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与习俗

IT圈 admin 42浏览 0评论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利思涵)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文化、经济与习俗

-读严昌洪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已经逝去的一百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如此的漫长,又是如此脚步匆匆。从

皇帝高坐龙台,帝制威严,转瞬辛亥革命爆发,旧的王朝一夕而崩。民国建立,

旧的官僚,新的面目,民主共和未能如期而至。国民革命,国共内战,抗日战争,

时政大局恍如轮转。起于工农之间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从新民主主义、传

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逐渐将中国从革命、集体化和计划经济

的封闭时代引向全球化的道路,“与国际接轨”成为今日时代共语。

治乱变动之间,或是英雄建功之时,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艰难时世,生存

或生活,都堪称为对生命的一种考验。前言之时局,即为他们生存的时空环境,

他们别无选择。或荣或辱,或土或洋,或贫或富,或喜或悲,或生或死,对他们

来说都是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休

闲,习俗礼仪等等,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生活,构成了这个时代最

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在后世的历史记忆之中,他们的社会生活理应与政治、

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主题一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惟其如此,历史方不是社会

科学方法解构后支离破碎的断块,也不是逻辑重构后毫无生活气息的“客观规

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

变迁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活方式及生活状态变迁的

窗口。

通过“放电影”式的图文叙事,作者以十二章的内容分述服饰潮流、饮

食文化、居住条件、交通设施、婚姻礼俗、两性观念、慈幼养老观念、丧葬制度、

岁时节日、娱乐活动、社会保障、社会风尚改良等主题,涵盖了事关民众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每一专题之中,又以历时性为线索,详述自清末、

民国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渊源流变与时段特质。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

活”的主轴之下,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政权主体下的民众

生活习性又有区别性的表达。全书架构明晰,完而不漏,要而不繁,娓娓道来,

成功地将“生活”这个大世界(刘志琴序言语:“生活是个大世界”)装入到洋洋

五十万字的文本之中。

作者所认可的社会生活史,带有浓重的专门史的特色,强调研究人们生活方

式、生活习尚及生活状态演变过程,文中所论也大致不出当前史界大多学者之共

识。不过,作者之所以起宏愿撰写这本著作,似有其特别关怀。从其自撰前言来

看,作者对于中国史学界在社会生活史方面之研究现状仍不满意。社会生活史自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

1949年前就有柳诒徵、陈东原等先生加以提倡,本应有长足发展以弥补传统史

学之不足而成新史学之亮点。不意在1949年后,反因过度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

义之史学原则,满足于以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

观点来解释历史。结果在造就政治史的“辉煌”之时,最体现“人民”的生活形

态的民众生活史却疏忽于外。与海外汉学及港台史界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及所取

得的成就相比,大陆学界相形较逊。近年来,近代史学界热倡“新社会史”、“眼

光向下”、“下层社会”的研究主张,对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关注度大为提高。本书

的推出也可以说是对这一趋向的回应。对于作者自身而言,一直长期从事这一领

域的研究,且已有《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近代社会风俗史》

及《中国鼓文化研究》这样的佳作问世,无疑为这本综合性的著作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作者想要回答的问题虽从学科角度可以解释,但更为深入的关怀还在于作者

试图对于跨越一个世纪的历史记忆的裂痕进行连结。将当下的中国与晚清民初的

中国相比,固然是时变世易,“换了人间”。就是将当下中国与十年、二十年前的

生活相比,也恍如隔世。在发展与进化的梦想下,中国已经经历并且正在经历快

速的变化。现在的少年与青年很难去想象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状态,而在现在社会

中坚的中年一代及老年人的心目中,今昔对比是如此强烈,常常令之慷叹不已。

隔代人的生活记忆是如此不同,若时间更长呢?一个世纪,似乎足以将今日之中

国与过去之中国隔离,今日之充满“现代性”的生活似与“旧中国”格格不入。

这些疑问对一般民众来讲并无实际意义,但对于治史者而言,却不应容许这种历

史记忆的“代沟”存在。

随着视线移转,本书打破了中国大陆史学界惯常以时段划定研究领域的习

惯,不以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及当代史的时间点为局限,将整个二十世纪视

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这既符合社会生活变化中虽速而缓、虽明实暗的特点,

也可以弥补现有分段式研究的不足。也可以回答诸如同样的人群,在重大的时局

转换之后,是否过着不同的生活?如果是,人们又是如何顺应其变的?1949年

前后,在“旧”中国生活的人又是如何过渡到“新”社会的呢?生活方式的选择

是人群的自动抉断,还是外界压力下的集体行为?从革命激情满怀到经济建设中

心,从“四个现代化”的畅想到小康社会的实现,生活的“现代化”到底是如何

行进的呢?在“急剧变化”、“逐步改善”、“更新换代”、“悄然变化”、“有限变革”、

“花样翻新”、“不断进步”(见各章标题语)的变迁大势下,何者剧变,何者渐

变,何者不变,何者回归?此类问题,很难从一个时间点上找到答案。但这些最

基本的问题,正是回答今日中国与过去中国、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之间关系的路

径所在。作者跨越政治定格及时间畛域的论述,让我们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脉

动及其内在动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

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严昌洪、蒲亨强:《中国鼓文化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2024年3月20日发(作者:利思涵)

