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2日发(作者:堂春燕)
经典宋词名篇(优秀7篇)
简单的宋词精选 篇一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宋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填一曲新词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
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
徘徊留恋。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
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
阁。旧,旧时。
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
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
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第 1 页 共 9 页
经典宋词名篇精选 篇二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 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
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
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
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
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
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
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
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
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
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
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
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
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
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
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
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
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
第 2 页 共 9 页
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
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
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
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
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
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
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
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
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
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
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
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
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
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
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
“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
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
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
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
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
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经典宋词名篇精选 篇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
第 3 页 共 9 页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
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古诗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
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
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
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
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
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
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
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
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
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
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
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
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
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
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
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
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
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
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第 4 页 共 9 页
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
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
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
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
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
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
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
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
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
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
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
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
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
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
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
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
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
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
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
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
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
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
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
第 5 页 共 9 页
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
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
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
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
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
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
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
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
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
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
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
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
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
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
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
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
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
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
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 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
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
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 女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
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
第 6 页 共 9 页
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
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
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经典的宋词 篇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
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
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
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嗟:慨叹。
报:回答。
谩有:空有。谩:空,徒然。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
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第 7 页 共 9 页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
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简单的宋词精选 篇五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
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
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经典的宋词 篇六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
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
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
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
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
第 8 页 共 9 页
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
默地流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
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
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经典宋词名篇精选 篇七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宋代〕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
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
