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逮锦欣)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21)申请号 CN2.2
(22)申请日 2013.12.19
(71)申请人 南京兰埔成新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彤天路8号
(72)发明人 金怀龙 沈安乐 徐成呈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李建芳
(51)
G02B5/08
G02B5/02
B32B27/36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7596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
权利要求说明书 说明书 幅图
(54)发明名称
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
膜,包括发泡层和复合在发泡层上下表面
的树脂层,发泡层厚度为40-270μm,树脂
层厚度10-80μm;发泡层中均匀分布有球
形粒子、无机粒子和微泡;球形粒子位于
微泡内。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发泡聚酯反
射膜兼顾了高反射率、高隐蔽性和高的成
膜稳定性,能够使液晶屏幕照射亮度提
高,并使液晶图像更鲜明且易看;光的反
射率可大于99%,光的透过率小于3%。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2021-11-26
2015-08-26
2014-04-23
2014-03-26
2018-04-13
法律状态信息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授权
实质审查的生效
公开
著录事项变更
法律状态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授权
实质审查的生效
公开
著录事项变更
权 利 要 求 说 明 书
1.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发泡层和复合在发泡层上下表面的树
脂 层,发泡层厚度为40-270μm,树脂层厚度10-80μm;发泡层
机粒子和微泡;球形粒子位于微泡中均匀分布有球形粒子、无
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球形粒子的直径为0.3-5
μm;发泡层中微泡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10-50%;无机粒子的粒径为
密度为0.6g/cm3-
0.2-7μm;发泡层的
1.2g/cm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球形粒子的直径为0.5-2
μm;发泡层中微泡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20-35%;无机粒子的粒径为
0.4-0.8μm。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树脂层上不与
发泡层相接触的一面设有厚为5-15μm的柔性扩散粒子层;微发泡聚
为0.7-1.3g/cm3。 酯反射膜的表观密度
5.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树脂层上与发泡
层相接触的一面均匀设有有机或无机微粒层,有机或无机微粒层的质
0.3-20%。 量为树脂层质量的
6.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球形粒子为交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为交联
丙烯酸类、交联苯乙烯类或有机硅类粒子中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配比
聚合物球形粒子。
的混合物。
8.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球形粒子为交联
聚合物球形粒子与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质
(8:5)的混合物。 量比为(5:1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
10.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层的
原料组分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40-85份,交联聚合物球形粒
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为聚异戊二烯或环烯烃共聚物。
子和/或玻璃化转变 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3-25份,
无机粒子5-30份,聚酯与聚二元醇的嵌段共聚物树脂2-15份,
所述份数为质量份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粘度为0.65-0.85;聚
酯与聚二元醇的嵌段共聚物树脂中聚二元醇的聚合度为10-100,聚二元醇
树脂中的含量为1-10%。 在嵌段共聚物
说 明 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作为计算机、电视机、汽车、通信装置等IT关联装置的显示单
元, 其应用领域急速地扩大。这些显示器由于其自身并不是发光体,因此
照射光从而进行显示,背光源的的亮度会直接影
