上作出了调整,采用向上四

级循环的模式进行发展(

b

B-

b

E-

b

A-

b

D)增添了作品

的趣味性,也使得同样的主部主题因在不同的调性

上发展而变得多姿多彩。

  四乐章是包含了三个主题的奏鸣曲式,开始以

八度音型引入,似是一场严肃的戏剧的开端,就像

他在c小调即兴曲Op.90,No.1那样。然而,接下来的

主题充满谐谑幽默的轻松氛围,这无疑是舒伯特矛

盾情绪的又一体现。主部主题采用了一乐章主题的

片段进行发展。86小节副部一主题在F大调中展

开,和声动机与二乐章B段完全重合,但不同于之

前庄重,左手切分的错位手法,使左右手的配合如

同蹦蹦跳跳的脚步一般。随后第156小节暴风雨般的

副部二主题在f小调中展开,却被开篇的八度音型打

断,又回到了轻松的氛围中。舒伯特式的矛盾情绪

在这个乐章得到极致的体现。

  (二)贝多芬创作手法的影响

  不可否认,贝多芬的独特性与典范性影响了后

世几代的作曲家,更不用说是与他同处一时代的舒

伯特。在舒伯特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总是能看到贝

多芬的身影,这一点在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中最为

显著——其主题的框架与贝多芬 c 小调三十二变奏曲

几乎一模一样。《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开始于

一个简单又富有浪漫色彩的主题旋律:右手八度与

六度的叠加,并辅以左手三度的平行移动,让高声

部单一的旋律变得立体起来,温暖又朦胧,犹如清

晨的一缕阳光拂面而过。这种和谐音程的叠加且平

行移动的手法与同为

b

B大调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

Op.97》非常相似。贝多芬经常同这样的叠加手法开

80

始,例如《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

b

E大调钢琴奏鸣

曲》。末乐章更大程度致敬了他的“偶像贝多

芬”。末乐章一开始便突然戛然而止在八度G,也就

是主调

b

B 大调的六级音上,似是故意给听众卖了一

个关子。而主调

b

B 则出现在第十小节。这种和声安

排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30》第四乐章的开头如

出一辙(《弦乐四重奏Oop.130》是贝多芬临去世前

完成的室内乐作品之一)。巧合的是,贝多芬创作

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也以

b

B 大调来结尾,正如舒

伯特结束奏鸣曲体裁一样。末乐章结尾处,如同贝

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Op.57》一乐章结尾一般,以

不可阻挡的气势,将所有的矛盾冲突全部冲散。通

过这种方式,舒伯特在致敬“偶像”的同时也借此

确立了自己作品的地位,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贝多芬中晚期作品清晰地体现他的创作特点:

极致的戏剧性。纵观他中晚期的钢琴奏鸣曲,戏剧

性的极致反差成为他作品的标志之一:无论是《黎

明奏鸣曲》中属七与减七和弦的紧张交替,还是

《热情奏鸣曲》中叩响命运之门的动机,又或是

《告别奏鸣曲》突然忧伤的第三个小调和弦的出

现,甚至最后一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1》一开

始就充满暴怒情绪的一系列不和谐音程,都非常直

观地将贝多芬式的戏剧性表现手法展露无遗。

  然而,不同于贝多芬意气风发的个人主义和极

致的戏剧效果,舒伯特的作品总会透露着文人墨客

内心的惆怅失落,二者在戏剧性变化的表现风格上

有明显不同。舒伯特对矛盾冲突的表现手法更加内

敛含蓄,给人一种在美好的外表下暗流涌动。比

如,第一乐章第8小节里左手颤音。

b

G 在

b

B 大调中

属于和弦外音,它的突然出现给前面平静温暖的主

题增添一份神秘且隐隐不安的色彩,如同远方低沉

的轰轰雷鸣划破原本平静的夜空。主部主题在呈示

部第36小节真正爆发,只是在相同旋律的包裹下,

左手节奏不断推进,由原本平稳持续的八分音符逐

渐加速成连续的三连音组,原本平静的海面波涛汹

涌起来。舒伯特用这种渐变的方式连接着个性色彩

不同的段落,比起贝多芬瞬间戏剧性反转相比温和

舒适了许多。

表演创作

  (三)欧洲民间舞蹈元素的融合

曲的一部分,在曾经辉煌一时的众多巴洛克组曲中

  法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对欧洲社会带来巨大的影

进一步演变成为西方最流行的古典音乐之一。

响。在比德迈中期,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趋势不断

  (四)舒伯特声乐作品特点的缩影

增强,催生了新的城市中产阶级,新型艺术的到

  钢琴家席夫曾评论道:“一个用尽一生都在为

来,开放公共场所以适应不断壮大、日益成熟的中

人类声音创作的人,即使再创作纯器乐作品时,也

产阶级的崛起和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舒伯特创

会一直进行声乐性的思考。”《降B大调钢琴奏鸣

作了大量供人们欣赏的舞蹈音乐作品,而在他的钢

曲》独一无二的旋律创造力便是结合了声乐歌唱特

琴奏鸣曲中,习惯性地融入了不少民间舞蹈元素。

点的有力证据:绵长舒适的旋律线条,自然的呼吸

而且,舞蹈元素本身承载了一定的认知价值。在舒

断句。一乐章开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器乐演

伯特年代,人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辨别舞蹈类型,

奏者来说(除了管乐演奏者以外)很容易造成乐句

因此,融入一些舞蹈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舒伯

演奏不够自然、断句生硬等问题。管乐演奏者因为

特的作品被认知、被了解、被宣传。

他们受到气息使用的限制,乐句演奏相对自然一

  舒伯特以一些舞蹈元素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

些。声乐则是最自然最古老的音乐的产生方式。舒

音乐作品:Ecossaise D.977, Polonaise D.580, Galop

伯特创作的大量声乐作品为他创作器乐作品积攒了

D.735, D.925, Deutscher Messe D.872, Ländler D.366,

足够的经验,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当然,乐

D.790等。而在最后这首奏鸣曲中,舒伯特也融入

句的“呼吸”需要一些时间的停留,这对演奏者对

了不少舞蹈元素。例如,第二乐章主题采用兰德勒

时间和韵律的把控有一定的挑战。

(Ländler)的舞蹈节奏为基础。兰德勒是一种3/4

  舒伯特的音乐充满诗意,这也同样离不开歌曲

拍的民俗舞蹈,常伴有轻跃和踏步。因此,第二乐

的创作,而他的音乐诗句的灵感来自伟大的德国诗

章在演奏时要注意速度不能太拖沓,并且需要将乐

人如约翰·歌德、威廉·米勒、弗里德里希·席勒

句的中心不停地流向下一小节。在末乐章中,快速

等。1770年德国发动的“文学革命”,也就是文学

的2/4拍和短小的动机乐句,可以看作埃柯赛斯舞

史上所说的“狂飙突进”运动,推动了德国文学的

曲(Ecossaise)的运用。埃柯赛斯舞曲是18世纪后

使用与推广。以歌德、席勒为主的大量德国文学作

期在法国盛行的一种快节奏2/4拍舞曲,属于对舞

品逐渐占据了市民阶层和中产阶级。舒伯特曾以歌

的一种(Contredanse),其舞曲的曲调来源于苏格

德的诗作为基础进行谱曲,创作了如《纺车旁的葛丽

兰歌谣。通常埃柯赛斯舞蹈会运用明亮的大调,而

卿》《野玫瑰》《魔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为威

非开篇有些黑暗的c小调,因此有人认为这也可能

廉·米勒的诗集配上两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

采用了捷克乡村音乐波尔卡舞曲(Porka)的元

少女》和《冬之旅》。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

素。然而,1828年就已经离开人世的舒伯特,是无

D.960》中,舒伯特更是借用了《流浪者之歌》开

福享受这首一直到1830年之后才产生的捷克乡村音

篇,以钢琴伴奏部分的和声进程为动机,成为奏鸣曲

乐了。 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Minuet)是传统奏鸣

中发展部调性转换过程中强有力的推动者。(如图)

