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8日发(作者:休鸿博)
4850计算器程序使用说明
一、 XY-DA主程序—坐标反算(已知两点坐标,计算距离及方位角)
XCZ?测站点X坐标;
YCZ?测站点Y坐标;
XHS?后视点X坐标;
YHS?后视点Y坐标;
DHS=两点间距离;
AHS=两点间方位角。
二、 GLCL主程序—计算中桩及边桩坐标
XCZ?测站点X坐标;
YCZ?测站点Y坐标;
XHS?后视点X坐标;
YHS?后视点Y坐标;
DHS=两点间距离;
AHS=两点间方位角。
JD?交点号;
P?待算点桩号;
X=,Y=待算点中桩X、Y坐标;
D=待算中桩点到测站点距离;
A=待算中桩点到测站点方位角;
AO=测站中桩点到待算点与测站点到后视点的夹角;
D(L—,R+)?待算里程距离中桩距离(即边距,左为-1,右为+1,输入0为重
新进入里程输入)
X=,Y=待算点边桩X、Y坐标;
D=待算边桩点到测站点距离;
A=待算边桩点到测站点方位角;
AO=测站边桩点到待算点与测站点到后视点的夹角。
三、 BZFY主程序—已知点坐标,计算该点里程桩号和距离该里程中线的距
离(即边距)
XCZ?测站点X坐标;
YCZ?测站点Y坐标;
XHS?后视点X坐标;
YHS?后视点Y坐标;
DHS=两点间距离;
AHS=两点间方位角。
JD?交点号;
ZHS?后视点高程;
VHS?后视点棱镜高;
△HHS?后视高差;
X、Y测量点X、Y坐标;
P=测量点里程桩号;
D(L-,R+)测量点边距;
△H?前视棱镜高;
V?前视高差。
四、 ZBJS主程序—已知点坐标及距离方位角计算另一点坐标
A?B?已知点X,Y坐标;
S?待算点到已知点距离;
F?已知点到待算点方位角;
X=,Y=待算点X,Y坐标。
五、 ZX主程序—直线段计算中、边桩坐标
Z?直线段起点桩号;
A?,B? 直线段起点X、Y坐标;
F?线路方位角;
U?待算点里程桩号;
ZZX=、ZZY=待算里程中桩X、Y坐标;
BJ?待算里程边距;
I(L-1,R+1)?-1为左边距,+1为右边距;
BZX=、BZY=待算里程边桩X、Y坐标。
六、 YQX主程序—计算圆曲线中、边桩坐标
Z?圆曲线起点桩号;
A?,B? 圆曲线起点X、Y坐标;
R?圆曲线半径;
F?圆曲线起点方位角;
K(L-1,R+1)?曲线左偏为-1,右偏为+1;
U?待算点里程桩号;
ZZX=、ZZY=待算里程中桩X、Y坐标;
BJ?待算里程边距;
I(L-1,R+1)?-1为左边距,+1为右边距;
BZX=、BZY=待算里程边桩X、Y坐标。
七、 HH主程序—计算缓和曲线中、边桩坐标
Z?缓和曲线起点桩号;
A?,B? 缓和曲线起点X、Y坐标;
R?圆曲线半径;
LS?缓和曲线长度;
K(L-1,R+1)?曲线左偏为-1,右偏为+1;
F?缓和曲线起点方位角;
U?待算点里程桩号;
ZZX=、ZZY=待算里程中桩X、Y坐标;
BJ?待算里程边距;
I(L-1,R+1)?-1为左边距,+1为右边距;
BZX=、BZY=待算里程边桩X、Y坐标。
八、 JXY主程序—计算曲线中、边桩坐标(万能公式)
J0?曲线起点方位角;
X0?、Y0?曲线起点X、Y坐标;
R1?曲线起点半径;
R2?曲线终点半径;
S?曲线长度;
K0?曲线起点里程桩号;
K?待算点里程桩号;
J=待算点中桩方位角;
ZZY=、ZZY=待算点中桩X、Y坐标;
BZJ(L-,R+)?待算边桩与中线方位(左为-90,右为+90)
BJ?待算边桩距中线距离;
BZX=、BZY=待算里程边桩X、Y坐标。
九、 SQX主程序—计算中桩高程
P?待算点里程桩号;
ZO待算点中桩高程。
十、 JD子程序—数据库
M为交点号,C曲线偏角(左为负、右为正),R圆曲线半径,L缓和曲线长度,
Z直缓点或直圆点桩号,O曲线起点方位角,E、F交点X、Y坐标
十一、 ZCX子程序—计算中桩坐标;ZBZS子程序—坐标正算;ZBFS子程序
—坐标反算;OUT子程序—输出程序;SQX0子程序——竖曲线数据库;
BZ子程序—计算边桩坐标。