可以通过其背光源的
响到液晶显示的亮度。
背光源的主要光学膜片有扩散膜、增亮膜和反射膜,反射膜的主要作用是将露出导
光 板底部的光线高效率且无损耗地反射,从而降低光损耗,减少用电量,
光饱和度。 提高液晶显示面的
现有的反射膜存在反射率低、光损耗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包括发泡层和复合在发泡层上下表面的树脂层,发泡层厚
度为40-270μm,树脂层厚度10-80μm;发泡层中均匀分布有球形粒
球形粒子位于微泡内。 子、无机粒子和微泡;
申请人经研究发现:上述反射膜,制备时,以球形粒子为核在拉伸过程中产生了微
细 空洞,利用无机粒子和空洞界面大幅度降低了透光、提高了光的反射
层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粒子,无机粒子与聚酯间形成有界
更大的提高。
率和遮蔽性。同时B
面,更多的界面使得光反射率有了
球形粒子的直径为0.3-5μm,优选为0.5-2μm;发泡层中微泡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
10-50%,优选为20-35%;无机粒子的粒径为0.2-7μm,优选为0.4-0.8μm;
度为0.6g/cm3-1.2g/cm3。 发泡层的密
上述球形粒子直径的选择、微泡体积的选择、无机粒子粒径的选择以及发泡层密度
的 控制,不仅提高了发射膜的反射率和隐蔽
产率高,兼顾了高反性,而且在制备拉伸时,不会出现破膜现象,生
射率、高隐蔽性和高的成膜稳定性。
树脂层上不与发泡层相接触的一面设有厚为5-15μm的柔性扩散粒子层;微发泡聚
酯反射膜的表观密度为0.7-1.3g/cm3,优选为0.9-
1.2g/cm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进一步提高反射膜的反射率。
树脂层上与发泡层相接触的一面均匀设有有机或无机微粒层,有机或无机微粒层的
质 量为树脂层质量的0.3-20%。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反射膜的反射效率,
性。 同时能保证成膜稳定
球形粒子为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这可进一步提高反射膜的反射效率。
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为交联丙烯酸类、交联苯乙烯类或有机硅类粒子中一种或两种
以 上任意配比的混合物。这样可更进一步提高反射膜的反射效率、隐蔽
性,同时保证高的生
产效率。
球形粒子为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与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
质量比为(5:10)-(8:5)的混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
优选为聚异戊二烯或环烯烃共聚物。这样可更进一步地提高反
聚合物粒子
射膜的反射效率和隐蔽性。
所述发泡层的原料组分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40-85份,交联聚合物球形粒
子 和/或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3-25份,聚酯
聚物树脂2-15份,无机粒子5-30份,所述份数
为0.65-0.85;聚酯与聚二
醇在嵌
与聚二元醇的嵌段共
为质量份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粘度
元醇的嵌段共聚物树脂中聚二元醇的聚合度为10-100,聚二元
段共聚物树脂中的含量为1-10%,优选为5-8%。上述通过在聚酯中加入无机粒子
和 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制备,在拉伸过程与聚酯发生界面分离产生,这
细小的间隙,聚酯与聚二元醇的嵌段共聚物树脂
种界面分离可以产生
的加入可使空隙产生的均匀一致。
上述无机粒子为二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锌或碳酸钙其中的两种以上任意配比的混
合
本发明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与发泡层相邻树脂层可以是光面或雾面。
在本发明的聚酯反射膜中,其在80℃下30分钟时的热收缩率优选长度方向、宽度
方 向都为0.5%以下,更优选为0.0-0.4%。当热收缩率超过0.5%时,膜
的平面性恶化,产生亮度不均的现象。此外,热
为伸长的,在装入背光源单元后,
物。
的尺寸变化增大,膜
收缩率小于0.0%时,也就是说加热时膜
由于光照热导致膜伸长,容易产生弯曲、起伏。
本发明未提及的技术均为现有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兼顾了高反射率、高隐蔽性和高的成膜稳定性,
能够使液晶屏幕照射亮度提高,并使液晶图像更鲜明且易看;光的反
的透过率小于3%。 射率可大于99%,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微发泡聚酯反射膜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树脂层,2为发泡层,3为球形粒子,4为微泡,5为无机粒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
容
实施例中所用原料如下:
A.聚酯树脂(A)
三房巷制特性粘度为0.65CZ5011(A1);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制特性粘度为0.75
B.交联球形粒子(B)
日本积水化学丙烯酸交联粒子BMSA-18GN,粒径0.8μm(B1);日本综研化学公司
