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USBMI致力于为网友们分享Windows、安卓、IOS等主流手机系统相关的资讯以及评测、同时提供相关教程、应用、软件下载等服务。

从国内冰箱的发展历史看自动售货机

IT圈 admin 121浏览 0评论

2024年8月15日发(作者:邵夜绿)

备注:本文为同事兼好兄弟蚊子立志同学(售货机巴巴)整理分享而成。非权威文件,若有

失实之处,不断修改完善。

1、冰箱的发展历程

1.1、萌芽阶段(1955~1978)

1955年,沈阳医疗器械厂制造出第一台开启式压缩机的国产冰箱;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北京雪花冰箱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冰箱;(现今媒体认定的第一台国产冰箱)

1956年到1977年,全国累计生产电冰箱15万台。

此阶段,电冰箱主要供团体机构使用,如医院与集体单位。

(第一台国产冰箱)

1.2、起步阶段(1978~1982)

1979年~1983年,国内冰箱生产总数为30万台;

国产冰箱可靠性差,噪音大,返修率高达15%;

冰箱开始进入城市中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为50~60元,冰箱价格为家庭2年的收入),

市场供不应求,民用比例从10%增加到70%;

全世界冰箱累计生产了6亿台,发达国家冰箱普及率在95%;

冰箱年产量美国600万,日本450万,苏联400万,西德300万,法国200万;

(1982年的冰箱)

1.3、调整阶段(1983~1988)

1983年~1988年,冰箱的年产量从18.85万台增加到757万台;

冰箱制造厂家从70余家猛增到100余家;

行业一半的产能都被闲置,市场没跟上。

冰箱售价约为一个职工两年的收入;

(1985年,海尔张瑞敏砸不合格冰箱)

1.4、提升阶段(1989~2011)

1989年,小型企业发动价格战却率先倒闭,海尔、容声、新飞打品牌策略大获成功;

1994年,冰箱企业还剩余40家;

1996年,冰箱开箱合格率达96%;

1998年,冰箱企业还剩余36家,冰箱业第一次整合完成;

1999年,城镇家庭冰箱保有量为103%,农村家庭冰箱的拥有率为18%;

2000年,冰箱年产量达到2000万台,国内市场需求为1200万台;

2004年,冰箱年产能达到3033万台,前四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为60%;

2005年,冰箱业的第二次重组,前几大品牌重组;

2011年,冰箱年产能突破1亿台,国内市场5000万台,产量8700万台;

1.5、稳定阶段

2012年,家电下乡政策结束,冰箱产量常年保持在9000万台上下;

2015年,全球冰箱销量1.5亿台,中国产量9000万台,国内销量6500万;

2016年,原材料价格猛涨,淘汰众多传统品牌企业(如新飞、万宝);

2017年,国产冰箱产量在8800万台,已在高端冰箱市场站稳脚跟(海尔在1万以上高端

冰箱市场占有率近4成)。

2、市场主导下的冰箱行业

1980年,国内家庭冰箱普及率接近于零,发达国家却已达到95%以上。截止2016年,国

内家庭冰箱普及率以接近100%。国内冰箱生产企业已从当初的单纯引进和仿制为主转变为

依靠自主研发、注重创新为主,冰箱产品在品种、规格、技术、性能、质量等方面均取得长

足进步与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已不存在明显差距,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产冰箱的崛起与繁荣,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原因,但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则是

其成功的核心原因。

2.1、1978~1983年

在冰箱的起步阶段,整个行业得到大量政策支持:

当时国家鼓励轻工业的发展,此时的热点门行业冰箱制造业是被优先扶持的。作为当时

的高档产的冰箱企业,能够从银行顺利贷款。

政府对国有企业与部分军工企业进行调整改革,很多重工企业转向消费电器。部分军工

行业的技术与民用技术想通性很高,极大地提高了行业的技术实力。

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国内居民收入迅速提高,而在冰箱近乎于零的保有量的双重作用下,

市场的诱惑极大。

2.2、1984~1988年

在行业发展阶段,市场诱惑起了主导作用:

冰箱市场被进一步激活,冰箱的整机利润率在30~90%,巨大的利润刺激大量资本进入市

场;

截至1988年,国内已有100多家冰箱厂,有51家冰箱厂家从13个国家引进了60多条生

产线;

