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抗结核药过敏反应

IT圈 admin 56浏览 0评论

2024年5月20日发(作者:昌辞)

抗结核药的过敏反应

1.异烟肼:皮疹、药物热、淋巴结肿大、血嗜酸细胞增多或剥脱性皮炎等。(P577

《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第2版)》)

2.吡嗪酰胺:发热、皮疹、光过敏等。(P578 《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第2版)》)

3.乙胺丁醇:偶见皮疹、瘙痒、头痛、发热、关节痛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出现剥

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休克。(P318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

南(第1版)》)

4.利福平:皮疹、乏力、打喷嚏、寒战、发热、头痛、肢体痛等流感样综合征等。

(P583 《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第2版)》)

1

《药理学和治疗学手册》p764-771

异烟肼——ADR发生率约5%,包括皮疹(2%)、发热(1.2%)、黄疸(0.6%)、

周围神经炎(0.2%)。异烟肼过敏可能引起发热、皮疹、肝炎。

使用异烟肼可能发生严重的肝损伤,可能致死,在开始治疗4~8周后开始出现。

肝活检显示有肝小梁和肝小叶坏死。在肝功能异常出现后,继续给药可能使损伤

更严重。酒精性肝炎增加其风险,但是乙肝病毒的长期携带者耐受异烟肼。年龄

是决定异烟肼引起肝毒性危险的最重要因素。20岁以下的病人很少发生,20~34

岁的病人发生率为0.3%,35~49岁和大于50岁的病人分别为1.2%、2.3%。高达

12%的异烟肼治疗的病人血清转氨酶升高。服用异烟肼的病人每月应评估肝炎症

状,如果症状出现,应警告停药。很多临床医师每月跟踪高危病人(高龄、过量

酒精摄取、肝病病史)的血清转氨酶,当其值大于正常的5倍时停药。对已有肝

疾病的病人,给予异烟肼应特别谨慎。

利福平——给予常用剂量时,<4%的结核病人可出现明显ADR,常见皮疹

(0.8%)、发热(0.5%)、恶心和呕吐(1.5%)。罕见肝炎和肝衰竭引起的死亡,

主要是发生在同服其他肝毒性药物,或原先有肝疾病的病人。肝功正常的病人很

少发生利福平引起的肝炎;同样,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用于这类病人一般是安全

的。慢性肝炎、酗酒和老年人无论利福平单独服用还是与异烟肼同服都会增加重

症肝炎的危险性。

利福平每周给药不应少于两次,和(或)每日剂量达到或超过1.2g,都会增加副

作用。

过敏反应,包括发热、瘙痒、荨麻疹、各型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由于过

敏反应产生溶血、血红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但少见。

间歇疗法中ADR发生率比每日给药方案高。本品可增强异烟肼的肝脏毒性。《常用抗感染

药物治疗学》p582-583

2

乙胺丁醇——最重要ADR是视神经炎,可致视敏度减退和红绿色盲。

每日服用15mg/kg的病人副作用发生率低于2%。症状包括视敏度减退、皮疹、

药热、瘙痒、关节痛、胃肠不适、全身不适、头痛、头晕、意识模糊、定向力障

碍、幻觉。

少见有周围神经炎引起的手指麻木和刺痛感,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

由于肾排泄尿酸能力下降,约50%乙胺丁醇治疗的病人血中尿酸盐浓度升高。

皮疹、瘙痒、头痛、发热、关节痛等不良发应均少见,发生率仅0.1%,偶有胃肠不适、恶

心、呕吐、肝功损害及周围神经炎等。《常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p581-582

吡嗪酰胺——最严重的副作用为肝损伤。

如果发现有明显肝功能损害的证据,应停止治疗。除非绝对必要,吡嗪酰胺不应

用于任何程度肝功能不良的病人。

本药抑制尿酸盐代谢,引起痛风急性发作的尿酸盐沉积罕见。其他副作用为关节

痛、恶心、呕吐、排尿困难、不适、发热。《药理学和治疗学手册》p764-771

吡嗪酰胺ADR(发生率15%):①对肝脏毒性较大,可能引起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出现谷丙

转氨酶升高及厌食、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少数可有黄疸;②少数病人关节疼痛,本品能

促进尿酸潴留,导致痛风发作;③偶见排尿困难及过敏反应(发热、皮疹、光过敏等)。《常

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p577-578

链霉素——ADR(8%),其中半数与累及第Ⅷ对脑神经的听觉和前庭功能。其他

问题有皮疹和发热。

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本品皮试阳性率低,与临床过敏反应的符合率不高,不应过分信赖。

《常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p577-578

3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类型:

①过敏性肝脏损害:伴有全身变态反应,如发热、皮疹、关节炎、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或应用小剂量致敏药诱发症状复现时。

②中毒性肝脏损害:患者存在明显的肝脏疾患、营养不良、酗酒或者为高龄老人、

乳幼儿,或用药剂量过大,没有上述药物变态反应表现。

常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①异烟肼:10%为无症状肝损害(仅表现为单项转氨酶升高,可自行恢复正常),

1%为明显的肝脏损害,由其代谢物乙酰肼和异丙肼所致。

②吡嗪酰胺:每日1.5g时,肝脏毒性不大,但其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预

后差。

③利福平:10%引起单项血清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约1%~2%出现明显的肝脏损

害,是抗结核药物中最易引起黄疸的药物。本品与异烟肼合用,黄疸发生率更

高。

肝功能异常伴发热、皮疹、关节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全身性变态反应者应

停药。

4

2024年5月20日发(作者:昌辞)

抗结核药的过敏反应

1.异烟肼:皮疹、药物热、淋巴结肿大、血嗜酸细胞增多或剥脱性皮炎等。(P577

《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第2版)》)