苯乙 烯交联粒子SX300,粒径3μm(B2);丙烯酸交联粒子MX500,粒径
FG720(A2)。
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5μm(B3)。
C.非极性树脂(C)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聚甲基戊烯DX820(Cl)。
D.共聚树脂(D)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制特性粘度为0.80BG80A(D1);韩国LG化学酯
TPEE1065D(D2)。
E.无机粒子(E)
平均粒径为O.7μm的硫酸钡粒子(E1);平均粒径为1.Oμm的碳酸钙粒子(E2);
平 均粒径为0.3μm的二氧化钛粒子(E3);平均粒径为3.5μm的二氧化
硅粒子(E4)。
F.耐光剂(F)
耐光剂UV234(F1)。
实施例1
将预先在16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了5小时的聚酯树脂(A1)、交联球形粒子(B1)、
共聚树脂(D11)和无机粒子(E1)混合以重量比率67:8:10:15供给主层
泡层),同时将预先在160℃
以重量换算为
挤出机(B层,发
的温度下真空干燥了5小时的聚酯树脂(A1)和无机粒子(E1)
92:8的比率供给辅层挤出机(A层,树脂层),分别在280℃的温度下熔融
挤出,挤出前使用截止径为20μm过滤器进行异物过滤,然后导入至T型模
使其合流并吐出3层结构A/B/A结构,共挤出为片状,头复合口模中,
并通过静电荷法将该熔融叠层片 帖附在表面温度保持在28℃的冷却辊上,
各拉伸3.3倍。再接着进行
步在170℃温
使其冷却固化;接着,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热定型处理,在220℃温度下实施10秒钟的热处理,并进一
度下沿宽度方向进行3%的松弛处理;接着冷却后,得到微发泡白色聚酯膜。
另外,所得的微发泡白色聚酯膜的厚度为188μm,发泡层中微泡体积为发
发泡层的密度为0.9g/cm3;微发泡聚酯反
表1。
泡层体积的30%;
射膜的表观密度为1.0g/cm3,具体性能参数见
实施例2-5
制备工艺均参照实施例1,物料配比及所得产品的性能见表1,其中,发泡层中微
泡 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20%;发泡层的密度为0.7g/cm3;
g/cm3。 微发泡聚酯反射膜的表观密度为0.9
比较例1-3
制备工艺均参照实施例1,物料配比及所得产品的性能见表1,其中,发泡层中微
泡 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40%;发泡层的密度为1.2g/cm3;
g/cm3。 微发泡聚酯反射膜的表观密度为1.2
表1
上述表中,◎优秀,○良好,△一般,×差;B层占80%,A层占20%指:所得微
发泡 白色聚酯膜中,B层的质量含量为微发泡白色聚酯膜质量的80%,A
泡白色聚酯膜质量的20%。 层的质量含量为微发
光反射率(%)采用日本美能达公司CM-5分光光度仪检测;光透过率的测试参照
GB/T 2410-2008;成膜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制备时,连续8小时不破膜为
时破膜1-2次为成膜良好,连续8小时破膜超过3-5次
差。
成膜优秀,连续8小
以上成膜一般,超过5次的是成膜
2024年5月16日发(作者:逮锦欣)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21)申请号 CN2.2
(22)申请日 2013.12.19
(71)申请人 南京兰埔成新材料有限公司
地址 210000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彤天路8号
(72)发明人 金怀龙 沈安乐 徐成呈
(74)专利代理机构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 李建芳
(51)
G02B5/08
G02B5/02
B32B27/36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675965 A
(43)申请公布日 2014.03.26
权利要求说明书 说明书 幅图
(54)发明名称
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
膜,包括发泡层和复合在发泡层上下表面
的树脂层,发泡层厚度为40-270μm,树脂
层厚度10-80μm;发泡层中均匀分布有球
形粒子、无机粒子和微泡;球形粒子位于
微泡内。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发泡聚酯反
射膜兼顾了高反射率、高隐蔽性和高的成
膜稳定性,能够使液晶屏幕照射亮度提
高,并使液晶图像更鲜明且易看;光的反
射率可大于99%,光的透过率小于3%。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2021-11-26
2015-08-26
2014-04-23
2014-03-26
2018-04-13
法律状态信息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授权
实质审查的生效
公开
著录事项变更
法律状态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
授权
实质审查的生效
公开
著录事项变更
权 利 要 求 说 明 书
1.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包括发泡层和复合在发泡层上下表面的树
脂 层,发泡层厚度为40-270μm,树脂层厚度10-80μm;发泡层
机粒子和微泡;球形粒子位于微泡中均匀分布有球形粒子、无