中央政府开始调控冰箱的产能,但效果不大。当时冰箱行业还是高档行业,对地方发展

极为有利,中央政府没有控制住地方的很多政策。

2.3、1989~2012年

在行业提升期,国内市场爆炸式增长成久了冰箱行业

冰箱行业的产能年年增长,产能长期处于过剩状态。冰箱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利润率逐

步降低到5%上下,对资本不再有明显的吸 引力,不再有新企业进入行业。激烈的市场

竞争淘汰了大批企业,但也早就了有实力的冰箱厂家。海尔、容声、新飞冰箱开始崛起,打

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国外企业合作模式转变,从输入产品线与产品到在大陆并购入股,极大提高了行业管理

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释放了国内市场潜力,内需占据了冰箱产能的60%以上,尤

其是农村市场在家电下乡政策的刺激下极为繁荣。

2.4、从2013年~现今

在行业发展稳定期,市场逼迫冰箱行业向高端化、多样化发展:

多年高销量的积累,国内市场传统冰箱的需求近乎饱和,冰箱行业产能趋于稳定;

为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众多厂家开始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保鲜技术、节能环保(变频)、

智能冰箱概念先后提出,并都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对开门、多开门、大容量定制化冰箱开始大行其道,消费升级已然进行。

3、个人对冰箱行业的看法

3.1、技术进步较慢

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冰箱于1918年诞生在美国,自诞生以来,冰箱的基本原理没有过大

的变动。冰箱的四大件一直是压缩机、蒸发器、膨胀阀、冷凝器未做过大的调整。近百年来,

冰箱技术没有发生过革命性变动,内部的机械结构也较为简单。下图为1925年的冰箱外形,

已近似于当今使用的冰箱。

现代冰箱的核心技术为压缩机、保鲜技术、变频技术、制冷剂。压缩机的技术水准依赖

基础学科的发展、机械加工行业成熟与设计经验的积累,是国内冰箱相对较弱的部分,要赶

超世界一流水准还需要时间。但压缩机的世界一流和二流水准工作效率差距不大,对冰箱的

正常销售影响不大。其余几项技术如制冷剂、变频控制等涉及的知识面相对较少,只要理论

难点被突破,较容易形成赶超之势。

这些客观上为冰箱行业有今日的地位奠定了技术基础,若家电行业也如电子行业有着摩

尔定律,国内的企业追赶起来必将难于现在。

3.2、价格变化平缓

冰箱行业在起步期,价格昂贵,行业利润极高。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冰箱价格恢复正常

的水平。此后每年冰箱价格稳定降低5%,可看做是正常的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带

来的成本降低,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期间虽有个别厂家发起了价格战,都很快偃旗息鼓甚至

退出市场。冰箱行业极少有如其他家电行业的那样,产生激烈的、大范围的价格战。

1990年冰箱行业成熟后,基本形成了海尔、新飞、容声、美菱为首的第一集团,市场占

有率超过60%。其中海尔的市场份额比第二的美的多出20个百分点,基本能决定行业的动

态。海尔认为产品降价100-300元对消费者并不会产生根本影响,反而会怀疑产品质量。而

海尔能将让利给消费者的钱(十亿级别)拿出来做研发或者调整业务,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一集团有极大的出货量,有和供应商压价的资本,有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有在消

费者眼中的品牌优势,小企业主动发起的价格战根本无法取得存活。

此外,冰箱的生命周期长,更新换代压力小,商家没有甩货压力,出现升价换代降价促

销的机会少,也客观减少了价格战的几率。

3.3、配套齐群

近四十年国内市场的潜能释放,行程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一世界级的市场为众

多企业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冰箱行业上游主要原料有金属材料、塑胶材料和压缩机、制冷剂

等。

在产业链中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国产大型品牌或国外品牌的工厂:压缩机有LG、加西贝

