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第十五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会议纪要

IT圈 admin 60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1日发(作者:龚运浩)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

12

月第

28

卷第

12

Chin J Diabetes,December 2020,Vol. 28,No. 12

• 959 •

•会议报道*

第十五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会议纪要

谢志国庞海鹏黄干李霞周智广

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

中心、《糖尿病天地》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湘雅国际

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2020年10月15

〜17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

任周智广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胡卓伟教授担任大会

共同主席。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有来自

各地的15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交流。

一、

斯大学王湘兵教授介绍了

GLP

-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

T

1

DM

中的应用,简要回顾了

DM

分型、分期及与

Ins

联合应用的口

服降糖药,介绍了

GLP

-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三、 临床热点辩论—

T

1

DM

的心血管风险

本届论坛设立了临床热点辩论版块,来自北京大学第

一医院的郭晓蕙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纪立农教授针

对联合应用

SGLT

-2抑制剂和

T

1

DM

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

系,分别就“早期联合应用

SGLT

-2抑制剂具有潜在益处”

和“联合应用

SGLT

-2抑制剂要谨慎”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辩

论。郭晓蕙教授介绍了

T

1

DM

在强化

Ins

治疗的基础上加

SGLT

-2抑制剂可改善

BG

、降低体重和减小

Ins

剂量的

疗效,

SGLT

-2抑制剂可改善内皮功能、动脉硬度并独立于

DM

分型进展—伍汉文教授纪念讲座

本届论坛的“伍汉文教授纪念讲座”,由北京医院郭立

新教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糖尿病中心许樟荣教

授和伍汉文教授学生、南华大学原校长文格波教授共同担

任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刘振启教授和周智广教授分别做了

“WHO

2019

DM

分型:

六分类

”、“ADA

2020

DM

分型:四分类”和“

DM

的分型研

究进展:五分类”的报告。纪立农教授讲述的

WHO

2019年

BG

BP

的下降,从而支持了联合应用

SGLT

-2抑制剂有

潜在心血管获益的论点。纪立农教授介绍了应用

SGLT

-2

抑制剂治疗

DM

患者的副作用,提出

SGLT

-2抑制剂在

DM

六分类法可将

DM

分为

T

1

DM

T

2

DM

、混合型

DM

、其

他特殊类型

DM

、未能分型

DM

和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

T

1

DM

患者中应用可显著增加

DKA

风险,且目前尚无其保

T

1

DM

患者心肾功能的证据,从而支持应慎用

SGLT

2

抑制剂的论点。

四、 病毒、疫苗与

T

1

DM

北京协和医院李玉秀教授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COVID

-19)与

T

1

DM

发病的关系。病毒与

T

1

DM

的研究

由来已久,既往研究显示,冠状病毒、

SARS

-2003与

DM

发生相关。现有证据表明,

COVID

-19与

DM

存在双向关

系,从病例报告、流行病学数据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推

测,

COVID

-19可能会诱发

T

1

DM

,但与

T

1

DM

的因果关系

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胡卓伟教授讲述了肠道菌群紊乱

DM

并发症的关系,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

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胡卓伟教授系统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聚焦于

