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0日发(作者:殷善和)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
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1年营业额达到206亿
元,目前拥有员工112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
份股。2002年第二季(即4至6月),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7.7%(数据来源:IDC),从
1996年以来连续6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并连续9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
第一(数据来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
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里,中国企业只有两家,其一就是联想。在这个名为《中国科技
的奇迹——联想在中国》的案例中,哈佛经济学家认为,在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里,还没
有哪个国家拥有一家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除了中国,除了联想。
17年以来,从一间传达室到现代化的办公大厦,从11名技术人员到上万名员工,从初始资
金20万元到年营业额超过280亿元,从坐在外国产品代理的末排座位到成为亚太第一,从
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国内电脑行业的“龙头老大”,联想集团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无论是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还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都把联想的成功归结于两个字:
“创新”。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正是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的创新造就了“联想奇迹”。
“没有机制创新,一切创新都是散金碎银”
柳传志常常兴致勃勃地讲起他的“房子理论”:企业管理就像一座房子——运作层面的管理是
“屋顶”,流程层面的管理是“围墙”,而基础层面的管理则是“地基”。只有把“地基”夯实了,
整个房子才有可能建好。“把土夯实了再撒另一把土。”
那什么才是企业的“地基”呢?柳传志认为就是机制与理念。他说:“为什么一些企业有了一
次好主意之后,下一次就没有了?因为他们没有好的机制和不断发展的理念,而这才是不断
产生好主意的源泉啊。”柳传志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以机制创新为基础的,没有这条线,
一切创新都是散金碎银。
杨元庆也认为,转化机制是发展核心技术的基础,只有好的机制和管理,才能保证源源不断
地产生新技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新产品,进而不断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
早在1984年,联想就向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争取到了决策权、人事权和财务权,进而
分“几步走”完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通过转变根本机制实现了这个国有大企业的
“软着陆”。1994年,作为国有民营体制的联想,创造性地成立了员工持股会,将35%的分
红权分到每个员工身上,并在200 0年将其转化为股权,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是
联想得以再次腾飞的动力。在联想历史上,这次股权变动被称为“值得树碑立传的35%”。
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后,联想开始完善其独有一套管理理念,柳传志把它叫作“我的管理三要
素”。首先是建班子,用一个有威信、有激情的领导班子,去激励一层又一层的员工;其次
是定战略,让每一个人都清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路线;第三是带队伍,使企业获得源
