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教学策略研究

IT圈 admin 37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18日发(作者:毋醉芙)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教

学策略研究

摘 要: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是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具有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与创新精神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跨学

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教学策略,以“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为

例,详细阐述了通过强化各学科间的相关知识的整合与融合,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的路径、导向、手段等教学策略研究,达成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

新素养培育的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创新素养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一般课题“跨学科的项

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CYB136)阶段性成果。

引言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

出要“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意见的出台,让新课程改革的重心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并提

出了具体要求:要建立新型教学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

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建立新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1年12月山

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通过“整体谋划、

分类设计、一体推进”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因此,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

现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 PBL)是一种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以核心

知识再建构为本质特征,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运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将学

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的新型的学习方式。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

一种挑战,既不同于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同于传统教学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教学方

式。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自主学

习和合作探究;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强调学生从自己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及成果展示等整个过程中都要发挥其积极性和自

觉性,主动完成项目任务。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对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教学策略

2.1以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为路径,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概念与能力,或者基于一套超学科的

概念体系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学生对世界的深度理解,强调通过学科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达到整

体理解。以高中语文学科中文言文内容的教学为例,整合历史、思想政治的相关课程资源,

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构与开发,采取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让学

生在真实情境下自主开展探究和合作学习,实施问题情境及驱动性问题的情境创设环节,充

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论语》十二章作为一篇“追寻古人的踪迹,体味人文的奥妙”的“文言的哲理思考”

的学习项目,把语文、历史、思想政治整合起来,在这个学习项目的实践探究中,让同学们

能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他们在学习上的学习方法和在日常生活中

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和为人处世之道,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参考;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语文课

程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历史、思想政治学科的构建,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合。跨

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如下:

(1)创设项目情境

同学们,中华五千年来,不但造就了闻名遐迩、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华夏文明,更是

在漫长的岁月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他们走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创造出熠熠生辉

彪炳千秋的思想火花,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也因此跻身于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列。

例如,孔孟荀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光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

理性的思考和哲理的光芒。

(2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

我们今天要学的《论语》十二章,就是一部“思政手册”,用“渺小的身体”,凝聚了

“伟大的智慧”,别小看这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数千年来的思想精华,它对古代的政治、经

济、生活,乃至现代的政治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就以“追寻古人的踪迹,

体味人文的奥妙”的“文言的哲理思考”为学习项目,来探索“人文光辉”!

(3)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确定学习项目,确保探究方向:依据学生的特征和能力,成立项目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确定学习实践类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教师为学生提

供创造性的多元的的表达机会;即以“生命之树为学、修身、处世”为项目探究主题,开展

以“人文光辉”的绘画宣讲和人物生平光辉事迹介绍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文史互证,以文

化人,润物无声。

以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为路径,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2.2以“五微”课程为引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跨学科主题课程体系的开发,即“五微”课程(微主题、微专题、微案例、微视频、微

课堂)的引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以高中政治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微视频”为例:

教师在课堂引入微视频“习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并在视频播放结束后进行讲述

和提问:中国梦为何从现代开始?“中国梦”是多少代中国人心心念念的结晶?

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自己搜集到的热点问题,并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列出中

国几代人为完成这一伟大理想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展示

相关典型案例或史料: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或者展示关于“中国梦”系列的

纪念邮票图样;让学生回溯历史,就习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数代人的心愿,凝聚在一起”

的论述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感言,总结中国梦的含义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意义。在整个跨

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相关问题,并根

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明晰讲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

“变”与“不变”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时代之变带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

制定生涯规划,并持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本案例主要是高中政治与历史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所以在选择资源时,使

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资源。比如,通过出示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具有代表

性的图片,以及重要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中国梦”是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结果;通

过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的对比,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社会发展史,加深对中国当代社

会的全面认识。从学生已经熟悉的史实开始,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同政治课的观点和立场,

培养他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

通过视频播放,展示文献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等丰富的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最大程

将历史与政治跨学科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2.3以跨学科的项目化教学五步法为载体,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N个教师”的模式,既可以是一名教师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多