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球形粒子的直径为0.3-5
μm;发泡层中微泡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10-50%;无机粒子的粒径为
密度为0.6g/cm3-
0.2-7μm;发泡层的
1.2g/cm3。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球形粒子的直径为0.5-2
μm;发泡层中微泡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20-35%;无机粒子的粒径为
0.4-0.8μm。
4.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树脂层上不与
发泡层相接触的一面设有厚为5-15μm的柔性扩散粒子层;微发泡聚
为0.7-1.3g/cm3。 酯反射膜的表观密度
5.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树脂层上与发泡
层相接触的一面均匀设有有机或无机微粒层,有机或无机微粒层的质
0.3-20%。 量为树脂层质量的
6.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球形粒子为交联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为交联
丙烯酸类、交联苯乙烯类或有机硅类粒子中一种或两种以上任意配比
聚合物球形粒子。
的混合物。
8.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球形粒子为交联
聚合物球形粒子与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质
(8:5)的混合物。 量比为(5:1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
10.如权利要求1-3任意一项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发泡层的
原料组分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40-85份,交联聚合物球形粒
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为聚异戊二烯或环烯烃共聚物。
子和/或玻璃化转变 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3-25份,
无机粒子5-30份,聚酯与聚二元醇的嵌段共聚物树脂2-15份,
所述份数为质量份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粘度为0.65-0.85;聚
酯与聚二元醇的嵌段共聚物树脂中聚二元醇的聚合度为10-100,聚二元醇
树脂中的含量为1-10%。 在嵌段共聚物
说 明 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作为计算机、电视机、汽车、通信装置等IT关联装置的显示单
元, 其应用领域急速地扩大。这些显示器由于其自身并不是发光体,因此
照射光从而进行显示,背光源的的亮度会直接影
可以通过其背光源的
响到液晶显示的亮度。
背光源的主要光学膜片有扩散膜、增亮膜和反射膜,反射膜的主要作用是将露出导
光 板底部的光线高效率且无损耗地反射,从而降低光损耗,减少用电量,
光饱和度。 提高液晶显示面的
现有的反射膜存在反射率低、光损耗大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包括发泡层和复合在发泡层上下表面的树脂层,发泡层厚
度为40-270μm,树脂层厚度10-80μm;发泡层中均匀分布有球形粒
球形粒子位于微泡内。 子、无机粒子和微泡;
申请人经研究发现:上述反射膜,制备时,以球形粒子为核在拉伸过程中产生了微
细 空洞,利用无机粒子和空洞界面大幅度降低了透光、提高了光的反射
层中含有大量的无机粒子,无机粒子与聚酯间形成有界
更大的提高。
率和遮蔽性。同时B
面,更多的界面使得光反射率有了
球形粒子的直径为0.3-5μm,优选为0.5-2μm;发泡层中微泡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
10-50%,优选为20-35%;无机粒子的粒径为0.2-7μm,优选为0.4-0.8μm;
度为0.6g/cm3-1.2g/cm3。 发泡层的密
上述球形粒子直径的选择、微泡体积的选择、无机粒子粒径的选择以及发泡层密度
的 控制,不仅提高了发射膜的反射率和隐蔽
产率高,兼顾了高反性,而且在制备拉伸时,不会出现破膜现象,生
射率、高隐蔽性和高的成膜稳定性。
树脂层上不与发泡层相接触的一面设有厚为5-15μm的柔性扩散粒子层;微发泡聚
酯反射膜的表观密度为0.7-1.3g/cm3,优选为0.9-
1.2g/cm3。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进一步提高反射膜的反射率。
树脂层上与发泡层相接触的一面均匀设有有机或无机微粒层,有机或无机微粒层的
质 量为树脂层质量的0.3-20%。这样可进一步提高反射膜的反射效率,
性。 同时能保证成膜稳定
球形粒子为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这可进一步提高反射膜的反射效率。
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为交联丙烯酸类、交联苯乙烯类或有机硅类粒子中一种或两种
以 上任意配比的混合物。这样可更进一步提高反射膜的反射效率、隐蔽
性,同时保证高的生
产效率。
球形粒子为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与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