源不断的人才,做到后继有人。这三个要素,使联想免受了很多损失,并推动联想不断走向
成功。
“技术创新是最耀眼的一颗珍珠”
柳传志是一个爱打比方的人,他把各种创新比作一颗颗珍珠,而管理理念就如同一根金线,
把它们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
第一颗珍珠就是在1996年以前疏通物流系统,展开“价格战”从而降低库存。众所周知,电
脑就像鲜水果,是不能多放的。积压时间越长、数量越多,就越没有竞争优势。联想在国内
第一个推出了万元以下的电脑,一举打破过去由外国公司主导市场的局面,很快成为国内电
脑销量第一。
但联想同时意识到:这样做下去很容易变成家电价格战那样,因此必须提高产品毛利。这就
诞生了第二颗珍珠——“贸工技”的发展道路。要提高毛利,就必须从技术入手;想搞技术,
却没有资金,又不了解市场,怎么办?只有先搞“贸”,也就是规模经销,通过“贸”掌握市场
开发、物流运作、资金管理、销售网络建设与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企业管理的基本功,在此基
础上形成规模制造,也就是“工”。“贸”与“工”的充分结合打通了将技术变成金钱的各个环节,
推动了技术创新。就这样,“弱小”的联想在当时竞争极为激烈的IT市场中不仅活了下来,
而且达到百亿元的规模,组成千人的研发团队。
接着,联想将“企业推”变成“市场拉”,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定价,形成连供应商都得跟在
后面不断调整的“弹性生产供应模式”。杨元庆说到这项“安全库存结合按订单生产”的创举
时,总是神采飞扬:“这个灵感来自于计算机CPU、内存与高速缓存之间的关系。用户订单
就是CPU,要求速度相当快;而按订单生产就像内存,速度较慢;所以把用户经常大规模
采购的品种先大量生产出来放到安全库存中,就像一个高速缓存区,将80%以上的订单命
中在这里,既能马上满足产品数量又能满足用户要求的个性。”
如果说弹性模式是第三颗珍珠,那么第四颗就是组织结构的创新了。最初,各部门之间只强
调各自的权力和职责,甚至企划部不用和市场部商量就能定价。1994年起,联想将十几个
部门整合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微机事业部,也就是联想电脑公司的前身。当时29岁的杨元
庆,当上了这个部门的总经理,果断地把直销转为分销方式,力挽狂澜,抵住了外国电脑公
司的“大兵压境”。
在这串“项链”里,技术创新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珍珠。从只着眼于打字、计算、玩游戏,到
倡导“应用电脑”、“功能电脑”,甚至“一键上网”、“家庭数码港”,联想开始向技术驱动型企
业转型。此后,又有一系列的创新出台,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联想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站在高高的台子上,背对着台下张开双臂、排成一排的同事们,品牌推广部的王桂馨鼓足勇
气笔直地向后倒了下去……从这一刹那起,她学会了信任别人。这就是联想每个新员工都曾
经历的“入门培训”。
“除了„信任‟,还要学会„分享‟。在联想每个人学到点东西,都想马上告诉别人,想当老师。”
培训中心的吴晓蓉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员工唐长军自己搞了一个“FAST学习加油站”,他每天早上都会把一些小故事、小知识用电
子邮件发给所有的朋友,这些朋友又会转发给自己的朋友。久而久之,很多部门的同事虽然
没见过唐长军,但都和他分享过获得新知的快乐。打开他的电子邮箱,一连串的《FAST学
习加油站第XX站》映入眼帘,标题也是各式各样,《用另一只眼来学习》、《成功是什么》、
《有效的学习模式》、《每天进步一点点》、《把木梳卖给和尚》……
唐长军认为,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把知识表达给别人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而坚持每天都做,也是对自己毅力的一种考验。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使他对“知识”有了新
的认识:“人们都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也是身外之物‟,捂着、
藏着都没有用,只有理解了、会用了,才是自己的。所以分享知识,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联想深知,高科技企业之争其实是人才之争,只有把握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拥有握