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文化、经济与习俗

-读严昌洪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

已经逝去的一百年,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如此的漫长,又是如此脚步匆匆。从

皇帝高坐龙台,帝制威严,转瞬辛亥革命爆发,旧的王朝一夕而崩。民国建立,

旧的官僚,新的面目,民主共和未能如期而至。国民革命,国共内战,抗日战争,

时政大局恍如轮转。起于工农之间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从新民主主义、传

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也逐渐将中国从革命、集体化和计划经济

的封闭时代引向全球化的道路,“与国际接轨”成为今日时代共语。

治乱变动之间,或是英雄建功之时,但对于普罗大众来说,艰难时世,生存

或生活,都堪称为对生命的一种考验。前言之时局,即为他们生存的时空环境,

他们别无选择。或荣或辱,或土或洋,或贫或富,或喜或悲,或生或死,对他们

来说都是真真切切的生命体验。在自觉或不自觉之中,他们的衣食住行,娱乐休

闲,习俗礼仪等等,都反映着这个时代的烙印。他们的生活,构成了这个时代最

具体生动的样式和内容。在后世的历史记忆之中,他们的社会生活理应与政治、

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主题一样,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惟其如此,历史方不是社会

科学方法解构后支离破碎的断块,也不是逻辑重构后毫无生活气息的“客观规

律”。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严昌洪教授的新著《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

变迁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生活方式及生活状态变迁的

窗口。

通过“放电影”式的图文叙事,作者以十二章的内容分述服饰潮流、饮

食文化、居住条件、交通设施、婚姻礼俗、两性观念、慈幼养老观念、丧葬制度、

岁时节日、娱乐活动、社会保障、社会风尚改良等主题,涵盖了事关民众物质生

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每一专题之中,又以历时性为线索,详述自清末、

民国及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渊源流变与时段特质。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生

活”的主轴之下,对于不同阶层、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不同政权主体下的民众

生活习性又有区别性的表达。全书架构明晰,完而不漏,要而不繁,娓娓道来,

成功地将“生活”这个大世界(刘志琴序言语:“生活是个大世界”)装入到洋洋

五十万字的文本之中。

作者所认可的社会生活史,带有浓重的专门史的特色,强调研究人们生活方

式、生活习尚及生活状态演变过程,文中所论也大致不出当前史界大多学者之共

识。不过,作者之所以起宏愿撰写这本著作,似有其特别关怀。从其自撰前言来

看,作者对于中国史学界在社会生活史方面之研究现状仍不满意。社会生活史自

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

1949年前就有柳诒徵、陈东原等先生加以提倡,本应有长足发展以弥补传统史

学之不足而成新史学之亮点。不意在1949年后,反因过度僵化地理解马克思主

义之史学原则,满足于以阶级斗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

观点来解释历史。结果在造就政治史的“辉煌”之时,最体现“人民”的生活形

态的民众生活史却疏忽于外。与海外汉学及港台史界对这一主题的关注度及所取

得的成就相比,大陆学界相形较逊。近年来,近代史学界热倡“新社会史”、“眼

光向下”、“下层社会”的研究主张,对于民众的社会生活关注度大为提高。本书

的推出也可以说是对这一趋向的回应。对于作者自身而言,一直长期从事这一领

域的研究,且已有《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近代社会风俗史》

及《中国鼓文化研究》这样的佳作问世,无疑为这本综合性的著作奠定了良好的

基础。

作者想要回答的问题虽从学科角度可以解释,但更为深入的关怀还在于作者

试图对于跨越一个世纪的历史记忆的裂痕进行连结。将当下的中国与晚清民初的

中国相比,固然是时变世易,“换了人间”。就是将当下中国与十年、二十年前的

生活相比,也恍如隔世。在发展与进化的梦想下,中国已经经历并且正在经历快

速的变化。现在的少年与青年很难去想象改革开放前的社会状态,而在现在社会

中坚的中年一代及老年人的心目中,今昔对比是如此强烈,常常令之慷叹不已。

隔代人的生活记忆是如此不同,若时间更长呢?一个世纪,似乎足以将今日之中

国与过去之中国隔离,今日之充满“现代性”的生活似与“旧中国”格格不入。

这些疑问对一般民众来讲并无实际意义,但对于治史者而言,却不应容许这种历

史记忆的“代沟”存在。

随着视线移转,本书打破了中国大陆史学界惯常以时段划定研究领域的习

惯,不以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及当代史的时间点为局限,将整个二十世纪视

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这既符合社会生活变化中虽速而缓、虽明实暗的特点,

也可以弥补现有分段式研究的不足。也可以回答诸如同样的人群,在重大的时局

转换之后,是否过着不同的生活?如果是,人们又是如何顺应其变的?1949年

前后,在“旧”中国生活的人又是如何过渡到“新”社会的呢?生活方式的选择

是人群的自动抉断,还是外界压力下的集体行为?从革命激情满怀到经济建设中

心,从“四个现代化”的畅想到小康社会的实现,生活的“现代化”到底是如何

行进的呢?在“急剧变化”、“逐步改善”、“更新换代”、“悄然变化”、“有限变革”、

“花样翻新”、“不断进步”(见各章标题语)的变迁大势下,何者剧变,何者渐

变,何者不变,何者回归?此类问题,很难从一个时间点上找到答案。但这些最

基本的问题,正是回答今日中国与过去中国、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之间关系的路

径所在。作者跨越政治定格及时间畛域的论述,让我们对一个世纪以来的生活脉

动及其内在动因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严昌洪:《西俗东渐记-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演变》,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浙

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严昌洪、蒲亨强:《中国鼓文化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