2.吡嗪酰胺:发热、皮疹、光过敏等。(P578 《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第2版)》)

3.乙胺丁醇:偶见皮疹、瘙痒、头痛、发热、关节痛等不良反应,严重时出现剥

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过敏性休克。(P318 《中国医师药师临床用药指

南(第1版)》)

4.利福平:皮疹、乏力、打喷嚏、寒战、发热、头痛、肢体痛等流感样综合征等。

(P583 《实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第2版)》)

1

《药理学和治疗学手册》p764-771

异烟肼——ADR发生率约5%,包括皮疹(2%)、发热(1.2%)、黄疸(0.6%)、

周围神经炎(0.2%)。异烟肼过敏可能引起发热、皮疹、肝炎。

使用异烟肼可能发生严重的肝损伤,可能致死,在开始治疗4~8周后开始出现。

肝活检显示有肝小梁和肝小叶坏死。在肝功能异常出现后,继续给药可能使损伤

更严重。酒精性肝炎增加其风险,但是乙肝病毒的长期携带者耐受异烟肼。年龄

是决定异烟肼引起肝毒性危险的最重要因素。20岁以下的病人很少发生,20~34

岁的病人发生率为0.3%,35~49岁和大于50岁的病人分别为1.2%、2.3%。高达

12%的异烟肼治疗的病人血清转氨酶升高。服用异烟肼的病人每月应评估肝炎症

状,如果症状出现,应警告停药。很多临床医师每月跟踪高危病人(高龄、过量

酒精摄取、肝病病史)的血清转氨酶,当其值大于正常的5倍时停药。对已有肝

疾病的病人,给予异烟肼应特别谨慎。

利福平——给予常用剂量时,<4%的结核病人可出现明显ADR,常见皮疹

(0.8%)、发热(0.5%)、恶心和呕吐(1.5%)。罕见肝炎和肝衰竭引起的死亡,

主要是发生在同服其他肝毒性药物,或原先有肝疾病的病人。肝功正常的病人很

少发生利福平引起的肝炎;同样,异烟肼和利福平联合用于这类病人一般是安全

的。慢性肝炎、酗酒和老年人无论利福平单独服用还是与异烟肼同服都会增加重

症肝炎的危险性。

利福平每周给药不应少于两次,和(或)每日剂量达到或超过1.2g,都会增加副

作用。

过敏反应,包括发热、瘙痒、荨麻疹、各型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可能由于过

敏反应产生溶血、血红蛋白尿、血尿、肾功能不全、急性肾衰,但少见。

间歇疗法中ADR发生率比每日给药方案高。本品可增强异烟肼的肝脏毒性。《常用抗感染

药物治疗学》p582-583

2

乙胺丁醇——最重要ADR是视神经炎,可致视敏度减退和红绿色盲。

每日服用15mg/kg的病人副作用发生率低于2%。症状包括视敏度减退、皮疹、

药热、瘙痒、关节痛、胃肠不适、全身不适、头痛、头晕、意识模糊、定向力障

碍、幻觉。

少见有周围神经炎引起的手指麻木和刺痛感,过敏反应,白细胞减少。

由于肾排泄尿酸能力下降,约50%乙胺丁醇治疗的病人血中尿酸盐浓度升高。

皮疹、瘙痒、头痛、发热、关节痛等不良发应均少见,发生率仅0.1%,偶有胃肠不适、恶

心、呕吐、肝功损害及周围神经炎等。《常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p581-582

吡嗪酰胺——最严重的副作用为肝损伤。

如果发现有明显肝功能损害的证据,应停止治疗。除非绝对必要,吡嗪酰胺不应

用于任何程度肝功能不良的病人。

本药抑制尿酸盐代谢,引起痛风急性发作的尿酸盐沉积罕见。其他副作用为关节

痛、恶心、呕吐、排尿困难、不适、发热。《药理学和治疗学手册》p764-771

吡嗪酰胺ADR(发生率15%):①对肝脏毒性较大,可能引起严重的肝功能障碍,出现谷丙

转氨酶升高及厌食、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少数可有黄疸;②少数病人关节疼痛,本品能

促进尿酸潴留,导致痛风发作;③偶见排尿困难及过敏反应(发热、皮疹、光过敏等)。《常

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p577-578

链霉素——ADR(8%),其中半数与累及第Ⅷ对脑神经的听觉和前庭功能。其他

问题有皮疹和发热。

偶可发生过敏性休克;本品皮试阳性率低,与临床过敏反应的符合率不高,不应过分信赖。

《常用抗感染药物治疗学》p577-578

3

抗结核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类型:

①过敏性肝脏损害:伴有全身变态反应,如发热、皮疹、关节炎、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或应用小剂量致敏药诱发症状复现时。

②中毒性肝脏损害:患者存在明显的肝脏疾患、营养不良、酗酒或者为高龄老人、

乳幼儿,或用药剂量过大,没有上述药物变态反应表现。

常用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脏损害:

①异烟肼:10%为无症状肝损害(仅表现为单项转氨酶升高,可自行恢复正常),

1%为明显的肝脏损害,由其代谢物乙酰肼和异丙肼所致。

②吡嗪酰胺:每日1.5g时,肝脏毒性不大,但其引起的急性和亚急性肝坏死预

后差。

③利福平:10%引起单项血清转氨酶一过性升高,约1%~2%出现明显的肝脏损

害,是抗结核药物中最易引起黄疸的药物。本品与异烟肼合用,黄疸发生率更

高。

肝功能异常伴发热、皮疹、关节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全身性变态反应者应

停药。

4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