奏鸣曲发展部

81

2022 年第 1期

《流浪者之歌》

  三、结语

  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文思

潮的革新,也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状态和娱乐消费的

市场需求。这一切对舒伯特的创作造成一定的影

响,同时也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启蒙

运动对人们思想的改变,让舒伯特的音乐多了几

分个性表现;比德迈时期人们追求的轻松生活态度

给舒伯特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德国音

乐的冉冉升起使舒伯特在歌曲方面获得巨大成

功;无处遁形的新型艺术形式和民间舞蹈丰富了这

首奏鸣曲的体裁和风格,推动了古典奏鸣曲的发

展,也为后来浪漫主义作曲家对奏鸣曲的改革跨出

重要一步。

  

[2]Brendel, Alfred. “Schubert’s Last Three

Piano Sonatas”.RSA Journal, vol. 137, no. 5395,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1989, pp. 401–11,www.

/stable/41374923.

  

[3]Fisk, Charles. Returning Cycles Context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ubert’s Impromptus and Last

Sonat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4]Nga, James Wesley. Dissertation Paper “Th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of Dance Topoi in Franz

Schubert’s Piano Sonatas”, Texas Tech University,

2015.

  

[5]Schiff, András.“Schubert’s Piano Sonatas:

Thoughts about Interpretation and Performance”.In

Schubert Studies, edited by Brian Newbould, 191-208.

  参考文献:

  

[1]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十九世纪

Aldershot, UK: Ashgate, 1998.

马雨婷 密歇根安娜堡分校音乐戏剧舞蹈学院

    钢琴表演系博士

欧洲音乐风格史——“舒伯特的钢琴作品”》,上

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82

2024年10月9日发(作者:夔笑笑)

表演创作

舒伯特《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

创作特点探究

马雨婷

  弗朗兹·舒伯特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的重要

  二、《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作品创作特

代表人物之一,他的钢琴作品贯穿了整个创作历

程。舒伯特的晚期作品在传承了古典奏鸣套曲的结

  1828年创作的最后一首钢琴奏鸣曲《降B大调

构原则的同时,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传统。本文

钢琴奏鸣曲D.960》是他所有作品中最杰出、最有深

以《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为分析对象,归纳

度的作品之一。其中,舒伯特对古典奏鸣曲式进行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中不同寻常的创作特点及其产生

扩张,以抒情表现力驾驭宏大的形式建构。既保持

的原因,从而启发演奏者对这部作品以及舒伯特晚

了古典奏鸣曲的结构原则,又在逐步突破古典主义

期风格进行更加全面的理解和演绎。

的传统,将“独一无二的旋律创造力,引人入胜的

钢琴音响和音型,以及引人瞩目的调性关系发展到

  一、人物介绍

极致”。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兹·舒伯特是在与贝多芬同

  (一)和声曲式的传承与突破

一时期的作曲家中,大家最为熟知的一位古典音乐

  对于舒伯特来说,奏鸣曲有着特殊的意义:它

作曲家,1797年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舒伯特的一生

承载着海顿、莫扎特,尤其是贝多芬神圣不可侵犯

非常短暂,但在他仅有的31年生命旅程中,创作出

的创作传统。而在这首作品中,舒伯特更大程度上

了数目惊人的音乐作品,包括600多首歌曲,19部歌

对传统奏鸣曲曲式及风格进行创新,在展现矛盾情

剧, 9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

绪的同时,将四个乐章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等。与同一时代的大多数作曲家不同,舒伯特涉猎

  《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一共分为四个乐

的音乐体裁非常丰富,除去标准的古典奏鸣曲、室

章,遵循着快—慢—舞曲—快(回旋或奏鸣曲式)