紧的拳头。以“会用人”著称的柳传志认为,企业就像一个“木桶”,其“容水量”取决于木板中
最短的那块。如何用人、留人,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创新、持续发展。
第一章 电脑维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这里所述原则、方法等是第二部分分类判断的基础,需要认真遵守执行。
§1.1 进行电脑维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进行维修判断须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简单的事情,一方面指观察,另一方面是指简捷的环境。
简单的事情就是观察,它包括:
1、 电脑周围的环境情况——位置、电源、连接、其它设备、温度与湿度等;
2、 电脑所表现的现象、显示的内容,及它们与正常情况下的异同;
3、 电脑内部的环境情况——灰尘、连接、器件的颜色、部件的形状、指示灯的状态等;
4、 电脑的软硬件配置——安装了何种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的是使种操作系统,其
上又安装了何种应用软件;硬件的设置驱动程序版本等。
简捷的环境包括:
1、 后续将提到的最小系统;
2、 在判断的环境中,仅包括基本的运行部件/软件,和被怀疑有故障的部件/软件;
3、 在一个干净的系统中,添加用户的应用(硬件、软件)来进行分析判断
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有利于精力的集中,有利于进行故障的判断与定位。一定要注意,必须
通过认真的观察后,才可进行判断与维修。
二、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要“先想后做”
先想后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先想好怎样做、从何处入手,再实际动手。也可以说是先分析判断,再进行维修。
其次是,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地先查阅相关的资料,看有无相应的技术要求、使用
特点等,然后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结合下面要谈到的内容,再着手维修。
最后是,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判断,对于自己不太了
解或根本不了解的,一定要先向有经验的同事或你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咨询,寻求帮助。
三、 在大多数的电脑维修判断中,必须“先软后硬:
即从整个维修判断的过程看,总是先判断是否为软件故障,先检查软件问题,当可判软件环
境是正常时,如果故障不能消失,再从硬件方面着手检查。
四、 在维修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即“抓主要矛盾“
在复现故障现象时,有时可能会看到一台故障机不止有一个故障现象,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故障现象(如:启动过程中无显,但机器也在启动,同时启动完后,有死机的现象等),
为时,应该先判断、维修主要的故障现象,当修复后,再维修次要故障现象,有时可能次要
故障现象已不需要维修了。
§1.2 电脑维修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维修判断过程中第一要法,它贯穿于整个维修过程中。观察不仅要认真,而且要全
面。要观察的内容包括:
1、 周围的环境;
2、 硬件环境。包括接插头、座和槽等;
3、 软件环境;
4、 用户操作的习惯、过程
二、最小系统法
最小系统是指,从维修判断的角度能使电脑开机或运行的最基本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最小系
统有两种形式:
硬件最小系统:由电源、主板和CPU组成。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任何信号线的连接,只有
电源到主板的电源连接。在判断过程中是通过声音来判断这一核心组成部分是否可正常工
作;
软件最小系统:由电源、主板、CPU、内存、显示卡/显示器、键盘和硬盘组成。这个最小
系统主要用来判断系统是否可完成正常的启动与运行。
对于软件最小环境,就“软件”有以下几点要说明:
1、 硬盘中的软件环境,保留着原先的软件环境,只是在分析判断时,根据需要进行隔离如
卸载、屏蔽等)。保留原有的软件环境,主要是用来分析判断应用软件方面的问题
2、 硬盘中的软件环境,只有一个基本的操作系统环境(可能是卸载掉所有应用,或是重新