名教师联合进行。为了实现跨学科学习,在学校层次上,不仅要加强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

重点是培养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同时也要注重建立一个跨学科师资团队。比如,建立一个涵

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信息、美术等跨学科研究共同体,旨在推动课程

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为学生创设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外部环境。

如在“河流地貌”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在教学“河流地貌的成因”时,可以运

用物理学科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原理”来分析,即河道纵断面的地形差异对水流速度

的改变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从而对河道的物质输运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空间上,

河道的上游以冲刷型地貌居多,而下游则以沉积型地貌居多。在探究“古代人类定居点选择”

问题的学习项目时,要考虑到三星堆文化遗址为什么会分布在河流南岸,可以指导学生以凸

岸堆积原理为主。另外,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很多关于水的诗词,诸如李白的“早发

白帝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体现了我国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诸如此类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可以由跨学科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共同设计,

再由主要依托学科教师按照跨学科的项目化教学五步法来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跨学科教研

共同体修订完善形成项目课例。

2.4以案例研究为手段,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课程,老师们可以融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将不同学科

间的相关知识进行融汇贯通,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跨学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培育历史思维力和创新素养。

在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跨学科教研

共同体进行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历史学科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夏金元

的统治”一课中,可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指导学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后,可以分组进行“辽夏金元时期历史上的军事制度”

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可以针对“辽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概况”进行深入探究,呈现项目化

学习的不同样态和形式。

此外,针对“辽夏金元的统治”还可涉及了地理学科知识,本项目学习还可以以“黑河

-腾冲线”(即胡焕庸线)作为探究对象,以“地图对历史事件时空信息的作用”为主线,

对辽、夏、金三个区域的历史变迁进行深入探究,发掘其中的历史信息。在教科书中,对交

叉学科知识的反映与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

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有的放矢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2.5以评价量规为导向,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唯分数

论英雄”,不仅使得学生的成绩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

项目化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与问题解决

过程中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

因此,在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中,需要设计覆盖全过程的评价,并给予学生正向的

激励与引导,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量规去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

况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思维与创新情况。在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构建了

一个动态、开放的评估指标,以便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完成进度、逻辑分析和创

新思维能力进行实时评价;尤其是在项目全部设计完成后,需要再对项目成果和实践过程的

评价进行题目、配分的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工作。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与传统的“分数决定论”不同。项目化学习不仅将重点放在了项目

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上,同时也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之

间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在面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

了覆盖全过程的评价,即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将关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与关注项

目成果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公开的成果展示之后,学习过程并没有结束,而是结合他人

的意见和建议再不断修改成果,完善成果;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不断融入学习历程,

不断自我成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有意义的跨学科的项目化

学习的评价量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

学方法相比,具有较多优势。在高中阶段,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不

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积

极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自主学习与创新素

养的培育。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2版.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1:9-14,187.

[2]黄亨容.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J].福建

教育,2023(07):44-47.

[3]张小海,李玉芳.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以“物理+音

乐”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例[J].江苏教育,2022(75):13-16.

[4]程菊,张启森.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项目化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5):9-14+2.

2024年5月18日发(作者:毋醉芙)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教

学策略研究

摘 要: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是创新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具有培养学生

自主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创造与创新精神的价值。本文通过分析跨学

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教学策略,以“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为

例,详细阐述了通过强化各学科间的相关知识的整合与融合,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的路径、导向、手段等教学策略研究,达成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

新素养培育的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创新素养

本文系2022年度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创新素养专项一般课题“跨学科的项

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研究”(课题批准号:2022CYB136)阶段性成果。

引言

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

出要“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创新

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意见的出台,让新课程改革的重心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并提

出了具体要求:要建立新型教学关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尊重

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建立新型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1年12月山

东省教育厅发布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学生创新素养培育体系建设的意见》,通过“整体谋划、

分类设计、一体推进”的方式,促进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因此,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

现核心素养的培育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意义

项目化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 PBL)是一种基于真实问题情境,以核心

知识再建构为本质特征,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运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将学

习素养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的新型的学习方式。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是对传统教学的

一种挑战,既不同于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也不同于传统教学以传授技能为主的教学方