内乐重奏、交响乐、歌剧、宗教音乐等之外,他还

的传统模式。一乐章呈示部中,舒伯特将传统的奏

大量创作了其他题材的作品,比如艺术歌曲、声乐

鸣曲曲式结构进行延展,在主部主题经过

b

B -

b

G 的

套曲、舞蹈音乐、即兴曲等这为舒伯特的晚期音乐

转调后再一次回到了

b

B 大调的主部主题,形成 ABA

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的结构,又称“三调式呈示部”。主题的回归虽然

79

2022 年第 1期

打破了乐曲长度的平衡,但为后来二主题的发展储

备了足够的力量与素材。

  一乐章发展部采用主部主题动机,但选用升c小

调发展,这种明暗的强烈对比体现了舒伯特式的矛

盾情绪。二乐章在调性选择上沿用了发展部的升c小

调,将这种矛盾从段落上升到乐章之间,既增强了

矛盾情绪的效果,又加强了乐章之间的联系。三乐

章保持了传统的小步舞曲——三重奏的结构,是一

段轻松欢快又简单的过渡乐章,但在传统的基础

上,舒伯特在调性发展上作出了调整,采用向上四

级循环的模式进行发展(

b

B-

b

E-

b

A-

b

D)增添了作品

的趣味性,也使得同样的主部主题因在不同的调性

上发展而变得多姿多彩。

  四乐章是包含了三个主题的奏鸣曲式,开始以

八度音型引入,似是一场严肃的戏剧的开端,就像

他在c小调即兴曲Op.90,No.1那样。然而,接下来的

主题充满谐谑幽默的轻松氛围,这无疑是舒伯特矛

盾情绪的又一体现。主部主题采用了一乐章主题的

片段进行发展。86小节副部一主题在F大调中展

开,和声动机与二乐章B段完全重合,但不同于之

前庄重,左手切分的错位手法,使左右手的配合如

同蹦蹦跳跳的脚步一般。随后第156小节暴风雨般的

副部二主题在f小调中展开,却被开篇的八度音型打

断,又回到了轻松的氛围中。舒伯特式的矛盾情绪

在这个乐章得到极致的体现。

  (二)贝多芬创作手法的影响

  不可否认,贝多芬的独特性与典范性影响了后

世几代的作曲家,更不用说是与他同处一时代的舒

伯特。在舒伯特不同题材的作品中,总是能看到贝

多芬的身影,这一点在c小调钢琴奏鸣曲D.958中最为

显著——其主题的框架与贝多芬 c 小调三十二变奏曲

几乎一模一样。《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D.960》开始于

一个简单又富有浪漫色彩的主题旋律:右手八度与

六度的叠加,并辅以左手三度的平行移动,让高声

部单一的旋律变得立体起来,温暖又朦胧,犹如清

晨的一缕阳光拂面而过。这种和谐音程的叠加且平

行移动的手法与同为

b

B大调的贝多芬《大公三重奏

Op.97》非常相似。贝多芬经常同这样的叠加手法开

80

始,例如《第四钢琴协奏曲》以及《

b

E大调钢琴奏鸣

曲》。末乐章更大程度致敬了他的“偶像贝多

芬”。末乐章一开始便突然戛然而止在八度G,也就

是主调

b

B 大调的六级音上,似是故意给听众卖了一

个关子。而主调

b

B 则出现在第十小节。这种和声安

排与贝多芬《弦乐四重奏Op.130》第四乐章的开头如

出一辙(《弦乐四重奏Oop.130》是贝多芬临去世前

完成的室内乐作品之一)。巧合的是,贝多芬创作

的最后一首弦乐四重奏也以

b

B 大调来结尾,正如舒

伯特结束奏鸣曲体裁一样。末乐章结尾处,如同贝

多芬《f小调钢琴奏鸣曲Op.57》一乐章结尾一般,以

不可阻挡的气势,将所有的矛盾冲突全部冲散。通

过这种方式,舒伯特在致敬“偶像”的同时也借此

确立了自己作品的地位,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贝多芬中晚期作品清晰地体现他的创作特点:

极致的戏剧性。纵观他中晚期的钢琴奏鸣曲,戏剧

性的极致反差成为他作品的标志之一:无论是《黎

明奏鸣曲》中属七与减七和弦的紧张交替,还是

《热情奏鸣曲》中叩响命运之门的动机,又或是

《告别奏鸣曲》突然忧伤的第三个小调和弦的出

现,甚至最后一首《c小调钢琴奏鸣曲Op.111》一开

始就充满暴怒情绪的一系列不和谐音程,都非常直

观地将贝多芬式的戏剧性表现手法展露无遗。

  然而,不同于贝多芬意气风发的个人主义和极

致的戏剧效果,舒伯特的作品总会透露着文人墨客

内心的惆怅失落,二者在戏剧性变化的表现风格上

有明显不同。舒伯特对矛盾冲突的表现手法更加内

敛含蓄,给人一种在美好的外表下暗流涌动。比

如,第一乐章第8小节里左手颤音。

b

G 在

b

B 大调中

属于和弦外音,它的突然出现给前面平静温暖的主

题增添一份神秘且隐隐不安的色彩,如同远方低沉

的轰轰雷鸣划破原本平静的夜空。主部主题在呈示

部第36小节真正爆发,只是在相同旋律的包裹下,

左手节奏不断推进,由原本平稳持续的八分音符逐

渐加速成连续的三连音组,原本平静的海面波涛汹

涌起来。舒伯特用这种渐变的方式连接着个性色彩

不同的段落,比起贝多芬瞬间戏剧性反转相比温和

舒适了许多。

表演创作

  (三)欧洲民间舞蹈元素的融合

曲的一部分,在曾经辉煌一时的众多巴洛克组曲中

  法国工业革命的成功对欧洲社会带来巨大的影

进一步演变成为西方最流行的古典音乐之一。

响。在比德迈中期,欧洲工业化和城市化趋势不断

  (四)舒伯特声乐作品特点的缩影

增强,催生了新的城市中产阶级,新型艺术的到

  钢琴家席夫曾评论道:“一个用尽一生都在为

来,开放公共场所以适应不断壮大、日益成熟的中

人类声音创作的人,即使再创作纯器乐作品时,也

产阶级的崛起和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舒伯特创

会一直进行声乐性的思考。”《降B大调钢琴奏鸣

作了大量供人们欣赏的舞蹈音乐作品,而在他的钢

曲》独一无二的旋律创造力便是结合了声乐歌唱特

琴奏鸣曲中,习惯性地融入了不少民间舞蹈元素。

点的有力证据:绵长舒适的旋律线条,自然的呼吸

而且,舞蹈元素本身承载了一定的认知价值。在舒

断句。一乐章开头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对于器乐演

伯特年代,人们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辨别舞蹈类型,

奏者来说(除了管乐演奏者以外)很容易造成乐句

因此,融入一些舞蹈元素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了舒伯

演奏不够自然、断句生硬等问题。管乐演奏者因为

特的作品被认知、被了解、被宣传。

他们受到气息使用的限制,乐句演奏相对自然一

  舒伯特以一些舞蹈元素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

些。声乐则是最自然最古老的音乐的产生方式。舒

音乐作品:Ecossaise D.977, Polonaise D.580, Galop

伯特创作的大量声乐作品为他创作器乐作品积攒了

D.735, D.925, Deutscher Messe D.872, Ländler D.366,

足够的经验,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当然,乐

D.790等。而在最后这首奏鸣曲中,舒伯特也融入

句的“呼吸”需要一些时间的停留,这对演奏者对

了不少舞蹈元素。例如,第二乐章主题采用兰德勒

时间和韵律的把控有一定的挑战。

(Ländler)的舞蹈节奏为基础。兰德勒是一种3/4

  舒伯特的音乐充满诗意,这也同样离不开歌曲

拍的民俗舞蹈,常伴有轻跃和踏步。因此,第二乐

的创作,而他的音乐诗句的灵感来自伟大的德国诗

章在演奏时要注意速度不能太拖沓,并且需要将乐

人如约翰·歌德、威廉·米勒、弗里德里希·席勒

句的中心不停地流向下一小节。在末乐章中,快速

等。1770年德国发动的“文学革命”,也就是文学

的2/4拍和短小的动机乐句,可以看作埃柯赛斯舞

史上所说的“狂飙突进”运动,推动了德国文学的

曲(Ecossaise)的运用。埃柯赛斯舞曲是18世纪后