安装一个干净的操作系统),然后根据分析判断的需要,加载需要的应用。需要使用一个干
净的操作系统环境,是要判断系统问题、软件冲突或软、硬件间的冲突问题。
3、 在软件最小系统下,可根据需要添加或更改适当的硬件。如:在判断启动故障时,由于
硬盘不能启动,想检查一下能否从其它驱动器启动。这时,可在软件最小系统下加入一个软
驱或干脆用软驱替换硬盘,来检查。又如:在判断音视频方面的故障时,应需要在软件最小
系统中加入声卡;在判断网络问题时,就应在软件最小系统中加入网卡等。
最小系统法,主要是要先判断在最基本的软、硬件环境中,系统是否可正常工作。如果不能
正常工作,即可判定最基本的软、硬件部件有故障,从而起到故障隔离的作用。
最小系统法与逐步添加法结合,能较快速地定位发生在其它板软件的故障,提高维修效率。
三、逐步添加/去除法
逐步添加法,以最小系统为基础,每次只向系统添加一个部件/设备或软件,来检查故障现
象是否消失或发生变化,以此来判断并定位故障部位。
逐步去除法,正好与逐步添加法的操作相反。
逐步添加/去除法一般要与替换法配合,才能较为准确地定位故障部位。
四、隔离法
是将可能防碍故障判断的硬件或软件屏蔽起来的一种判断方法。它也可用来将怀疑相互冲突
的硬件、软件隔离开以判断故障是否发生变化的一种方法。
上提到的软硬件屏蔽,对于软件来说,即是停止其运行,或者是卸载;对于硬件来说,是在
设备管理器中,禁用、卸载其驱动,或干脆将硬件从系统中去除。
五、替换法
替换法是用好的部件去代替可能有故障的部件,以判断故障现象是否消失的一种维修方法。
好的部件可以是同型号的,也可能是不同型号的。替换的顺序一般为:
1、 根据故障的现象或第二部分中的故障类别,来考虑需要进行替换的部件或设备;
2、 按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进行替换。如:先内存、CPU,后主板,又如要判断打印故障时,
可先考虑打印驱动是否有问题,再考虑打印电缆是否有故障,最后考虑打印机或并口是否有
故障等;
3、 最先考查与怀疑有故障的部件相连接的连接线、信号线等,之后是替换怀疑有故障的部
件,再后是替换供电部件,最后是与之相关的其它部件。
4、 从部件的故障率高低来考虑最先替换的部件。故障率高的部件先进行替换。
六、比较法
比较法与替换法类似,即用好的部件与怀疑有故障的部件进行外观、配置、运行现象等方面
的比较,也可在两台电脑间进行比较,以判断故障电脑在环境设置,硬件配置方面的不同,
从而找出故障部位。
七、升降温法
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升降温法由于工具的限制,其使用与维修间是不同的。在上门服务中的
升温法,可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设法降低电脑的通风能力,伤心电脑自身的发热来升温;
降温的方法有:1)一般选择环境温度较低的时段,如一清早或较晚的时间;2)使电脑停机
12~24小时以上等方法实现;3)用电风扇对着故障机吹,以加快降温速度。
八、敲打法
敲打法一般用在怀疑电脑中的某部件有接触不良的故障时,通过振动、适当的扭曲,甚或用
橡胶锤敲打部件或设备的特定部件来使故障复现,从而判断故障部件的一种维修方法。
九、对电脑产品进行清洁的建议
有些电脑故障,往往是由于机器内灰尘较多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维修过程中,注意观察
故障机内、外部是否有较多的灰尘,如果是,应该先进行除尘,再进行后续的判断维修。在
进行除尘操作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1、 注意风道的清洁
2、 注意风扇的清洁
风扇的清洁过程中,最好在清除其灰尘后,能在风扇轴处,点一点儿钟表油,加强润滑。
3、 注意接插头、座、槽、板卡金手指部分的清洁
金手指的清洁,可以用橡皮擦拭金手指部分,或用酒精棉擦拭也可以。
插头、座、槽的金属引脚上的氧化现象的去除: 一是用酒精擦拭,一是用金属片(如小一
字改锥)在金属引脚上轻轻刮擦。
4、 注意大规模集成电路、元器件等引脚处的清洁
清洁时,应用小毛刷或吸尘器等除掉灰尘,同时要观察引脚有无虚焊和潮湿的现象,元器件
是否有变形、变色或漏液现象。
5、 注意使用的清洁工具
清洁用的工具,首先是防静电的。如清洁用的小毛刷,应使用天然材料制成的毛刷,禁用塑
料毛刷。其次是如使用金属工具进行清洁时,必须切断电源,且对金属工具进行泄放静电的
处理。
用于清洁的工具包括:小毛刷、皮老虎、吸尘器、抹布、酒精(不可用来擦拭机箱、显示器
等的塑料外壳)。
6、 对于比较潮湿的情况,应想办法使其干燥后再使用。可用的工具如电风扇、电吹风等,
也可让其自然风干。
十、软件调试的几个方法和建议
1、 操作系统方面。
主要的调整内容是操作系统的启动文件、系统配置参数、组件文件、病毒等。
修复操作系统启动文件。
1) 对于Windows 9x系统,可用SYS命令来修复(要保证的大小在1KB以上),
但要求,在修复之前应保证分区参数是正确的。这可使用诸如DiskMap之类的软件实现;