DM

,纪立农教授介绍了该分类法较之前的改动,强调了其

DM

临床诊治的重要意义。刘振启教授介绍了

ADA

2020年

DM

四分类法,该方法将

DM

分为

T

1

DM

T

2

DM

GDM

和其他特殊类型

DM

,刘振启教授系统总结了这4种

类型

DM

的发病机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且全面阐释了

其优点及缺点。周智广教授回顾了

WHO

关于

DM

诊断分

型的历程,系统介绍了

DM

五分类方法的相关情况,并分析

了五分类法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对这种新的诊断分

型方法进行了评价,介绍了其在不同人群中的验证情况。

最后,周智广教授评述了当今

DM

分型所面临的诸多困惑,

指出了未来

DM

分型潜在的发展方向。

二、

T

1

DM

—流行病学与治疗

香港中文大学马青云教授讲述了香港

DM

注册和监测

数据库带来的启示,介绍了最新

T

1

DM

流行病学情况,详细

说明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的

DM

注册和监测的数据库的

具体情况,并简要介绍

T

1

DM

在香港的发病率,还对

DM

并发症,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杨涛教授介绍了疫苗防治

T

1

DM

的现状和进展并

T

1

DM

的免疫治疗进行展望,指出根据目的,

T

1

DM

苗可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抑制

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疫苗、抗原特异性疫苗、微生物疫苗

等:根据递送载体,可分为纳米载体、植物细胞载体、乳化剂

载体和脂质体载体。

T

1

DM

T

2

DM

的并发症做了系统比较。南京大学医学院

朱大龙教授综述了

T

1

DM

细胞治疗进展,系统总结了这一领

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及潜在问题。美国罗格

作者单位

:410011

长沙,中南大学湘谁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内分泌科

通信作者:周智广,

Email:********************.cn

• 960 .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

12

月第

28

卷第

12

Chin

.丨

Diabetes. December 2020, Vol. 28, No. 12

五、

T

1

DM

的特殊类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介绍了人

工智能在

DM

管理中的应用。

DM

防治面临严峻挑战,借

助人工智能的管理新模式可提升

DM

患者的管理,实现更

有效的

BG

控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对最新

LADA

国际专家共识进行解读。由周智广教授作为亚洲唯

一代表参与编写的《2020年国际专家组共识:成人隐匿性自

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管理》弥补了长期以来

LADA

管理的空

白。在

LADA

患者的识别方面,总结了

LADA

患者临床特

征、自身免疫抗体情况以及遗传背景特征。周智广教授还

LADA

目前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回顾,对当前

LADA

药物

临床试验进行了总结,系统阐述了对于

LADA

患者的诊疗

建议,强调了

GADA

筛查的重要性,明确了治疗策略要基

C

-

P

水平。最后,周智广教授指出了

LADA

未来关键的

研究方向。

六、

T

1

DM

的细胞治疗—干细胞/免疫细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从义教授介

绍了

T

1

DM

的免疫学机制新研究并分享了自己团队的最新

研究成果。香港大学徐爱民教授做了题为“运动通过改变

肠道菌群从而对

T

2

DM

产生疗效”的报告。国内外研究均

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运动,对

DM

预防和控制有益,诸

多动物实验也表明运动具有多重的代谢保护作用,但是其

中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此外,运动的效果对不同人群

存在巨大异质性。徐爱民教授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其中

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检测肠道菌群,可预测不同人群对

运动是否具有反应,有望为

DM

患者的个体化运动干预提

供依据。

七、

T

1

DM

研究年度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翁建平教授作了“国

际1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年度进展”的报告。翁建平教授讲

述了

T

1

DM

发病率的种族和地域差异及不同的临床表型,

介绍了中国

T

1

DM

的临床与遗传特征和临床表型异质性与

遗传背景相关性。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梅教授做

了“中国1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年度进展报告”。

T

1

DM

的研

究领域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免疫、胰岛功能、临床特征、治

疗和管理等。张梅教授分别从上述几个方面,全面而系统

的总结了国内研究进展,并与国外相关研究做了横向比较。

首都医科大学杨金奎教授分享了

T

1

DM

的非

Ins

药物治疗

新进展。单用

Ins

治疗

DM

面临诸多挑战,如低血糖发生风

险较高、体重增加等,而辅助其他非

Ins

药物则可减少上述

事件发生。杨金奎教授分别介绍了普林兰肽、

GLP

-1受体

激动剂、

DPP