式。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强调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生自主学

习和合作探究;强调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强调学生从自己

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及成果展示等整个过程中都要发挥其积极性和自

觉性,主动完成项目任务。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对培育学生创新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创新素养培育教学策略

2.1以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为路径,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是基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核心概念与能力,或者基于一套超学科的

概念体系的共同作用来促进学生对世界的深度理解,强调通过学科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达到整

体理解。以高中语文学科中文言文内容的教学为例,整合历史、思想政治的相关课程资源,

通过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重构与开发,采取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进行教学,让学

生在真实情境下自主开展探究和合作学习,实施问题情境及驱动性问题的情境创设环节,充

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论语》十二章作为一篇“追寻古人的踪迹,体味人文的奥妙”的“文言的哲理思考”

的学习项目,把语文、历史、思想政治整合起来,在这个学习项目的实践探究中,让同学们

能够更好地了解文言文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他们在学习上的学习方法和在日常生活中

培养他们的优良品德和为人处世之道,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参考;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语文课

程的需要,而且也是为了促进历史、思想政治学科的构建,是跨学科知识的整合与融合。跨

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设计如下:

(1)创设项目情境

同学们,中华五千年来,不但造就了闻名遐迩、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华夏文明,更是

在漫长的岁月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他们走在时代潮流的前沿,创造出熠熠生辉

彪炳千秋的思想火花,推动着人类的发展和进步,中国也因此跻身于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之列。

例如,孔孟荀墨,他们的一言一行,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光辉;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蕴含着

理性的思考和哲理的光芒。

(2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

我们今天要学的《论语》十二章,就是一部“思政手册”,用“渺小的身体”,凝聚了

“伟大的智慧”,别小看这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数千年来的思想精华,它对古代的政治、经

济、生活,乃至现代的政治经济,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就以“追寻古人的踪迹,

体味人文的奥妙”的“文言的哲理思考”为学习项目,来探索“人文光辉”!

(3)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实践

确定学习项目,确保探究方向:依据学生的特征和能力,成立项目学习小组,明确分工;

确定学习实践类型,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探索问题;教师为学生提

供创造性的多元的的表达机会;即以“生命之树为学、修身、处世”为项目探究主题,开展

以“人文光辉”的绘画宣讲和人物生平光辉事迹介绍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文史互证,以文

化人,润物无声。

以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为路径,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2.2以“五微”课程为引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跨学科主题课程体系的开发,即“五微”课程(微主题、微专题、微案例、微视频、微

课堂)的引领,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以高中政治与历史学科融合的“微视频”为例:

教师在课堂引入微视频“习总书记参观《复兴之路》”,并在视频播放结束后进行讲述

和提问:中国梦为何从现代开始?“中国梦”是多少代中国人心心念念的结晶?

根据课本内容和学生自己搜集到的热点问题,并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的有关内容,列出中

国几代人为完成这一伟大理想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历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展示

相关典型案例或史料: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或者展示关于“中国梦”系列的

纪念邮票图样;让学生回溯历史,就习总书记关于“中国人民数代人的心愿,凝聚在一起”

的论述发表自己的想法与感言,总结中国梦的含义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意义。在整个跨

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探究相关问题,并根

据学生发言进行总结与升华;教师应明晰讲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

“变”与“不变”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时代之变带来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为自己的未来发展

制定生涯规划,并持续探索,不断超越自我,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

本案例主要是高中政治与历史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教学设计,所以在选择资源时,使

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资源。比如,通过出示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具有代表

性的图片,以及重要的视频资料,使学生了解“中国梦”是中国几代人孜孜以求的结果;通

过对中国近百年来的历史的对比,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党史和社会发展史,加深对中国当代社

会的全面认识。从学生已经熟悉的史实开始,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认同政治课的观点和立场,

培养他们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技术手段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等,

通过视频播放,展示文献史料、图片史料和实物史料等丰富的资料;通过多种途径,最大程

将历史与政治跨学科融合,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立德树人的目标。

2.3以跨学科的项目化教学五步法为载体,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N个教师”的模式,既可以是一名教师单独进行,也可以是多