2) 对于Windows 2000/XP系统,有两种方法——修复启动文件,使用fixboot命令;修复主
引导记录,使用fixmbr命令。
调整操作系统配置文件。
A. 对于Windows 9x系统,可用的工具很多,如:Msconfig命令、系统文件检查器、注册
表备份和恢复命令(,它要求在DOS环境下运行。另外如果要用恢
复注册表,最好使用所列出的恢复菜单中的第二个备份文件)等;
B. 对于Windows 2000系统,可用的工具与Windows 9x相比比较少,但某些调试命令可用
Win98中的一些命令(如win98下的Msconfig命令,就可用在windows 2000下);
C. 对于Windows XP系统,可用的工具主要是Msconfig命令;
D. 调整电源管理和有关的服务,可以使用的命令是,要“运行”文本框中输入来
进行;
E. 所有操作系统的调试,都可通过控制面板、设备管理器、计算机管理器(Windows 9x系
统无)来进行系统的调试。
组件文件(包括.DLL、.VXD等)的修复
A. 通过添加删除程序来重新安装;
B. 通过从.CAB文件中提取安装;
C. 可用系统文件检查器(命令)来修复有错误的文件;
D. 从好的机器上拷贝覆盖。
检查系统中的
2024年10月30日发(作者:殷善和)
联想集团成立于1984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11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
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2001年营业额达到206亿
元,目前拥有员工11200余人,于1994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992),是香港恒生指数成
份股。2002年第二季(即4至6月),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27.7%(数据来源:IDC),从
1996年以来连续6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并连续9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
第一(数据来源:IDC);2002年第二季度,联想台式电脑销量首次进入全球前五,其中消
费电脑世界排名第三。
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里,中国企业只有两家,其一就是联想。在这个名为《中国科技
的奇迹——联想在中国》的案例中,哈佛经济学家认为,在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里,还没
有哪个国家拥有一家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除了中国,除了联想。
17年以来,从一间传达室到现代化的办公大厦,从11名技术人员到上万名员工,从初始资
金20万元到年营业额超过280亿元,从坐在外国产品代理的末排座位到成为亚太第一,从
名不见经传到成为国内电脑行业的“龙头老大”,联想集团创造了中国企业发展的一个奇迹。
无论是董事局主席柳传志,还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杨元庆,都把联想的成功归结于两个字:
“创新”。他们不约而同地强调,正是源源不断的、可持续的创新造就了“联想奇迹”。
“没有机制创新,一切创新都是散金碎银”
柳传志常常兴致勃勃地讲起他的“房子理论”:企业管理就像一座房子——运作层面的管理是
“屋顶”,流程层面的管理是“围墙”,而基础层面的管理则是“地基”。只有把“地基”夯实了,
整个房子才有可能建好。“把土夯实了再撒另一把土。”
那什么才是企业的“地基”呢?柳传志认为就是机制与理念。他说:“为什么一些企业有了一
次好主意之后,下一次就没有了?因为他们没有好的机制和不断发展的理念,而这才是不断
产生好主意的源泉啊。”柳传志认为,所有的创新都是以机制创新为基础的,没有这条线,
一切创新都是散金碎银。
杨元庆也认为,转化机制是发展核心技术的基础,只有好的机制和管理,才能保证源源不断
地产生新技术,源源不断地转化为新产品,进而不断发展成为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
早在1984年,联想就向上级单位——中国科学院争取到了决策权、人事权和财务权,进而
分“几步走”完成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对接,通过转变根本机制实现了这个国有大企业的
“软着陆”。1994年,作为国有民营体制的联想,创造性地成立了员工持股会,将35%的分
红权分到每个员工身上,并在200 0年将其转化为股权,使员工真正成为企业的主人,这是