质量比为(5:10)-(8:5)的混合物。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
优选为聚异戊二烯或环烯烃共聚物。这样可更进一步地提高反
聚合物粒子
射膜的反射效率和隐蔽性。
所述发泡层的原料组分包括: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40-85份,交联聚合物球形粒
子 和/或玻璃化转变温度大于110℃的非极性聚合物粒子3-25份,聚酯
聚物树脂2-15份,无机粒子5-30份,所述份数
为0.65-0.85;聚酯与聚二
醇在嵌
与聚二元醇的嵌段共
为质量份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粘度
元醇的嵌段共聚物树脂中聚二元醇的聚合度为10-100,聚二元
段共聚物树脂中的含量为1-10%,优选为5-8%。上述通过在聚酯中加入无机粒子
和 交联聚合物球形粒子制备,在拉伸过程与聚酯发生界面分离产生,这
细小的间隙,聚酯与聚二元醇的嵌段共聚物树脂
种界面分离可以产生
的加入可使空隙产生的均匀一致。
上述无机粒子为二氧化钛、硫酸钡、氧化锌或碳酸钙其中的两种以上任意配比的混
合
本发明所述的微发泡聚酯反射膜与发泡层相邻树脂层可以是光面或雾面。
在本发明的聚酯反射膜中,其在80℃下30分钟时的热收缩率优选长度方向、宽度
方 向都为0.5%以下,更优选为0.0-0.4%。当热收缩率超过0.5%时,膜
的平面性恶化,产生亮度不均的现象。此外,热
为伸长的,在装入背光源单元后,
物。
的尺寸变化增大,膜
收缩率小于0.0%时,也就是说加热时膜
由于光照热导致膜伸长,容易产生弯曲、起伏。
本发明未提及的技术均为现有技术。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微发泡聚酯反射膜兼顾了高反射率、高隐蔽性和高的成膜稳定性,
能够使液晶屏幕照射亮度提高,并使液晶图像更鲜明且易看;光的反
的透过率小于3%。 射率可大于99%,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微发泡聚酯反射膜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树脂层,2为发泡层,3为球形粒子,4为微泡,5为无机粒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明本发明的内容,但本发明的内
容
实施例中所用原料如下:
A.聚酯树脂(A)
三房巷制特性粘度为0.65CZ5011(A1);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制特性粘度为0.75
B.交联球形粒子(B)
日本积水化学丙烯酸交联粒子BMSA-18GN,粒径0.8μm(B1);日本综研化学公司
苯乙 烯交联粒子SX300,粒径3μm(B2);丙烯酸交联粒子MX500,粒径
FG720(A2)。
不仅仅局限于下面的实施例。
5μm(B3)。
C.非极性树脂(C)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聚甲基戊烯DX820(Cl)。
D.共聚树脂(D)
中国石化仪征化纤制特性粘度为0.80BG80A(D1);韩国LG化学酯
TPEE1065D(D2)。
E.无机粒子(E)
平均粒径为O.7μm的硫酸钡粒子(E1);平均粒径为1.Oμm的碳酸钙粒子(E2);
平 均粒径为0.3μm的二氧化钛粒子(E3);平均粒径为3.5μm的二氧化
硅粒子(E4)。
F.耐光剂(F)
耐光剂UV234(F1)。
实施例1
将预先在160℃的温度下真空干燥了5小时的聚酯树脂(A1)、交联球形粒子(B1)、
共聚树脂(D11)和无机粒子(E1)混合以重量比率67:8:10:15供给主层
泡层),同时将预先在160℃
以重量换算为
挤出机(B层,发
的温度下真空干燥了5小时的聚酯树脂(A1)和无机粒子(E1)
92:8的比率供给辅层挤出机(A层,树脂层),分别在280℃的温度下熔融
挤出,挤出前使用截止径为20μm过滤器进行异物过滤,然后导入至T型模
使其合流并吐出3层结构A/B/A结构,共挤出为片状,头复合口模中,
并通过静电荷法将该熔融叠层片 帖附在表面温度保持在28℃的冷却辊上,
各拉伸3.3倍。再接着进行
步在170℃温
使其冷却固化;接着,沿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
热定型处理,在220℃温度下实施10秒钟的热处理,并进一
度下沿宽度方向进行3%的松弛处理;接着冷却后,得到微发泡白色聚酯膜。
另外,所得的微发泡白色聚酯膜的厚度为188μm,发泡层中微泡体积为发
发泡层的密度为0.9g/cm3;微发泡聚酯反
表1。
泡层体积的30%;
射膜的表观密度为1.0g/cm3,具体性能参数见
实施例2-5
制备工艺均参照实施例1,物料配比及所得产品的性能见表1,其中,发泡层中微
泡 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20%;发泡层的密度为0.7g/cm3;
g/cm3。 微发泡聚酯反射膜的表观密度为0.9
比较例1-3
制备工艺均参照实施例1,物料配比及所得产品的性能见表1,其中,发泡层中微
泡 体积为发泡层体积的40%;发泡层的密度为1.2g/cm3;
g/cm3。 微发泡聚酯反射膜的表观密度为1.2
表1
上述表中,◎优秀,○良好,△一般,×差;B层占80%,A层占20%指:所得微
发泡 白色聚酯膜中,B层的质量含量为微发泡白色聚酯膜质量的80%,A
泡白色聚酯膜质量的20%。 层的质量含量为微发
光反射率(%)采用日本美能达公司CM-5分光光度仪检测;光透过率的测试参照
GB/T 2410-2008;成膜稳定性的测试方法:制备时,连续8小时不破膜为
时破膜1-2次为成膜良好,连续8小时破膜超过3-5次
差。
成膜优秀,连续8小
以上成膜一般,超过5次的是成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