-4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辅助治疗

T

1

DM

临床

证据及应用前景并指出了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

DM

代谢免疫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医学部杨吉春教授讲述了“

ATP

分泌与糖代

谢调控:从肝脏、胰岛到血管”。中国是世界第一

DM

大国,

DM

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其防治需求显得尤为

迫切,肝糖异生是

BG

控制的中心环节,研究发现,线粒体

蛋白

FAM

3

B

介导胰岛一肝脏对话,可损伤胰岛(3细胞并

加重

IR

FAM

3

A

是一种新线粒体蛋白,可促进

ATP

合成

分泌而参与

DM

的发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邓沱教授做

了题为“脂肪细胞的免疫:从免疫角度认识肥胖”的报告,介

绍了包括肥胖诱导的脂肪炎症等脂肪免疫炎症代谢领域的

最新进展。

九、 临床病例讨论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肖扬教授分享了 1例伴随“胰腺

消失”的

DM

病例。当

DM

患者合并胰腺发育不良、多囊肾

等情况时,考虑其为特殊类型

DM

,全外显子测序并未发现

相关的基因突变,而在随后的拷贝数变异分析中,发现其中

一个致病基因存在缺失变异,该患者最终诊断为

HNF

1

B

合征,肖扬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遇到类似病人的完整诊疗

思路,并强调筛选拷贝数变异在某些情况下不容忽视。浙

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郑超教授分享了一例合并“胰

腺钙化”的

DM

病例。

DM

患者合并反复性上腹痛,影像学

检查显示慢性胰腺炎表现,考虑特殊类型

DM

,通过基因筛

查,诊断为遗传性胰腺炎并发性

DM

。郑超教授展示了遇

到类似病人的完整诊疗思路,并系统介绍了该类疾病的遗

传学及临床特征。

十、小结

论坛进行的同时,还以线上形式召开了第17届国际糖

尿病免疫学大会,周智广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这是首次在

中国主办的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

国糖尿病免疫学领域研究的认可。

在闭幕式上,周智广教授总结了本届论坛的主要内容,

并对参与本届论坛的专家学者及会务工作人员等表示感

谢。同时,周智广教授宣布,第十六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

学论坛将于2021年4月23〜24日在长沙召开。

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旨在为广大

DM

临床和科

研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了 15届。经

过多年的坚持与探索,论坛已经成为国内每年一次的品牌

学术会议,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并将为进一步推动我国

糖尿病的防治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

收稿日期:

2020-11-18)

(本文编辑;钱钰)

2024年5月11日发(作者:龚运浩)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

12

月第

28

卷第

12

Chin J Diabetes,December 2020,Vol. 28,No. 12

• 959 •

•会议报道*

第十五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会议纪要

谢志国庞海鹏黄干李霞周智广

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

中心、《糖尿病天地》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十五届湘雅国际

糖尿病免疫学论坛”(以下简称“论坛”)于2020年10月15

〜17日在北京举行,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

任周智广教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胡卓伟教授担任大会

共同主席。本届论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有来自

各地的150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学术交流。

一、

斯大学王湘兵教授介绍了

GLP

-1受体拮抗剂在治疗

T

1

DM

中的应用,简要回顾了

DM

分型、分期及与

Ins

联合应用的口

服降糖药,介绍了

GLP

-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研究进展。

三、 临床热点辩论—

T

1

DM

的心血管风险

本届论坛设立了临床热点辩论版块,来自北京大学第

一医院的郭晓蕙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纪立农教授针

对联合应用

SGLT

-2抑制剂和

T

1

DM

心血管风险之间的关

系,分别就“早期联合应用

SGLT

-2抑制剂具有潜在益处”

和“联合应用

SGLT

-2抑制剂要谨慎”的观点进行阐述和辩

论。郭晓蕙教授介绍了

T

1

DM

在强化

Ins

治疗的基础上加

SGLT

-2抑制剂可改善

BG

、降低体重和减小

Ins

剂量的

疗效,

SGLT

-2抑制剂可改善内皮功能、动脉硬度并独立于

DM

分型进展—伍汉文教授纪念讲座

本届论坛的“伍汉文教授纪念讲座”,由北京医院郭立

新教授、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糖尿病中心许樟荣教

授和伍汉文教授学生、南华大学原校长文格波教授共同担

任主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刘振启教授和周智广教授分别做了

“WHO

2019

DM

分型:

六分类

”、“ADA

2020

DM

分型:四分类”和“

DM

的分型研

究进展:五分类”的报告。纪立农教授讲述的

WHO

2019年

BG

BP

的下降,从而支持了联合应用

SGLT

-2抑制剂有

潜在心血管获益的论点。纪立农教授介绍了应用

SGLT

-2

抑制剂治疗

DM

患者的副作用,提出

SGLT

-2抑制剂在

DM

六分类法可将

DM

分为

T

1

DM

T

2

DM

、混合型

DM

、其

他特殊类型

DM

、未能分型

DM

和妊娠期间首次发现的

T

1

DM

患者中应用可显著增加

DKA

风险,且目前尚无其保

T

1

DM

患者心肾功能的证据,从而支持应慎用

SGLT

2

抑制剂的论点。

四、 病毒、疫苗与

T

1

DM

北京协和医院李玉秀教授介绍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COVID

-19)与

T

1

DM

发病的关系。病毒与

T

1

DM

的研究

由来已久,既往研究显示,冠状病毒、

SARS

-2003与

DM

发生相关。现有证据表明,

COVID

-19与

DM

存在双向关

系,从病例报告、流行病学数据及可能的病理生理机制推

测,

COVID

-19可能会诱发

T

1

DM

,但与

T

1

DM

的因果关系

还需要更多的证据支持。胡卓伟教授讲述了肠道菌群紊乱

DM

并发症的关系,指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

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及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

用,胡卓伟教授系统总结了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并聚焦于

DM

,纪立农教授介绍了该分类法较之前的改动,强调了其

DM

临床诊治的重要意义。刘振启教授介绍了

ADA

2020年

DM

四分类法,该方法将

DM

分为

T

1

DM

T

2

DM

GDM

和其他特殊类型

DM

,刘振启教授系统总结了这4种

类型

DM

的发病机制、临床及流行病学特点且全面阐释了

其优点及缺点。周智广教授回顾了

WHO

关于

DM

诊断分

型的历程,系统介绍了

DM

五分类方法的相关情况,并分析

了五分类法指导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对这种新的诊断分

型方法进行了评价,介绍了其在不同人群中的验证情况。

最后,周智广教授评述了当今

DM

分型所面临的诸多困惑,

指出了未来

DM

分型潜在的发展方向。

二、

T

1

DM

—流行病学与治疗

香港中文大学马青云教授讲述了香港

DM

注册和监测

数据库带来的启示,介绍了最新

T

1

DM

流行病学情况,详细

说明了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的

DM

注册和监测的数据库的

具体情况,并简要介绍

T

1

DM

在香港的发病率,还对

DM

并发症,讨论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南京医科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杨涛教授介绍了疫苗防治