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
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
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
第 9 页 共 9 页
2024年9月22日发(作者:堂春燕)
经典宋词名篇(优秀7篇)
简单的宋词精选 篇一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宋代〕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
填一曲新词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才
能回来?
花儿总要凋落让人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的春燕又归来,独自在花香小径里
徘徊留恋。
注释
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一作“纱”。
一曲:一首。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新词,刚填好的词,
意指新歌。酒一杯,一杯酒。
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
阁。旧,旧时。
夕阳:落日。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后用作成语,即出
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因落花满径,幽香四
溢,故云香径。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第 1 页 共 9 页
经典宋词名篇精选 篇二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赏析
这是一首记梦词,形象奇幻,意境缥缈,富有浓郁的浪漫气息。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 图卷。这样的境界开阔大
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
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接”、“连”
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
浑茫无际的境界。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
真地传递给读者。所谓“星河欲转”,是写词人从颠簸的船舱中仰望天空,天
上的银河似乎在转动一般。“千帆舞”,则写海上刮起了大风,无数的舟船在
风浪中飞舞前进。船摇帆舞,星河欲转,既富于生活的真实感,也具有梦境的
虚幻性,虚虚实实,为全篇的奇情壮采奠定了基调。
“彷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
天帝殷切地问我:你打算到何处去?词人在如梦似幻的海上航行,一缕梦魂升
入天国,见到慈祥的天帝。现实中,南宋高宗皇帝置人民于水火、只顾自己一
路奔逃,李清照南渡以来,一直飘泊天涯,备受排挤与打击,尝尽了人间的白
眼。这种遭遇,让词人渴望关怀,渴望温暖,但现实中却不能得到,也只有将
之寄托在幻想之中了。因此,词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塑造了态度温和、关心
人民疾苦的天帝,以此表达自己美好的理想。
在一般双叠词中,通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并自成起结。过片处,或
宕开一笔,或径承上片意脉,笔断而意不断,然而又有相对的独立性。此词则
上下两片之间,一气呵成,联系紧密。上片末二句是写天帝的问话,过片二句
第 2 页 共 9 页
是写词人的对答。问答之间,语气衔接,毫不停顿。可称之为“跨片格”。
“我报路长嗟日暮”句中的“报”字与上片的“问”字,便是跨越两片的桥
梁。“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然亦有所本。词人
结合自己身世,把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不惮长途远征,只求日长不暮,
以便寻觅天帝,不辞“上下求索”的情怀隐括入律,只用“路长”、“日暮”
四字,便概括了“上下求索”的意念与过程,语言简净自然,浑化无迹。其意
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
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著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
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
懑,怀才不遇是中国传统文人的命运。李清照虽为女流,但作为一位生不逢时
的杰出文学家,她也有类似的感慨。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九万里长空大鹏鸟正展
翅高飞,风啊!千万别停息,快快将这一叶轻舟直接送往蓬莱三岛。在上阙,
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这里,词人给予了回答,她梦想的地方是蓬莱、方
丈、赢洲三座仙人居住的山。词人化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句子,说“九万
里风鹏正举”,要像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这让人伤痛的现实社
会,因此,词人叫到“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风,你不要停止,把
“我”轻快的小舟吹到仙山去,让“我”在那里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一问
一答之中,词人通过“天帝”和“三山”这两个形象,将自己美好的梦想表达
了出来,渴望有好的帝王和好的居所,渴望有人的关心和社会的温暖,渴望自
由自在的生活。
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把屈原《离骚》、庄子《逍遥游》以至
神话传说谱入宫商,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
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了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
经典宋词名篇精选 篇三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词牌名:水龙吟|朝代:宋朝|作者: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
第 3 页 共 9 页
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
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古诗简介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是南宋文学家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全词就登
临所见挥发,由写景进而抒情,情和景融合无间,将内心的感情写得既含蓄而
又淋漓尽致。虽然出语沉痛悲愤,但整首词的基调还是激昂慷慨的,表现出辛
词豪放的风格特色。
赏析/鉴赏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上阕开头以无际楚天与滚滚长江作背
景,境界阔大,触发了家国之恨和乡关之思。“落日楼头”以下,表现词人如
离群孤雁、像弃置的宝刀难抑胸中郁闷。下阕用三个典故对于四位历史人物进
行褒贬,从而表白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叹惜流年如水,壮志成灰。最后
流下英雄热泪。
上片大段写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很有层次。开头
两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
楚天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
头。遥远天际,天水交融气象阔大,笔力遒劲。“楚天”的“楚”地,泛指长
江中下游一带,这里战国时曾属楚国。“水随天去”的“水”,指浩浩荡荡奔
流不息的长江。“千里清秋”和“秋无际”,显出阔达气势同时写出江南秋季
的特点。南方常年多雨,只有秋季,天高气爽,才可能极目远望,看见大江向
无穷无尽的天边流去的壮观景色。
下面“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三句,是写山。“遥岑”即远
山。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远山,有的很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
的很像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景色算上美景,但只能引起词人的忧愁和愤
恨。皮日休《缥缈峰》诗:“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韩愈《送桂州严大
夫》诗有“山如碧玉”之句,是此句用语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虽见壮美的
远山,但愁却有增无减,仿佛是远山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第 4 页 共 9 页
词篇因此而生动。至于愁恨为何,又何因而至,词中没有正面交代,但结合登
临时地情景,可以意会得到。
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南望则山河虽
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却力不得伸。以上
种种,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远山之献供,一写内心的担负,而总束在此
片结句“登临意”三字内。开头两句,是纯粹写景,至“献愁供恨”三句,已
进了一步,点出“愁”、“恨”两字,由纯粹写景而开始抒情,由客观而及主
观,感情也由平淡而渐趋强烈。一切都在推进中深化、升华。“落日楼头”六
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的声声哀鸣不时传到赏心亭上,更加引起了作
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
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
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
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淮归南宋,原是以宋朝为自己
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冶集团根本无北上收失地之意,
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把辛弃疾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排
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三句,是直抒胸臆,此时作
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作者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
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第一个动作是“把
吴钩看了”(“吴钩”是吴地所造的钩形刀)。杜甫《后出塞》诗中就有“少年
别有赠,含笑看吴钩”的句子。“吴钩”,本应在战场上杀敌,但却闲置身
旁,只作赏玩,无处用武,这就把作者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
用武之地的苦闷也烘托出来了。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据宋王辟之《渑水
燕谈录》记载,一个“与世相龃龉”的刘孟节,他常常凭栏静立,怀想世事,
吁唏独语,或以手拍栏杆。曾经作诗说:“读书误我四十年,几回醉把栏杆
拍”。栏杆拍遍是胸中有说不出来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用在这
里,就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宛然显现出来。另外,“把
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
第 5 页 共 9 页
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无人
会、登临意”,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
的知音。
后几句一句句感情渐浓,达情更切,至最后“无人会”得一尽情抒发,可
说“尽致”了。这种感情的感染力极强。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下片十一句,分四层意思:“休说鲈
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关于晋朝张翰典故,深秋时令
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不必说他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了。然而
他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统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一隅,他想回到故乡,谈何容
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
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是第二层意思,也是用了一个典故。
这二层的大意是说,既不学为吃鲈鱼脍而还乡的张季鹰,也不学求田问舍的许
汜。作者登临远望望故土而生情,谁都有思乡之情。作者自知身为游子,但国
势如此,和他一样的又何止一人。作者于此是说:很怀念家乡但却绝不是像张
翰、许汜一样,我回故乡当是收复河山之时。作有此志向,但语中含蓄,“归
未?”一词可知,于是自然引出下一层。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是第三层意思。流年,即时光流
逝;风雨指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树犹如此”也有一个典故,表明了树已长
得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这三句词包含的意思是:于此时,我心中确实
想念故乡,但我不不会像张瀚,许汜一样贪图安逸今日怅恨忧惧的。我所忧惧
的,只是国事飘摇,时光流逝,北伐无期,恢复中原的夙愿不能实现。年岁渐
增,恐再闲置便再无力为国效命疆场了。这三句,是全首词的核心。到这里,
作者的感情经过层层推进已经发展到 潮。
下面就自然地收束,也就是第四层意思:“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
雄泪。”倩,是请求,“红巾翠袖”,是少女的装束,这里就是少女的代名
词。在宋代,一般游宴娱乐的场合,都有歌 女在旁唱歌侑酒。这三句是写辛弃
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这与上片“无人会、登
第 6 页 共 9 页
临意”义近而相呼应。
全词通过写景和联想抒写了作者恢复中原国土,统一祖国的抱负和愿望无
法实现的失意的感慨,深刻揭示了英雄志士有志难酬、报国无门、抑郁悲愤的
苦闷心情,极大地表现了词人诚挚无私的爱国情怀。
经典的宋词 篇四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李清照〔宋代〕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
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
三山去!