使用与推广。以歌德、席勒为主的大量德国文学作

期在法国盛行的一种快节奏2/4拍舞曲,属于对舞

品逐渐占据了市民阶层和中产阶级。舒伯特曾以歌

的一种(Contredanse),其舞曲的曲调来源于苏格

德的诗作为基础进行谱曲,创作了如《纺车旁的葛丽

兰歌谣。通常埃柯赛斯舞蹈会运用明亮的大调,而

卿》《野玫瑰》《魔王》等脍炙人口的歌曲;为威

非开篇有些黑暗的c小调,因此有人认为这也可能

廉·米勒的诗集配上两组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

采用了捷克乡村音乐波尔卡舞曲(Porka)的元

少女》和《冬之旅》。在《降B大调钢琴奏鸣曲

素。然而,1828年就已经离开人世的舒伯特,是无

D.960》中,舒伯特更是借用了《流浪者之歌》开

福享受这首一直到1830年之后才产生的捷克乡村音

篇,以钢琴伴奏部分的和声进程为动机,成为奏鸣曲

乐了。 第三乐章的小步舞曲(Minuet)是传统奏鸣

中发展部调性转换过程中强有力的推动者。(如图)

奏鸣曲发展部

81

2022 年第 1期

《流浪者之歌》

  三、结语

  19世纪上半叶,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人文思

潮的革新,也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状态和娱乐消费的

市场需求。这一切对舒伯特的创作造成一定的影

响,同时也造就了他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启蒙

运动对人们思想的改变,让舒伯特的音乐多了几

分个性表现;比德迈时期人们追求的轻松生活态度

给舒伯特的矛盾冲突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德国音

乐的冉冉升起使舒伯特在歌曲方面获得巨大成

功;无处遁形的新型艺术形式和民间舞蹈丰富了这

首奏鸣曲的体裁和风格,推动了古典奏鸣曲的发

展,也为后来浪漫主义作曲家对奏鸣曲的改革跨出

重要一步。

  

[2]Brendel, Alfred. “Schubert’s Last Three

Piano Sonatas”.RSA Journal, vol. 137, no. 5395, Royal

Society for the Encouragement of Arts, Manufactures

and Commerce,1989, pp. 401–11,www.

/stable/41374923.

  

[3]Fisk, Charles. Returning Cycles Contexts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hubert’s Impromptus and Last

Sonata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1.

  

[4]Nga, James Wesley. Dissertation Paper “The

Exploration and Discovery of Dance Topoi in Franz

Schubert’s Piano Sonatas”, Texas Tech University,

2015.

  

[5]Schiff, András.“Schubert’s Piano Sonatas:

Thoughts about Interpretation and Performance”.In

Schubert Studies, edited by Brian Newbould, 191-208.

  参考文献:

  

[1]列昂·普兰廷加:《浪漫音乐——十九世纪

Aldershot, UK: Ashgate, 1998.

马雨婷 密歇根安娜堡分校音乐戏剧舞蹈学院

    钢琴表演系博士

欧洲音乐风格史——“舒伯特的钢琴作品”》,上

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8年版。

  

8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