名教师联合进行。为了实现跨学科学习,在学校层次上,不仅要加强跨学科师资队伍的建设,

重点是培养多学科背景的教师,同时也要注重建立一个跨学科师资团队。比如,建立一个涵

盖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地理、信息、美术等跨学科研究共同体,旨在推动课程

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并为学生创设一个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外部环境。

如在“河流地貌”的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活动中,在教学“河流地貌的成因”时,可以运

用物理学科的“重力势能和动能的转化原理”来分析,即河道纵断面的地形差异对水流速度

的改变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从而对河道的物质输运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空间上,

河道的上游以冲刷型地貌居多,而下游则以沉积型地貌居多。在探究“古代人类定居点选择”

问题的学习项目时,要考虑到三星堆文化遗址为什么会分布在河流南岸,可以指导学生以凸

岸堆积原理为主。另外,在我们的文化遗产中,也有很多关于水的诗词,诸如李白的“早发

白帝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都体现了我国河流地貌的多样性。

诸如此类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活动,可以由跨学科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共同设计,

再由主要依托学科教师按照跨学科的项目化教学五步法来完成项目任务,最后由跨学科教研

共同体修订完善形成项目课例。

2.4以案例研究为手段,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历史学科是一门包容性很强的课程,老师们可以融合其他课程的相关知识,将不同学科

间的相关知识进行融汇贯通,从而指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培养跨学科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培育历史思维力和创新素养。

在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跨学科教研

共同体进行充分的准备。比如,在历史学科的《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辽夏金元

的统治”一课中,可以采用“案例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指导学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方面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思考后,可以分组进行“辽夏金元时期历史上的军事制度”

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也可以针对“辽夏金元时期经济发展概况”进行深入探究,呈现项目化

学习的不同样态和形式。

此外,针对“辽夏金元的统治”还可涉及了地理学科知识,本项目学习还可以以“黑河

-腾冲线”(即胡焕庸线)作为探究对象,以“地图对历史事件时空信息的作用”为主线,

对辽、夏、金三个区域的历史变迁进行深入探究,发掘其中的历史信息。在教科书中,对交

叉学科知识的反映与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从现象到本质的探究过程相一致,这样才能更好地

体现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才能有的放矢地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2.5以评价量规为导向,培育学生创新素养

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常将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通过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唯分数

论英雄”,不仅使得学生的成绩成了教师教学的唯一标准,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在

项目化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通过跨学科知识整合与问题解决

过程中对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更加强调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调控能力。

因此,在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中,需要设计覆盖全过程的评价,并给予学生正向的

激励与引导,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建立相应的评价量规去及时了解项目进展情

况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思维与创新情况。在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构建了

一个动态、开放的评估指标,以便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项目完成进度、逻辑分析和创

新思维能力进行实时评价;尤其是在项目全部设计完成后,需要再对项目成果和实践过程的

评价进行题目、配分的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工作。

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与传统的“分数决定论”不同。项目化学习不仅将重点放在了项目

成果的展示和交流上,同时也将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自我管理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学生之

间的合作探究能力以及在面对真实的、复杂的问题情境时,能够高效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

了覆盖全过程的评价,即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将关注项目实践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与关注项

目成果的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公开的成果展示之后,学习过程并没有结束,而是结合他人

的意见和建议再不断修改成果,完善成果;不断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不断融入学习历程,

不断自我成长;不断创新,不断超越自我;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有意义的跨学科的项目化

学习的评价量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指向创新素养培育的新型教学方式,与传统教

学方法相比,具有较多优势。在高中阶段,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中培育学生的创新素养,不

仅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积

极解决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自主学习与创新素

养的培育。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还可以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2版.北

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11:9-14,187.

[2]黄亨容.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初中语文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实施策略[J].福建

教育,2023(07):44-47.

[3]张小海,李玉芳.基于项目化学习的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以“物理+音

乐”跨学科实践活动为例[J].江苏教育,2022(75):13-16.

[4]程菊,张启森.新课标背景下地理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项目化设计[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2(15):9-14+2.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