T

1

DM

的现状和进展并

T

1

DM

的免疫治疗进行展望,指出根据目的,

T

1

DM

苗可分为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抑制

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的疫苗、抗原特异性疫苗、微生物疫苗

等:根据递送载体,可分为纳米载体、植物细胞载体、乳化剂

载体和脂质体载体。

T

1

DM

T

2

DM

的并发症做了系统比较。南京大学医学院

朱大龙教授综述了

T

1

DM

细胞治疗进展,系统总结了这一领

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及潜在问题。美国罗格

作者单位

:410011

长沙,中南大学湘谁二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代谢内分泌科

通信作者:周智广,

Email:********************.cn

• 960 .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0

12

月第

28

卷第

12

Chin

.丨

Diabetes. December 2020, Vol. 28, No. 12

五、

T

1

DM

的特殊类型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平教授介绍了人

工智能在

DM

管理中的应用。

DM

防治面临严峻挑战,借

助人工智能的管理新模式可提升

DM

患者的管理,实现更

有效的

BG

控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教授对最新

LADA

国际专家共识进行解读。由周智广教授作为亚洲唯

一代表参与编写的《2020年国际专家组共识:成人隐匿性自

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管理》弥补了长期以来

LADA

管理的空

白。在

LADA

患者的识别方面,总结了

LADA

患者临床特

征、自身免疫抗体情况以及遗传背景特征。周智广教授还

LADA

目前的治疗方案进行了回顾,对当前

LADA

药物

临床试验进行了总结,系统阐述了对于

LADA

患者的诊疗

建议,强调了

GADA

筛查的重要性,明确了治疗策略要基

C

-

P

水平。最后,周智广教授指出了

LADA

未来关键的

研究方向。

六、

T

1

DM

的细胞治疗—干细胞/免疫细胞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王从义教授介

绍了

T

1

DM

的免疫学机制新研究并分享了自己团队的最新

研究成果。香港大学徐爱民教授做了题为“运动通过改变

肠道菌群从而对

T

2

DM

产生疗效”的报告。国内外研究均

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包括运动,对

DM

预防和控制有益,诸

多动物实验也表明运动具有多重的代谢保护作用,但是其

中的分子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此外,运动的效果对不同人群

存在巨大异质性。徐爱民教授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在其中

发挥重要作用,并且通过检测肠道菌群,可预测不同人群对

运动是否具有反应,有望为

DM

患者的个体化运动干预提

供依据。

七、

T

1

DM

研究年度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翁建平教授作了“国

际1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年度进展”的报告。翁建平教授讲

述了

T

1

DM

发病率的种族和地域差异及不同的临床表型,

介绍了中国

T

1

DM

的临床与遗传特征和临床表型异质性与

遗传背景相关性。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梅教授做

了“中国1型糖尿病临床研究年度进展报告”。

T

1

DM

的研

究领域主要包括遗传、环境、免疫、胰岛功能、临床特征、治

疗和管理等。张梅教授分别从上述几个方面,全面而系统

的总结了国内研究进展,并与国外相关研究做了横向比较。

首都医科大学杨金奎教授分享了

T

1

DM

的非

Ins

药物治疗

新进展。单用

Ins

治疗

DM

面临诸多挑战,如低血糖发生风

险较高、体重增加等,而辅助其他非

Ins

药物则可减少上述

事件发生。杨金奎教授分别介绍了普林兰肽、

GLP

-1受体

激动剂、

DPP

-4抑制剂等新型降糖药辅助治疗

T

1

DM

临床

证据及应用前景并指出了未来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八、

DM

代谢免疫基础研究

北京大学医学部杨吉春教授讲述了“

ATP

分泌与糖代

谢调控:从肝脏、胰岛到血管”。中国是世界第一

DM

大国,

DM

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健康问题,其防治需求显得尤为

迫切,肝糖异生是

BG

控制的中心环节,研究发现,线粒体

蛋白

FAM

3

B

介导胰岛一肝脏对话,可损伤胰岛(3细胞并

加重

IR

FAM

3

A

是一种新线粒体蛋白,可促进

ATP

合成

分泌而参与

DM

的发生。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邓沱教授做

了题为“脂肪细胞的免疫:从免疫角度认识肥胖”的报告,介

绍了包括肥胖诱导的脂肪炎症等脂肪免疫炎症代谢领域的

最新进展。

九、 临床病例讨论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肖扬教授分享了 1例伴随“胰腺

消失”的

DM

病例。当

DM

患者合并胰腺发育不良、多囊肾

等情况时,考虑其为特殊类型

DM

,全外显子测序并未发现

相关的基因突变,而在随后的拷贝数变异分析中,发现其中

一个致病基因存在缺失变异,该患者最终诊断为

HNF

1

B

合征,肖扬教授向与会者展示了遇到类似病人的完整诊疗

思路,并强调筛选拷贝数变异在某些情况下不容忽视。浙

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郑超教授分享了一例合并“胰

腺钙化”的

DM

病例。

DM

患者合并反复性上腹痛,影像学

检查显示慢性胰腺炎表现,考虑特殊类型

DM

,通过基因筛

查,诊断为遗传性胰腺炎并发性

DM

。郑超教授展示了遇

到类似病人的完整诊疗思路,并系统介绍了该类疾病的遗

传学及临床特征。

十、小结

论坛进行的同时,还以线上形式召开了第17届国际糖

尿病免疫学大会,周智广教授担任大会主席。这是首次在

中国主办的国际糖尿病免疫学大会,标志着国际社会对我

国糖尿病免疫学领域研究的认可。

在闭幕式上,周智广教授总结了本届论坛的主要内容,

并对参与本届论坛的专家学者及会务工作人员等表示感

谢。同时,周智广教授宣布,第十六届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

学论坛将于2021年4月23〜24日在长沙召开。

湘雅国际糖尿病免疫学论坛旨在为广大

DM

临床和科

研工作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至今已成功举办了 15届。经

过多年的坚持与探索,论坛已经成为国内每年一次的品牌

学术会议,得到了学界的广泛认可,并将为进一步推动我国

糖尿病的防治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

收稿日期:

2020-11-18)

(本文编辑;钱钰)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