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转动,像无数的船只在舞动风帆。梦魂
仿佛回天庭,听见天帝在对我说话。他热情而又有诚意地问我要到哪里去。
我回报天帝路途还很漫长,现在已是黄昏却还未到达。即使我学诗能写出
惊人的句子,又有什么用呢?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
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注释
星河:银河。
转:《历代诗余》作“曙”。
帝所:天帝居住的地方。
天语:天帝的话语。
嗟:慨叹。
报:回答。
谩有:空有。谩:空,徒然。惊人句,化用《江上值水如海上势聊短述》
有“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句。
九万里:《庄子·逍遥游》中说大鹏乘风飞上九万里高空。
鹏: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大鸟。
第 7 页 共 9 页
蓬舟:像蓬蒿被风吹转的船。古人以蓬根被风吹飞,喻飞动。
吹取:吹得。
三山:《史记·封禅书》记载:渤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相传
为仙人所居住,可以望见,但乘船前往,临近时就被风吹开,终无人能到。
简单的宋词精选 篇五
卜算子·咏梅
陆游〔宋代〕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着同:著)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译文
驿站之外的断桥边,梅花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无人过问。暮色降临,梅
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
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艳斗宠,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
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经典的宋词 篇六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宋代〕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
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
征夫泪。
译文
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大不同。向衡阳飞去的雁群,一点也没
有停留之意。黄昏时分,号角吹起,边塞特有的风声、马啸声、羌笛声和着号
角声从四面八方回响起来。连绵起伏的群山里,夕阳西下,青烟升腾,孤零零
的一座城城门紧闭。
饮一杯浊酒,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眼下战事未平,功名未立,还
不能早作归计。远方传来羌笛的悠悠之声,天气寒冷,霜雪满地。夜深了,在
第 8 页 共 9 页
外征战的人都难以入睡,无论是将军还是士兵,都被霜雪染白了头发,只好默
默地流泪。
注释
渔家傲: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
塞:边界要塞之地,这里指西北边疆。
衡阳雁去:传说秋天北雁南飞,至湖南衡阳回雁峰而止,不再南飞。
边声:边塞特有的声音,如大风、号角、羌笛、马啸的声音。
千嶂:绵延而峻峭的山峰;崇山峻岭。
燕然未勒:指战事未平,功名未立。
燕然:即燕然山,今名杭爱山,在今蒙古国境内。据《后汉书·窦宪传》
记载,东汉窦宪率兵追击匈奴单于,去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山,刻石勒功而
还。
羌管:即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
悠悠:形容声音飘忽不定。
寐:睡,不寐就是睡不着。
征夫:出征的将士。
经典宋词名篇精选 篇七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宋代〕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赏析
此为怀人之作。词中寓情于景,以淡景写浓愁,言青山长在,绿水长流,
而自己爱恋着的人却不知去向;虽有天上的鸿雁和水中的游鱼,它们却不能为
自己传递书信,因而惆怅万端。
词的上片写主人公以书信细诉衷肠,而无处可寄;下片叙倚楼远望,只见
青山绿波,不见所思之人。此词用语雅致,语意恳挚,抒情婉曲细腻。词中运
用了一些传统文化意象和
第 9 页 共 9 页