联想得以再次腾飞的动力。在联想历史上,这次股权变动被称为“值得树碑立传的35%”。
企业经营机制转变后,联想开始完善其独有一套管理理念,柳传志把它叫作“我的管理三要
素”。首先是建班子,用一个有威信、有激情的领导班子,去激励一层又一层的员工;其次
是定战略,让每一个人都清楚企业的远景、目标和发展路线;第三是带队伍,使企业获得源
源不断的人才,做到后继有人。这三个要素,使联想免受了很多损失,并推动联想不断走向
成功。
“技术创新是最耀眼的一颗珍珠”
柳传志是一个爱打比方的人,他把各种创新比作一颗颗珍珠,而管理理念就如同一根金线,
把它们串成一条精美的项链。
第一颗珍珠就是在1996年以前疏通物流系统,展开“价格战”从而降低库存。众所周知,电
脑就像鲜水果,是不能多放的。积压时间越长、数量越多,就越没有竞争优势。联想在国内
第一个推出了万元以下的电脑,一举打破过去由外国公司主导市场的局面,很快成为国内电
脑销量第一。
但联想同时意识到:这样做下去很容易变成家电价格战那样,因此必须提高产品毛利。这就
诞生了第二颗珍珠——“贸工技”的发展道路。要提高毛利,就必须从技术入手;想搞技术,
却没有资金,又不了解市场,怎么办?只有先搞“贸”,也就是规模经销,通过“贸”掌握市场
开发、物流运作、资金管理、销售网络建设与售后服务等一系列企业管理的基本功,在此基
础上形成规模制造,也就是“工”。“贸”与“工”的充分结合打通了将技术变成金钱的各个环节,
推动了技术创新。就这样,“弱小”的联想在当时竞争极为激烈的IT市场中不仅活了下来,
而且达到百亿元的规模,组成千人的研发团队。
接着,联想将“企业推”变成“市场拉”,随时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定价,形成连供应商都得跟在
后面不断调整的“弹性生产供应模式”。杨元庆说到这项“安全库存结合按订单生产”的创举
时,总是神采飞扬:“这个灵感来自于计算机CPU、内存与高速缓存之间的关系。用户订单
就是CPU,要求速度相当快;而按订单生产就像内存,速度较慢;所以把用户经常大规模
采购的品种先大量生产出来放到安全库存中,就像一个高速缓存区,将80%以上的订单命
中在这里,既能马上满足产品数量又能满足用户要求的个性。”
如果说弹性模式是第三颗珍珠,那么第四颗就是组织结构的创新了。最初,各部门之间只强
调各自的权力和职责,甚至企划部不用和市场部商量就能定价。1994年起,联想将十几个
部门整合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微机事业部,也就是联想电脑公司的前身。当时29岁的杨元
庆,当上了这个部门的总经理,果断地把直销转为分销方式,力挽狂澜,抵住了外国电脑公
司的“大兵压境”。
在这串“项链”里,技术创新无疑是最耀眼的一颗珍珠。从只着眼于打字、计算、玩游戏,到
倡导“应用电脑”、“功能电脑”,甚至“一键上网”、“家庭数码港”,联想开始向技术驱动型企
业转型。此后,又有一系列的创新出台,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
联想是一个“没有天花板的舞台”
站在高高的台子上,背对着台下张开双臂、排成一排的同事们,品牌推广部的王桂馨鼓足勇
气笔直地向后倒了下去……从这一刹那起,她学会了信任别人。这就是联想每个新员工都曾
经历的“入门培训”。
“除了„信任‟,还要学会„分享‟。在联想每个人学到点东西,都想马上告诉别人,想当老师。”
培训中心的吴晓蓉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员工唐长军自己搞了一个“FAST学习加油站”,他每天早上都会把一些小故事、小知识用电
子邮件发给所有的朋友,这些朋友又会转发给自己的朋友。久而久之,很多部门的同事虽然
没见过唐长军,但都和他分享过获得新知的快乐。打开他的电子邮箱,一连串的《FAST学
习加油站第XX站》映入眼帘,标题也是各式各样,《用另一只眼来学习》、《成功是什么》、
《有效的学习模式》、《每天进步一点点》、《把木梳卖给和尚》……
唐长军认为,帮助别人是件快乐的事,把知识表达给别人的同时也能加深自己的记忆和理解;
而坚持每天都做,也是对自己毅力的一种考验。更重要的是,这种形式使他对“知识”有了新
的认识:“人们都知道„钱财乃身外之物‟,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知识也是身外之物‟,捂着、
藏着都没有用,只有理解了、会用了,才是自己的。所以分享知识,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联想深知,高科技企业之争其实是人才之争,只有把握住优秀的人才,才能在竞争中拥有握
紧的拳头。以“会用人”著称的柳传志认为,企业就像一个“木桶”,其“容水量”取决于木板中
最短的那块。如何用人、留人,决定着企业能否持续创新、持续发展。
第一章 电脑维修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这里所述原则、方法等是第二部分分类判断的基础,需要认真遵守执行。