2024年5月8日发(作者:休鸿博)
4850计算器程序使用说明
一、 XY-DA主程序—坐标反算(已知两点坐标,计算距离及方位角)
XCZ?测站点X坐标;
YCZ?测站点Y坐标;
XHS?后视点X坐标;
YHS?后视点Y坐标;
DHS=两点间距离;
AHS=两点间方位角。
二、 GLCL主程序—计算中桩及边桩坐标
XCZ?测站点X坐标;
YCZ?测站点Y坐标;
XHS?后视点X坐标;
YHS?后视点Y坐标;
DHS=两点间距离;
AHS=两点间方位角。
JD?交点号;
P?待算点桩号;
X=,Y=待算点中桩X、Y坐标;
D=待算中桩点到测站点距离;
A=待算中桩点到测站点方位角;
AO=测站中桩点到待算点与测站点到后视点的夹角;
D(L—,R+)?待算里程距离中桩距离(即边距,左为-1,右为+1,输入0为重
新进入里程输入)
X=,Y=待算点边桩X、Y坐标;
D=待算边桩点到测站点距离;
A=待算边桩点到测站点方位角;
AO=测站边桩点到待算点与测站点到后视点的夹角。
三、 BZFY主程序—已知点坐标,计算该点里程桩号和距离该里程中线的距
离(即边距)
XCZ?测站点X坐标;
YCZ?测站点Y坐标;
XHS?后视点X坐标;
YHS?后视点Y坐标;
DHS=两点间距离;
AHS=两点间方位角。
JD?交点号;
ZHS?后视点高程;
VHS?后视点棱镜高;
△HHS?后视高差;
X、Y测量点X、Y坐标;
P=测量点里程桩号;
D(L-,R+)测量点边距;
△H?前视棱镜高;
V?前视高差。
四、 ZBJS主程序—已知点坐标及距离方位角计算另一点坐标
A?B?已知点X,Y坐标;
S?待算点到已知点距离;
F?已知点到待算点方位角;
X=,Y=待算点X,Y坐标。
五、 ZX主程序—直线段计算中、边桩坐标
Z?直线段起点桩号;
A?,B? 直线段起点X、Y坐标;
F?线路方位角;
U?待算点里程桩号;
ZZX=、ZZY=待算里程中桩X、Y坐标;
BJ?待算里程边距;
I(L-1,R+1)?-1为左边距,+1为右边距;
BZX=、BZY=待算里程边桩X、Y坐标。
六、 YQX主程序—计算圆曲线中、边桩坐标
Z?圆曲线起点桩号;
A?,B? 圆曲线起点X、Y坐标;
R?圆曲线半径;
F?圆曲线起点方位角;
K(L-1,R+1)?曲线左偏为-1,右偏为+1;
U?待算点里程桩号;
ZZX=、ZZY=待算里程中桩X、Y坐标;
BJ?待算里程边距;
I(L-1,R+1)?-1为左边距,+1为右边距;
BZX=、BZY=待算里程边桩X、Y坐标。
七、 HH主程序—计算缓和曲线中、边桩坐标
Z?缓和曲线起点桩号;
A?,B? 缓和曲线起点X、Y坐标;
R?圆曲线半径;
LS?缓和曲线长度;
K(L-1,R+1)?曲线左偏为-1,右偏为+1;
F?缓和曲线起点方位角;
U?待算点里程桩号;
ZZX=、ZZY=待算里程中桩X、Y坐标;
BJ?待算里程边距;
I(L-1,R+1)?-1为左边距,+1为右边距;
BZX=、BZY=待算里程边桩X、Y坐标。
八、 JXY主程序—计算曲线中、边桩坐标(万能公式)
J0?曲线起点方位角;
X0?、Y0?曲线起点X、Y坐标;
R1?曲线起点半径;
R2?曲线终点半径;
S?曲线长度;
K0?曲线起点里程桩号;
K?待算点里程桩号;
J=待算点中桩方位角;
ZZY=、ZZY=待算点中桩X、Y坐标;
BZJ(L-,R+)?待算边桩与中线方位(左为-90,右为+90)
BJ?待算边桩距中线距离;
BZX=、BZY=待算里程边桩X、Y坐标。
九、 SQX主程序—计算中桩高程
P?待算点里程桩号;
ZO待算点中桩高程。
十、 JD子程序—数据库
M为交点号,C曲线偏角(左为负、右为正),R圆曲线半径,L缓和曲线长度,
Z直缓点或直圆点桩号,O曲线起点方位角,E、F交点X、Y坐标
十一、 ZCX子程序—计算中桩坐标;ZBZS子程序—坐标正算;ZBFS子程序
—坐标反算;OUT子程序—输出程序;SQX0子程序——竖曲线数据库;
BZ子程序—计算边桩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