拉、恩布拉克、丹弗斯,不锈钢有克虏伯、东北特钢;玻璃有广宇玻璃,冷凝器蒸发器有科

瑞电子笙霖机电,绝热材料有科瑞、中亨新材料,聚氨酯(发泡材料)有巴斯夫、科思创、

烟台万华,传感器有飞思卡尔、德州仪器、罗姆,制冷剂有霍尼韦尔。

充分竞争的市场,将配套产业链发展的极为成熟。任意一配件产量都极为巨大,各相关

巨头公司都可以凭相对较低的利润率获取不菲的收益。结合我上一份公司的工作经验,凭借

产业链环节上几个相关公司提供的产品手册,设计人员能够迅速完成自己的设计选型,只需

要考虑提高整体系统运营效率。配件市场规格体系明确,价格透明、质量可靠,这一水平是

售货机市场远不可以比拟,也是暂时无法达到的高度。

此外,国内冰箱企业寡头格局,客观上也促进了产业链进一步集中。2017年,海尔冰箱

产量近2000万台,美的、海信、奥马都是近千万台的出货量。围绕着这批公司形成了各大产

业群:环渤海产业群、中原产业群、安徽合肥产业群、珠三角产业群。以当初的新飞冰箱为

例,新飞是前些年品牌、知名度和产能直逼海尔的品牌,地处河南新乡。因而在新乡周边形

成了一批世界级别的配套公司,有以生产制冷管路为主业的金龙集团,该集团有世界最先进

的精密铜管加工技术,占据国内市场60%的产能;有以生产的蒸发器、冷凝器的河南科隆电

器,有年产1500万台设备的生产线,有我国制冷行业检测能力最强的实验室。为配合以美的

为代表的企业,仅东莞就有1000多家制冷配套企业。超短的采购半径、产业链分工为美的的

产品成本控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4、售货机行业的差距

市场小

:日本平均23人占有一台售货。以这一数据为参考,最乐观估计国内售货机市

场规模有5600万台。5600万已是一个不小的数据,足以支撑起众多大型制造公司,但和冰

箱市场相比仍然差了一个数量级,很难产生海尔美的这一级别的公司。

配套差

:售货机进入中国时间不到三十年,还处于行业探索发展期,配套不齐全是正常

的发展历程。据我们的合作经验,问题最大的是标准不统一,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运营

商和不同的合作商合作,接口协议各不一样,换一家供应商等于把之前的经验积累推到重来。

还有设备外观和内部构件规格不一,不同机器互不通用,对用户也造成很大困扰。此外,改

行业定制化的产品太多,无形中增加的设备成本,产品很难批量化生产

起点低

:售货机出现的市场上的时间虽然不短,但是在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多少进

展,错失了发展良机。在2013年移动支付兴起后,售货机才开始真正的发展。如今行业却陷

入尴尬境地,一方面和日本的成熟售货机技术相比,差距非常大,另一方面智能冰柜的出现

对售货机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024年8月15日发(作者:邵夜绿)

备注:本文为同事兼好兄弟蚊子立志同学(售货机巴巴)整理分享而成。非权威文件,若有

失实之处,不断修改完善。

1、冰箱的发展历程

1.1、萌芽阶段(1955~1978)

1955年,沈阳医疗器械厂制造出第一台开启式压缩机的国产冰箱;

1955年,天津医疗器械厂试制出第一台使用封闭式压缩机的冰箱;

1956年,北京雪花冰箱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冰箱;(现今媒体认定的第一台国产冰箱)

1956年到1977年,全国累计生产电冰箱15万台。

此阶段,电冰箱主要供团体机构使用,如医院与集体单位。

(第一台国产冰箱)

1.2、起步阶段(1978~1982)

1979年~1983年,国内冰箱生产总数为30万台;

国产冰箱可靠性差,噪音大,返修率高达15%;

冰箱开始进入城市中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为50~60元,冰箱价格为家庭2年的收入),

市场供不应求,民用比例从10%增加到70%;

全世界冰箱累计生产了6亿台,发达国家冰箱普及率在95%;

冰箱年产量美国600万,日本450万,苏联400万,西德300万,法国200万;

(1982年的冰箱)

1.3、调整阶段(1983~1988)

1983年~1988年,冰箱的年产量从18.85万台增加到757万台;

冰箱制造厂家从70余家猛增到100余家;

行业一半的产能都被闲置,市场没跟上。

冰箱售价约为一个职工两年的收入;

(1985年,海尔张瑞敏砸不合格冰箱)

1.4、提升阶段(1989~2011)

1989年,小型企业发动价格战却率先倒闭,海尔、容声、新飞打品牌策略大获成功;

1994年,冰箱企业还剩余40家;

1996年,冰箱开箱合格率达96%;

1998年,冰箱企业还剩余36家,冰箱业第一次整合完成;

1999年,城镇家庭冰箱保有量为103%,农村家庭冰箱的拥有率为18%;

2000年,冰箱年产量达到2000万台,国内市场需求为1200万台;

2004年,冰箱年产能达到3033万台,前四大品牌市场占有率为60%;

2005年,冰箱业的第二次重组,前几大品牌重组;

2011年,冰箱年产能突破1亿台,国内市场5000万台,产量8700万台;