§1.1 进行电脑维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进行维修判断须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
简单的事情,一方面指观察,另一方面是指简捷的环境。
简单的事情就是观察,它包括:
1、 电脑周围的环境情况——位置、电源、连接、其它设备、温度与湿度等;
2、 电脑所表现的现象、显示的内容,及它们与正常情况下的异同;
3、 电脑内部的环境情况——灰尘、连接、器件的颜色、部件的形状、指示灯的状态等;
4、 电脑的软硬件配置——安装了何种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使用的是使种操作系统,其
上又安装了何种应用软件;硬件的设置驱动程序版本等。
简捷的环境包括:
1、 后续将提到的最小系统;
2、 在判断的环境中,仅包括基本的运行部件/软件,和被怀疑有故障的部件/软件;
3、 在一个干净的系统中,添加用户的应用(硬件、软件)来进行分析判断
从简单的事情做起,有利于精力的集中,有利于进行故障的判断与定位。一定要注意,必须
通过认真的观察后,才可进行判断与维修。
二、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要“先想后做”
先想后做,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先想好怎样做、从何处入手,再实际动手。也可以说是先分析判断,再进行维修。
其次是,对于所观察到的现象,尽可能地先查阅相关的资料,看有无相应的技术要求、使用
特点等,然后根据查阅到的资料,结合下面要谈到的内容,再着手维修。
最后是,在分析判断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进行判断,对于自己不太了
解或根本不了解的,一定要先向有经验的同事或你的技术支持工程师咨询,寻求帮助。
三、 在大多数的电脑维修判断中,必须“先软后硬:
即从整个维修判断的过程看,总是先判断是否为软件故障,先检查软件问题,当可判软件环
境是正常时,如果故障不能消失,再从硬件方面着手检查。
四、 在维修过程中要分清主次,即“抓主要矛盾“
在复现故障现象时,有时可能会看到一台故障机不止有一个故障现象,而是有两个或两个以
上的故障现象(如:启动过程中无显,但机器也在启动,同时启动完后,有死机的现象等),
为时,应该先判断、维修主要的故障现象,当修复后,再维修次要故障现象,有时可能次要
故障现象已不需要维修了。
§1.2 电脑维修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维修判断过程中第一要法,它贯穿于整个维修过程中。观察不仅要认真,而且要全
面。要观察的内容包括:
1、 周围的环境;
2、 硬件环境。包括接插头、座和槽等;
3、 软件环境;
4、 用户操作的习惯、过程
二、最小系统法
最小系统是指,从维修判断的角度能使电脑开机或运行的最基本的硬件和软件环境。最小系
统有两种形式:
硬件最小系统:由电源、主板和CPU组成。在这个系统中,没有任何信号线的连接,只有
电源到主板的电源连接。在判断过程中是通过声音来判断这一核心组成部分是否可正常工
作;
软件最小系统:由电源、主板、CPU、内存、显示卡/显示器、键盘和硬盘组成。这个最小
系统主要用来判断系统是否可完成正常的启动与运行。
对于软件最小环境,就“软件”有以下几点要说明:
1、 硬盘中的软件环境,保留着原先的软件环境,只是在分析判断时,根据需要进行隔离如
卸载、屏蔽等)。保留原有的软件环境,主要是用来分析判断应用软件方面的问题
2、 硬盘中的软件环境,只有一个基本的操作系统环境(可能是卸载掉所有应用,或是重新
安装一个干净的操作系统),然后根据分析判断的需要,加载需要的应用。需要使用一个干
净的操作系统环境,是要判断系统问题、软件冲突或软、硬件间的冲突问题。
3、 在软件最小系统下,可根据需要添加或更改适当的硬件。如:在判断启动故障时,由于
硬盘不能启动,想检查一下能否从其它驱动器启动。这时,可在软件最小系统下加入一个软
驱或干脆用软驱替换硬盘,来检查。又如:在判断音视频方面的故障时,应需要在软件最小
系统中加入声卡;在判断网络问题时,就应在软件最小系统中加入网卡等。
最小系统法,主要是要先判断在最基本的软、硬件环境中,系统是否可正常工作。如果不能
正常工作,即可判定最基本的软、硬件部件有故障,从而起到故障隔离的作用。
最小系统法与逐步添加法结合,能较快速地定位发生在其它板软件的故障,提高维修效率。
三、逐步添加/去除法
逐步添加法,以最小系统为基础,每次只向系统添加一个部件/设备或软件,来检查故障现
象是否消失或发生变化,以此来判断并定位故障部位。
逐步去除法,正好与逐步添加法的操作相反。
逐步添加/去除法一般要与替换法配合,才能较为准确地定位故障部位。
四、隔离法
是将可能防碍故障判断的硬件或软件屏蔽起来的一种判断方法。它也可用来将怀疑相互冲突