1.5、稳定阶段

2012年,家电下乡政策结束,冰箱产量常年保持在9000万台上下;

2015年,全球冰箱销量1.5亿台,中国产量9000万台,国内销量6500万;

2016年,原材料价格猛涨,淘汰众多传统品牌企业(如新飞、万宝);

2017年,国产冰箱产量在8800万台,已在高端冰箱市场站稳脚跟(海尔在1万以上高端

冰箱市场占有率近4成)。

2、市场主导下的冰箱行业

1980年,国内家庭冰箱普及率接近于零,发达国家却已达到95%以上。截止2016年,国

内家庭冰箱普及率以接近100%。国内冰箱生产企业已从当初的单纯引进和仿制为主转变为

依靠自主研发、注重创新为主,冰箱产品在品种、规格、技术、性能、质量等方面均取得长

足进步与发展,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已不存在明显差距,部分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产冰箱的崛起与繁荣,在不同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原因,但强劲的国内市场需求则是

其成功的核心原因。

2.1、1978~1983年

在冰箱的起步阶段,整个行业得到大量政策支持:

当时国家鼓励轻工业的发展,此时的热点门行业冰箱制造业是被优先扶持的。作为当时

的高档产的冰箱企业,能够从银行顺利贷款。

政府对国有企业与部分军工企业进行调整改革,很多重工企业转向消费电器。部分军工

行业的技术与民用技术想通性很高,极大地提高了行业的技术实力。

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国内居民收入迅速提高,而在冰箱近乎于零的保有量的双重作用下,

市场的诱惑极大。

2.2、1984~1988年

在行业发展阶段,市场诱惑起了主导作用:

冰箱市场被进一步激活,冰箱的整机利润率在30~90%,巨大的利润刺激大量资本进入市

场;

截至1988年,国内已有100多家冰箱厂,有51家冰箱厂家从13个国家引进了60多条生

产线;

中央政府开始调控冰箱的产能,但效果不大。当时冰箱行业还是高档行业,对地方发展

极为有利,中央政府没有控制住地方的很多政策。

2.3、1989~2012年

在行业提升期,国内市场爆炸式增长成久了冰箱行业

冰箱行业的产能年年增长,产能长期处于过剩状态。冰箱市场竞争极为激烈,利润率逐

步降低到5%上下,对资本不再有明显的吸 引力,不再有新企业进入行业。激烈的市场

竞争淘汰了大批企业,但也早就了有实力的冰箱厂家。海尔、容声、新飞冰箱开始崛起,打

造出了自己的品牌,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国外企业合作模式转变,从输入产品线与产品到在大陆并购入股,极大提高了行业管理

水平;

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迅速释放了国内市场潜力,内需占据了冰箱产能的60%以上,尤

其是农村市场在家电下乡政策的刺激下极为繁荣。

2.4、从2013年~现今

在行业发展稳定期,市场逼迫冰箱行业向高端化、多样化发展:

多年高销量的积累,国内市场传统冰箱的需求近乎饱和,冰箱行业产能趋于稳定;

为探索新的发展方向,众多厂家开始在技术创新上投入,保鲜技术、节能环保(变频)、

智能冰箱概念先后提出,并都在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反馈;

对开门、多开门、大容量定制化冰箱开始大行其道,消费升级已然进行。

3、个人对冰箱行业的看法

3.1、技术进步较慢

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冰箱于1918年诞生在美国,自诞生以来,冰箱的基本原理没有过大

的变动。冰箱的四大件一直是压缩机、蒸发器、膨胀阀、冷凝器未做过大的调整。近百年来,

冰箱技术没有发生过革命性变动,内部的机械结构也较为简单。下图为1925年的冰箱外形,

已近似于当今使用的冰箱。

现代冰箱的核心技术为压缩机、保鲜技术、变频技术、制冷剂。压缩机的技术水准依赖

基础学科的发展、机械加工行业成熟与设计经验的积累,是国内冰箱相对较弱的部分,要赶

超世界一流水准还需要时间。但压缩机的世界一流和二流水准工作效率差距不大,对冰箱的

正常销售影响不大。其余几项技术如制冷剂、变频控制等涉及的知识面相对较少,只要理论

难点被突破,较容易形成赶超之势。

这些客观上为冰箱行业有今日的地位奠定了技术基础,若家电行业也如电子行业有着摩

尔定律,国内的企业追赶起来必将难于现在。

3.2、价格变化平缓

冰箱行业在起步期,价格昂贵,行业利润极高。但随着行业的成熟,冰箱价格恢复正常

的水平。此后每年冰箱价格稳定降低5%,可看做是正常的科技发展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带

来的成本降低,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期间虽有个别厂家发起了价格战,都很快偃旗息鼓甚至

退出市场。冰箱行业极少有如其他家电行业的那样,产生激烈的、大范围的价格战。

1990年冰箱行业成熟后,基本形成了海尔、新飞、容声、美菱为首的第一集团,市场占

有率超过60%。其中海尔的市场份额比第二的美的多出20个百分点,基本能决定行业的动

态。海尔认为产品降价100-300元对消费者并不会产生根本影响,反而会怀疑产品质量。而

海尔能将让利给消费者的钱(十亿级别)拿出来做研发或者调整业务,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第一集团有极大的出货量,有和供应商压价的资本,有规模化生产的成本优势,有在消

费者眼中的品牌优势,小企业主动发起的价格战根本无法取得存活。

此外,冰箱的生命周期长,更新换代压力小,商家没有甩货压力,出现升价换代降价促

销的机会少,也客观减少了价格战的几率。

3.3、配套齐群

近四十年国内市场的潜能释放,行程了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市场。这一世界级的市场为众

多企业提供了生长的土壤。冰箱行业上游主要原料有金属材料、塑胶材料和压缩机、制冷剂

等。

在产业链中任意一个环节,都有国产大型品牌或国外品牌的工厂:压缩机有LG、加西贝

拉、恩布拉克、丹弗斯,不锈钢有克虏伯、东北特钢;玻璃有广宇玻璃,冷凝器蒸发器有科

瑞电子笙霖机电,绝热材料有科瑞、中亨新材料,聚氨酯(发泡材料)有巴斯夫、科思创、

烟台万华,传感器有飞思卡尔、德州仪器、罗姆,制冷剂有霍尼韦尔。

充分竞争的市场,将配套产业链发展的极为成熟。任意一配件产量都极为巨大,各相关

巨头公司都可以凭相对较低的利润率获取不菲的收益。结合我上一份公司的工作经验,凭借

产业链环节上几个相关公司提供的产品手册,设计人员能够迅速完成自己的设计选型,只需

要考虑提高整体系统运营效率。配件市场规格体系明确,价格透明、质量可靠,这一水平是

售货机市场远不可以比拟,也是暂时无法达到的高度。

此外,国内冰箱企业寡头格局,客观上也促进了产业链进一步集中。2017年,海尔冰箱

产量近2000万台,美的、海信、奥马都是近千万台的出货量。围绕着这批公司形成了各大产

业群:环渤海产业群、中原产业群、安徽合肥产业群、珠三角产业群。以当初的新飞冰箱为

例,新飞是前些年品牌、知名度和产能直逼海尔的品牌,地处河南新乡。因而在新乡周边形

成了一批世界级别的配套公司,有以生产制冷管路为主业的金龙集团,该集团有世界最先进

的精密铜管加工技术,占据国内市场60%的产能;有以生产的蒸发器、冷凝器的河南科隆电

器,有年产1500万台设备的生产线,有我国制冷行业检测能力最强的实验室。为配合以美的

为代表的企业,仅东莞就有1000多家制冷配套企业。超短的采购半径、产业链分工为美的的

产品成本控制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4、售货机行业的差距

市场小

:日本平均23人占有一台售货。以这一数据为参考,最乐观估计国内售货机市

场规模有5600万台。5600万已是一个不小的数据,足以支撑起众多大型制造公司,但和冰

箱市场相比仍然差了一个数量级,很难产生海尔美的这一级别的公司。

配套差

:售货机进入中国时间不到三十年,还处于行业探索发展期,配套不齐全是正常

的发展历程。据我们的合作经验,问题最大的是标准不统一,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运营

商和不同的合作商合作,接口协议各不一样,换一家供应商等于把之前的经验积累推到重来。

还有设备外观和内部构件规格不一,不同机器互不通用,对用户也造成很大困扰。此外,改

行业定制化的产品太多,无形中增加的设备成本,产品很难批量化生产

起点低

:售货机出现的市场上的时间虽然不短,但是在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并没有多少进

展,错失了发展良机。在2013年移动支付兴起后,售货机才开始真正的发展。如今行业却陷

入尴尬境地,一方面和日本的成熟售货机技术相比,差距非常大,另一方面智能冰柜的出现

对售货机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发布评论

评论列表 (0)

  1.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