的硬件、软件隔离开以判断故障是否发生变化的一种方法。
上提到的软硬件屏蔽,对于软件来说,即是停止其运行,或者是卸载;对于硬件来说,是在
设备管理器中,禁用、卸载其驱动,或干脆将硬件从系统中去除。
五、替换法
替换法是用好的部件去代替可能有故障的部件,以判断故障现象是否消失的一种维修方法。
好的部件可以是同型号的,也可能是不同型号的。替换的顺序一般为:
1、 根据故障的现象或第二部分中的故障类别,来考虑需要进行替换的部件或设备;
2、 按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进行替换。如:先内存、CPU,后主板,又如要判断打印故障时,
可先考虑打印驱动是否有问题,再考虑打印电缆是否有故障,最后考虑打印机或并口是否有
故障等;
3、 最先考查与怀疑有故障的部件相连接的连接线、信号线等,之后是替换怀疑有故障的部
件,再后是替换供电部件,最后是与之相关的其它部件。
4、 从部件的故障率高低来考虑最先替换的部件。故障率高的部件先进行替换。
六、比较法
比较法与替换法类似,即用好的部件与怀疑有故障的部件进行外观、配置、运行现象等方面
的比较,也可在两台电脑间进行比较,以判断故障电脑在环境设置,硬件配置方面的不同,
从而找出故障部位。
七、升降温法
在上门服务过程中,升降温法由于工具的限制,其使用与维修间是不同的。在上门服务中的
升温法,可在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设法降低电脑的通风能力,伤心电脑自身的发热来升温;
降温的方法有:1)一般选择环境温度较低的时段,如一清早或较晚的时间;2)使电脑停机
12~24小时以上等方法实现;3)用电风扇对着故障机吹,以加快降温速度。
八、敲打法
敲打法一般用在怀疑电脑中的某部件有接触不良的故障时,通过振动、适当的扭曲,甚或用
橡胶锤敲打部件或设备的特定部件来使故障复现,从而判断故障部件的一种维修方法。
九、对电脑产品进行清洁的建议
有些电脑故障,往往是由于机器内灰尘较多引起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维修过程中,注意观察
故障机内、外部是否有较多的灰尘,如果是,应该先进行除尘,再进行后续的判断维修。在
进行除尘操作中,以下几个方面要特别注意:
1、 注意风道的清洁
2、 注意风扇的清洁
风扇的清洁过程中,最好在清除其灰尘后,能在风扇轴处,点一点儿钟表油,加强润滑。
3、 注意接插头、座、槽、板卡金手指部分的清洁
金手指的清洁,可以用橡皮擦拭金手指部分,或用酒精棉擦拭也可以。
插头、座、槽的金属引脚上的氧化现象的去除: 一是用酒精擦拭,一是用金属片(如小一
字改锥)在金属引脚上轻轻刮擦。
4、 注意大规模集成电路、元器件等引脚处的清洁
清洁时,应用小毛刷或吸尘器等除掉灰尘,同时要观察引脚有无虚焊和潮湿的现象,元器件
是否有变形、变色或漏液现象。
5、 注意使用的清洁工具
清洁用的工具,首先是防静电的。如清洁用的小毛刷,应使用天然材料制成的毛刷,禁用塑
料毛刷。其次是如使用金属工具进行清洁时,必须切断电源,且对金属工具进行泄放静电的
处理。
用于清洁的工具包括:小毛刷、皮老虎、吸尘器、抹布、酒精(不可用来擦拭机箱、显示器
等的塑料外壳)。
6、 对于比较潮湿的情况,应想办法使其干燥后再使用。可用的工具如电风扇、电吹风等,
也可让其自然风干。
十、软件调试的几个方法和建议
1、 操作系统方面。
主要的调整内容是操作系统的启动文件、系统配置参数、组件文件、病毒等。
修复操作系统启动文件。
1) 对于Windows 9x系统,可用SYS命令来修复(要保证的大小在1KB以上),
但要求,在修复之前应保证分区参数是正确的。这可使用诸如DiskMap之类的软件实现;
2) 对于Windows 2000/XP系统,有两种方法——修复启动文件,使用fixboot命令;修复主
引导记录,使用fixmbr命令。
调整操作系统配置文件。
A. 对于Windows 9x系统,可用的工具很多,如:Msconfig命令、系统文件检查器、注册
表备份和恢复命令(,它要求在DOS环境下运行。另外如果要用恢
复注册表,最好使用所列出的恢复菜单中的第二个备份文件)等;
B. 对于Windows 2000系统,可用的工具与Windows 9x相比比较少,但某些调试命令可用
Win98中的一些命令(如win98下的Msconfig命令,就可用在windows 2000下);
C. 对于Windows XP系统,可用的工具主要是Msconfig命令;
D. 调整电源管理和有关的服务,可以使用的命令是,要“运行”文本框中输入来
进行;
E. 所有操作系统的调试,都可通过控制面板、设备管理器、计算机管理器(Windows 9x系
统无)来进行系统的调试。
组件文件(包括.DLL、.VXD等)的修复
A. 通过添加删除程序来重新安装;
B. 通过从.CAB文件中提取安装;
C. 可用系统文件检查器(命令)来修复有错误的文件;
D. 从好的机器上拷贝覆盖。
检查系统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